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个性化护理在泌尿外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黎淑君;黎晓宁

关键词:泌尿外科, 个性化护理, 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泌尿外科患者的心理特点,并对个性化护理在泌尿外科护理中应用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3月在我院泌尿外科接受治疗的患者6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3.1%)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9.6%;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100.0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1.25%,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泌尿外科患者个性化护理,不仅能够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提高其遵医行为的依从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康复,而且对于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缓解护患矛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中国医药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穴位按摩联合中药沐足对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联合中药沐足对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70例我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进行糖尿病自我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穴位按摩联合中药沐足。观察组在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末运用尼莫地平法评价临床症候的改善效果;并与对照组比较,分析穴位按摩联合中药沐足对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4.29%)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按摩联合中药沐足干预后患者四肢疼痛、四肢发凉、肢软无力、感觉减退、肢软麻木、肌肉萎缩临床症候评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按摩联合中药沐足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候,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彭英;廖色青;李利容;韩春蕾;王晓丽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脂代谢状况的调查

    目的:了解社区高血压患者血脂代谢状况。方法随机选择青浦区徐泾镇4个居委会295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空腹血脂,包括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进行检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95例高血压患者中,TC升高占9.8%,TG升高占7.8%,LDL-C升高占7.8%,HDL-C下降占9.5%;血脂边缘异常的患者占很大比例,其中TC边缘升高25.8%,TG边缘升高11.9%,LDL-C边缘升高占22.0%。不同性别高血压患者中,血脂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中血脂升高所占比例相对较高,脂代谢边缘升高的患者比例更高,因此,我们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强调降压的同时必须重视血脂管理。

    作者:曹艳红;汪彩兰;顾章明;顾志辉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临床防治82例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的临床防治。方法2012年1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诊治的82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另选同期82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但不合并低钠血症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观察和比较两组病死率、住院时间、LVEF。将82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抗心衰)和B组(常规抗心衰基础上,纠正低钠血症),对两组治疗后血钠水平、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病死率(29.3% vs 11.0%)、住院时间(15.0±3.0)d vs(10.5±2.5)d明显升高,LVEF明显减少(36.5±0.1)%vs(43.7±0.1)%, P<0.05;与A组相比,B组治疗后血钠水平(136.7±3.4)mmol/L vs(129.0±2.9)mmol/L及总有效率(73.2%vs 43.9%)明显提高,P<0.05。结论对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患者,应在抗心衰治疗基础上,积极纠正低钠血症,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预后质量。

    作者:陈永战;王超雄;卢进冠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CT、MRI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CT和MRI在新生儿窒息后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2例新生儿,均有明确的窒息史,且确诊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应用CT和MRI两种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MRI总体检出率为97.6%(41/42),CT总体检出率为90.5%(38/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1,P>0.05)。MRI、CT总体检出率分别为脑水肿100.0%(30/30),93.3%(28/30);脑室出血检出率为100.0%(7/7),85.7%(6/7);基底核丘脑损伤检出率为50.0%(1/2),100.0%(2/2);矢状旁区损伤100.0%(1/1),100.0%(1/1);脑动脉梗死100.0%(2/2),50.0%(1/2)。结论CT和MRI均可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对脑水肿、脑室出血、矢状旁区损、脑动脉梗死初诊可以选择MRI诊断,对于基底核丘脑损伤检出率为初诊可以选择CT,必要时可以两种诊断方面联合诊断以提高临床诊断率。

    作者:方朝辉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与情绪障碍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脑血管病患者与情绪障碍的高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33例糖尿病性脑血管伴发情绪障碍的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时间就诊的129例无情绪障碍的糖尿病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并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FBG、PBG、HbA1C随治疗进行明显下降,观察组FBG治疗4周、2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t1=2.69,t2=2.90,P<0.05);观察组的神经缺损程度和生活质量治疗前均重于对照组(t3=27.10,t4=-28.61,P<0.05);观察组随着治疗的进行神经缺损程度与情感障碍得到明显改善(t4w=7.76,t24w=8.13,均P<0.05);观察组随着治疗的进行生活质量逐渐的明显改善(t4w=-12.26,t24w=-13.12,均P<0.05);观察组的SAS和SDS评分随治疗的进行逐渐降低,在4周、2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SAS:t4w=7.37,t24w=7.10,SDS:t4w=5.85,t24w=5.58,P均<0.05))。结论情绪障碍的改善,有助于患者的血糖控制,可明显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可有效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作者:陈才奖;孔丽瑶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阿奇霉素联合中药治疗37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联合中药治疗37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过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74例小儿支原体肺炎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仅给予阿奇霉素治疗,试验组在其基础加用中药治疗。结果试验组患者达总有效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奇霉素联合中药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加速了康复进程,值得推广。

