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男君
目的:研究探讨影响急诊护理安全的相关因素,并根据影响因素采取对应的解决方法。方法选取近30年期间内在该院进行急诊护理工作的30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给予30名护理人员均提供关于急诊护理安全影响因素的问卷,根据护理人员的作答结果研究分析影响急诊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并及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结果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作的过程中认为影响急诊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依次为:认为影响因素为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问题的有12名(40.00%)、认为影响因素为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的有6名(20.00%)、认为影响因素为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较差有5名(16.67%)、认为影响因素为治疗器械、药品准备不足的有4名(13.33%)、认为影响因素为操作不规范的有2名(6.67%)、认为影响因素为急救护理能力较差的有1名(3.33%)。影响因素为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沟通问题的显著高于其他影响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影响急诊护理安全的相关因素,有利于提出相对应的处理措施,明显增强急诊护理的安全性,降低急诊治疗后的死亡率,值得推广与应用。
作者:张凤英;唐春艳;郝德靖 刊期: 2016年第14期
医务人员、患者和环境因素可导致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表现为用药不对症,无指征用药;大量使用强效广谱抗菌药物,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合理联合用药,易引起不良反应;主观用药,较少行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未根据药动学/药效学用药,给药方案不合理。应根据不同问题,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分级管理抗菌药物;深入开展抗菌药物药敏试验,建立细菌耐药性监测网;积极开展药物治疗监测;有效控制细菌感染、医院感染以及药物毒副作用和耐药性,充分发挥抗菌药物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倪玉荣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在该院诊治的9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将其依据随机方式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为48例,对照组选用传统方法开展健康教育工作,观察组运用健康教育路径实施健康教育,两组均采用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治疗依从性问卷及健康知识问卷予以评分比较。结果观察组完成健康教育路径之后,其NOSIE、治疗依从性及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评分相比于对照组,均高于后者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其采用健康教育路径举措施加管理,可帮助患者更好的掌握疾病健康知识,实现治疗依从性的提升,促进疾病尽早康复,还可实现患者生活质量的显著改善。
作者:张婷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了解“8.12天津港特大爆炸事故”灾后期皮肤病发病情况,为爆炸灾后皮肤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5年8月20日—9月2日到灾区巡诊,经临床医生诊断共获得皮肤病患者232例,对获得的皮肤病发生情况进行分类、汇总、分析。结果患病种类主要集中在接触性皮炎和呼吸道、眼睛粘膜刺激症状,分别为29.37%、23.42%、11.90%。足癣和湿疹、痱子等也有所发生,皮肤病发病情况根据患者职业分布有所不同,部位集中在双臂、皮肤粘膜皱褶部位以及足部和面部颈部。结论特大爆炸事故后期皮肤病发生有其职业分布特点,不同职业人群防护重点和方式不尽相同,为以后事故救援提供借鉴。
作者:徐海环;牛云彤;卢涛;林春玲;刘淑红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分析PDCA循环对新生儿科护理质量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新生儿科中2014—2015年住院患者2000例,通过采取PDCA循环后,观察分析新生儿科护理质量水平在病房管理、基础护理、穿刺技术以及消毒隔离技术和静脉渗漏发生率等方面的落实情况,不断对新生儿科护理管理质量进行加强,对比实施PDCA循环前和实施后新生儿科护理质量的评分状况,分析患儿的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采用PDCA循环后,新生儿科护理质量水平在病房管理、基础护理、穿刺技术以及消毒隔离技术和静脉渗漏发生率等方面的落实情况比较实施前有明显提高,家属护理满意度也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中出现的不良事件的几率明显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PDCA循环后,能够有效持续地改进新生儿科的护理质量,同时还能提升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进一步促进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水平的提升,有效改善医患关系。
作者:张晓云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妇科窥阴器的清洗方法,提高器械的清洗质量,确保器械的灭菌质量,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方法将回收的妇科窥阴器分为A组、B组、C组。 A组采取预浸泡+手工处理的清洗方法,B组采取预浸泡+超声酶洗的清洗方法,C组采取预浸泡+全自动清洗机清洗方法,清洗后采用肉眼观测、6倍带光源放大镜观察以及ATP荧光检测仪检测的方法,比较3组窥阴器的清洗质量。结果通过3种方法检测,A组清洗合格率高,B组次之,C组清洗合格率低。 A组和B组的清洗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与C组、B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妇科窥阴器的清洗处理时,选择预浸泡+手工清洗或超声酶洗,可以保障清洗质量,提高器械的清洗合格率。
作者:苏勇;苏彬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析医疗护理责任制在护理质量改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该院2012年1月—2016年1月该院不同科室的工作医务人员80位作为研究对象,并抽取期间患者12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医务人员各40位,患者每组各60例,对照组没有实施责任制时为患者进行护理服务,研究组是实施护理责任制后给予患者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护理人员的情况及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等。结果研究组患者满意度98.3%与对照组7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82,P﹤0.05);研究组病情交待时间(23.5±5.5)min,对照组需要(5.4±2.1)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93,P﹤0.05)。结论在护理质量改进管理中采取责任制护理服务,可以显著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应用。
