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运动ECG试验在无症状人群中的应用

史旭波

关键词:运动, 试验, 无症状人群, 冠心病的早期诊断, 急性心肌梗, 急性期治疗, 早期干预, 并发症, 转向, 死亡, 死人, 美元, 美国, 费用, 财力
摘要:在美国,每年至少有50万人因冠心病而导致死亡,有150万人因急性心肌梗死人院,冠心病的相关花费每年高达1000亿美元[1].考虑到人力和财力的消耗,人们关注的重点已转向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希望通过早期干预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并减少急性期治疗的费用.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相关文献
  • 家族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例报告

    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见于如下三种情况:(1)静脉血流郁滞,如长期卧床者;(2)静脉壁损伤;(3)血液高凝状态.如血液浓缩、肿瘤、口服避孕药等.本文报道家族四成员发病前身体健康,无上述病因及其它可询因素.

    作者:秦北宁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缬沙坦对高血压患者大动脉弹性的影响

    目的:评价缬沙坦4周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大动脉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PWV自动测定系统观察23例进行缬沙坦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1.3±10.5)岁.8例服用缬沙坦160mg/日,15例服用缬沙坦80mg/日.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重复对患者进行PWV检测.结果: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脉压、颈动脉-股动脉PWv治疗4周后明显降低(分别为P=0.0003,P=0.0447,P=0.0014,P=0.0222,P=0.0030).结论:缬沙坦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不仅与血压降低有关,同时能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大动脉弹性.

    作者:王宏宇;龚兰生;张维忠;胡大一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厄贝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96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厄贝沙坦组(56例)150~300mg/d口服,氨氯地平组(40例)5~10mg/d口服,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治疗后4周和8周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在疗程第4周和第8周厄贝沙坦和氨氯地平均有较好的降压效果,两组间血压下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第8周厄贝沙坦组总有效率为71.6%,氨氯地平组为68.2%,两组用药耐受性良好,氨氯地平组与用药相关的水肿发生率略高.结论:厄贝沙坦对高血压有确切疗效,且耐受性良好,无特征性毒副作用.

    作者:陈金良;刘保国;李显平;柴锡庆;郭培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急诊非ST-T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危险分层的临床意义

    目的:评价早期危险分层对于急诊的非ST-T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诊断及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症状,心电图,肌钙蛋白进行危险分层,高危患者即刻行冠脉造影,并选择治疗方法,低危患者经入院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行冠脉造影检查.通过冠脉造影结果对危险分层及治疗干预进行评价.结果:高危患者的血管病变支数及闭塞程度大于90%血管支数明显高于低危组.高危患者较低危患者有更多需进行血管重建治疗.结论:对非ST-T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早期危险分层,高危患者立即行冠脉造影有助于发现危险病变,积极进行干预,但远期愈后需进一步评价.

    作者:朱继红;刘巍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2003年部份期刊征订启示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氯沙坦和卡托普利对AMI后高危病人的影响:OPTIMAAL试验

    背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可减轻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有害作用,改善生存率,降低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的死亡率和心力衰竭或左室功能异常的发生率.选择性拮抗AT1受体可作为一种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替代方法.OPTIMAAL试验是一项多中心的随机试验,旨在检验AngⅡ拮抗剂氯沙坦是否在降低AMI后的高危病人的死亡率方面优于或不次于ACEI卡托普利.

