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缬沙坦和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对比探析

叶满他

关键词:高血压, 缬沙坦, 卡托普利, 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对比缬沙坦与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10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50例治疗组和50组参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缬沙坦治疗,予以参照组患者卡托普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8.00%)明显高于参照组(80.00%),不良反应发生率(4.00%)比参照组(10.00%)低,治疗组的血压降低水平高于参照组,两组差异较大(P<0.0.5),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采用卡托普利治疗的临床效果,且不良反应率低,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米非司酮辅助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辅助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7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给予A组患者术后孕三烯酮辅助治疗,给予B组患者术后米非司酮辅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A组患者总治疗有效率为69.2%,B组患者总治疗有效率为92.3%。两组对比,后者治疗效果更为优越,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4%,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3%。经停药及对症处理后,所有症状均明显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结论米非司酮辅助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与应用。

    作者:张允喆 刊期: 2014年第29期

  • 克罗恩病患者磁共振小肠造影检查的护理

    目的:探讨检查前进行充分的肠道准备并联合注射山莨菪碱的护理方法用于克罗恩病患者磁共振小肠造影检查(MRE)中的实施效果。方法4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2例,两组除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检查前准备外,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充分的肠道准备,然后观察两组患者完成检查的效果。结果从小肠的扩张度,肠壁、肠黏膜及肠系膜显示的清晰度和图像质量方面对比,观察组患者都获得较为满意的检测图像及诊断数据,为疾患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有效的依据。结论通过对克罗恩病患者磁共振小肠造影检查前进行肠道清洁,口服甘露醇溶液充盈小肠并联合注射山莨菪碱,可有效改善MR图像质量,提高检查成功率和诊断准确率。

    作者:林芝;彭小英;何瑾云;曾讯;冯士庭 刊期: 2014年第29期

  • 冠心病中医证素辩证与体质及冠状动脉造影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分析冠心病中医证素辩证与体质及冠状动脉造影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2013年在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7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照中国中西结合学会心血管学会1990年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对患者进行诊断,将患者按照证素分型,分为痰蚀、血痰、气滞、气虚、阳虚、阴虚6种。将中医证素分型结果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70例患者可以分为阳虚兼气滞(47.14%)、阳虚兼痰浊(31.43%)和气虚兼痰浊(21.43%)几种类型。阳虚兼气滞多见单支病变,占54.55%;阳虚兼痰浊多见3支以上病变占45.45%,气虚兼痰浊多见3支以上病变占66.67%。证素分型在单支和多支(≥3)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上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状动脉造影和中医证素分型有相关性,二者可以互为补充增加临床对CHD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周静 刊期: 2014年第29期

  • 缬沙坦和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对比探析

    目的:对比缬沙坦与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10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50例治疗组和50组参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缬沙坦治疗,予以参照组患者卡托普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8.00%)明显高于参照组(80.00%),不良反应发生率(4.00%)比参照组(10.00%)低,治疗组的血压降低水平高于参照组,两组差异较大(P<0.0.5),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采用卡托普利治疗的临床效果,且不良反应率低,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叶满他 刊期: 2014年第29期

  • 磁共振诊断脊柱损伤的影像学分析

    目的:研究探讨磁共振在脊柱损伤的临床诊断中的影像学的表现以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收治的脊柱损伤的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按照患者的诊断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39例行磁共振诊断,对照组患者39例行CT检查,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磁共振诊断图像和CT检查图像,比较不同检查方式的影像学特征以及检查的准确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2.3%、71.8%,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不同损伤类型的MRI影像学特征清晰。结论磁共振成像技术能为脊柱损伤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黄亚辉 刊期: 2014年第29期

  • 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病情观察和临床护理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出血进入脑组织及造成脑组织破坏,在脑出血中大脑半球出血占80%,脑干和小脑出血占20%。急性脑出血病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的特点,该病多发于寒冷季节饺多,由于在寒冷多变的气候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及波动致血管破裂出血。发患者群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之间,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一旦发生,需积极抢救治疗。在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救治过程中,病情观察和临床护理对救治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笔者将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病情观察和临床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作者:雷红丽 刊期: 2014年第29期

