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分析

任统伟

关键词: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原发性肝癌, 疗效, 并发症
摘要:目的: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8例患者共行TACE治疗55次.治疗后1个月,部分缓解15例,占53.6%;微效6例,占21.4%;稳定4例,占14.3%:进展3例,占10.7%.22例AFP阳性者中,完全恢复正常9例(40.9%);治疗后AFP下降≥50%7例(31.8%),AFP下降<50%5例(22.7%),AFP升高者1例(4.5%).AFP总下降率为95.5%.TACE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白细胞减低、胃肠道反应、肝区疼痛和血清转氨酶升高.经对症处理症状大多在1~2周内缓解,不影响治疗.结论:TACE治疗方法减轻了患者痛苫,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为非外科手术切除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相关文献
  • 灌注丝裂霉素致膀胱坏死1例报告

    1资料患者,男性,75岁,2008年5月11日入院,因膀胱肿瘤行经尿道膀胱肿瘤气化电切术,术后病理为膀胱移行细胞癌Ⅱ级.

    作者:李景维;陈奕名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我院降脂药的使用情况调查

    目的:了解我院门诊药房与住院药房调脂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对2007年6月~2008年12月门诊药房和住院药房调脂药物的品种、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等进行分析.结果:DDDs 2个药房合计和住院药房阿托伐他汀钙均居首位,门诊药房辛伐他汀居首位.用药金额2个药房合计、住院药房和门诊药房阿托伐他汀钙均居首位.结论:我院调脂药物的使用符合经济、适用原则,他汀类药物仍是调脂药物的主流药品.

    作者:王春莲;高红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老年性不典型心肌梗死91例临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血流中断,心肌严重而持久缺血,以致心肌局部坏死,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作者:孙健;王皓;左秀英;石伟;冉晨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8例患者共行TACE治疗55次.治疗后1个月,部分缓解15例,占53.6%;微效6例,占21.4%;稳定4例,占14.3%:进展3例,占10.7%.22例AFP阳性者中,完全恢复正常9例(40.9%);治疗后AFP下降≥50%7例(31.8%),AFP下降<50%5例(22.7%),AFP升高者1例(4.5%).AFP总下降率为95.5%.TACE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白细胞减低、胃肠道反应、肝区疼痛和血清转氨酶升高.经对症处理症状大多在1~2周内缓解,不影响治疗.结论:TACE治疗方法减轻了患者痛苫,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为非外科手术切除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任统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石菊口服液的制备及临床观察

    石菊口服液是我院眼科老专家,在汤剂的基础上经十几年的临床加减而组方,2005~2008年由我院制剂室配制.本品具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之功效,对治疗疱疹性角膜炎并发角膜翳疗效明显,且制剂稳定,服用方便,现介绍如下.

    作者:崔银花;李春敏;齐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治疗7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分流加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经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前自由门静脉压力为3.19~3.48kPa,联合手术后下降为2.30~2.51kPa.随访52例0.6~8a,肝功能分级无变化者47例,减退者5例.食管静脉曲张消失或明显减轻者41例,减轻者11例.复发出血1例,肝性脑病2例,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结论:脾肾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不仅疗效好,而且具有止血可靠,再出血率低,术后且肝性脑病发生率低等优点.

    作者:贾松岩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丙泊酚联合芬太尼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用于门诊无痛胃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生理盐水组(A组)100例、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组(B组)100例.A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1.5mg/kg+生理盐水2ml;B组芬太尼0.5mg,检查过程中连续监测HR、MAP、SPO2、意识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恶心,呕吐、呛咳、体动反应、头晕的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中HR、MAP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t=2.321,t=2.311,t=2.308,t=2.158,P均<0.05);A组恶心,呕吐、呛咳、体动(15.0%、12.0%、9.0%)高于B组(2.0%、2.0%、3.0%)(χ2=3.98,χ2=4.01,χ2=4.11,P均<0.05);A组意识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5.4±1.2)min,(27±10)min]均高于B组[(3.9±0.9)min,(22±8)min](t=2.231,t=2.078,P均<0.05);A组优、良、差(75.0%、21.0%、4.0%)低于B组(87.0%、12.0%、1.0%)(χ2=3.94,χ2=4.12,χ2=4.19,P均<0.05);丙泊酚用量A组(100±20)mg高于B组(62±15)mg(t=2.281,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不仅可以减少丙泊酚用量、有效降低呼吸抑制等副反应,而且能缩短苏醒时间,使麻醉更加平稳.