    作者:胡大一;华琦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

    作者: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氟伐他汀介入预防研究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于改善缺血症状的近期疗效良好,但治疗5年和10年后仅3/5和1/3的PCI病人无严重心脏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

    作者:胡大一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肾移植术后应用莫罗单抗-CD3的临床疗效(附10例报告)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加速排斥反应后应用莫罗单抗-CD3进行抗排斥反应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98年6月至2001年8月间10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加速排斥反应患者应用莫罗单抗-CD3治疗进行研究,10例患者中,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38岁;发生排斥反应的时间为术后2~6天,应用莫罗单抗-CD3的时间为排斥反应后第2天,每日静滴莫罗单抗-CD3 2.5mg,共14天.结果:10例中,9例移植肾功能正常,尿量平均2 000ml左右,血肌酐、尿素氮达到或接近正常,彩色多普勒超声示:移植肾弓形动脉血流量大,呈低阻频谱.结论:莫罗单抗-CD3可以逆转肾移植术后的急性加速排斥反应,可使肾移植患者肾功能逐渐得到恢复,为减轻或避免莫罗单抗-CD3的副作用,可以减少莫罗单抗-CD3的用量.

    作者:魏秀举;王亚萍;李海潮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上腔静脉瘤(附一例报告)

    目的:提高对罕见病上腔静脉瘤的认识.方法:对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恶性神经鞘瘤弓起的继发性上腔静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上腔静脉瘤早期临床症状少,晚期可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CT和超声检查可显示上腔静脉瘤的范围、大小、形态以及有无血栓形成.螺旋CT血管造影可显示平面和立体图像.结论:上腔静脉瘤的形成必须是管腔局限性扩大于邻近正常管腔一倍以上.

    作者:杜志强;阿依努尔;师龙生;叶江枫;赵中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无ST段抬高心肌梗死早期有创干预的新趋势-VINO试验的启示

    无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观MI)是属于无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高危人群,它与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有无本质的差异尚不完全清楚.

    作者:赵明中;胡大一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短程奥氮平联合氟西汀快速控制抑郁和焦虑

    目的:验证短程小剂量奥氮平联合氟西汀快速控制抑郁、焦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4例心理咨询初诊患者符合ICD-10抑郁障碍,Hamilton抑郁量表(HAMD)17项得分≥16,同时伴发心血管、消化、泌尿、睡眠障碍等多系统躯体症状,未经抗抑郁治疗,予以奥氮平2.5mgqn×2周,合用氟西汀20mg qd×4周,治疗前和治疗后3天、1周、2周、4周分别对HAMD、(Hamilton焦虑量表)和躯体症状进行评定、观察该治疗方法起效和控制症状所需要的时间,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短程小剂量奥氮平联合氟西汀确实具有显著快速控制抑郁、焦虑及伴发的躯体症状的作用,3天内HAMD量表减分率达33.53%,HAMA量表减分率达35.95%,4周后分别达到52.24%和55.28%,改善躯体症状的总有效率达88.41%.结论:证明了联合用药起效快、疗效好、安全性高,并可以减少单用氟西汀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一过性焦虑和消化道反应.

    作者:郑安琳;曹奕;宫玲;姚菁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43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临床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急诊诊断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性别、年龄、合并症、经济状况、起病到就诊时间、救治情况等因素和30天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我院胸痛中心和绿色通道成立一年半以来救治的全部43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评估,总结与发病及30天再发心脏事件相关的因素.结果:本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占58.7%,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占37.9%,其他心电图表现者占3.4%;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高发的重要因素;男性病人有冠心病早发趋势并与高血压等合并症及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相关,绝大多数女性病人起病于绝经以后,极少数病人发病与未控制的合并症相关;医疗费用是影响病人就诊的关键因素,并成为影响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病人就诊时间与第30天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直接相关,就诊越早预后越好;应用球囊扩张直接开通罪犯血管是我院救治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常用的方法,且病人预后略优于静脉溶栓治疗和补救性PTCA.结论: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从体制上完善急性冠脉综合征一级和二级预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威胁人群健康疾病的高发趋势;各医院应结合自身特点找到在短时间内开通罪犯血管的方法,有条件的医院可进行直接PTCA;溶栓治疗仍是我国绝大多数医院有效的抢救措施.加强健康教育、控制ACS高危因素、加强一级和二级预防是我们面临的更重要课题.