    作者:龙建新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气管插管前气囊少量充气法对气道黏膜损伤的观察

    目的:观察气管插管前气囊少量充气法对预防气道黏膜损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行气管插管的90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011年45例列为观察组,气管插管前气囊少量充气后进行气管插管;2012年1~12月45例患者,列为对照组,气管插管前气囊不充气状态下插管,比较两组患者两组患者气管插管气道黏膜损伤率。结果(1)观察组一次插管成功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25%,观察组平均插管时间为(2.75±0.41)min,较对照组的(3.44±0.59)min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气道黏膜损伤率较低,仅为2.50%,对照组为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插管前气囊少量充气法插管成功率高,费时少,对预防气道黏膜损伤有显著效果。

    作者:方伟文;黄顺来;吴锐城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阿德福韦酯胶囊联合大黄蟅虫胶囊治疗肝纤维化疗效观察

    目的:进一步研究肝纤维化治疗中阿德福韦酯胶囊联合大黄蟅虫胶囊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0年1~12月来我院进行肝纤维化治疗的62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阿德福韦酯治疗,31例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接受大黄蟅虫胶囊治疗。在入院第2天以及治疗结束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进行肝功能检测与肝纤维化指标检测。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总胆红素水平、丙氨酸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白蛋白、球蛋白水平、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总胆红素水平、丙氨酸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显著下降,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纤维化治疗中阿德福韦酯胶囊联合大黄蟅虫胶囊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有效提高纤维化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肝功能状态,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何鼎淳;钟承彪;李宇海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临床护理路径对提高单纯股骨干骨折患者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对提高单纯股骨干骨折患者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5月~2013年12月80例单纯股骨干骨折患者随进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而观察组采用CNP模式,观察两组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满意度,及住院时间和费用等,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和费用等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单纯性股骨干骨折患者采用CNP后,可促进护理工作发展,同时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都有所提高,缩短了住院时间,节省了住院费用。

    作者:林彩红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时的应用时机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运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的合理时机。方法66例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按pH值≤7.25分为严重呼吸性酸中毒组(A组),7.25<pH值<7.35为中度呼吸性酸中毒组(B组),pH值≥7.35为轻度呼吸性酸中毒组(C组),每组22例;再将ABC三组每组22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施以BiPAP通气,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2h后的血气分析变化。结果pH值≤7.25组(A组):两小组疗效均不理想;7.25<pH值<7.35组(B组):研究组疗效显著,对照组效果有限,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pH≥7.35组(C组):两组均有显效,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用BiPAP通气时,中度呼吸性酸中毒患者效果佳,对轻、重度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影响不明显。

    作者:张任君;李金庭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36例脊柱包虫病患者围术期护理

    目的:通过对36例脊柱包虫病患者围术期护理资料的分析,探讨此种疾病的佳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0月~2012年9月在我院脊柱外科住院的骨包虫病患者36例,即采用分阶段个性化术前疼痛及心理护理;术后脊髓神经系统观察与护理、功能锻炼、康复指导及用药指导;出院后健康随访。结果36例患者积极配合围术期护理,无护理并发症,均康复出院。结论分阶段个性化围术期护理,能够消除患者术前紧张情绪、减轻患者痛苦;术后通过观察脊髓神经系统的变化、康复及用药指导,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的顺利完成,是手术成功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作者:李芳;王丽;姜丽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慢性伤口门诊处理中的风险管理及个体化护理

