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肺心病急性感染加重期患者的临床治疗观察

曾桂珍;张俊

关键词:慢性肺心病, 急性感染加重期, 治疗, 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不同方法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感染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收治的慢性肺心病急性感染加重期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吸氧、利尿和抗生素抗感染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脉络宁注射液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68.4%,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86.8%,观察组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脉络宁注射液辅助治疗可明显改善慢性肺心病急性感染加重期患者的病情,提高了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舒适护理模式在ICU机械通气清醒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模式在ICU机械通气清醒患者中应用的效果,寻求较好的护理方式。方法实验组采用舒适护理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护理满意率。结果实验组患者肺炎、压疮。抑郁焦虑等并发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护理十分满意比率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不满意比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在ICU机械通气清醒患者中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崔轮盟;郭永波;邵忠玲 刊期: 2013年第36期

  •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65例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65名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中医辫证后自拟中药方煎服,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中显效25例,占总数的78.13%,有效6例,占总数的18.75%,无效1例,占总数的3.12%,总有效率为96.88%;对照组中显效20例,占总数的60.61%,有效5例,占总数的15.15%,无效8例,占总数的24.24%,总有效率为75.76%。两组数据结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作者:陈姝霞 刊期: 2013年第36期

  • 预防HIV母婴传播中护士的职业暴露风险及防护对策

    目的:分析HIV阳性孕产妇住院分娩护理时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住院15例HIV阳性孕产妇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病例在住院护理过程中护士无1例职业暴露。结论加强护士职业暴露知识培训,规范护士行为,与患者沟通良好取得合作是防止HIV母婴传播中护士职业暴露感染HIV的关键。

    作者:黄春丽 刊期: 2013年第36期

  • 机械通气肠内营养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的加强护理

    目的:了解加强护理对机械通气肠内营养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作用,进一步探讨针对该类患者的合理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因不同原因致昏迷且需行机械通气支持的危重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各40例,其中,实验组在机械通气期间实施鼻胃管肠内营养,对照组实施肠外营养,分别对两组患者实施有差别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在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方面的差异。结果实验组40例患者中并发呼吸机相关肺炎8例(8/40),对照组并发呼吸机相关肺炎6例(6/40),两组患者在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期间实施肠内营养是安全的,其中,增加胃管长度留置、抬高床头、间断匀速泵入营养液、监测残胃量、适时增加胃动力药物等加强护理措施对于预防该类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具有肯定意义。

    作者:李群香;郑秀先;孙金凤;李百升;林丽萍 刊期: 2013年第36期

  • 药品经营企业质量管理方面的几点建议

    目的:探讨经营企业目前质量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方法从人员素质、规章制度、药品购进验收、企业文化几个方面具体分析。结果首先要做好人的管理,以制度管人,抓好教育和培训,从思想上认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从购进的源头上把好药品质量关。结论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药品经营企业质量管理重要的是抓好企业全员的全面质量管理教育和培训,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和技能。

    作者:孙桂杰 刊期: 2013年第36期

  •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方案的分析与评价

    高血压脑出血是脑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因其较高的病死率及致残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改进其治疗技术,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是临床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高血压脑出血的病理机制、其内外科治疗方法以及未来展望进行细致阐述,以期为临床的诊治提供一定的依据。

    作者:曹廷亮;张俊义 刊期: 2013年第36期

  • 表面抗体阳性隐匿性乙型肝炎22例分析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阳性隐匿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对158例抗-HBs阳性者进行血清HBVDNA荧光定量筛查,对检测出HBV DNA的22例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阳性隐匿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临床、生化、影像、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分析。结果22例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阳性隐匿性乙型肝炎患者中部分患者有慢性肝病的特征,影像学检查13.64%有终末期肝病表现;有不同程度肝功能异常者达68.18%;HBV DNA大多(86.36%)在1×102~103IU/mL之间;对影像学检查未见异常的病例肝组织穿刺活检63%有炎症活动,有纤维化表现者达81.8%。结论隐匿性乙型肝炎是HBV感染的特殊形式。表面抗体(抗-HBs)阳性隐匿性乙型肝炎,是终末期隐匿性肝脏疾病的原因之一。抗-HBs与HBV DNA同时存在是由HBV变异等多因素的结果,应引起关注。

    作者:孙和才;李淑丽 刊期: 2013年第36期

  • 心电图检查对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56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进行常规十二导心电图检查及超声心动图,对异常心电图进行统计分析,出现心律失常者加做动态心电图。结果正常心电图2例(3.6%),异常心电图54例(96.4%),异常心电图中以ST-T改变、左室高电压、异常Q波常见,并各自有其特点,其中ST-T改变50例(92.6%),左室高电压22例(40.7%),异常Q波20例(37.0%),心律失常中以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及右束支传导阻滞常见,其中室性早搏18例(33.3%),房室传导阻滞9例(16.7%),右束支传导阻滞7例(13.0%),房性早搏5例(9.3%),心房颤动3例(5.6%)。结论提高对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特点的认识,结合超声心动图,可大大提高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准确性,减少误诊与漏诊。