    作者:王建旗;胡大一;刘杰;傅研;李田昌;彭建军;庞文越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Swyer-James综合征3例并文献回顾

    目的:探讨Swyer-James综合征(SJS)的临床特征,分析相关诊断方法的特点,提高对SJS的认识及其诊断水平.方法:结合文献资料回顾分析3例临床病例.结果:本病的临床特征表现为:(1)幼年时有下呼吸道或肺部感染史;(2)影像学检查以单侧透明肺,伴有呼气相气体潴留、肺血管减少或肺体积缩小为特征.结论:对于有幼儿时期下呼吸道感染病史、胸部影象学显示局部肺叶或单侧透明肺者,应与SJS进一步鉴别.

    作者:高占成;安树昌;薛青;徐钰;田桂珍;杜湘珂;何权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2002年全年索引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全国红细胞沉降率室间质量评价

    目的:通过开展室间质量评价活动提高临床实验室检测质量.方法:每年定期向参加红细胞沉降率室间质量评价活动的单位发放质评物,参加实验室用常规方法测定并回报结果,部临检中心对回报进行结果统计分析.结果:2001、2002全国红细胞沉降率室间质评的平均及格率分别为96.4%、93.3%.结论:大部分实验室的测定结果成绩较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作者:谷小林;彭明婷;王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特殊部位射频消融后迟发反应2例

    1.病历报告我们观察了1例希氏束旁显性旁道和1例小儿房室结双径路射频消融后的迟发反应现象,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德昭;付贵琴;李运田;胡大一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早期T波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99例急性心肌梗死接受溶栓治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溶栓后T波倒置的时间分为A组(24h内倒置者)B组(24h后倒置者),然后依据冠脉造影及临床间接血管再通标准,观察T波倒置与冠脉再通的关系及临床意义.结果:(1)早期T波倒置(24h内)与梗死相关动脉高开通率密切相关(91.8%VS 60.0%,P<0.05).(2)早期T波倒置者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峰值较低[(113.82±20.51)U/L VS(164.80+30.75)U/L,P<0.05)].(3)早期T波倒置者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不断提高[(60.70+13.25)%VS(44.97±15.34)%,P<0.05)].(4)早期T波倒置者住院期间冠脉事件的发生率低(12.2% VS32.0%,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早期T波倒置与冠脉再通密切相关,同时预示更好的再灌注和左室功能及良好的临床愈后.

    作者:狄巨岚;郭丹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高血压合并脑梗塞患者血浆中炎症介质和内皮素水平变化的研究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和并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白细胞及分类计数、血浆中C-反应蛋白和内皮素水平的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临床提供新的诊治依据.方法:测定4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常规、血浆中C-反应蛋白及内皮素指标,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Ⅰ期)30例作为对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明显增高(P<0.01),C-反应蛋白及内皮素浓度亦升高(P<0.01).白细胞记数与内皮素水平呈正相关.住院后72小时C-反应蛋白浓度升高(≥8mg/dL)者,并发症多,预后差.结论:①炎症反应可能是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神经元损伤的原因之一.②缺血性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胞因子激活,C-反应蛋白浓度的变化与病情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吴春波;郭君洛;刘晓原;朱继红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FilterWire脑保护装置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的常规应用

    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S)是目前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预防缺血性脑中风的介入领域热点之一.如何防止该操作过程中,微栓子脱落入脑可能发生脑功能不全是该治疗方法成功的关键.本文在CS操作中常规采用Filter Wire脑保护装置用于上述目的作一些探讨.方法:将36例德国患者在FilterWire脑保护装置下完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术中及术后近期并发症作一总结.结果:围手术期,患者死亡率及中风率是0%,术后发生一过性脑缺血的患者人数是1例(2.77%).该患者术前有长期低血压病史,行药物治疗,症状消失.结论:常规用FilterWire脑保护装置完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其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很低,而且该装置易于操作,对于国内全面开展该治疗项目有一定的借鉴.但是,其长期随访效果尚无定论.

    作者:原标;K Mathias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