  • 牛黄清感胶囊对呼吸道合胞病毒体外预防作用的实验研究

    检测牛黄清感胶囊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预防的作用,为抗病毒药物的筛选、研发提供实验依据。在VERO细胞培养内,采用病毒细胞形态变化CPE法、MTT染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的牛黄清感胶囊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预防作用。实验分一次用药组和三次用药组,计算药物的半数有效浓度IC50,小有效浓度MIC及治疗指数TI。体外抑制和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药效实验结果显示“牛黄清感胶囊”具有抑制和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作用。

    作者:周有财;常洋;王玉莹 刊期: 2014年第29期

  • 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研究

    目的:观察与研究颅脑外伤患者护理措施。方法随机选取63例颅脑外伤者且对其生命体征、神经症状、体征和并发症进行观察,给予相应的综合性预防护理措施,同时对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综合性预防护理措施能显著提高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论加强病情观察、采取综合性预防护理措施是成功救治颅脑外伤者的重要方法与途径,值得推广。

    作者:班彩琴 刊期: 2014年第29期

  • 洁阴洗剂的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建立洁阴洗剂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蛇床子素,采用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洁阴洗剂中生物总碱的含量。结果洁阴洗剂中含有蛇床子素,且小檗碱浓度在0.0187~0.0936 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03%,RSD为2.34%。结论薄层色谱法快速简便。含量测定方法简便易行,稳定性、重复性、精密度高,具有较好的专属性和准确度。

    作者:王宏源;姚千足 刊期: 2014年第29期

  • 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的理想抗生素使用时机及剂量,为临床剖宫产抗生素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案。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我院产科剖宫产的产妇616例,根据用药方法不同分两组。A组318例为传统用药组,使用头孢替安或头孢美唑(二代头孢),术后当日开始连续使用3 d。B组298例为围手术期用药组,使用头孢唑啉钠,于术中胎儿娩出断脐后立即静推,术后使用24 h停药。观察两组间体温、血象、切口感染、泌尿道感染、产褥感染等观察指标间的差异,评判抗生素的使用时机及效果。结果两组发生切口感染共2例,其中A组1例(0.31%),B组1例(0.34%)。两组发生尿路感染共3例,其中A组1例(0.31%),B组2例(0.67%)。两组均未发生产褥期感染病例。两组上述指标及术后复查血白细胞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产后高体温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使用头孢唑啉预防用药组明显低于使用二代头孢的传统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低感染因素的剖宫产,剖宫产术中断脐后立即静推头孢唑啉钠1 g,术后巩固使用头孢唑啉钠1 d,已经足以起到预防术后感染的作用,且可以有效的减少术后发热的发生率,缩短术后发热时间。

    作者:王意;纪雪亮;杜瑞;温济英 刊期: 2014年第29期

  • 选择性大脑中动脉M2段阻断及内减压治疗单侧弥漫性脑肿胀40例患者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2段阻断及内减压治疗单侧弥漫性脑肿胀40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在常规开颅证实为单侧漫性脑肿胀后,在M2段电凝切断大脑中动脉,将骨窗区的大脑中动脉血液供应区的脑组织大部分切除,做充分减压。结果根据GOS评估,中残19例,重残7例,植物样生存3例,死亡11例,明显优于常规开颅者。结论我们认为此手术虽然造成医源性的部分神经功能缺失,但对于病死率极高的弥漫性脑肿胀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徐增良;姜宁;张林涛 刊期: 2014年第29期

  • 亳菊总黄酮类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目的:研究亳菊总黄酮类的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乙醇提取法,提取毫菊中的总黄酮类,以羟基自由基、FeSO4、亚硝酸盐为材料,采用Fenton法测定亳菊总黄酮类对OH-、Fe2+、亚硝酸盐清除率的影响;以卵黄脂蛋白脂质为材料,采用Decker法测定亳菊总黄酮类对卵黄脂蛋白脂质的抑制作用的影响。结果亳菊总黄酮类对OH-、Fe2+、亚硝酸盐的清除作用随亳菊总黄酮类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对卵黄脂蛋白脂质过氧化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随亳菊总黄酮类浓度升高而增强。结论亳菊总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很好的抗氧化能力。

