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丽
目的:应用联系数综合评价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度。方法根据选定的评价指标和危险度等级标准,确定20病例每一指标对应的等级,根据集对分析的基本原理建立联系数,根据置信度原则和有效值判定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度等级和排序。结果以临床案例是否符合中国专家共识进行验证,从血压、血脂、血糖、肥胖指标层到心脑血管危险度的综合评价都获得满意结果。结论应用联系数判定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度的等级和排序,能达到按照危险度分层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优化防治策略的目的。
作者:王红;孙齐蕊;孙爱峰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口腔科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3月期间口腔科医护人员218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护理调查内容为口腔科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管理问题,并针对性提出护理对策。结果器械清洗与浸泡,消毒液更换时间正常,消毒液浓度达标,洗手后消毒液浸泡,洗手后消毒纸巾擦干,洗手用洗手液,护理操作戴乳胶手套,护理操作穿防护衣,戴口罩、帽子,消毒用高压灭菌法,治疗台有用一次性保鲜膜保护,采用含氯消毒液擦桌子、拖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结论强化口腔科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的防护意识,加强专业知识与质量监控培训有助于提高口腔科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
作者:李春梅;王馨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研究对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采用整体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近年收治的100例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与整体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儿病情控制情况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采用整体护理的观察组患者,疾病明显改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更短。满意度方面,对照组总满意率为84%,观察组为9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整体护理可显著改善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疾病控制状态,提升患儿及家属满意度,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仇淑君 刊期: 2016年第14期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然而正是由于生活的优越性,出现了许多新型的疾病。针对这种现状,对疾病防控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同时关于疾病中心的资料也非常多,目前在疾病中心档案管理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所以要根据现存问题制定改进措施,以提高疾病中心对档案的管理。该文主要介绍了信息化的技术在疾病中心档案管理方面的应用,以期对疾病中心的档案管理建设加以改进,提高在档案管理方面的水平。
作者:柳杨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开展妇产科护理学社会实践的教学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该校2014级护理学专业150名学生,通过5次社会实践,教学效果通过知识掌握、社会实践情况和学生对社会实践评价来判定。结果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平均值为85.6分;综合评价学生社会实践情况,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所占比例分别为17.3%、37.4%、21.3%和4.0%;学生评价社会实践安多到少排列分别为,社会实践能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所占比例高(90.0%),第二位是激发学习兴趣(88.7%),其三为提高人际沟通能力(81.4%),第四位是提高健康教育能力(76.7%)。结论社会实践教学可以激发学习兴趣,理论知识得到不断巩固,实践技能、人际沟通和健康教育能力得到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较为满意。
作者:孙顶双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互动式安全隐患分析讲座对护理差错事件的影响。方法对2014-2016年该科的113名大专实习生实施互动式安全隐患分析讲座干预,分析其护理差错事件,并回顾性分析2012-2014年间的大专实习生护理差错事件,比较并探讨带教体会。结果护生临床差错集中在安全认识意识形态问题、护理资源问题、制度执行力问题和医患沟通问题,实施安全隐患分析讲座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互动式安全隐患分析讲座能够有效减少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
作者:胡亭钰 刊期: 2016年第14期
伴随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血液透析类医疗器械在各大医院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对于很多慢性肾衰竭患者具有重要意义。但临床使用过程中,血液透析设备并非完全安全,存在一定的风险性,有的血液透析设备质量不达标,有的重要技术指标未符合标准等现象出现。在对血液透析类医疗器械进行监管过程中,存在检验标准及技术规范的缺失、血液透析器械检测参数指标标准缺失的情况,通过《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管理规范》的实施,虽然解决了一部分临床应用中的问题,但医疗器械管理的内容并无健全性,需进一步的规范研究。在血液透析器械使用过程中,其安全隐患、器械自身问题均需予以关注,了解血液透析器械故障原因,并建立对应解决策略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上述问题,应制定有效的医疗器械使用技术规范,提高监管力度,该文研究了血液透析设备安全性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便于逐步避免恶性医疗事件的发生。
