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小儿肺炎的效果研究

谭滢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 肺炎, 小儿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肺炎行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90例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临床护理路径,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胸片、血常规、体温恢复时间均比对照组少,研究组家属对疾病掌握达标及护理的满意度比对照组高,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肺炎行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显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基层脾胃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安全护理

    目的:加强老年人的安全护理,保障老年患者生命安全和质量。方法对2012年2月至2014年6月收住入我科的80例老年住院患者可能存在的护理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的分析、评估、建立、完善相应的护理管理措施。结果不仅提高了护士慎独与钻研的工作能力,促进安全护理行为的培养,提高了老年患者的自我安全管理意识,还增进了患者安全,避免了不安全事件和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结论重视老年住院患者的安全防范、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措施,是预防老年患者各类意外发生、有效提高护理安全管理效能的关键。

    作者:单春香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疼痛评估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将患者疼痛量化,规范疼痛护理,保证患者的疼痛得到及时有效干预。方法将数字评定量表(NRS)、视觉模拟法(VAS)和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RS-R)三种疼痛评估方法应用于5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护理中。在获取患者疼痛评估分值后,根据所得分值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护理,并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患者疼痛得到了及时有效的评估及处置,对疼痛护理的满意度提高。结论疼痛评估应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中,将患者主观症状量化,为医护人员提供了直观、量化的资料,使患者的疼痛得到了及时有效的评估和医疗处置,对护患关系的良好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许丽;李碧霞;林素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全程优质护理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全程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所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在平均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花费方面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程优质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李伟卫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中药内服和外敷治疗乳腺增生100例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中药内服和外敷治疗乳腺增生100例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院门诊诊断为乳腺增生症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基础治疗为中药内服,研究组加用外敷治疗。对比两组乳腺增生症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乳腺增生症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2%、80%,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期间出现1例月经紊乱、1例腹泻;对照组治疗期间出现1例月经紊乱、1例腹泻、1例恶心。研究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6%,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中药内服配合外敷治疗乳腺增生疗效肯定,安全性好。

    作者:陈进;周丽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血清C反应蛋白检验的价值分析

    目的:观察在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急性发作期中,检验血清C反应蛋白的情况,并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选自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患者40例,将其设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40例,将其设为对照组。给两组研究对象,使用全自动生化仪及相关试剂,进行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患者中,其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的健康体检者(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本身虽然存在慢性气道炎症,但并不能引起CRP水平的升高;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CRP水平升高与细菌感染密切相关;CRP水平测定可以在哮喘发作期指导抗生素的应用。血清C反应蛋白,是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能够为临床治疗患者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冰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冠心病内科治疗方法的合理选择及其疗效分析

    冠心病是由于脂质代谢异常,脂质逐渐积累沉着在动脉内壁上并形成白色斑块,冠状动脉发生狭窄和阻塞,冠状动脉发生功能性改变,影响正常血液循坏致使心脏缺血缺氧的一种循环系统疾病。目前可供选择的冠心病内科治疗方法较多,需综合多种因素才能选择较佳的治疗方法。

    作者:蒋焱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护理干预在消化道溃疡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并分析对消化道溃疡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长春市中医院2014年1~12月接收的48例消化道溃疡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对研究组患者均采用综合护理方法进行干预,观察并对比两组的住院天数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为(10.5±3.5)d;总有效率为79.2%。研究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为(7.5±1.5)d;总有效率为91.7%。研究组的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消化道溃疡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王学峰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护理干预对提高糖尿病患者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并分析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接收的糖尿病患者87例,对其均进行1年的系统护理干预,之后观察并对比护理前后患者的依从性及其对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控制的影响。结果干预后患者依从性好的概率明显高于干预前,各项用药依从指标均优于干预前,且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控制好的概率也明显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不仅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用药依从度,而且对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控制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王悦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IgA肾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析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IgA肾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100例IgA肾病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中医治疗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每组各50例患者,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基线方面,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且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理方面,两组患者的24 h尿蛋白均明显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IgA肾病均有一定的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尿蛋白基线水平更高,单纯的中医治疗更适合较轻早期的IgA肾病患者。

    作者:胡顺喜;盛新民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颈基底部骨折

    目的:探讨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InterTAN)治疗股骨颈基底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4年12月,本院采用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InterTAN)内固定治疗的股骨颈基底部骨折患者23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情况;术后定期复查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并记录相关并发症;临床疗效评价参照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结果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5.6个月;平均手术时间76.7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58.2 mL;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6.3周;Harris评分平均89.2分,优8例,良13例,可2例。结论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InterTAN)治疗股骨颈基底部骨折,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张绪斌;张龙;李超;云得才;赵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小儿肺炎的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行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90例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临床护理路径,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胸片、血常规、体温恢复时间均比对照组少,研究组家属对疾病掌握达标及护理的满意度比对照组高,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肺炎行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显著。

