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健康教育路径在三伏灸防治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

夏令琼;唐海玉;傅强;王红;梁云花

关键词:健康教育路径, 灸法, 反复呼吸道感染
摘要:目的:探讨将健康教育路径应用于三伏灸防治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效果。方法将200例行三伏灸治疗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自行设计的健康教育路径表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予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两组患儿者对三伏灸防治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知识的掌握情况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对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康教育路径可促进患儿及家长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提高三伏灸治疗效果。
国际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腹胀的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腹胀的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的方法,包括护理评估、心理安慰、服药干预、饮食干预、腹部按摩、协助扩胸运动、大小便护理等;对照组仅采取骨科手术后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腹胀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腹胀发生率为23.3%,对照组患者的腹胀发生率为86.7%,观察组患者的腹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早期对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患者的腹胀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李桂荣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的实践探索

    目的:探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活动中的运用效果。方法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活动”期间,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完善临床护理质量管理内涵及评价标准,充实临床护士队伍及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丰富工作内涵,切实落实基础护理;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品质。结果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后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均提高。结论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有利于促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活动中护理质量的提高。

    作者:汪淼芹;刘艳;汪爱茹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家庭护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安全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实施家庭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2例。两组均进行用药能力的评估,确定护理问题,出院后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常规的用药指导;干预组每1个月进行电话随访,每3个月患者及家属来院复诊并接受家庭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患者和家属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和应对能力、药物的依从性、精神症状的控制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家庭护理干预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重视服药指导和药物知识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服药的安全性和依从性,减少复发率。

    作者:邱玉华;严芳;职晓燕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对住院老年患者预防跌倒的评估及行为干预

    目的:对老年患者进行跌倒的风险评估并实施行为干预。方法应用Morse 评分量表对患者评估后对高危人群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干预组的高危人群采取行为干预,帮助老年患者掌握跌倒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对照组不采用行为干预,分析比较两组跌倒发生率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87.3%住院患者不同程度地掌握了跌倒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知识。住院期间无跌到发生。与对照组0.72%跌倒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住院老年患者预防跌倒进行评估并实施行为干预,可有效地预防跌倒,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作者:林爱玲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生活质量评定简表SF-36、血液透析患者特异性KDQ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10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患者经SF-36量表评估发生除躯体疼痛、情感职能二项外,其余各项指标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KDQ问卷评估发现,5个纬度评分显著低于正常人群(P<0.05),SCL-90量表结果显示各因子除强迫症状和精神病性外,其余7个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 P<0.05)。患者SF-36部分纬度评分与SCL-90部分因子评分呈显著负相关( 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正常人群,且两者之间密切相关,医务人员应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彭军香;龙婷婷;王学杰;黄郢荷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以问题为导向的产后程序化健康教育对初产妇的影响力

    目的:讨论以问题为导向的产后程序化健康教育对初产妇的依从性及满意度的影响力。方法两组产妇均依据产后健康教育内容,对照组采取大组责任制护理,指定2名资历高、能力强的责任护士负责病区产妇产后常规健康教育;研究组采取责任护士床位分管负责制,由责任护士具体负责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产后程序化健康教育。结果研究组产妇各项健康教育项目依从性及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结论以问题为导向产后程序化健康教育,方式科学、规范,增强了护士的责任心,形成了以产妇为主体的护患关系,产妇的满意度明显增加,对护患双方均有较大影响。

    作者:邵巧云;邹青;李文书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对癫痫患儿家庭功能缺陷的影响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对癫痫患儿家庭功能缺陷的影响。方法将98例癫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为期1年的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于干预前后分别采用家庭环境量表( FES-CV)及家庭功能评定量表( FAD)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其家庭的亲密度、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及组织性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矛盾性及情感表达评分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而家庭功能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利于指导家长给患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家庭功能缺陷有改善作用。

    作者:王雅芹;楚平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指导,实验组按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和健康教育指导,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健康教育达标率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健康教育达标率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在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可以明显降低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提高健康教育达标率和患者满意度。

    作者:陈莉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护理程序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护理程序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介入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分别采用护理程序护理和常规护理,以睡眠评估、护理漏项、术后并发症、患者满意度作为评价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睡眠时间增加,护理措施漏项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病人的满意度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程序能够有效地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促进病人的康复,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提高病人满意度。

    作者:乐碧芳;闾小慧;刘伟香;罗东霞;谢风清;易瑜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院外持续健康教育用于2型糖尿病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院外持续健康教育对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同期出院的174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住院期间护理方式相同。实验组出院时发放和逐条讲解院外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宣教资料,对照组不发放宣教资料。两组出院后护患沟通和患者回诊方式一致。根据患者定期回诊来了解院外疗效。结果实验组显效率、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总有效率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出院时发放和逐条讲解2型糖尿病院外持续健康教育知识宣教资料,出院后加强护患交流对于维持治疗效果、减少和防止并发症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作者:张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优质护理服务在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方法2010年6月我院将介入科、泌尿科、妇儿科作为第一批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试点病区。在试点病区开展以加强组织领导,改革工作模式,落实优质护理,开展以“强化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三好一满意”为服务标准,全面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建设。对2009年6~12月至2010年6~12月医院感染管理各项监测记录进行分析,比较活动前后医院感染控制质量。结果活动后医院感染率下降1.38%,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上升了4.65%。结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魏宗赛;曹方余;丁珠云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心理干预对小儿烧伤患者治疗依从性的作用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小儿烧伤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09年9月至2011年8月我院儿科收治的82例小儿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的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基础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相关的心理干预;比较2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结果干预组患儿的哭闹抵抗行为及主动配合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干预组患儿家属满意度为92.6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17%。结论通过心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及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全银姬;金花;孙虹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前后患者对护理外勤人员满意度调查

