学术投稿

手术室护理干预对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患者的影响

张晶;曾莹;蒋健梅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干预, 腹腔镜, 结直肠肿瘤切除术, 恢复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干预对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患者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我院行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组37例,行手术室护理干预,对照组37例,行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种护理方式对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结果:护理满意度: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焦虑评分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恢复期中,肠鸣、肠门通气及肠蠕动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手术室护理,对改善手术疗效,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效果起到积极作。可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相关文献
  • 化瘀调冲任汤治疗肝郁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陈定潜老师自拟方化瘀调冲任汤治疗肝郁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89例肝郁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西药对照组(A组)和中药治疗组(B组),B组以化瘀调冲任汤治疗,A组予以布洛芬缓释胶囊口服,疗程均为3个月经周期,随月经周期间断服药。运用组间和治疗前后自身疼痛VAS评分量表、COX痛经症状量表、中医证候疗效评分变化对照来评定疗效,停药后随访3个月经周期。结果:B组运用化瘀调冲汤治疗后腹部疼痛程度和其他伴随症状服药前相比明显改善,效果优于A组,服药时间越长越明显,停药后3个月效果稳定。两组的组间对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B组服药12周总有效率达91.11%,痊愈率53.33%,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化瘀调冲任汤可起到良好的疏通肝络、理气活血、调理冲任之功效,完全或部分减缓解经腹痛的症状,除行经腹痛的减轻,其他伴随症状也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是中医药干预治疗肝郁血瘀型痛经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作者:钟家芳;余小夏;傅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131I治疗老年甲亢合并心脏疾病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131I与抗甲状腺药物(ATD)治疗老年甲亢合并心脏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老年甲亢合并心脏疾病患者276例分为131I治疗组(146例)与ATD治疗组(130例),比较两组入院时年龄、性别、甲功水平、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心室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甲功水平、血浆(NT-ProBNP)、心室率、LVEF等指标。结果:两组入院时年龄、性别、甲功水平、NT-ProBNP、心室率、LVEF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3、6、12个月,ATD治疗组甲功水平、NT-ProBNP、心室率与住院期间比较有所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LVEF与住院期间比较无明显升高(P>0.05)。131I治疗组甲功水平、NT-ProBNP、心室率与住院期间比较明显降低(P<0.05),LVEF与住院期间比较明显升高(P<0.05)。131I组甲功水平、NT-ProBNP、心室率较ATD治疗组明显减低(P<0.05),LVEF较ATD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131I治疗组能及时、有效降低老年甲亢合并心脏疾病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减慢心室率,改善心功能。

    作者:蒙艳;陈刚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脓毒血症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及其护理干预评价

    目的:评价脓毒血症经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中护理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84例脓毒血症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两组均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进行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整体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变化、预后情况和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①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经对比,治疗后的各项血流动力学、生化指标、氧合指数、APACHE-Ⅱ评分及去甲肾的使用量等均优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后各指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经对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73.81%,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血症经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及整体护理可提高疗效,可促进预后,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关纯;王素梅;辛雪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酶联免疫斑点法和ELISA法诊断结核病临床价值的探讨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和ELISA法诊断结核病的临床价值。方法:86例疑似结核病患者,同时行ELISPOT和ELISA法的检验,对结果做配对卡方检验及Kappa一致性检验,比较两种方法的检验的结果,探讨临床诊断应用的价值。结果:配对卡方检验,P值为0.774,>0.05,不拒绝H0,二者无差异。Kappa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579,0.4<Kappa值≤0.75表示一致性中等。结论:两种方法检验结果差异无显着性,具有一致性,结合实验操作性,方便性,ELISA法更适合应用于临床。

    作者:石海萍;周晓芹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早期针灸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后偏瘫康复作用临床观察

