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恩静;顾梅;仲正香;傅萍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骨科住院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在本院骨科住院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临床护理路径组)及对照组(传统护理组)两组,观察组65例,对照组55例。比较两种护理方法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焦虑的平均得分为(38.5±2.8)分、抑郁的平均得分为(37.4±3.2)分、对护理方法的不满意率为0.0%,结果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科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明显的降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同时能够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可以在骨科患者中推广。
作者:郭雨春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评价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前后,患者对护理外勤工作人员满意度。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调查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前后1800名住院患者对40名护理外勤工作人员的满意度。结果住院患者对护理外勤人员满意度干预前为93.00%、干预后为9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升了护理外勤人员的责任感和成就感,提高了患者对护外勤人员的满意度,改善了护理服务安全质量。
作者:刘长明;陈美华;玛依拉·再努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改良饮食模式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的影响。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患者在采取常规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对照组采取普通的饮食模式;治疗组则采取改良饮食模式。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MRS)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病情况。结果治疗组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神经功能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进行改良饮食模式干预,可明显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廖色青;梁丹清;王红;梁云花;韩春蕾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生活质量评定简表SF-36、血液透析患者特异性KDQ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10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患者经SF-36量表评估发生除躯体疼痛、情感职能二项外,其余各项指标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KDQ问卷评估发现,5个纬度评分显著低于正常人群(P<0.05),SCL-90量表结果显示各因子除强迫症状和精神病性外,其余7个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 P<0.05)。患者SF-36部分纬度评分与SCL-90部分因子评分呈显著负相关( 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正常人群,且两者之间密切相关,医务人员应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彭军香;龙婷婷;王学杰;黄郢荷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自我管理教育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185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将其随机分成干预组(94例)和对照组(91例),干预组术后进行自我管理教育培训,对照组按常规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结果此较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干预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能力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我管理教育可以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术后心功能的恢复。
作者:袁述兰;陈美娇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活动中的运用效果。方法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活动”期间,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完善临床护理质量管理内涵及评价标准,充实临床护士队伍及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丰富工作内涵,切实落实基础护理;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品质。结果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后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均提高。结论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有利于促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活动中护理质量的提高。
作者:汪淼芹;刘艳;汪爱茹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方式应用于早产儿黄疸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180例早产儿并患有黄疸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对照组( n=90)给予常规的治疗及护理方式,观察组(n=90)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患儿腹部按摩及灌肠等方式的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二组黄疸出现时间、持续时间以及消退时间,1 d、3 d、5 d的血清胆红素值以及两组排便时间与形状。结果对照组黄疸出现时间为(2.2±0.9)d,小于观察组黄疸出现时间(4.4±1.6)d,对照组黄疸持续时间与消退时间均明显地长于观察组,上述各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1 d、3 d、5 d 血清胆红素值(单位:μmol/L)分别为(49.9±15.5)、(122.6±28.9)、(199.9±37.7),观察组分别为(51.1±16.7)、(86.8±19.8)、(121.1±22.5),1 d血清胆红素值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d与5 d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在首次胎便排除时间、首次排便转黄时间以及每日排便次数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对早产儿提供综合护理干预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应该加以推广并广泛应用。
作者:吴悦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督导检查干预措施对PCI术后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适合PCI手术的400例患者随机分为督导检查组和常规随访护理组,各200例,通过随访督导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服药依从性的情况。结果与常规随访护理组相比,督导检查组的PCI术后患者服药依从性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强督导检查,可以改善PCI术后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减少自行停药的发生率。
作者:柯明娜;张少录;黄碧宏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调查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压力和应对方式,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中文版知觉心理压力量表( CPSS)和症状自评量表对8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调查,并将结果与80例相匹配的健康人群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CPSS总分为(24.62±6.5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8.61±5.34)分,(t=6.38,P<0.01);研究组积极应对(1.81±0.3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04±0.52)分,研究组消极应对(1.53±0.6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0.91±0.68)分,(t=3.25、6.03,P<0.01);心理压力与应对方式存在相关性(r=0.281~0.324, P<0.01)。结论心理压力和应对方式具有相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压力较大,以消极应对方式为主,需给予积极的心理干预。
作者:张秀芬;李遵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心脏介入手术患者家庭功能对其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形式,对126名心脏介入手术患者遵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家庭功能是影响心脏介入手术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重要因素,高功能家庭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好。应多加鼓励和引导。结论家庭功能差的患者需采取积极措施,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更好控制疾病和提高生活质量,家庭成员要重视,尽可能多些关爱、理解和支持患者。