    目的:评价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前后,患者对护理外勤工作人员满意度。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调查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前后1800名住院患者对40名护理外勤工作人员的满意度。结果住院患者对护理外勤人员满意度干预前为93.00%、干预后为9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升了护理外勤人员的责任感和成就感,提高了患者对护外勤人员的满意度,改善了护理服务安全质量。

    作者:刘长明;陈美华;玛依拉·再努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心理护理对胃癌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胃癌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45例胃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进行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的差别。结果实验组患者焦虑、抑郁得到缓解;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明显增强;疲乏、恶心呕吐、失眠症状缓解明显改善。结论心理护理可以改善胃癌化疗患者的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

    作者:黄秀玲;王雪珍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改良饮食模式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改良饮食模式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的影响。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患者在采取常规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对照组采取普通的饮食模式;治疗组则采取改良饮食模式。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MRS)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病情况。结果治疗组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神经功能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进行改良饮食模式干预,可明显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廖色青;梁丹清;王红;梁云花;韩春蕾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护理干预对妇科手术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影响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妇科手术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 DVT)的影响。方法选择妇科手术1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80例和观察组80例,观察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开展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降低妇科手术后DVT的发生。

    作者:张丽红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手术烟雾职业暴露人群对手术烟雾基础知识的认知情况及培训效果分析

    目的:对手术烟雾职业暴露人群进行手术烟雾基础知识的试卷考核,了解其对手术烟雾知识认知情况,制定实施医护不同的培训计划后再次考核了解培训效果。方法选择120名手术烟雾职业暴露人群,其中医生50名,护士70名,对其进行手术烟雾基础知识试卷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制定医护不同的培训计划,培训后再次考核,评价培训效果。结果暴露人群对手术烟雾的基础知识极度缺乏,其中手术烟雾的物理性质知晓率低,有必要对手术烟雾人员进行手术烟雾基础知识培训。培训前暴露人群医生护士之间各维度知识得分有差异。培训前后成绩比较,除组成维度的分数培训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维度及总分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培训有效。培训后暴露人群医生护士之间各维度知识得分有差异,培训后医生的总分、物理性质、权威组织防护标准、对机体的影响、化学性质分数优于护士,而护士关于烟雾来源及组成分数优于医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暴露人群对手术烟雾的基础知识极度缺乏,培训能有效提高暴露人群对手术烟雾的基础知识认知水平,其中医生的培训效果优于护士。

    作者:潘静;林玉秀;张玉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男护生择业时心理状况调查

    目的:了解男护生择业时的心理状况,为男护生就业前的心理资助提供依据;确立对策,解决男护生择业及在岗时的压力问题。方法通过症状自测量表(SGI-90)对面临就业的40名男护生进行匿名自测评估,对其总分及相关症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心理障碍的男护生人数(总分>160分)明显高于无心理障碍(总分<160分)的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62.5%的男护生表示在面临护理工作时的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偏见,37.5%的男护生准备选择从事其他行业。结论男护生面临就业时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存在心理障碍,有较明显的焦虑、抑郁症状,其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偏见,部分来源于工资待遇不高及社会地位低。解决此种现状,一方面应进一步提高男护专业的教育质量,加强男护生心理素质培养;另一方面应改善社会对男护士这一职业的认识,增加正面宣传,从而提高其社会地位。

    作者:尹启英;周梅花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经皮负压透光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条件性选择下肢静脉性溃疡行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患者210例,按住院单双号分为治疗组160例和对照组50例。其中,治疗组:住院时由护士发放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估,根据结果再由责任护士进行护理前后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自评抑郁量表(SDS)的测量,提出护理诊断,实施护理措施。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法进行疾病护理。观察患者平均住院日、出院后随访患者溃疡复发率。结果经过护理干预,治疗组的焦虑程度、抑郁情况均降低,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平均住院日减少,出院后随访患者的溃疡复发率少。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提高机体抵抗力,促进疾病恢复,缩短病程。

    作者:杨海兰;保燕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认知与情感智能干预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功能康复应用中的评价

    目的:探讨认知与情感智能干预应用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采用等组实验研究法,选取因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住院患者1000例,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程序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认知与情感智能干预的护理方法;干预前后采用Zung's焦虑( SAS)和抑郁自评( SDS)等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患者SAS和SDS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指数和康复知识测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认知与情感智能干预可以激发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主体内部的智力潜能,提高管理功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增加满意度。

    作者:陈晓君;吴美芳;李倩云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国际护理学杂志

国际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