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胡新亚;皇甫红丽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联合放射治疗乳腺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0例乳腺癌术后复发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分别进行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联合放射治疗与单纯进行放射治疗,对比二组患者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局部控制率为96.67%,与对照组的73.33%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4例患者发生轻度发热,均自行缓解。结论对乳腺癌术后复发患者进行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联合放射治疗,能够有效提高局部控制率,不良反应轻微,产生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柳晓咏;詹晓虹;刘爱莲 刊期: 2013年第36期
目的:探讨超声应用于女性前列腺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经腹部扫查,先行肾脏、输尿管等部位检查,然后行膀胱整体纵横切扫查,重点探查后尿道口区膀胱颈部,测量膀胱颈部前后径、左右径及周长。结果检查结果正常的女性阴道前壁椭圆形低回声区及膀胱无回声区的区域范围:周长<35mm,前后径<10mm,左右径<15mm。异常患者膀胱颈部后尿道区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团块状低音,横径>20mm,前后径>15mm。结论超声作为一种简便、非入侵性、不易导致上行感染、可重复性、易于掌握的检查手段,在女性前列腺的初步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周胜招 刊期: 2013年第36期
目的:探讨外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方法、护理效果以及护理体会。方法收集自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之间外科常见肿瘤多发肿瘤的手术患者7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式分析总结,总结护理经验,制定护理措施。结果本组病例全部实施整体护理,围手术期未出现死亡病例,未发现与护理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对恶性肿瘤患者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是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护理措施之一,该护理模式提高了护士的职责感和使命感,构建了和谐医患关系,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作者:李秋玲 刊期: 2013年第36期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FBG)及其联合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在糖尿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410例研究对象进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5例,对照组仅检测FBG,观察组联合检测FBG和HbA1c,两组患者均以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检验检测结果,采用χ2检验对比分析两组的阳性率和准确率。结果对照组的阳性率为21.46%,准确率为84.09%;观察组的阳性率为23.90%,准确率为97.96%,统计分析表明,两组阳性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P>0.05),准确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校正χ2=4.04, P<0.05)。观察组的检测方法更可靠。结论空腹血糖联合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糖尿病早期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早期发现具有糖尿病风险的人群。
作者:杨海英 刊期: 2013年第36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层流手术室正逐步代替传统手术室,这就为我们手术室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作为一名手术室护士应对自己的工作有充分认识,要培养自己“慎独”的精神,护理知识的不断更新和边缘的科学发展,我们必须继续接受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活动,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素质。
作者:黄金娣 刊期: 2013年第36期
目的:调查分析护士工作压力源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基本情况问卷、护士工作压力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00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临床护士工作压力源主要为工作量及时间分配、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SCL-90自评量表心理健康因子得分高于常模,护士工作压力源与心理健康水平显著相关。结论护士工作压力源影响其心理健康,应为其进行相应干预。
作者:吴秀平 刊期: 2013年第36期
目的:适应医院的信息系统,减少门诊药房发药差错,提高门诊药房调剂工作质量。方法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门诊药房的药品调剂工作进行管理,目标将药品调剂差错率控制在1‰以下。管理措施主要包括:解决计算机网络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药品调剂工作效率;减少药品调剂差错。每月检查药学人员执行PDCA管理措施的情况,计算药品调剂差错率,并进行分析和评定,检查整改的效果,提出新的计划和措施。结果运用PDCA循环管理后,门诊药房的药品调剂工作效率显著提高,药品调剂差错率降至0.89‰(223/251238),达到本轮PDCA循环的目标。结论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可有效减少门诊药房药品调剂差错,提高门诊调剂工作质量。
作者:徐新;王钦 刊期: 2013年第36期
目的:探讨早期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后患者康复的影响,进一步指导早期抗抑郁治疗。方法选取我院内科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之间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抗抑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常规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采用肢体运动功能(FMA)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对患者运动和生活自理情况进行评价,对治疗前后和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在HAMD、和ADL两方面的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之间对比有显著差异,观察组患者在两方面的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结论早期抗抑郁治疗对于提高脑卒中患者术后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进一步加强。
作者:韩艳菊 刊期: 2013年第36期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注射用重组瑞替普酶(r-PA)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中的疗效安全观察。方法对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在心内科住院,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第三代重组瑞替普酶治疗过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8例进行回顾式分析,观察其临床使用的治疗量以及溶栓后动脉的再通率、急性期病死率、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等。结果溶栓后2h再通达91.3%,冠脉造影10例,显影良好,血流全部通过,1例患者血流细弱无力。讨论注射用重组瑞替普酶是目前国内再通率高、并发症少、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
作者:李青云 刊期: 2013年第36期
目的:分析非脑卒中住院患者急发脑卒中存在的危险因素,探讨发病机制,以提高非脑卒中住院患者可能发生脑卒中的相关认识和警惕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非脑卒中住院患者急发脑卒中病例36例临床资料。结果高龄因素存在发病率为80.6%,心血管疾病因素存在发病率为75%,其他存在因素为25%。结论高龄和心血管疾病住院期间急发脑卒中占主要危险因素,其他因素也不可忽视。
作者:王明朋 刊期: 2013年第36期
目的:探讨地奥司明在Pilon骨折围手术期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64例Pilon骨折患者,随机分配为2组,两组患者均常规治疗,地奥司明组在围手术期的常规治疗中加用口服正大天晴公司的地奥司明,0.9g/次,3次/d。治疗后对治疗前后水肿消退情况比较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4例患者均随访8~16个月,地奥司明组在围手术期治疗期间无1例未服完药而退出,无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地奥司明组在治疗前后水肿消退情况比较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地奥司明组在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各指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地奥司明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的各指标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奥司明在Pilon骨折围手术期治疗中可消除肢体水肿、改善肢体微循环等方面有明显的疗效。