作者:吉丹丹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分析在小儿外科的并发护理管理中应用个性化服务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03月—2016年03月该院小儿外科病房中的50名护理人员,按照抽样方式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每组25名,常规组护理人员实施常规护理管理的方式,实验组护理人员使用人性化的服务模式进行管理,比较分析两组护理人员经管理后的护理效果。结果经管理后,实验组自我的满意度、患儿家属的满意度与医师的满意度明显比常规组高,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小儿外科的病房护理管理中应用人性化的服务,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满意度与患儿家属满意度,改善患儿生活质量,提高临床护理效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盼盼;李风;孙晓丹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了解铅暴露水平与肾功能的相关关系及其强度。方法用随机抽样方法选择有铅暴露的工业园区附近村庄为调查点,共计100名村民为调查对象,采用塞曼效应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和分光光度计法分别测定全血铅、尿肌酐、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尿肌酐4个指标并进行问卷调查,将数据录入Excel整理后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除人体全血铅含量与尿肌酐(Cr)含量成在α=0.05水平上无相关关系(r=0.396,P﹥0.05)外,人体全血铅含量与尿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含量1和NAG/Cr含量2在α=0.05水平上成正相关(r1=0.494,P1﹤0.05,r2=0.207,P2﹤0.05)。结论除人体全血铅水平与尿肌酐(Cr)含量成无相关关系(P﹥0.05)外,人体全血铅含量与尿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水平和NAG/Cr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
作者:邹昀;方利强;屈满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遵循持续改进的理念,建立医院医保PDCA循环管理模型,完善医保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方法针对医院医保管理的现状,根据PDCA循环理念建立管理模型,通过医保管理计划、实施、控制以及修订环节的建立,实现医保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结果建立和完善医院医保管理模型后,医务人员对医保管理的依从性和患者对医保政策的知晓率明显提高,参保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不满意率及投诉率较前明显下降。结论基于PDCA循环的医院医保管理,可有效控制医保的费用,维护医患双方的权益,促进医保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使有限的医保资金发挥尽可能大的效能。
作者:李男君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研究对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采用整体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近年收治的100例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与整体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儿病情控制情况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采用整体护理的观察组患者,疾病明显改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更短。满意度方面,对照组总满意率为84%,观察组为9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整体护理可显著改善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疾病控制状态,提升患儿及家属满意度,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仇淑君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口腔科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3月期间口腔科医护人员218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护理调查内容为口腔科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管理问题,并针对性提出护理对策。结果器械清洗与浸泡,消毒液更换时间正常,消毒液浓度达标,洗手后消毒液浸泡,洗手后消毒纸巾擦干,洗手用洗手液,护理操作戴乳胶手套,护理操作穿防护衣,戴口罩、帽子,消毒用高压灭菌法,治疗台有用一次性保鲜膜保护,采用含氯消毒液擦桌子、拖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结论强化口腔科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的防护意识,加强专业知识与质量监控培训有助于提高口腔科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
作者:李春梅;王馨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分析静脉留置针在儿科门诊中的应用方法及其应用管理效果。方法以该院儿科门诊收治的进行静脉留置针输液的17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完善相关管理办法,确保输液的顺利。结果170例患儿进行静脉留置针输液均顺利完成,均未出现意外拔管,患儿的护理满意度为100%,未出现并发症情况。结论静脉留置针输液可保护患儿血管,降低医护人员工作量和管理效率,提高护理满意度,适合于临床推广,在未来的临床应用管理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作者:辛培 刊期: 2016年第14期
该文对腹腔镜等精密手术器械实施规范的维护保养措施,加强其管理制度的落实,能够有效提升器械完好率,延长其使用寿命,保证器械使用安全性,避免因手术器械原因造成的医疗事故的发生。该文总结腹腔镜手术器械的维护、保养及管理措施,提高器械功能完好率。提出制定标准、规范的腹腔镜手术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操作规程及维护保养措施,制定严格的腹腔镜器械管理制度,并严格落实。
