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华琦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为了了解改进后的质评方案的可行性,及时掌握血细胞检测存在的问题,设计并实施了本次调查活动.方法:对质评物的稳定性进行了检测;按仪器类型对实验室进行分组并统计结果;以SDI为指标对回报结果进行了评价;确定了各组的参考值;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质评物的稳定性良好;除Abbott组的白细胞计数检测参数外,其余各组的组均值、中位数和参考值均较接近.使用配套试剂、校准物和质控物比例高的组别成绩较好.结论:质评物的稳定性可用于室间质评.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参加实验室使用非配套的试剂、校准物和质控物或未使用校准物、质控物.
作者:彭明婷;谷小林;王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病历报告我们观察了1例希氏束旁显性旁道和1例小儿房室结双径路射频消融后的迟发反应现象,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德昭;付贵琴;李运田;胡大一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由Einthoven发明的心电描记技术是现代心血管病学的里程碑,其推动了体表和心内电信号记录的发展.但因记录时间的短暂,使其临床应用价值受限,特别是对患有阵发性的心脏节律障碍者.
作者:陈丽莉;李瑞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于改善缺血症状的近期疗效良好,但治疗5年和10年后仅3/5和1/3的PCI病人无严重心脏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
作者:胡大一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在美国,每年至少有50万人因冠心病而导致死亡,有150万人因急性心肌梗死人院,冠心病的相关花费每年高达1000亿美元[1].考虑到人力和财力的消耗,人们关注的重点已转向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希望通过早期干预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并减少急性期治疗的费用.
作者:史旭波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我院自1999年12月~2002年4月,应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微创术)治疗重型高血压脑出血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亚平;许文莉;贺桢;杨华;宋鑫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评价早期危险分层对于急诊的非ST-T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诊断及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症状,心电图,肌钙蛋白进行危险分层,高危患者即刻行冠脉造影,并选择治疗方法,低危患者经入院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行冠脉造影检查.通过冠脉造影结果对危险分层及治疗干预进行评价.结果:高危患者的血管病变支数及闭塞程度大于90%血管支数明显高于低危组.高危患者较低危患者有更多需进行血管重建治疗.结论:对非ST-T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早期危险分层,高危患者立即行冠脉造影有助于发现危险病变,积极进行干预,但远期愈后需进一步评价.
作者:朱继红;刘巍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作者: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评价缬沙坦4周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大动脉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PWV自动测定系统观察23例进行缬沙坦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1.3±10.5)岁.8例服用缬沙坦160mg/日,15例服用缬沙坦80mg/日.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重复对患者进行PWV检测.结果: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脉压、颈动脉-股动脉PWv治疗4周后明显降低(分别为P=0.0003,P=0.0447,P=0.0014,P=0.0222,P=0.0030).结论:缬沙坦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不仅与血压降低有关,同时能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大动脉弹性.
作者:王宏宇;龚兰生;张维忠;胡大一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评价艾司洛尔在心血管疾病急症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25例心血管急症患者,其中CABG术后及普通外科术后房扑/房颤分别为60例及10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分别为50例及15例.艾司洛尔静脉负荷量0.5 mg/kg,1分钟内静注,继以0.05mg@kg-1@min-1,持续静脉输注,若无效,4分钟后静脉负荷量不变,维持量递增,直至0.2mg@kg-1@rmin-1.结果:CABG术后及外科术后房扑/房颤24小时内的转复率分别为75%及83%.房扑/房颤的快速心室率由用药前(198±27)/分下降至(129±16)/分(P<0.05).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用药后平均心率由用药前(101±13)(79~123)/分下降至(77±14)/分(P<0.05);平均血压由(126±19)/(71±12)mmHg下降至(107±20)/(62±8)mmHg(P<0.05).37例恶化劳力性心绞痛的缓解率为79%.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艾司洛尔是用于心血管急症治疗的一种用法安全、疗效确切的较为理想的药物.
作者:王吉云;胡大一;贾三庆;王雷;王学东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见于如下三种情况:(1)静脉血流郁滞,如长期卧床者;(2)静脉壁损伤;(3)血液高凝状态.如血液浓缩、肿瘤、口服避孕药等.本文报道家族四成员发病前身体健康,无上述病因及其它可询因素.