作者:周子人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分析糖尿病健康教育在内分泌护理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该院2013年4月—2016年1月实施治疗的68例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依照患者护理方式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焦虑障碍、抑郁障碍、日常生活能力和对社会影响评分和对照组相比显著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健康教育在内分泌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娄书花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分析静脉留置针在儿科门诊中的应用方法及其应用管理效果。方法以该院儿科门诊收治的进行静脉留置针输液的17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完善相关管理办法,确保输液的顺利。结果170例患儿进行静脉留置针输液均顺利完成,均未出现意外拔管,患儿的护理满意度为100%,未出现并发症情况。结论静脉留置针输液可保护患儿血管,降低医护人员工作量和管理效率,提高护理满意度,适合于临床推广,在未来的临床应用管理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作者:辛培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层级管理模式在内分泌科的应用效果。方法该院将80例护理人员(2013年6月—2014年12月期间)分段随机化进行分组,对照组护理人员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护理人员在常规性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层级管理方案。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采用层级管理方案后操作技术、理论知识、护理质量、护理安全、心理护理、健康知识知晓率、护理纠纷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的数据与对照组相比优势更为明显,P﹤0.05。结论采用层级管理方案后,能够对内分泌科患者的护理效果起到显著的改善功效,无明显不良反应,在以后的临床护理中具有运用的价值。
作者:柏杨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在房颤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该院收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实施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通过对1200例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测得知,房颤患者180例,占比15.0%。其中,阵发性房颤40例,占总数的3.3%,占房颤患者的22.2%。70岁以上者房颤检出率高于70岁以下者,P<0.05,统计有区别。结论临床实施动态心电图检测可明确诊断房颤、阵发性房颤,对于提高疾病诊断来说,意义重大。
作者:丁雪;张怡靓;席晓萍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妇科窥阴器的清洗方法,提高器械的清洗质量,确保器械的灭菌质量,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方法将回收的妇科窥阴器分为A组、B组、C组。 A组采取预浸泡+手工处理的清洗方法,B组采取预浸泡+超声酶洗的清洗方法,C组采取预浸泡+全自动清洗机清洗方法,清洗后采用肉眼观测、6倍带光源放大镜观察以及ATP荧光检测仪检测的方法,比较3组窥阴器的清洗质量。结果通过3种方法检测,A组清洗合格率高,B组次之,C组清洗合格率低。 A组和B组的清洗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与C组、B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妇科窥阴器的清洗处理时,选择预浸泡+手工清洗或超声酶洗,可以保障清洗质量,提高器械的清洗合格率。
作者:苏勇;苏彬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遵循持续改进的理念,建立医院医保PDCA循环管理模型,完善医保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方法针对医院医保管理的现状,根据PDCA循环理念建立管理模型,通过医保管理计划、实施、控制以及修订环节的建立,实现医保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结果建立和完善医院医保管理模型后,医务人员对医保管理的依从性和患者对医保政策的知晓率明显提高,参保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不满意率及投诉率较前明显下降。结论基于PDCA循环的医院医保管理,可有效控制医保的费用,维护医患双方的权益,促进医保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使有限的医保资金发挥尽可能大的效能。
作者:李男君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代谢障碍综合征,是属于我国公共卫生慢病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疾病之一,糖尿病除基本的药物治疗外,健康教育扮演了举足轻重的环节,也成为了我国有效的预防糖尿病发展的途径。现如今糖尿病健康教育除了让患者了解基本的饮食治疗、运动疗法和药物治疗外,中医保健也在治疗和预防糖尿病中发挥了重要性。针对患者需求,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对策,已成为糖尿病控制的有效措施,该文就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的作用、内容以及教育模式进行综述。
作者:舒杰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究层级护理管理对肿瘤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为肿瘤护理寻找优护理方案。方法将该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肿瘤患者480例随机分为N1组,N2组,N3组,N4组,各120例,根据该院对护士的分层级分别给予不同组别不同级别的护理人员,N1组给予一级护理,N2组给予二级护理,N3组给予三级护理,N4组给予特级护理,分别观察每组患者的功能恢复程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N4组生命质量测评结果分数均高于其他三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1组生命质量测评结果分数明显高于N2组,N2组生命质量测评结果分数明显高于N3组,N4组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N1组、N2组、N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N1组(11.58%)低于N2组(21.7%),N2组(21.7%)低于N3组(39.2%)。结论层级护理管理对肿瘤患者生命质量影响较大,越高的层级护理管理可使患者生命质量越高。