    作者:谭滢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曲生论治郁证经验小结

    目的:探讨并总结曲生教授运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郁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对确诊为郁病的患者进行临床病案整理,总结曲生教授对郁病分为五型论治。结果曲生教授运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郁病不同证型疗效显著。结论小柴胡汤加减从脾胃、肝肾等多脏协同的角度论治郁病,为中药治疗心身疾患提供了新思路和有效可行的方法。

    作者:李宝华;曲东辉;陈宇光;蒋萌萌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肺癌3p缺失区基因传感器的研究

    目的:研究3p缺失区基因传感器,早发现人类个体的基因缺失,以便预测、预防肺癌的发生,即使有早期肺癌,本人积极参与治疗,也是可以治愈的。方法采用电化学中的循环伏安法与金电极的自组装法对缺失的靶基因进行检测。结果自组装的金电极用循环伏安法可检测出缺失的靶基因。结论对3p多个缺失基因的检测,可早预防、预测、治疗肺癌,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琼;伍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右旋布洛芬中主要有关物质的研究

    目的:确定右旋布洛芬中主要有关物质种类并确定其降解因素。方法 TLC法分离获取右旋布洛芬中主要有关物质样品,利用MS1初步确定其种类,通过标准品与样品MS2图、HPLC图对比确定其结构,并通过强制降解试验确定其降解因素。结果有关物质样品纯度达92.61%,确证为4-异丁基苯乙酮,高温是右旋布洛芬降解的主要因素。结论右旋布洛芬中主要有关物质为4-异丁基苯乙酮,贮存时应避免高温。

    作者:赵青;王芳;王锐利;张丽锋;张淑秋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首次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手术的影响

    目的:探讨首次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手术的影响。方法选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再次剖宫产产妇70例,其中有35例产妇首次剖宫产采取的是子宫下段纵切口手术方式,将其命名为对照组;另外35例产妇首次剖宫产采取的是腹部横切口手术方式,将其命名为观察组。对比2种不同的首次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手术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产妇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产妇,术中出血量及腹腔粘连率低于对照组产妇,且观察组产妇腹腔粘连的程度低于对照组产妇。结论首次剖宫产采取腹部横切口手术方式能够降低再次剖宫产的风险,能够进一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产妇腹腔粘连率,确保母婴的生命安全。因此,在首次剖宫产中,应首选腹部横切口手术方式,该种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付玉敏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副鼻窦炎并发症的临床治疗分析与进展性研究

    目的:探讨急慢性鼻窦炎的发病机制、根治手术和并发症的发生与临床疗效。方法对554例急慢性副鼻窦炎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54例,上颌窦炎548例(95.3%),并发症200例(36.4%),15岁以下16例(8%),16岁以上184例(91.9%)。成年人的上颌窦炎发病率以及并发症明显高于儿童,高龄患者眼部并发症较多,这与患病时间长、发病次数多有直接关系。结论上颌窦炎是副鼻窦炎的高发病窦腔,中老年患者患病时间长并发症增加,高龄患者眼病并发症突出。对上颌窦炎患者应及时做穿刺冲洗与根治手术。

    作者:潘继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健康教育在计划免疫工作中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健康教育对计划免疫工作产生的效果,指导提高儿童免疫接种的合格率。方法选取自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来本基层单位接受疫苗接种儿童的家长作为主要对象,利用各种形式对其进行计划免疫健康教育。结果在接受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后,本基层单位儿童计划疫苗接种率提升到97.9%,计划外免疫疫苗的接种率达到93.4%,没有出现不良反应,以及各种相应的传染病。讨论计划免疫工作中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计划疫苗接种率,以及计划外疫苗接种率,控制甚至消灭传染病的传播,值得加以推广。

    作者:范孝青;程立春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护理质量评价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在现代医学环境下,护理质量评价应围绕“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安全为核心”的理念,根据患者的合理需求,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护服务。本文首先概述了护理质量评价的含义与特点,分析了护理质量评价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后提出了护理质量评价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与发展对策。

    作者:徐爱红;刘翠玲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循证护理在肝癌介入栓塞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在肝癌介入栓塞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方法选取从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00例行肝癌介入栓塞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循证护理,对比两组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00%,对照组为28.0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采取肝癌介入栓塞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采取循证护理,能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作者:杜金玲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妇产科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西药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的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水平。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0.0%,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水平比较无差异性(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其中,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升高,其中,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提高患者的白细胞介素水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兴梅;李季 刊期: 2016年第16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