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男君
目前老年慢性病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对其预防和治疗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社区作为老年人活动的基本场所,在慢性病防治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该文通过当前我国社区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健康管理的特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研究符合我国的社区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
作者:毛君花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究妇产科采取持续质量改进管理的效果。方法根据该院自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486例妇产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3年收治238例患者采取普通医疗管理方法,2014年1月收治的248例患者实施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管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医疗满意度和治疗效果、治疗缺陷情况。结果2014年患者对医疗工作满意度为95.56%,2013年医疗工作满意度为82.77%,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4年科室在病区管理、分级管理、抢救物品管理及规范服务、病历书写质量和医源性皮肤损伤、意外跌倒、高渗药物外渗、送至产房不及时、感染等医疗缺陷方面评分均优于2013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产科采取持续质量改进方法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蒋元宝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口腔科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3月期间口腔科医护人员218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护理调查内容为口腔科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管理问题,并针对性提出护理对策。结果器械清洗与浸泡,消毒液更换时间正常,消毒液浓度达标,洗手后消毒液浸泡,洗手后消毒纸巾擦干,洗手用洗手液,护理操作戴乳胶手套,护理操作穿防护衣,戴口罩、帽子,消毒用高压灭菌法,治疗台有用一次性保鲜膜保护,采用含氯消毒液擦桌子、拖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结论强化口腔科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的防护意识,加强专业知识与质量监控培训有助于提高口腔科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
作者:李春梅;王馨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在房颤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该院收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实施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通过对1200例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测得知,房颤患者180例,占比15.0%。其中,阵发性房颤40例,占总数的3.3%,占房颤患者的22.2%。70岁以上者房颤检出率高于70岁以下者,P<0.05,统计有区别。结论临床实施动态心电图检测可明确诊断房颤、阵发性房颤,对于提高疾病诊断来说,意义重大。
作者:丁雪;张怡靓;席晓萍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分析糖尿病健康教育在内分泌护理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该院2013年4月—2016年1月实施治疗的68例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依照患者护理方式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焦虑障碍、抑郁障碍、日常生活能力和对社会影响评分和对照组相比显著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健康教育在内分泌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娄书花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总结优质护理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该院进行疾病诊疗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50例纳入本次实验研究,计算机随机分组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患者各25例,对常规组患者实施一般护理模式,对实验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模式,对比两组肝硬化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与常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6.00%与76.00%;实验组与常规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00%与36.00%;实验组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组间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给予优质护理干预方案的应用效果显著,相比常规护理方式,其具有护理满意度高、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推荐采纳。
作者:桑玉波;桑雪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评价在门诊患者的输液过程中施行系统化护理管理对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进入该院门诊接受输液的125例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将其分成研究、对照两组,研究组63例施予系统化的护理管理服务,对照组62例施予一般化的相关护理服务,经探究护理情况,对比两组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病例占比率等情况,评估系统护理管理的运用成效。结果研究组的不良反应情况、一次性穿刺情况、输液完后药液遗留量、满意度评分情况等都优越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在门诊输液室中实行系统化的护理管理模式,可提升输液操作质量,减少不良反应出现几率,提高患者对输液护理的满意程度,值得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作者:孙晓丹;刘盼盼;李风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人性化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住院部患者共200例,对患者随机分组处理,观察组及对照组各为10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接受人性化护理模式,比较各组患者对于该组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程度。结果(1)护理质量评价: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护理基础操作合格率为100%(20/20)、护理工作完成率为100%(20/20)、护理差错发生率为5%(1/20)。对照组护理人员的护理基础操作合格率为90%(18/20)、护理工作完成率为85%(17/20)、护理差错发生率为15%(3/2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护理满意度评分: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5.8±2.4)分;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89.4±2.5)分,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率。
作者:蔺虹丽;吕洁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传统节育器与宫腔固定式节育器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于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在该院放置节育器的育龄妇女,根据IUD的不同分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采取传统节育器及宫腔固定式节育器,观察两组避孕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35.82±11.32)min、恶露持续时间(3.22±1.42)d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有效避孕率较对照组显著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避孕失败、因故取出率较对照组显著要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IUD使用期间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要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定式节育器的避孕效果显著,且使用后不良反应少,对于育龄期妇女是一种有效安全的避孕方法,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周峰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分析在小儿外科的并发护理管理中应用个性化服务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03月—2016年03月该院小儿外科病房中的50名护理人员,按照抽样方式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每组25名,常规组护理人员实施常规护理管理的方式,实验组护理人员使用人性化的服务模式进行管理,比较分析两组护理人员经管理后的护理效果。结果经管理后,实验组自我的满意度、患儿家属的满意度与医师的满意度明显比常规组高,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小儿外科的病房护理管理中应用人性化的服务,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满意度与患儿家属满意度,改善患儿生活质量,提高临床护理效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盼盼;李风;孙晓丹 刊期: 2016年第14期