作者:蒋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分析PDCA循环对新生儿科护理质量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新生儿科中2014—2015年住院患者2000例,通过采取PDCA循环后,观察分析新生儿科护理质量水平在病房管理、基础护理、穿刺技术以及消毒隔离技术和静脉渗漏发生率等方面的落实情况,不断对新生儿科护理管理质量进行加强,对比实施PDCA循环前和实施后新生儿科护理质量的评分状况,分析患儿的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采用PDCA循环后,新生儿科护理质量水平在病房管理、基础护理、穿刺技术以及消毒隔离技术和静脉渗漏发生率等方面的落实情况比较实施前有明显提高,家属护理满意度也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中出现的不良事件的几率明显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PDCA循环后,能够有效持续地改进新生儿科的护理质量,同时还能提升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进一步促进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水平的提升,有效改善医患关系。
作者:张晓云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临床分析流程管理和患者分层在急诊冠脉介入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该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接收的急诊冠脉介入术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对患者均实施流程管理和患者分层护理,另外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的100例急诊冠脉介入术患者未实施流程管理和患者分层护理,对比分析流程管理和患者分层护理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结果和实施前相比,流程管理和患者分层实施后,护理人员接诊时间、手术时间及患者等候时间等显著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实施前相比,实施后的急诊基础护理、急诊秩序管理、特级护理、重点环节管理、文书管理及急救药品管理评分显著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实施前相比,实施后的医患矛盾、护理风险显著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实施前相比,实施后的抢救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显著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流程管理和患者分层在急诊冠脉介入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降低患者护理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何亚丽 刊期: 2016年第14期
常规产前超声检查可以获得胎儿一些信息及生长发育情况,系统超声检查可以提高胎儿畸形检出率,而针对性超声检查则是根据要求对胎儿某一方面进行检查。胎儿产前超声诊断可以准确的获取胎儿是否存活、胚胎数量等临床指标,以帮助对畸形胎儿的筛查。医学影像学包括超声、CT、MRI以及核素诊断等,胎儿产前超声诊断即属于医学影像学范畴。该文从对医学影像学专业产前超声诊断实习临床带教难点出发,总结对其临床带教的方法、带教评价的方法及带教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以期为产前超声实习带教提供借鉴依据。
作者:孙艳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观察实施全程化健康教育在泌尿外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在该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结束治疗的120例手术患者和家属实行全程化的健康教育,随后使用患者满意度调查量表事项评估和测定,同时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同时和该院在2013年2月—2014年2月的118例手术患者比较。结论针对泌尿外科手术患者实行全程化的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增强患者对相关疾病知识的了解,有效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栗丹丹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调查近5年本地区小儿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5年12月间该院收治的5岁以下非菌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在腹泻症状出现后5d内完成粪便标本采集,并在3h内处理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标本中的轮状病毒,结果为阳性的标本采用RT-PCR、PAGE技术对病毒株进行分型。结果轮状病毒检出率2011—2013年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14年有所上升,2015年起明显降低。轮状病毒阳性患儿中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每年12月到次年2月的冬季小儿轮状病毒腹泻发生率高,其次为春季,存在明显季节性。轮状病毒阳性标本均成功进行了G分型,其中G3型明显高于其他G分型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为G9型。轮状病毒阳性标本P分型中有135份未分型成功。成功分型的标本中P8型明显高于其他P分型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为P4型。7~12月龄小儿轮状病毒感染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是本地区小儿腹泻的主要致病原,其中G3型和P8型为主要流行株,应加强每年12月到次年2月期间高发年龄段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防治工作。
作者:李洁 刊期: 2016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