作者:朱彩兰;沈春花;谢美婵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小儿烧伤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09年9月至2011年8月我院儿科收治的82例小儿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的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基础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相关的心理干预;比较2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结果干预组患儿的哭闹抵抗行为及主动配合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干预组患儿家属满意度为92.6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17%。结论通过心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及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全银姬;金花;孙虹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Clark安适护理模式对骨质疏松症患者提高自我效能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护理,护理组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采用Clark安适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和护理3个月后的自我效能、生活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3个月后,护理组患者GSES量表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前(P<0.05),且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抑郁心理状态、焦虑心理状态和总分均低于护理前(均P<0.05),且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和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护理组患者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lark安适护理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骨质疏松患者的自我效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作者:胡焕婵;杨焕珍;梁健芳;罗馥斐;邹灶连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将健康教育路径应用于三伏灸防治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效果。方法将200例行三伏灸治疗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自行设计的健康教育路径表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予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两组患儿者对三伏灸防治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知识的掌握情况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对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康教育路径可促进患儿及家长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提高三伏灸治疗效果。
作者:夏令琼;唐海玉;傅强;王红;梁云花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了解肺癌术后患者功能锻炼的依从性现状,分析影响其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原因,为干预措施的制订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00位肺癌术后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肺癌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评分为28.4±9.5分,总体水平较低。影响肺癌患者术后锻炼依从性的因素有:患者的年龄(t=-2.28,P=0.028)、长期居住地(t=3.88,P=0.000)、手术类型(t=-3.64,P=0.001)、没有医护人员的监督和指导(t=-2.75,P=0.009)、锻炼带来疼痛和不适(t=-2.73,P=0.009)、术中放置的引流管给锻炼带来不便(t=-2.51,P=0.016)、感觉情绪低落(t=-2.99,P=0.005)。结论肺癌术后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较差,对患者术后锻炼依从性进行干预时,应考虑患者的疼痛、疲乏、情绪状态及其健康信念的差异等,术后应及时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使患者真正掌握功能锻炼的具体方法和要求。
作者:邱萍萍;李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调查综合医院肿瘤相关科室护士工作倦怠现况,并分析人口学变量对工作倦怠的影响。方法采用Maslach工作倦怠测量量表( MBI),调查福州市五所综合医院的肿瘤科、血液科、肿瘤妇科护士共130名。结果肿瘤相关科室护士工作倦怠处于高度水平。情绪衰竭、工作冷漠感、工作低成就感3个维度高度倦怠发生率分别为62.5%、45.8%和60.0%。情绪衰竭与年龄与护龄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学历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婚姻状态显著相关;工作冷漠感与年龄存在显著负相关;工作低成就感与年龄和护龄存在显著正相关,;总体工作倦怠则与学历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肿瘤相关科室护士工作倦怠处于高度水平。其中年龄较大、学历越高、婚姻未婚、护龄较短的肿瘤相关科室护士工作倦怠水平更高。
作者:王召云;吴伶俐;李文洲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了解护士的灾难意识、应灾能力和培训需求情况,为构建灾难护理学教育培训体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方便抽样,对参加某研讨会的护士在灾难认知,灾难护理认知和灾难护理培训需求三个方面进行调查。结果被调查者对地震(100%)、洪水(98.8%)和雪灾(86.4%)认同率较高;对渐进性灾难认同率较低,如生态平衡破坏(42%)、人口增长失控(21%)、噪声(21%)等。3.7%的护士在灾难应对方面持消极态度,认为灾难是无法抗拒的,33.3%的护士没有想过这类问题或不知道。61.3%的护士认为非常有必要开展灾难教育培训。结论护士灾难意识不高,应灾能力有限,对培训需求很高,应对灾难护理教育和培训进行整体规划,提高我国护士的灾难意识和应灾能力。
作者:若兰;李伟伟;刘梅;廖少玲;王梦荷;刘彩霞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产后便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将78例产后便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其中试验组患者采取循证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产科常规护理,并观察两组患者的排便费力程度、排便频率、大便性质及便不尽感等主要症状及生活质量评分( PAC-QOL)。结果两组患者的排便费力程度、排便频率、大便性质及便不尽感等主要症状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证护理干预后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P<0.05),而对照组无变化(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显著改善产后便秘患者的排便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科学、规范地推广应用。
作者:杨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实施家庭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2例。两组均进行用药能力的评估,确定护理问题,出院后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常规的用药指导;干预组每1个月进行电话随访,每3个月患者及家属来院复诊并接受家庭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患者和家属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和应对能力、药物的依从性、精神症状的控制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家庭护理干预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重视服药指导和药物知识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服药的安全性和依从性,减少复发率。
作者:邱玉华;严芳;职晓燕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对老年患者进行跌倒的风险评估并实施行为干预。方法应用Morse 评分量表对患者评估后对高危人群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干预组的高危人群采取行为干预,帮助老年患者掌握跌倒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对照组不采用行为干预,分析比较两组跌倒发生率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87.3%住院患者不同程度地掌握了跌倒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知识。住院期间无跌到发生。与对照组0.72%跌倒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住院老年患者预防跌倒进行评估并实施行为干预,可有效地预防跌倒,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作者:林爱玲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认知与情感智能干预应用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采用等组实验研究法,选取因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住院患者1000例,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程序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认知与情感智能干预的护理方法;干预前后采用Zung's焦虑( SAS)和抑郁自评( SDS)等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患者SAS和SDS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指数和康复知识测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认知与情感智能干预可以激发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主体内部的智力潜能,提高管理功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增加满意度。
作者:陈晓君;吴美芳;李倩云 刊期: 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