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样骨瘤的临床影像学和诊断价值分析

楚凤洁;李娜

关键词:骨样骨瘤, 临床影像学, 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骨样骨瘤的临床影像学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收治的49例骨样骨瘤患者,对所有患者首先采用CT诊断,然后采用X线诊断,术后进行病理切片验证,判断患者的诊断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表现出卵圆形或圆形的透亮瘤巢,直径在0.3~1.8cm之间,瘤巢周围出现不同程度的骨膜反应、骨质硬化、骨髓水肿及关节腔积液等情况,X线诊断瘤巢的准确率为85.7%,CT诊断瘤巢的准确率为98%。结论临床上应用CT诊断骨样骨瘤的准确率较高,对于患者的疾病治疗具有较高的价值。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人羊膜的研究进展

    通过大量查阅国内外有关人羊膜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文献并总结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人了解羊膜的来源广,价格低、与细胞相容性好、抗原性低,羊膜上皮层具有上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多种细胞生长因子,而基底膜含有Ⅰ、Ⅲ、Ⅳ、Ⅴ、Ⅶ等多种类型胶原、纤维桥接蛋白及多种糖蛋白,由于这些结构的特殊性,使其能够促进多种细胞的生长。近年来随着组织工程生物工程对羊膜的进一步研究,人羊膜在临床中的应用会更加被重视。

    作者:马晓峰;董乐乐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心肌酶谱水平改变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探讨心肌酶谱水平改变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共8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轻度患儿共31例,中度患儿39例,重度患儿共10例,分别作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同时选择同期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均为正常新生儿,共50例,作为对照组。所选新生儿均清晨取静脉血检测两组新生儿血清心肌酶谱,测定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AST)、α-羟丁酸酶(α-HBDH)。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谷草转氨酶、α-羟丁酸酶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谷草转氨酶、α-羟丁酸酶水平均高于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谷草转氨酶、α-羟丁酸酶水平均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严重程度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容易合并心肌损伤,而随着病情严重程度增加,心肌损伤可加重,检测心肌酶谱,有助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王瑞华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的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的疗效。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的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抗感染天数及术后妊娠率方面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可以减小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加快患者恢复速度,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郑智;陈海迎;郑晓洁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应用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不能以器质性疾病解释而见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和食后饱胀、腹部胀气、暖气、早饱、恶心等上腹部不适症状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属胃肠道动力障碍性疾病。本病虽经客观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或胃镜检查仅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但却可使部分患者痛苦不堪,甚至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大大降低生活治疗,因此功能性消化不良作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越来越被重视。本病多属中医的痞满、胃脘痛的范畴。

    作者:项光烨;李晓光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降钙素原监测在ICU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应用中的评价

    目的:分析降钙素原(PCT)监测在ICU病房多重耐药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120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抗生素治疗,观察组在抗生素治疗中介入PCT监测。对比分析两组的抗生素使用情况、以及结束治疗后的炎性反应水平。结果观察组的抗生素使用天数以及各时间内的抗生素使用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结束治疗后患者的IL-6、白细胞计数以及CPR(C反应蛋白)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降钙素原监测可指导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抗生素治疗,促进ICU合理使用抗生素,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郭君洛;张敬芝;王亨;王泽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全程干预减少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

    中心静脉导管(CVC)是对危重症患者的监测、输血补液、输入各种药物的重要通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目前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已经成为多数医院重症监护中心的常规办法。尽管在中心静脉导管的材料应用、操作方式、护理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经外周血管的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所伴发的各种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已成为医院内常见的感染之一[1]。因此,对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进行全程的干预来减少相关性感染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王聪梅;刘瑞芳;张桂仙;丁怀兰;焦德超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患者并发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防止恶性肿瘤患者并发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方法对46例脑卒中患者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12周的对照研究。两组患者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干预组用康复护理和心理护理法,对照组用常规护理法,两组患者在入组时及治疗4周、12周后分别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护理干预的效果。结果干预组Barhel指数在第4周、12周评定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措施对防止恶性肿瘤并发脑卒中后抑郁发生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赵莉莉;尚金堂;孙莉;阮晓娟;张晓玲;刘剑英;黄改玲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术后并发脑梗死的病因、诊断标准及防治措施。方法将98例患者分为脑梗死组和无脑梗死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情况,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受伤时间及术中脑损伤程度等方面因素。结果患者的年龄、受伤时间以及脑损伤严重程度都显著增加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脑梗死的并发概率。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脑梗死须及早进行诊断和治疗,并配合科学合理的护理,大限度的促进患者的康复。

    作者:蔡琦;陈隆益;傅剑川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2012年边境地区某县手足口病的疫情分析

    目的:了解边境地区那坡县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2年那坡县报告的手足口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2年报告手足口病1915例,发病率为917.15/10万,比去年同期(125.48/10万)上升630.91%。5~7月和10~11月发病高峰,占81.67%,以3岁以下散居儿童发病居多,占71.38%,男性儿童多于女性儿童,以普通病例为主,重症病例12例,无死亡病例。实验室病原学检测EV71阳性率为44.26%,其他肠道病毒阳性率为27.87%。结论手足口病发病率明显增高,发病年龄以3岁以下散居儿童为主,EV71成为优势病原体,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重点是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做好疫情监测、加强宣传教育、落实托幼机构晨检制度是关键。

