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的MRI检查临床分析

李明勇

关键词: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 临床, 临床检查, MRI检查
摘要:目的:探讨MRI检查在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对我们医院的75例急性创伤性膝关节血肿的患者进行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的两项临床检查和MRI的检查,后进行关节镜的检查。以关节镜的检查结果为判断依据,对临床检查和MRI检查诊断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准确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关节镜分析得出75例急性创伤性膝关节血肿患者中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53例,正常22例;临床检查共发现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真阳性数28例,真阴性数21例,假阳性数5例,假阴性数21例,准确度为65.3%;MRI诊断结果为真阳性数48例,真阴性数23例,假阳性数1例,假阴性数3例,准确率为94.7%;MRI对于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临床检查,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RI检查能较准确对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作出诊断,其诊断准确率明显优于临床检查,应成为临床检查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早期诊断的首选检查手段。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膀胱结石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对应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对患有膀胱结石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抽取74例患有膀胱结石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37例。采用常规开放手术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膀胱结石病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排尿功能复常时间和术后接受恢复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围术期出现不良反应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膀胱结石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对患有膀胱结石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潘美玲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外界刺激对内源性生长因子TGF-β1的影响

    目的:观察备洞对家犬牙髓中TGF-β1表达的影响及修复性牙本质的形成情况,探讨牙本质牙髓复合体原位形成和内源性生长因子的相关性。方法6只健康家犬,分别选取四颗磨牙,随机分为1、2、3、4四个组,每组6颗牙;1组不予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2、3、4组为实验组,分别给予长3 mm,宽3 mm,洞深2、2.5、3 mm的备洞刺激,予氧化锌丁香油粘固剂暂封窝洞,分别于2、4、6周麻醉下拔除,制作病理切片,显微镜下观察修复性牙本质的形成情况,图像分析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结果在2.5 mm洞深刺激强度下,2周时,每组都没有修复性牙本质形成;3 mm洞深刺激强度,4、6周时,前期牙本质增宽,成牙本质细胞空泡变性,有第三期牙本质形成;每组都有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结果表明:随着刺激度强和时间增加,呈表达增强趋势(P<0.05)。结论备洞刺激可能激活了内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且可能参与了牙本质牙髓复合体的形成,内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诱导表达与时间和刺激强度成正相关关系。

    作者:顾令婉;周莉;张睿;李昱良;王凯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综合护理干预对促进抑郁症患者康复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促进抑郁症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08年至2012年收治的120例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以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的HRSD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HRSD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经比较,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干预前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经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陈丁玲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对新型溶血素和传统溶血素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应用比较。方法从我院选取80例体检正常的健康人血液样本,分别采用两种分法进行血常规检验。A组采用新型溶血素进行血常规检验,B组采用传统溶血素进行血常规检验,主要观察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结果通过对比发现,A组的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明显高于B组(P<0.05),而检验后发现白细胞计数以及血小板计数与B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新型溶血素对血常规检验学红蛋白的水平明显偏高,但是能够通过相应的方法进行纠正。

    作者:韩霜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头孢类抗生素抗体致交叉配血次侧不合1例

    药物可引发的抗体可出现DAT阳性[1,2],近几年来,药物引起的DAT阳性已被分成4种机制:药物吸附、免疫复合物、非特异性吸附以及自身抗体的产生。头孢菌素类药物抗体作用于红细胞膜,使红细胞的膜发生改变,免疫球蛋白非特异性地被红细胞吸附引起,引起抗人球蛋白实验阳性,从而对交叉配血实验造成干扰。笔者在工作中曾遇到一例头孢类抗生素抗体致交叉配血次侧不合,现报道如下。

    作者:廖小凤;蒋海燕;李惠玲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曲咪新乳膏和耳部多维电离子综合治疗仪治疗外耳道真菌病

    外耳道真菌病是真菌侵入外耳道或外耳道内的条件致病性真菌,在适宜的条件下繁殖,引起的外耳道的亚急性或慢性炎性病变,常合并细菌感染。外耳道真菌感染有时可无症状,其常见症状主要有外耳道不适,胀痛或奇痒、外耳道阻塞感、听觉障碍等。分泌物涂片、真菌培养,可以帮助判断致病菌的种类,必要时需作活组织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和治疗。临床实践中,笔者经治1例外耳道真菌病患者,应用曲咪新乳膏和耳部多维电离子综合治疗仪治疗,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爱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肺部局限性磨玻璃样密度影文献综述

    肺部磨玻璃样密度影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影像学表现。近年来,随着高分辨率CT的广泛应用,其检出率逐年增高。有研究显示肺部磨玻璃样密度影与肺癌,特别是早期肺癌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李建军(综述);杜铭(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产后出血的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研究

    目的:分析产妇生产后出血的主要因素,并且研究了对其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针对本院近阶段诊治的产后出血的患者病情进行临床治疗研究,观察其在住院期间的各种病理反应,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对策进行研究总结。结果笔者针对通过对所选的46例产妇产后出血的因素分析得出,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因素为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撕裂等,针对此种现象护理人员均采取了人性化护理措施,从患者心理、生理及饮食入手,帮助患者治疗和康复。结论产后出血是产妇生产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迅速,威胁产妇生命,医护人员用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护理对策。