    目的:探究早期针灸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康复作用的临床疗效。方法:1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4例患者接受常规西药治疗及相关的康复训练,观察组8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行早期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康复率、治疗后生活质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症状均有所改善,观察组康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在总体生理功能、健康水平、生理职能、精神健康、活力指数、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均低于观察组,神经功能分数评比对照组显著高于观察组,同时在Barthel指数评比中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行早期针灸治疗,可大幅度的提高患者康复率,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活力指数显著提升,神经功能恢复较快。

    作者:王丽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手术室护理干预对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干预对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患者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我院行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组37例,行手术室护理干预,对照组37例,行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种护理方式对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结果:护理满意度: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焦虑评分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恢复期中,肠鸣、肠门通气及肠蠕动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手术室护理,对改善手术疗效,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效果起到积极作。可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作者:张晶;曾莹;蒋健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高压氧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HBOT组,各50例。对照组根据病情采用手术和非手术治疗,HBOT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与高压氧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及其后期疗效评分。结果:高压氧治疗后HBOT组患者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高压氧治疗7天,HBOT组脑血流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 HBOT组脑氧摄取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从总有效率看,HBOT组在伤后6月的治疗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高压氧的治疗措施,能明显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血流量,促进脑氧摄取率,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罗泽彬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基于追踪方法学理论的个案追踪管理在急诊用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在急诊用药中追踪方法学理论指导个案追踪管理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120例患者临床资料。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56例(行常规管理),观察组64例(行个案追踪管理)。比较两种管理方法用药差错、配药时间及药物利用指数(DUI),观察个案追踪管理前后药房工作人员工作能力及患者对我院医护人员工作满意度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管理后用药差错发生率、平均配药时间及DU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管理1年后药房工作人员工作能力和患者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管理前和对照组管理后(P<0.05)。结论:追踪方法学指导下的个案追踪管理能显著降低急诊科室用药差错发生率,对改进医院整体医疗服务质量和提高患者满意度有积极作用。

    作者:黄强;莫巧莉;郭宇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甘露聚糖肽对慢性肾衰竭合并贫血患者血细胞比容的影响

    目的:探讨甘露聚糖肽对慢性肾衰竭合并贫血患者血细胞比容的影响及对贫血的改善作用。方法:慢性肾衰竭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治疗组55例;对照组口服地榆升白片,3次/日,3片/次。治疗组口服甘露聚糖肽胶囊,3次/日,10mg/次。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显著增高(P<0.05),总有效率为96.36%。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贫血患者应用甘露聚糖肽于治疗,能显著提高血细胞比容,提升外周红细胞、白细胞总数,增强临床疗效。

    作者:白燕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超纯透析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使用超纯透析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的影响。方法:40例维持性血液析患者,尿量<100ml/日,透析3次/周,4h/次,用透析用水及透析液透析1~8年。改用超纯透析液行血液透析6~7月,连续2月,记录透析前后尿素、脱水量、透析后体重、透析时间;计算尿素清除指数(Kt/V),对比两组数据。结果:40例改用超纯透析液前患者,平均kt/v值为(1.34±0.15),改用超纯透析液后,平均kt/v值为(1.46±0.13),透析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使用超纯透析液能显著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武剑;贾强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胸腹腔镜联合行食管癌切除术的手术护理配合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联合行食管癌切除术的手术护理配合效果。方法:90例行食管癌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胸腹腔镜Ⅰ组(B组)、胸腹腔镜Ⅱ组(C组),A组采用开胸手术进行治疗和常规护理,B组C组使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进行治疗,B组患者在A组的基础上实施常规护理,C组患者在A组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手术护理配合,对比分析3组的效果。结果:与A组相比,B、C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疼痛时间、住院时间方面、焦虑程度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P<0.05;C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住院时间、焦虑程度均显著优于B组,P<0.05。结论:胸腹腔镜联合切除手术在食管癌治疗中效果显著,良好的手术护理配合能有效改善患者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张世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曲美他嗪对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短期的左心功能和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影响。方法:PCI治疗的NSTEMI患者50例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曲美他嗪组,各2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曲美他嗪组再于PCI术前给予曲美他嗪60mg顿服,PCI术后20mg/次,3次/日,口服3个月。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在PCI术前、术后1周、3个月时血浆NT-proBNP、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心肌做功指数(MPI)。结果:3个月时,两组NT-proBNP均较PCI术前明显降低(P<均0.01),曲美他嗪组降低的幅度极明显大于照组(P<0.01)。两组LVEDV均较PCI前有降低,曲美他嗪组降低的幅度明显大于照组(P<0.05)。曲美他嗪组LVEF较对照组和PCI术前均显著提高(P<0.05);曲美他嗪组MPI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急性NSTEMI患者PCI术前和术后短期给予曲美他嗪治疗能够降低NT-proBNP水平,改善左心功能。

