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综合护理干预在电视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中的应用

张越平

关键词:自发性气胸, 电视胸腔镜, 护理干预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电视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自发性气胸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胸外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的住院天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自发性气胸患者实施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早日恢复,缩短住院天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国际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二级医院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及信效度分析

    目的:构建一套适合二级医院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指标体系。方法在护理风险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评阅、Delphi法、系统分析法、层次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对二级医院手术室护理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和归类,通过小范围专家讨论认证,建立指标体系初步方案。结果所建评价指标体系总体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1,各要素系数为0.712~0.879,信效度好。结论二级医院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指标体系为4个构成要素:系统因素、护理人员因素、患者因素、感染防控。

    作者:傅建南;于露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心理干预对不同知情程度下晚期肺癌患者的影响

    目的:了解晚期肺癌患者不同知情程度下的心理状态,并给予针对性干预。方法根据不同知情程度分别于放化疗后3~5 d、出院前、第2周期治疗时测量114例晚期肺癌患者的焦虑及抑郁分值。结果放化疗后3~5 d完全知情、部分知情患者SAS、SDS高于不知情患者(P<0.05);出院前及第2周期治疗时完全知情患者SAS、SDS明显低于不知情患者(P<0.05)。结论合理的心理干预对于完全知情晚期肺癌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状态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作者:黄伟丽;陈敏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前后患者对护理外勤人员满意度调查

    目的:评价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前后,患者对护理外勤工作人员满意度。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调查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前后1800名住院患者对40名护理外勤工作人员的满意度。结果住院患者对护理外勤人员满意度干预前为93.00%、干预后为9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升了护理外勤人员的责任感和成就感,提高了患者对护外勤人员的满意度,改善了护理服务安全质量。

    作者:刘长明;陈美华;玛依拉·再努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自我管理教育对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自我管理教育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185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将其随机分成干预组(94例)和对照组(91例),干预组术后进行自我管理教育培训,对照组按常规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结果此较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干预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能力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我管理教育可以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术后心功能的恢复。

    作者:袁述兰;陈美娇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的实践探索

    目的:探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活动中的运用效果。方法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活动”期间,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完善临床护理质量管理内涵及评价标准,充实临床护士队伍及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丰富工作内涵,切实落实基础护理;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品质。结果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后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均提高。结论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有利于促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活动中护理质量的提高。

    作者:汪淼芹;刘艳;汪爱茹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综合护理干预在180例早产儿黄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与研究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方式应用于早产儿黄疸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180例早产儿并患有黄疸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对照组( n=90)给予常规的治疗及护理方式,观察组(n=90)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患儿腹部按摩及灌肠等方式的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二组黄疸出现时间、持续时间以及消退时间,1 d、3 d、5 d的血清胆红素值以及两组排便时间与形状。结果对照组黄疸出现时间为(2.2±0.9)d,小于观察组黄疸出现时间(4.4±1.6)d,对照组黄疸持续时间与消退时间均明显地长于观察组,上述各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1 d、3 d、5 d 血清胆红素值(单位:μmol/L)分别为(49.9±15.5)、(122.6±28.9)、(199.9±37.7),观察组分别为(51.1±16.7)、(86.8±19.8)、(121.1±22.5),1 d血清胆红素值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d与5 d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在首次胎便排除时间、首次排便转黄时间以及每日排便次数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对早产儿提供综合护理干预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应该加以推广并广泛应用。

    作者:吴悦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以问题为导向的产后程序化健康教育对初产妇的影响力

    目的:讨论以问题为导向的产后程序化健康教育对初产妇的依从性及满意度的影响力。方法两组产妇均依据产后健康教育内容,对照组采取大组责任制护理,指定2名资历高、能力强的责任护士负责病区产妇产后常规健康教育;研究组采取责任护士床位分管负责制,由责任护士具体负责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产后程序化健康教育。结果研究组产妇各项健康教育项目依从性及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结论以问题为导向产后程序化健康教育,方式科学、规范,增强了护士的责任心,形成了以产妇为主体的护患关系,产妇的满意度明显增加,对护患双方均有较大影响。

    作者:邵巧云;邹青;李文书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腹胀的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腹胀的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的方法,包括护理评估、心理安慰、服药干预、饮食干预、腹部按摩、协助扩胸运动、大小便护理等;对照组仅采取骨科手术后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腹胀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腹胀发生率为23.3%,对照组患者的腹胀发生率为86.7%,观察组患者的腹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早期对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患者的腹胀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李桂荣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损伤控制理念指导下的胃肠道严重创伤患者围术期护理

    总结应用损伤控制理念指导的胃肠道严重创伤患者围术期护理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在损伤控制理念指导下,我院接受治疗的22例胃肠道严重创伤患者围术期护理经验。本组病例终治愈率为100%。并发症:2例确定性手术后第6天和第8天吻合口瘘,经置双套管于瘘口处,充分引流治愈;4例肠梗阻,3例予胃肠减压、全胃肠外营养治疗后缓解,1例3个月后行肠粘连松解后治愈;1例末端回肠坏死、穿孔,首次手术后出现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2d后再次行剖腹探查,行腹腔引流术,20d后行确定性手术后痊愈。将损伤控制理念应用于胃肠道严重创伤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强调整体观念,改进了传统的护理方法,创新了临床护理思路,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了必要的保障,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并发症,提高了生存率。