作者:周涛;周荣 刊期: 2013年第36期
目的:探讨研究不同方法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感染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收治的慢性肺心病急性感染加重期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吸氧、利尿和抗生素抗感染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脉络宁注射液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68.4%,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86.8%,观察组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脉络宁注射液辅助治疗可明显改善慢性肺心病急性感染加重期患者的病情,提高了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曾桂珍;张俊 刊期: 2013年第36期
目的:比较莫沙必利和安慰剂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1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120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莫沙必利,对照组采用安慰剂,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①观察组的总有效率(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1.7%)(χ2=6.142,P<0.05);②两组糖尿病胃轻瘫患者治疗前的胃排空时间相比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治疗后的胃排空时间(60.22±3.41)min明显低于对照组的胃排空时间(97.20±4.63)min(χ2=1.615,P<0.05)。结论莫沙必利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疗效要好于安慰剂,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胃功能。
作者:李钱 刊期: 2013年第36期
目的:上调pp-GalNAc-T4基因表达抑制全反式维甲酸诱导的NB4白血病细胞分化的机制探讨。方法用全反式维甲酸处理NB4白血病细胞和转染了pp-GalNAc-T4基因的NB4细胞及转染了空载体的NB4细胞,用实时PCR观察这三组细胞的PML-RARα基因表达情况。结果用全反式维甲酸处理转染了pp-GalNAc-T4基因的NB4细胞(NB4-T4细胞株)后,癌蛋白PML-RARα基因表达在NB4-T4细胞株,明显高于未转染pp-GalNAc-T4基因的NB4细胞和转染空载体的NB4细胞(P<0.01)。结论内源性上调pp-GalNAc-T4后,接着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NB4-T4细胞。NB4-T4细胞中PML-RARα基因表达升高,而且NB4-T4细胞没有分化。这些提示,pp-GalNAc-T4可以抑制全反式维甲酸诱导的NB4细胞的分化作用,可能和癌蛋白PML-RARα有关。
作者:郭向红 刊期: 2013年第36期
目的:探究分析中药冷敷对于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继发皮肤瘙痒的护理效果以及护理要点。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继发皮肤瘙痒患者共40例,以随机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20例。观察组患者使用中药冷敷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炉甘石洗剂进行治疗,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的肝功能变化。结果相对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起效时间还有皮损的恢复速度都要快很多,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在接受治疗2周时间之后2组患者的瘙痒积分相对于接受治疗后1周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相对于对照组来说高很多(P<0.05);2组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肝功能相对于治疗前都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结论中药冷敷的治疗方法,加上科学恰当的护理手段,对于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继发皮肤瘙痒有着显著的缓解作用,可以作为一项日常的治疗以及护理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丁喜雨 刊期: 2013年第36期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的急诊护理措施和效果。患者入院后迅速急救治疗护理,出院时评估自理恢复与功能障碍的程度,出院后进行康复训练及随访指导。颅脑外伤急诊护理的环境复杂多变,对护理人员要求较高,护理人员应迅速采取准确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严密观察病情,做好基础护理,重视心理护理,严密监测患者的电解质变化,有效提高颅脑外伤的抢救和康复效果,才能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致残率。
作者:吴永红 刊期: 2013年第36期
目的:分析支气管炎片对于CVA的治疗效果,从而为有效治疗CVA提供建议。方法根据病情具体情况采用药物支气管炎片进行治疗;每天服药3次,每次2~5片;当患者的临床症状开始得到缓解时,可以减少用药剂量;当症状消失时,需继续用药1周。结果治愈患者80例,治疗有效的患者为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86%。在治疗的过程中,无1例患者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支气管炎片不仅起到清热化痰的作用,还能够定喘止咳,因此可以有效治疗CVA患者,可以推广使用。
作者:廖炜;陶蕾 刊期: 2013年第36期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在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的治疗,B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的治疗,对比治疗前与治疗后患者血脂变化和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A组、B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血脂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B组患者血脂水平明显低于A组患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有明显疗效,剂量越大治疗效果越明显,临床效果安全稳定,但对于更大剂量是否适用于老年患者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吴学凤;刘文玲 刊期: 2013年第36期
目的:从经济学角度分析4种抗菌药物下呼吸道感染治疗方案,为安全、合理、经济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将375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阿奇霉素组(A组);左氧氟沙星组(B组);头抱曲松组(C组),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组(D组)。对4种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 A、B、C、D组成本分别为90.30元、421.40元、129.50元、406.00元。有效率分别为:89.47%、92.47%、90.43%、93.55%。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01、4.56、1.43、4.34。结论从药物经济学角度分析阿奇霉素治疗下呼吸到感染较好。
作者:张雪梅;管秀颖 刊期: 2013年第36期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阳性隐匿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对158例抗-HBs阳性者进行血清HBVDNA荧光定量筛查,对检测出HBV DNA的22例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阳性隐匿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临床、生化、影像、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分析。结果22例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阳性隐匿性乙型肝炎患者中部分患者有慢性肝病的特征,影像学检查13.64%有终末期肝病表现;有不同程度肝功能异常者达68.18%;HBV DNA大多(86.36%)在1×102~103IU/mL之间;对影像学检查未见异常的病例肝组织穿刺活检63%有炎症活动,有纤维化表现者达81.8%。结论隐匿性乙型肝炎是HBV感染的特殊形式。表面抗体(抗-HBs)阳性隐匿性乙型肝炎,是终末期隐匿性肝脏疾病的原因之一。抗-HBs与HBV DNA同时存在是由HBV变异等多因素的结果,应引起关注。
作者:孙和才;李淑丽 刊期: 2013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