    作者:农生超;周建国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银屑病性关节炎的心理分析与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银屑病性关节炎患者(PA)的心理特点及相应护理对策。方法经Zung氏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调查61例PA患者心理状况,并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31例,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结果入院时两组61例患者均有焦虑、抑郁情绪,焦虑症状100.0%,抑郁情绪100.0%。出院时两组SAS标准分、SDS标准分均明显低于入院前(P<0.05),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 PA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加强对患者的心理行为护理对缓解患者焦虑、抑郁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蔚;孙硕;高淑新;宋丽娟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肺癌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010年11月至2012年9月我院胸外科收治的行手术切除189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且发现吸烟指数>400、年龄>68岁、行全肺切除术、1秒率(FEV1.0%)以及合并重要器官基础疾病,均为肺癌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然后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本组行手术切除的肺癌患者共有189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有16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47%,明显低于文献报道的肺癌患者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对肺癌患者进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然后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对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焦艳;吴怀芹;董晓平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脑梗死患者的急性期护理探讨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护理措施。方法收集脑梗死急性期患者60例,分析总结其护理措施。结果患者经相应的抢救治疗以及和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以及生活活动能力均显著改善。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尤其是急性期患者,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加强综合性护理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作者:张艳梅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提高产后出血护理质量的方法研究

    产后出血是妇产科常见的并发症,产后出血的主要病因是宫缩乏力,约占产后出血总病因的70%~80%左右。针对不同原因所致的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必须采取相应的、综合的急救护理对策。产后出血一直是发展中国家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积极、合理、有效的护理在抢救产后出血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及现实意义。

    作者:冯瑞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血脂康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脂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血脂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高血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7例患者采用血脂康胶囊进行治疗,观察组27例患者在对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疗程均为12周。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59%,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7.78%(P<0.05);观察组TC、TG、HDL-C、LDL-C等血脂指标水平改善显著,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脂症的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王真珍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预测及临床用药的研究

    青霉素是一种杀菌或抑制细菌生长的抗生素,不仅杀菌性强、毒性较低,成本还非常低。在临床上治疗肺炎、破伤风、流行性脑膜炎等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但是,青霉素的过敏反应极强,容易引起过敏性休克,在临床上的使用都比较慎重。因此,对青霉素过敏反应机制的研究已经成为医学界的共同课题。本文主要分析了青霉素类抗生素的过敏反应机制、预测以及用药选择与管理,降低过敏反应,实现青霉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作者:冀玉宇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护士语言规范在临床中的应用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在护患沟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规范、文明的语言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载体与工具,有利于减少或避免护患纠纷,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者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是当今实施人性化护理的重要举措。笔者结合临床工作体会,探讨护士在接待、护理患者中使用的语言及其对患者的影响,以强化护理工作者的语言规范意识,在临床工作中自觉运用文明、规范的语音,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提高护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作者:古富美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能量超声在早期诊断输卵管异位妊娠中的检测价值

    目的:研究采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S)诊断早期输卵管异位妊娠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笔者将选择所在医院近两年间收治的74例行TVCDS检查的早期输卵管妊娠患者,综合分析患者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经彩超检查74例患者,附件检查结果显示61例为输卵管环影像(82.43%),直径为1.5~3.6cm;附件包块周围出现滋养层血流,阻力指数(RI)≤0.52,平均值为(0.45±0.05);临床诊断率方面,阴道超声诊断率到达94.6%(70/74);在包块血流、附件包块显示方面达到100%,而在盆腔积液显示达到36.5%。结论临床采用TVCDS检查诊断早期输卵管异位妊娠,其不仅检查及时、简单,对盆腔积液、包块都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再加之辅助使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技术,可有效提高临床诊断早期输卵管妊娠疾病。

    作者:宋丹;高岚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青霉素类过敏者头孢类药物皮试的研究进展

    青霉素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主要用于敏感的革兰阳性球菌、阴性球菌和螺旋体感染,具有疗效好、毒性低的特点,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过敏反应,其过敏反应发生率在各类抗生素中高,为3%~6%。为此选用头孢类药物进行皮试,本文对青霉素类过敏者头孢类药物皮试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黄卫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活血化瘀理论在治疗老年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体会

    目的:讨论中医的活血化瘀理论在老年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40例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中医活血化瘀理论作指导,自拟活血化瘀方药治疗,对照组用西医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胸闷气短、胸痛等改善时间更短,与对照组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中医活血化瘀理论作指导治疗老年心血管疾病,中医症状的改善更明显,改善时间更短,总有效率更高,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敏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糖尿病足的社区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社区46例糖尿病病足的社区护理,总结有效的护理模式。方法对收治的社区每一位糖尿病患者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指导患者有效控制血糖,消除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和诱因,做好足部护理。结果社区原有的46例糖尿病足临床治愈36例,好转9例,无好转1例,社区糖尿病患者无新糖尿病足发生。结论社区护理人员对糖尿病足患者加强健康教育,积极干预能够有效地降低糖尿病足发病率和致残率。

    作者:冯宝丽 刊期: 2013年第26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