作者:秦北宁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和并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白细胞及分类计数、血浆中C-反应蛋白和内皮素水平的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临床提供新的诊治依据.方法:测定4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常规、血浆中C-反应蛋白及内皮素指标,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Ⅰ期)30例作为对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明显增高(P<0.01),C-反应蛋白及内皮素浓度亦升高(P<0.01).白细胞记数与内皮素水平呈正相关.住院后72小时C-反应蛋白浓度升高(≥8mg/dL)者,并发症多,预后差.结论:①炎症反应可能是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神经元损伤的原因之一.②缺血性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胞因子激活,C-反应蛋白浓度的变化与病情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吴春波;郭君洛;刘晓原;朱继红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作者:胡大一;史旭波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局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对心肌胶原代谢的影响,探讨AngⅡ与TGF-β1在高血压心肌重构中的作用.方法:以Wis-tar-Kyoto(WKY)大鼠为非高血压对照,15周龄SHR经氯沙坦(Los)或/和卡托普利(Cap)治疗15周,放免法测定AngⅡ、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心肌TGF-β1水平、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VIDAS图像分析计算胶原容积分数(CVP)和血管周围胶原面积(PVCA)、放射性底物测定法检测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的活力.结果:在SHR心肌中,AngⅡ、TGF-β1、CVP、PVCA明显高于WKY大鼠,而MMP-1活力降低(P<0.01).阻滞RAS的不同水平均降低AngⅡ、TGF-β1、CVP、PVCA,升高MMP-1活力.SHRLos+Cap或SHRLos降低TGF-β1水平、升高MMP-1活力明显优于SHRRCap(P<0.05).心肌AngⅡ水平与TGF-β1、CVP、PVCA正相关(P<0.01),AngⅡ、TGF-β1与MMP-1活力呈负相关(P<0.01).结论:AngⅡ可能通过AT1受体调控TGF-β1促进胶原合成、抑制胶原分解.氯沙坦在抑制TGF-β1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卡托普利,合用未优于单用氯沙坦.
作者:柯海燕;汪康平;张仁坤;陈旭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背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可减轻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有害作用,改善生存率,降低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的死亡率和心力衰竭或左室功能异常的发生率.选择性拮抗AT1受体可作为一种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替代方法.OPTIMAAL试验是一项多中心的随机试验,旨在检验AngⅡ拮抗剂氯沙坦是否在降低AMI后的高危病人的死亡率方面优于或不次于ACEI卡托普利.
作者:胡大一;华琦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份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四项凝血指标和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四项血小板参数进行检测.结果:原发性肝癌组与对照组相比,PT、APTT、TT均显著延长(P<0.01),FIB明显降低(P<0.05),PLT、PCT显著降低(P<0.01),MPV、PDW显著升高(P<0.01);肝癌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相比,PT、APTT均显著延长(P<0.01,P<0.05),FIB显著降低(P<0.01),MPV、PDW明显升高(P<0.05),TT、PLT、PCT差别无显著性意义;原发性肝癌转移组与无转移组相比,PT、APTT明显延长(P<0.05),FIB显著降低(P<0.05),MPV、PDW明显升高(P<0.05),TT、PLT、PCT差别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可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和血小板参数变化,对评估肝癌肝损害的程度、监测病情变化,指导临床治疗及其预后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黄松音;段朝晖;李竞;林向华;梁穆兴;范侠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腔镜技术在下肢原发性静脉曲张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结果.方法:腔镜辅助手术治疗24例(32条患肢)下肢原发性静脉曲张病人.术后随访3~22个月;传统手术治疗20例(27条患肢)下肢原发性静脉曲张病人,术后随访5~24个月.结果:腔镜辅助手术治疗24例病人术后肢体症状和浅静脉曲张消失,16例合并有静脉性溃疡患者短期内溃疡愈合,随访3~22个月只有1(1/32)条患肢复发静脉曲张,其余病人未见静脉曲张复发及并发症;而传统手术治疗20例病人术后肢体症状和浅静脉曲张消失,10例合并有静脉性溃疡患者短期内溃疡愈合,随访5~24个月有3(3/27)条患肢复发静脉曲张,2(2/10)条患肢复发溃疡.结论:腔镜辅助手术治疗下肢原发性静脉曲张手术效果好,术后复发率低,患肢创伤小,病人满意度高,是治疗下肢原发性静脉曲张的有效方法.
作者:姚燕丹;林少芒;邓一文;胡以则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Swyer-James综合征(SJS)的临床特征,分析相关诊断方法的特点,提高对SJS的认识及其诊断水平.方法:结合文献资料回顾分析3例临床病例.结果:本病的临床特征表现为:(1)幼年时有下呼吸道或肺部感染史;(2)影像学检查以单侧透明肺,伴有呼气相气体潴留、肺血管减少或肺体积缩小为特征.结论:对于有幼儿时期下呼吸道感染病史、胸部影象学显示局部肺叶或单侧透明肺者,应与SJS进一步鉴别.
作者:高占成;安树昌;薛青;徐钰;田桂珍;杜湘珂;何权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早期误漏诊原因,提高SLE诊断水平.方法:对我院住院诊断的63例SLE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D63例确诊为SLE患者的病程为(4.38±3.13)年;(2)早期误诊率高达68.3%,误诊的病种有:上呼吸道感染、急性阑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炎、心包炎、胸膜炎、慢性肝炎、淋巴结炎、淋巴瘤等.发热、关节痛、皮疹是SLE早期常见的症状,面部盘状红斑、颧部红斑是具特征的表现;(3)特异性指标的阳性率低:狼疮细胞(LE)17.6%,抗ds-DNA抗体20%,抗核抗体(ANA)26.6%;(4)发热和白细胞明显升高者占误诊的74.4%(32/43);血沉增快和尿检蛋白阳性在未误诊者与误诊者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SLE误诊主要原因缺乏系统表现,实验室特异性检查阳性率低,发热、白细胞升高是早期SLE容易误诊的因素,血沉明显升高和尿检异常是SLE早期诊断有价值的指标.
作者:张汝忠;顾同进;王群献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