    作者:邵丹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口服补液盐Ⅲ在治疗儿童急性腹泻轻中度脱水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口服补液盐散Ⅲ(ORSⅢ)治疗儿童急性腹泻轻中度脱水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20例急性腹泻轻中度脱水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ORSⅢ)65例与对照组(标准ORS)55例,观察两组疗效及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结果治疗组显效26例,有效3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4%;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27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1.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病程、脱水纠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治疗组大便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钠监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补液盐散Ⅲ治疗儿童急性腹泻轻中度脱水的疗效确切、安全性好,能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苗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吉非替尼与化疗治疗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与化疗治疗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收集本院肿瘤内科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病例资料完整,确定存在EGFR突变的患者49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吉非替尼组和化疗组。采用Kaplan-Meier进行单因素分析,比较2组药物的PFS及生存期。结果发现吉非替尼治疗的患者PFS为(10.2±1.8)个月,标准化疗组的PFS为(6.4±2.7)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吉非替尼治疗的患者生存期为(24.5±4.9)个月,标准化疗组的生存期为(22.7±3.6)个月,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非替尼组生存时间长于标准化疗组,并且随着分子靶向治疗的发展及多种靶向药物的广泛应用,肿瘤个体化治疗将会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为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作者:邱纯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的随机对照文献研究

    目的:探讨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各种方法及临床研究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MEDLINE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的有关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的RCT研究。结果总结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常用穴位手法、治疗频次等,而诸纳入的RCT文献质量偏低。结论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手法以捏脊为主要用穴,多种手法共同治疗多于单一手法,辨证推拿方法多于辨病推拿。

    作者:王佳琪;余娴;杨敏;佘继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护理指导家庭干预对中风后遗症运动康复效果的观察

    目的:探讨护理指导家庭干预对中风后遗症患者运动康复的效果。方法将68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指导,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指导的基础上,由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家属配合康复治疗。分别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及干预后2、4、8、12周时的运动功能。结果实验组治疗4、8、12周的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指导家庭干预有助于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红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浅谈药品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与合理治疗相伴行,也是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药物在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讨论非常多。有报道显示,全球因不合理用药死亡人数占全球死亡的1/7。我国有关部门统计,在住院患者中约有1/5发生过药物不良反应,25%是抗生素导致,因此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定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临床上的用药要求不单针对疾病的治疗,也广泛要求到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之中。

    作者:徐斌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外用溃疡散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

    目的:观察临床中外用溃疡散与康复新液联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河北省承德市口腔医院牙周科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70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康复新液治疗,观察组给予外用溃疡散联合康复新液治疗,观察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临床疗效。结果通过两张的治疗效果分析,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1.4%,两组数据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观察组的总复发率为25.7%,对照组的总复发率为85.8%,两组数据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复发性口腔溃疡给予外用溃疡散联合康复新液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有效率,降低临床中再次复发的情况,值得临床中应用。

    作者:刘晓雯;刘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宫外孕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宫外孕的临床效果,进一步指导临床。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住院确诊为宫外孕患者1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治疗前行B型超声检查观察妊娠包块的大小以及抽血化验静脉血检测β-HCG值,之后给予患者米非司酮进行宫外孕保守治疗,米非司酮每次口服50 mg,每天早晚各1次,连服3 d,在治疗后每隔3 d抽血检测血β-HCG值,若治疗后一段时间血β-HCG下降程度不明显,继续给予米非司酮进行治疗,直至血β-HCG值降至正常为止。观察治疗前后妊娠包块的大小、抽血化验静脉血检测β-HCG值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妊娠包块大小明显小于治疗前,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β-HCG的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宫外孕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常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护理干预在提高婴幼儿雾化吸入依从性中的作用

    目的:护理干预在提高婴幼儿雾化吸入依从性中的作用。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干预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患儿的常规治疗的依从性及特殊治疗的依从性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4.703、16.545,P<0.05)。结论雾化吸入过程中持续采取个性化护理干预,可达到提高雾化吸入治疗的依从性,更好的配合治疗。

    作者:祁桂芝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牛奶中三聚氰胺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分析

    目的: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牛奶样品中三聚氰胺残留量进行测定。方法抽取本县牛奶批发或零售点的50份牛奶样品,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三聚氰胺含量,对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结果三聚氰胺在1.0~100 m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y=39500x-1920(y为样品峰面积,x为样品浓度),相关系数r=0.9997;检测方法准确度与精密度均符合残留分析的要求;50份牛奶样品中48份未检出三聚氰胺,1份残留量0.7 mg/kg(未超标),1份6.2 mg/kg(超标),本次抽检牛奶样品三聚氰胺残留量超标率2.0%。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分析牛奶中三聚氰胺残留量的操作简便,重现性好,可满足我科对液态牛奶中三聚氰胺残留量的分析检测要求。

    作者:黄儒添;廖少平;叶小玲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两种护理模式用于胸外重症患者中的效果比较

    目的:探讨胸外重症患者采用两种护理模式的效果比较。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40例,均为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胸外重症患者,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划分,对照组采用胸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回顾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10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为5%,对照组为1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心理健康、机体疼痛、情感角色、社会功能SF-36量表相关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胸外重症患者循证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护理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赵英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某县2008年~2012年新生儿死亡监测的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全州县2008年~2012年新生儿死亡监测资料,为确定今后新生儿保健工作重点,降低病死率提供依据。方法对全州县2008年~2012年的新生儿死亡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县5岁以下儿童病死率一直控制在10‰以内,但新生儿病死率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构成比呈逐年上升。早产和低出生体质量、出生窒息、先天异常是我县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减少早产和低出生体质量、减少出生缺陷及出生窒息是降低新生儿病死率的关键,需要加强婚前保健和围生期保健,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产前筛查工作,加强产儿科合作,不断强化培训新生儿窒息复苏新技术,提高产前检查质量和产科质量,同时,加强对新生儿的特殊呵护,做好新生儿访视等新生儿期保健工作显得极其重要。

    作者:邓佑玲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60例进行研究观察,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显著降低了心绞痛发作的次数,改善心电图缺血症状,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刘继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