    作者:童志勇;林子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门冬氨酸钾镁与参麦注射液联用抗蒽环类化疗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作用

    目的:观察门冬氨酸钾镁与参麦注射液联用抗葸环类药物化疗所致心脏毒性的作用.方法:160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应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同时给予门冬氨酸钾镁与参麦注射液静脉点滴,对照组单用化疗药物,观察两组患者在化疗过程中的心脏毒性反应和心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仅2例出现急性心脏毒性反应,发生率为2.5%,而对照组有12例,发生率为15%,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两组治疗前LVEF无明显差异,化疗后对照组较治疗组下降27.9%(P<0.01).对照组的血清肌钙蛋白均值在各个时段均高于治疗组均值(P<0.01),并随着化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结论:门冬氨酸钾镁与参麦注射液在蒽环类药物化疗过程中具有心脏保护作用.

    作者:山长平;王士金;卢宗海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甘草酸二铵缓释片的制备及释放度测定

    目的:制备甘草酸二铵缓释片.方法: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微晶纤维素,微粉硅胶,硬脂酸镁为辅料,粉末直接压片,建立了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片剂的体外释放度.结果:甘草酸二铵缓释片2、4、8小时体外释放分别为15%-35%、40%-60%和80%以上.结论:甘草酸二铵缓释片的处方和工艺可行.

    作者:靳颖华;张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咪达唑仑对偏头痛发作的预防作用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对偏头痛发作的预防作用.方法:20例符合国际头痛学会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服用咪达唑仑7.5mg、安慰剂.记录头痛的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和疼痛程度.结果:治疗组发作次数、发作时间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发作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咪达唑仑对偏头痛的发作有一定预防作用.

    作者:王丹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慢性间歇低氧对大鼠纤溶功能的影响

    目的:建立大鼠慢性间歇低氧模裂并观察对大鼠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间歇低氧组(IH)、实验对照组(SC)和空白对照组(UC),每组24只:IH组循环交替给予氮气和压缩空气; SC组循环给予压缩空气;UC组不予任何处理.分别于实验后第7、21、42天测定:(1)血浆t-PA和PAI-1水平;(2)组织t-PA和PAI-1mRNA表达水平.结果:(1)IH组血浆t-PA活性随间歇低氧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但与UC和SC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IH组血浆PAI-1活性第7、21和42天与两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2)IH组组织t-PA mRNA表达以及肾脏和主动脉组织PAI-1 mRNA表达与两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IH大鼠心肌组织、肝脏组织PAI-1 mRNA表达随间歇低氧时间的延长呈逐渐增高趋势,与两对照组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在本实验慢性间歇低氧条件下,对大鼠血浆t-PA和PAI-1水平、组织t-PA和PAI-1mRNA表达无影响.

    作者:李彦明;袁志明;冀秋娣;王佩显;王吉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Ⅱ、Ⅲa期乳腺癌90例术后辅助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90例Ⅱ、Ⅲa期乳腺癌进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0例Ⅱ、Ⅲa期乳腺癌术后患者,对其进行术后辅助化疗NP方案六周期.化疗三周期后根据病情插入辅助放疗.化疗结束后根据病情进行内分泌治疗.对其随访观察5年.结果:90例患者1年无复发生存率91%,5年总生存率82%.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和静脉炎.结论:NP方案对Ⅱ、Ⅲa期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疗效良好,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作者:高莉莉;黄新恩;束永前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38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彩色超声心动图的诊断探讨

    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心动图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进行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超声心动图有异常表现,心肌回声异常、室壁运动异常、心律失常、心肌增厚和心腔扩大.结论:彩色超声心动图是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辅助检查手段.