    作者:徐志南 刊期: 2014年第29期

  • AMI患者LP(a)、HCY和CRP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脂蛋白a[Lp(a)]、同型半胱氨酸(HCY)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60例试验组及30例对照组外周血中LP(a)、HCY和CRP的含量。结果 AMI患者LP(a)、HCY和CR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P=0.001和P=0.007);AMI患者治疗后HCY和CRP浓度显著下降(P=0.001),Lp(a)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1)。结论高Lp(a)和HCY与AMI的发生有关,二者与CRP同时检测可以作为AMI的预防和疗效观察的辅助指标。

    作者:张蓉;张磊;马艳辉 刊期: 2014年第29期

  • 手术室护士职业性损伤的防护措施

    介入手术室工作繁重,节奏紧张,护士常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害之中,严重威胁着其身心健康。这些职业危害主要来自于心理因素的危害、X射线的危害、化学性因素的危害和生物性因素的危害四个方面。因此,护士在工作中应该重视可能出现的各种危害,并逐渐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职业伤害。本文主要探讨手术室护士职业性损伤的防护措施。

    作者:邢连杰 刊期: 2014年第29期

  • 临床路径护理干预对椎管肿瘤术后排尿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护理干预对椎管肿瘤术后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间我院进行椎管肿瘤切除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临床路径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尿管留置时间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中椎管肿瘤患者的平均留置尿管时间更短,且排尿情况较为良好,P<0.05,有较好的临床意义。结论对椎管肿瘤切除术患者采取临床路径护理干预有积极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作者:郝菁晶 刊期: 2014年第29期

  • 67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青岛市市立医院及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共67例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局限性患者在随访期间未发生确切转移性病灶;28例转移患者中,伊马替尼治疗2~3个月后临床及影像学评价:部分缓解6例,稳定14例,病情进展8例,其中3例患者对伊马替尼耐药,治疗期间病情持续进展,追加剂量后病情仍未控制,后患者放弃治疗,3~6个月后患者死亡。另5例患者在开始治疗6~12个月内病情稳定,后出现病情进展,在追加剂量后未能控制病情,患者行姑息性手术部分切除进展病灶后继续行伊马替尼治疗,患者病情稳定。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能改善患者的愈后,长期使用伊马替尼的患者肿瘤复发率较低,且多数不良反应患者可以耐受。对于高风险的GIST患者推荐手术结合伊马替尼长期维持治疗。

    作者:李长严;徐茜;郭永榜;陈志龙;杨耀午 刊期: 2014年第29期

  • 髋关节置换术30例护理体会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R)是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的有效方法[1]。THR术后康复治疗和功能训练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手术效果的好坏。如护理不当或者功能锻炼方法不正确,容易造成关节功能障碍,我院自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共施行THR30例,功能良好,无异常发生。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刘林香;王丽君;王燕梅 刊期: 2014年第29期

  • 微创保胆取石(息肉)术的临床护理措施分析

    目的:探讨微创保胆取石(息肉)术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根据病床尾号奇偶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00例行微创保胆取石术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为50例。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采用改进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24%,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首次下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存在显著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微创保胆取石术围术期给予优质护理干预,有助于预防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赵岩;李曼 刊期: 2014年第29期

  • 腹腔镜下急性盆腔炎治疗方案的探讨

    目的:探讨在急性盆腔炎诊治方案中,腹腔镜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的病例为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我院妇科进行住院治疗的急性盆腔炎患者64例,采取随机对照的分组方法,分为两组,34例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为手术组;30例采用常规抗生素治疗为药物组。对两组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结果手术组平均住院时间为(7.3±1.5)d,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1.5±2)d,进行平均5个月的随访观察,手术组复发1例,占2.9%,药物组复发11例,占36.7%,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盆腔炎采用腹腔镜治疗,可有效的分离粘连,及时清除感染病灶,并行广泛灌洗,降低了炎症的慢性作用,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临床效果。

    作者:陈双;金凤斌 刊期: 2014年第29期

  • 结肠息肉行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结肠息肉行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本院诊治的450例结肠息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96例和研究组35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外科方法手术切除,给予研究组患者行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进行治疗,记录并分析两组相关情况。结果术中,研究组患者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卧床时间较对照组更少,焦虑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都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肠穿孔、腹胀和术后综合征并发症发生率都显著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效果更显著。

    作者:黄乾雄 刊期: 2014年第29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