    目的:研究慢性伤口门诊处理中的风险管理与个体化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门诊在2010年5月~2013年8月间收治的82例慢性伤口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41例病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中有35例患者护理满意,5例患者护理较满意,总满意度为97.6%;对照组中有28例患者护理满意,6例患者护理较满意,总满意度为82.9%。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伤口患者的护理工作中,首先需要做好风险管理,然后为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有利于提升护理满意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作者:戴雪群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社区护理干预对心脏搭桥术患者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心脏搭桥术患者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我辖区2011年1月~2013年7月间的60例冠脉搭桥术后康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与B组,所有患者均积极进行常规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社区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期心理症状水平、康复质量、生活质量和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之间的差异。结果 A组患者康复期心理症状水平低于B组,康复质量、生活质量和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B组,其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护理干预对心脏搭桥术后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有积极作用,其可以降低患者心理症状水平、提高患者康复能力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胡小连;曾湘云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韶关市腹泻患儿肠道腺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对韶关市腹泻患儿肠道腺病毒感染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韶关市腹泻患儿25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腹泻粪便并展开腺病毒检测。结果本次研究结果共检测出12例肠道腺病毒感染患儿,阳性率为4.80%(12/250)。12例肠道腺病毒(EAdV)感染患儿中,属于肠道腺病毒41型的9例,占3.60%(9/250)。属于肠道腺病毒40型的3例,占1.20%(3/250)。腺病毒感染主要集中在2岁以下的婴幼儿儿童,且发病率与性别、居住地、季节等因素之间无明显的联系,差异不显著(P>0.05)。患儿主要表现出发热、腹泻以及呕吐的症状。结论肠道腺病毒感染是引起患儿腹泻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以肠道腺病毒41型为主。加强对婴幼儿的监测,一旦发现感染,及时予以针对性的治疗,对改善患儿病情、促进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赖华基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分泌性中耳炎中耳乳突发育不良患者手术的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针对中耳乳突发育不良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2年9月在我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干预性护理,对照组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94.4%,明显高于对照组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为2.8%(1/36),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3.9%(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分泌性中耳炎中耳乳突发育不良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过程中,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更快的恢复,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玲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复发性流产76例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统计以了解我院复发性流产特点,为提出预防和治疗对策提供数据指导,并据此提出干预对策,避免流产的再次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3年7月76例复发性流产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复发性流产的因素进行总结。结果三组的免疫异常项目、CD3+CD19+>12%、CD56+CD16+>12%及DD >260ng/mL的异常发生率均超过20%,封闭抗体阴性异常率甚至接近100%。结论免疫因素是与复发性流产关系为密切的因素,母体对胎儿的排斥造成复发性流产。

    作者:邓金枝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PDCA干预对提高我院合理用药指标的效果分析

    目的:评价PDCA循环干预对我院合理用药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全样本法统计我院2012年5~6月(干预前)与2012年10~11月、2013年4~5月、2013年10~11月(干预后)我院的合理用药指标值,分析评价PDCA循环干预对我院合理用药指标的影响。结果我院就诊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从干预前的39.70%降至干预后的2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100人·d)]从干预前的60.63降至干预后的46.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住院用抗菌药物患者病原学检查百分率均达有关要求。结论 PDCA质量控制管理模式干预临床用药能收到良好效果。

    作者:陈翠卿;李建修;欧银燕;招宁;黄美婷;梁棣昌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微泵注射替罗非班的疗效观察和护理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微泵注射替罗非班的的临床疗效及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月来我院就诊并采用PCI治疗的11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9例,微量泵持续泵入替罗非班,对照组59例,微量泵持续泵入肝素,并实施临床护理措施比较两组给药前后心电图改善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用药48h后ST段值及缺血导联数均低于用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药后48h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8.47%,对照组为13.56%,两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微泵注射替罗非班明显改善患者心电图情况,对相关血管的心肌血液供应有明显的改善,对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影响较小。

    作者:余碧清;查海燕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产科住院患者对疼痛护理满意度调查和探究

    目的:探讨产科住院患者对疼痛护理满力度情况,了解产科护士的疼痛护理水平,以及疼痛护理态度。方法采取问卷方式调查患者对产科护士的疼痛满意度进行作答,随机抽取我区两家医院的产科患者100例进行调查,医院甲50例,医院乙50例,对两组产妇的疼痛护理满意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产妇生产时经历了各种程度不同的疼度,医院甲护理满意度为86%,与医院乙满意度为88%无显著差异(P>0.05)。医院甲有14%的患者不满意,医院乙有12%的患者表示不满意,可见,产妇产后疼痛并未完全解决。结论目前产科的疼痛护理能力有待提高,对疼痛药物的耐药性、成瘾性情况需进一步了解,可开展专业疼痛护理课程,提高护理人员的疼痛护理水平。

    作者:黎铭玲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美托洛尔和地塞米松复合左布比卡因防治颈丛神经阻滞后心血管副反应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和地塞米松复合左布比卡因对防治颈丛神经阻滞后心血管副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行甲状腺切除术的46例患者按照数字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3例采用美托洛尔和地塞米松复合左布比卡因麻醉,对照组23例采用左布比卡因麻醉,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运动和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而感觉和运动维持时间则明显长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麻醉后10、45、90min 3个时间点的SPO2、RR与对照组比较(P均>0.05),观察组的HR和MAP 在麻醉后10、45、90min 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观察组的麻醉镇痛总有效率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65.22%(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87%(P<0.05)。结论美托洛尔和地塞米松复合左布比卡因颈丛神经阻滞在甲状腺手术中镇痛和镇静效果更明显,术后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有效可控性好,对颈丛麻醉下甲状腺手术时的心血管反应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作者:武斌;胡志强;陈锦余 刊期: 2014年第14期

中国医药科学杂志

中国医药科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 二十一世纪联合创新(北京)医药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