    作者:孙莉;王玉玲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连续体感诱发电位监测指导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

    目的:阐述连续体感诱发电位监测指导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效果.方法:15例患者,采用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手术,手术中持续监测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结果:平均随访半年,手术后9例症状体征消失,4例明显改善,1例无改变.1例髂骨取骨处疼痛,3月后好转.8例患者术中SEP出现显著改变,经采取措施后,在15分钟内恢复正常.结论: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手术结合术中SEP监测,获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程华怡;郭智霖;丁美修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超声心动图的教学体

    超声心动图学是一门影像学科,在心血管学领域中有着较特殊的地位,心脏科医生称为超声心动图为自己的眼睛,随着现代心血管病学的发展,超声心动图学在医学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而学生往往由于其内容众多、抽象,难于短时间内理解和接受,本人总结了从事超声心动图学教学的经验,谈几点体会,供参考.

    作者:边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腹腔感染所致SIRS患者治疗中加用中药丹参和生脉注射液对炎症介质的影响

    目的:探讨腹腔感染SIRS患者治疗中加用中药丹参和生脉注射液对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将40例腹腔感染致SIRS患者按病种及APACHE-Ⅱ评分分层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西医综合治疗)及实验组(常规西医综合治疗加用中药丹参和生脉注射液).动态观察体温、白细胞计数及血炎症因子IL-6、TNFα水平.结果:实验组第2天、4天TNFα、IL-6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体温、白细胞计数下降亦较对照组快.结论: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丹参和生脉注射液能降低SIRS阶段血IL-6、TNFα,阻止全身炎症反应升级扩大.

    作者:熊进文;黄海球;唐万兵;刘忠民;杨栋;钟毓杰;张桂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放化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将经病理或细胞学确诊为鼻咽癌47例随机分为2组:①单纯放疗组23例,其中T13例,T217例,T31例,T42例;②放化治疗组24例,其中T12例,T214例,T36例,T42例.两组放射治疗均采用60Co~γ线或6-8Mv X线外照射,常规分割放疗,照射范围包括鼻咽、颅底和颈部.放化组于放射治疗前接受2周期DF(DDP+5-FU)方案诱导化疗.观察比较2组治疗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①近期疗效:单放组和放化组总退缩率(CR+PR)分别为65.2%和91,7%.2组总退缩率相比,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远期疗效:单纯放疗组和放化综合治疗组五年生存率、无瘤生存率、鼻咽局控率、颈部局控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发生远处转移的中位时间比较,差异均有无显著性(P<0.05).③毒副作用:两组均无与治疗有关的死亡发生.放疗急性反应两组相似,主要是鼻咽和口咽粘膜炎.化疗的毒性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及胃肠道反应,血象降低主要出现在放疗后的辅助化疗中,综合治疗组有1例存放疗过程中出现3级血小板降低,未出现血尿素氮及肌肝的升高病例.结论:放疗和同步化疗的应用,既因放射增敏作用而加强肿瘤局部控制,又可降低远处转移率而提高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因而放疗结合化疗是治疗鼻咽癌合理和有希望的综合治疗模式.

    作者:屈中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超声引导定位导丝定位切除乳腺肿块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利用乳腺定位导丝进行穿刺定位对触诊阴性的乳腺微小病灶活检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50例临床触诊阴性、超声检出乳腺微小病变的患者,对此类患者行超声引导下乳腺定位导丝穿刺定位,并随后手术切除定位的病灶.结果:所有病灶均完整切除送病理检查.术后病理报告:乳腺癌4例(8%),余46例为良性病变.手术中出现4例导丝移位.结论:超声引导定位导丝定位切除乳腺肿块是临床触诊阴性的微小病变定性诊断的有效方法,安全可靠.

    作者:姜炬芳;邓五一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改良Whipple术式治疗PDC 96例的临床价值

    十二指肠恶性肿瘤(PDC),是外科常见疾病,据报道其发病率约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36%,占小肠恶性肿瘤的38%左右[1].

    作者:陈永京;刘忠民;高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巴曲酶、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短暂性脑出血发作49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巴曲酶、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短暂性脑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7年12月~2008年9月收治的短暂性脑出血发作患者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9例,对照组单纯使用阿司匹林治疗,而治疗组采用巴曲酶、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9.8%、7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6,P<0.05);两组均无明显副作用发生.结论:巴曲酶、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短暂性脑出血发作疗效满意,且无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海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