    作者:李远征;王立中;董鹏;刘芳;姜阳;李银花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及其联合应用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单一使用或联合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1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取抛掷硬币的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各50例。A组给予阿司匹林,B组给予氯吡格雷,C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比三组患者治疗前后AA途径、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三组患者治疗后AA途径和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均明显增高(P<0.05);治疗后,A组患者和C组患者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明显高于B组(P<0.05),B组和C组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应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显著的抗血小板作用。

    作者:谢燕贤;娄卫民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综合护理对胆石症手术患者手术依从性、术后睡眠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对胆石症手术患者手术依从性、术后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108例胆石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观察比较两组睡眠质量(PSQI)、手术依从性和镇痛药物使用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术后1周、2周时,PSQI评分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完全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完全不依从性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使用镇痛药物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对胆石症手术患者的手术依从性、术后睡眠质量有积极的影响。

    作者:赵今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神经反射刺激对脑出血急性期康复临床效果的探讨

    目的:探讨神经反射刺激对脑出血急性期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9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再进行神经反射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后上下肢功能,每周参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对比治疗前后患者抑郁、焦虑情况,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结果:治疗1月后观察组上下肢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周时及治疗后观察组CC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抑郁、焦虑情绪均显著改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反射刺激能显著提高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康复进程及神经功能康复效果。

    作者:郭春;杜爱民;朱高平;喻娇;陈红萍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胃癌组织中Tip30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Tip30蛋白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60例胃癌患者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体内Tip30蛋白(胃腺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进行有效检测。结果:Tip30蛋白在60例胃癌组织中阳性率为46.67%,胃癌旁正常组织中阳性率为95%,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Tip30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P均>0.05),相关因素包括胃癌患者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浸润程度等。结论:Tip30蛋白的低表达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

    作者:程智勇;门晓彦;杨雁鸿;李高岩;马忠锋;杨丽莉;史文宗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与依达拉奉联合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与依达拉奉联合使用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50例ACI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50例。A组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B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C组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治疗前后3组患者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变化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Barthel指数有明显提高,其中以C组两项指标改善为显著(P<0.01);C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与依达拉奉联合用于ACI对神经功能缺损有良好改善效果。

    作者:郭晓敏;杨谦;陈博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循证护理在腹腔镜下输卵管异位妊娠术后的应用

    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在腹腔镜治疗后的输卵管异位妊娠症患者术后恢复中的作用。方法:158例输卵管异位妊娠患者用腹腔镜下治疗,按术后护理方案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9例。研究组用的是循证护理方法。对照组用的是常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研究组护理评价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开展循证护理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毛红妮;周娟;张小倩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康复护理治疗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康复护理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8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使用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生活质量、情绪。结果: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总有效率、生活质量及情绪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康复护理,能有效提升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情绪。

    作者:陈颖;黄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妊娠合并症中高血压和贫血的预防和治疗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症中高血压和贫血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90例妊娠合并症中高血压和贫血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5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方法的治疗;干预组再进行高血压和贫血预防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压、贫血情况以及妊娠合并症中高血压和贫血的发病几率。结果:对照组患者的血压改善情况、疗效均明显低于干预组,P<0.05。结论:对妊娠合并高血压和贫血的患者进行预防和针对性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发病率、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作者:朱小青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