作者:李晓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评价在门诊患者的输液过程中施行系统化护理管理对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进入该院门诊接受输液的125例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将其分成研究、对照两组,研究组63例施予系统化的护理管理服务,对照组62例施予一般化的相关护理服务,经探究护理情况,对比两组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病例占比率等情况,评估系统护理管理的运用成效。结果研究组的不良反应情况、一次性穿刺情况、输液完后药液遗留量、满意度评分情况等都优越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在门诊输液室中实行系统化的护理管理模式,可提升输液操作质量,减少不良反应出现几率,提高患者对输液护理的满意程度,值得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作者:孙晓丹;刘盼盼;李风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评定门诊输液风险防范工作中落实系统流程管理措施的可行性,期待进一步提升风险防范质量。方法随机筛选出2011年1月—2014年3月间进入城阳区惜福镇街道卫生院门诊接受输液治疗的患者共1388例,观察其输液风险以及输液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于2014年4月—2016年3月期间落实系统流程管理措施,再选取输液患者共1390例展开对照,观察2组输液不良事件发生几率。结果落实系统流程管理措施后,该院门诊输液不良事件已从5起(0.36%)降至1起(0.07%),且入选对象对于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从69.88%升至95.97%(P﹤0.05)。结论在门诊输液风险防范工作中,落实系统流程管理措施效果显著,有助于规避输液风险,在门诊中有继续推广的价值。
作者:李风;孙晓丹;刘盼盼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究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规范维护的管理方法与效果。方法对该院2015年1月—2015年6月间进行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的50例患者常规管理,并定为对照组,然后从2015年9月—2016年3月进行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的50例患者规范化管理,并定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进行规范化管理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0%低于对照组26.0%,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96%高于对照组82.0%,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96.0%明显大于对照组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进行规范维护的管理,制定相关的操作规章,并对护士进行相应的知识培训,在PICC至关期间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能够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对于相关工作的满意率。
作者:唐晓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析医院实施优质护理对护理人员形象管理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13年1月—2016年2月期间不同科室的100名护理人员,同时抽取患者200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护理人员各50名,患者各100例。对照组护理人员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为患者不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试验组自2014年2月—2016年2月护理人员为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比较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业务水平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等情况。结果实施优质护理后,试验组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优质护理后,试验组理论成绩(88.2±5.6)分,操作成绩(90.7±4.7)分,患者满意度(98.4±2.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通过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为护理人员塑造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改善了护患紧张关系,提高了护理满意度,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应用。
作者:徐美玲 刊期: 2016年第14期
伴随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血液透析类医疗器械在各大医院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对于很多慢性肾衰竭患者具有重要意义。但临床使用过程中,血液透析设备并非完全安全,存在一定的风险性,有的血液透析设备质量不达标,有的重要技术指标未符合标准等现象出现。在对血液透析类医疗器械进行监管过程中,存在检验标准及技术规范的缺失、血液透析器械检测参数指标标准缺失的情况,通过《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管理规范》的实施,虽然解决了一部分临床应用中的问题,但医疗器械管理的内容并无健全性,需进一步的规范研究。在血液透析器械使用过程中,其安全隐患、器械自身问题均需予以关注,了解血液透析器械故障原因,并建立对应解决策略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上述问题,应制定有效的医疗器械使用技术规范,提高监管力度,该文研究了血液透析设备安全性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便于逐步避免恶性医疗事件的发生。
作者:周子人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对妇产医院带教实习护生中采取的目标教学法进行探讨,以更好地规范护理带教方法,改善带教效果。方法将2011年7月—2013年6月在妇产医院实习的85名护生确定为对照组,将2013年7月—2015年6月在妇产医院实习的85名护生确定为观察组,在对照组中,仍然采用常规带教方法,而对于观察组,则采取新的目标教学法,然后对比两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护患沟通能力和护生对科室的满意度。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护生的考核平均得分对比观察组护生在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护患沟通能力、及对科室教学满意度方面的得分依次是96.0%、94.6%、95.0%、97.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护生在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护患沟通能力及对科室教学满意度方面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妇产医院采取目标教学法后,不仅更加明确了学习的目的,而且为护理带教工作提供了依据,其明显优于传统带教法,有助于实现工作中的双赢。
作者:王晓光 刊期: 2016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