    作者:尹恩静;顾梅;仲正香;傅萍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高位颈椎骨折伴颈髓损伤患者早期预见性护理对肺部感染的影响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高位颈椎骨折伴颈髓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对15例高位颈椎骨折脱位伴颈髓损伤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湿化气道、早期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人工辅助咳嗽等护理措施,与同期常规护理组17例患者比较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通过各项预见性护理,15例高位颈椎骨折伴颈髓损伤患者中,有3例发生肺部感染(20%),17例常规护理组中,有8例发生肺部感染(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护理相比,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预防高位颈椎骨折伴颈髓损伤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刘霞;杨芬;葛小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护理干预对妇科手术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影响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妇科手术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 DVT)的影响。方法选择妇科手术1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80例和观察组80例,观察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开展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降低妇科手术后DVT的发生。

    作者:张丽红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改良饮食模式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改良饮食模式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的影响。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患者在采取常规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对照组采取普通的饮食模式;治疗组则采取改良饮食模式。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MRS)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病情况。结果治疗组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神经功能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进行改良饮食模式干预,可明显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廖色青;梁丹清;王红;梁云花;韩春蕾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心理干预对小儿烧伤患者治疗依从性的作用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小儿烧伤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09年9月至2011年8月我院儿科收治的82例小儿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的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基础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相关的心理干预;比较2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结果干预组患儿的哭闹抵抗行为及主动配合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干预组患儿家属满意度为92.6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17%。结论通过心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及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全银姬;金花;孙虹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98例脑出血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制定好的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相关知识掌握率及患者满意度有无差异。结果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及平均住院费用均较对照组降低,相关知识掌握率和患者满意度较对照组显著提高。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脑出血患者护理,提高了护士的主动性和健康教育质量,可缩短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作者:赵利红;侯小艳;是明启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认知与情感智能干预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功能康复应用中的评价

    目的:探讨认知与情感智能干预应用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采用等组实验研究法,选取因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住院患者1000例,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程序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认知与情感智能干预的护理方法;干预前后采用Zung's焦虑( SAS)和抑郁自评( SDS)等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患者SAS和SDS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指数和康复知识测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认知与情感智能干预可以激发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主体内部的智力潜能,提高管理功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增加满意度。

    作者:陈晓君;吴美芳;李倩云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不同职称手术室护士自我保护意识现状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职称手术室护士在手术室护理过程中自我保护意识的现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于2012年2月至2011年5月对100例手术室护士进行调查,其中主管护师21例,护理师40例,护士39例。结果不同职称手术室护士在身体健康和法律法规两方面存在差异(P<0.01),在心理和社会因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管护师的自我保护意识强于护理师和护士,建议在实际工作中应加强对护理师和护士护理理论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理师和护士的自我健康防护意识和法律方面的自我保护意识。

    作者:杨晓雪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家庭功能对其药物治疗依从性影响的调查

    目的:探讨心脏介入手术患者家庭功能对其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形式,对126名心脏介入手术患者遵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家庭功能是影响心脏介入手术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重要因素,高功能家庭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好。应多加鼓励和引导。结论家庭功能差的患者需采取积极措施,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更好控制疾病和提高生活质量,家庭成员要重视,尽可能多些关爱、理解和支持患者。

    作者:朱彩兰;沈春花;谢美婵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对住院老年患者预防跌倒的评估及行为干预

    目的:对老年患者进行跌倒的风险评估并实施行为干预。方法应用Morse 评分量表对患者评估后对高危人群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干预组的高危人群采取行为干预,帮助老年患者掌握跌倒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对照组不采用行为干预,分析比较两组跌倒发生率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87.3%住院患者不同程度地掌握了跌倒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知识。住院期间无跌到发生。与对照组0.72%跌倒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住院老年患者预防跌倒进行评估并实施行为干预,可有效地预防跌倒,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作者:林爱玲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压力和应对方式调查

    目的:调查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压力和应对方式,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中文版知觉心理压力量表( CPSS)和症状自评量表对8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调查,并将结果与80例相匹配的健康人群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CPSS总分为(24.62±6.5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8.61±5.34)分,(t=6.38,P<0.01);研究组积极应对(1.81±0.3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04±0.52)分,研究组消极应对(1.53±0.6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0.91±0.68)分,(t=3.25、6.03,P<0.01);心理压力与应对方式存在相关性(r=0.281~0.324, P<0.01)。结论心理压力和应对方式具有相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压力较大,以消极应对方式为主,需给予积极的心理干预。

    作者:张秀芬;李遵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家庭护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安全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实施家庭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2例。两组均进行用药能力的评估,确定护理问题,出院后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常规的用药指导;干预组每1个月进行电话随访,每3个月患者及家属来院复诊并接受家庭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患者和家属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和应对能力、药物的依从性、精神症状的控制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家庭护理干预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重视服药指导和药物知识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服药的安全性和依从性,减少复发率。

    作者:邱玉华;严芳;职晓燕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国际护理学杂志

国际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