伴随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血液透析类医疗器械在各大医院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对于很多慢性肾衰竭患者具有重要意义。但临床使用过程中,血液透析设备并非完全安全,存在一定的风险性,有的血液透析设备质量不达标,有的重要技术指标未符合标准等现象出现。在对血液透析类医疗器械进行监管过程中,存在检验标准及技术规范的缺失、血液透析器械检测参数指标标准缺失的情况,通过《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管理规范》的实施,虽然解决了一部分临床应用中的问题,但医疗器械管理的内容并无健全性,需进一步的规范研究。在血液透析器械使用过程中,其安全隐患、器械自身问题均需予以关注,了解血液透析器械故障原因,并建立对应解决策略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上述问题,应制定有效的医疗器械使用技术规范,提高监管力度,该文研究了血液透析设备安全性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便于逐步避免恶性医疗事件的发生。
作者:周子人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调查近5年本地区小儿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5年12月间该院收治的5岁以下非菌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在腹泻症状出现后5d内完成粪便标本采集,并在3h内处理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标本中的轮状病毒,结果为阳性的标本采用RT-PCR、PAGE技术对病毒株进行分型。结果轮状病毒检出率2011—2013年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14年有所上升,2015年起明显降低。轮状病毒阳性患儿中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每年12月到次年2月的冬季小儿轮状病毒腹泻发生率高,其次为春季,存在明显季节性。轮状病毒阳性标本均成功进行了G分型,其中G3型明显高于其他G分型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为G9型。轮状病毒阳性标本P分型中有135份未分型成功。成功分型的标本中P8型明显高于其他P分型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为P4型。7~12月龄小儿轮状病毒感染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是本地区小儿腹泻的主要致病原,其中G3型和P8型为主要流行株,应加强每年12月到次年2月期间高发年龄段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防治工作。
作者:李洁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代谢障碍综合征,是属于我国公共卫生慢病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疾病之一,糖尿病除基本的药物治疗外,健康教育扮演了举足轻重的环节,也成为了我国有效的预防糖尿病发展的途径。现如今糖尿病健康教育除了让患者了解基本的饮食治疗、运动疗法和药物治疗外,中医保健也在治疗和预防糖尿病中发挥了重要性。针对患者需求,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对策,已成为糖尿病控制的有效措施,该文就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的作用、内容以及教育模式进行综述。
作者:舒杰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评估在转运胸心外科术后危重患者的途中施行系统化安全管理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入该院并施行胸心外科手术的65例危重型患者,随机将其分成对照和研究组,对照组32例在术后转运途中施行一般性的管理服务模式,研究组33例在术后转运途中施行系统化的安全管理护理模式,经探究两种管理模式的践行情况,评估安全护理管理的价值。结果研究组33例转运结束后,共出现3次事故,占比9.09%;对照组32例转运结束后,共出现10次事故,占比31.25%。对比得知,研究组转运途中医疗事故及不良问题的出现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共有32例对该次转运护理表示满意,占比96.97%;对照组共有23例对该次转运护理表示满意,占比71.88%。研究组优越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胸心外科手术后的危重型患者实施转运时,需从转运工作的各个环节着手,将科学防护措施落实到具体操作中,并注重提升各岗医护人员的转运防护意识及操作技能,以优化术后重症患者转运服务的总体质量。
作者:杜丽娜 刊期: 2016年第14期
医联体是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提高服务效能,构建“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模式的有效举措。2014年7月,柯桥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完善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的意见,这项工作在该区试点一年多来,通过宣传、资源整合、建立新机制,基层首诊分级诊疗有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必须建立合理的利益激励机制,建立转诊制度、医保费用支付等配套支撑。
作者:陈丽娜;葛孟华;马国勇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引入RBRVS理论,依据岗位为核算基准,建立以工作量为导向的结合科室综合管理KPI指标的绩效考核体系。方法借鉴医疗项目的相对价值比率(Relative Value Scale,RVS)和货币转换系数(Conversion Factor,CF),核算医护人员直接工作量,参考医护人员间接工作量,采用总额预算法、各单元分开核算的方式,整合现有绩效分配方案、信息化资源、物资管理资源,建立绩效分配考核体系。结果实施以工作量为导向的绩效分配方案,能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节约人力资源,节省可控耗材。但构建和实施需要详细的顶层设计、各科室通力合作、精细的分工、稳步推进。结论建立以RBRVS为基础的绩效考核体系具有可行性。
作者:车得飞;王凡;卢清玲;王丽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在诊断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和2015学年在该校接受检体诊断学实验教学在职教育的10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教学方法差异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3名,实验组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教教学。比较两组学生的理论和实验考试成绩,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学生对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反馈。结果实验组学生期中理论考试成绩、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和技能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学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问卷显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在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理解记忆、知识融会贯通和提高分析判断能力、教学质量方面显著优于传统教学方法,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诊断学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诊断学理论以及相关实践操作技能,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提升诊断学实验教学效果。
作者:顾心怡 刊期: 2016年第14期
当前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得到了不断的发展进步,在临床治疗中中药的应用也更加的广泛,因此中药房的管理工作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它是患者取药的终场所,在中药房中进行的处方的配置及加工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有着直接的联系,为了确保中药的治疗以及处方的疗效,就应不断的完善中药房管理机制,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实现其管理的不断创新。
作者:沈晗 刊期: 2016年第14期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然而正是由于生活的优越性,出现了许多新型的疾病。针对这种现状,对疾病防控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同时关于疾病中心的资料也非常多,目前在疾病中心档案管理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所以要根据现存问题制定改进措施,以提高疾病中心对档案的管理。该文主要介绍了信息化的技术在疾病中心档案管理方面的应用,以期对疾病中心的档案管理建设加以改进,提高在档案管理方面的水平。
作者:柳杨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究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规范维护的管理方法与效果。方法对该院2015年1月—2015年6月间进行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的50例患者常规管理,并定为对照组,然后从2015年9月—2016年3月进行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的50例患者规范化管理,并定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进行规范化管理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0%低于对照组26.0%,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96%高于对照组82.0%,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96.0%明显大于对照组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进行规范维护的管理,制定相关的操作规章,并对护士进行相应的知识培训,在PICC至关期间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能够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对于相关工作的满意率。
作者:唐晓艳 刊期: 2016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