    作者:肖燕榕;陈景钗;刘海宏 刊期: 2013年第36期

  • 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围术期的临床护理

    妇科腔镜手术的优点表现在无需开腹、少创伤少痛苦、术野清晰、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美容效果好等方面[1],无疑是女性患者理想的一种手术方式[2],可用于宫外孕、子宫肌瘤、畸胎瘤、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但是,腹腔镜手术毕竟是一种手术,与普通开腹手术不同,其护理也有不同之处。为此,笔者对妇科腔镜手术围术期临床护理阐述如下,使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李晓梅 刊期: 2013年第36期

  • PDCA循环在防护手术室护士锐器伤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降低手术室护士锐器伤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改进前,59名)和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改进后,62名)在我院手术室工作的护士为研究对象,应用PDCA循环方法降低手术室护士的锐器伤发生率,并对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经过1年的持续质量改进,手术室护士考核合格率由改进前的69.49%上升到96.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284,P<0.05)。护士发生锐器伤的人均次数由1.58次降到0.69次;血源性暴露锐器伤发生例次率由13.56%降到6.45%。结论应用PDCA循环法进行手术室锐器伤管理,能有效提高手术室护士防范锐器伤的意识,降低锐器伤发生率。

    作者:张婧;邱蔓;谭善娟 刊期: 2013年第36期

  • 胸痹患者的中医辨证施护

    目的:探讨胸痹患者的中医辨证施护方法。方法根据胸痹患者的临床特点,对其进行中医辨证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等来配合治疗等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对胸痹患者实施系统科学的护理,86例患者中总有效率达90.70%。结论对胸痹应给予正确的认识,开展临床治疗的同时更要做好各方面的护理工作,使患者保持佳状态,积极配合治疗。中医辨证护理是护理工作的发展趋势,对于提高患者护理质量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作者:张静术;刘丹 刊期: 2013年第36期

  • 阿托伐他汀在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在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的治疗,B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的治疗,对比治疗前与治疗后患者血脂变化和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A组、B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血脂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B组患者血脂水平明显低于A组患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有明显疗效,剂量越大治疗效果越明显,临床效果安全稳定,但对于更大剂量是否适用于老年患者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吴学凤;刘文玲 刊期: 2013年第36期

  • 糖尿病足的临床护理和健康教育

    糖尿病足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的组织含糖量增高,营养障碍、胰岛素不足,引起下肢血液循环不足,缺血、溃疡、坏死甚至并发感染,感染可使糖尿病病情加重,血糖升高,而糖尿病的病情控制不佳又使感染进展和恶化而形成坏疽,致使患者致残,甚至导致败血症,使病情难以控制[1]。临床以肢体麻木,感觉障碍,肢端发凉、疼痛、溃疡及坏疽为特征。多发生于病程长,年龄60周岁以上,血糖控制差,并发症多的患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水平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其并发症糖尿病足的出现机会较多,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和负担[2]。为此,必须做好该类患者的临床护理和健康教育工作,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

    作者:姚丽颖 刊期: 2013年第36期

  • 仙灵骨葆胶囊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早期干预

    目的:按标准入组临床病例资料,了解仙灵骨葆胶囊对股骨头坏死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方法按入组标准选择36例,排除死亡及脱落人数,将剩余28例按随机、单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14例,实验组14例。两组均应用激素及相同的预防激素副作用的药物,不同在于实验组应用仙灵骨葆胶囊,对照组应用安慰剂对照。随访半年,并于治疗开始时、治疗后6个月,进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凝血纤溶检查,骨盆正位片,及双髋MRI检查。结果36例患者,3例均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死亡,5例因转诊等原因病例脱落,两组治疗半年前后Harris评分均为优,无明显差异。对照组、实验组分别有2例和0例MRI出现股骨头坏死,X线检查正常。实验组Fib明显降低(P<0.01),PT、APTT明显延长(P<0.05)。结论仙灵骨葆胶囊可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对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起到一定的干预作用。

    作者:高利峰;廖文胜;高冠民;侯秀伟 刊期: 2013年第36期

  • 夏翔教授从阴论治复发性口腔溃疡

    夏翔教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主张从阴论治,以“甘温散火”为治疗大法,治予益气升阳、祛风利湿、清泄阴火,疗效佳。

    作者:魏成功;段晨霞 刊期: 2013年第36期

  • 足细胞的结构功能与蛋白尿发生的研究进展

    分析肾脏足细胞的结构功能变化与蛋白尿发生的关系,阐述足细胞的分子结构与功能异常对蛋白尿的发生机制。

    作者:徐磊;杨波;郑金亮;杨正国;王霜 刊期: 2013年第36期

  • 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分析

    目的:通过研究和分析得到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方案等。方法针对2008年至2012年期间,我院因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住院的60例患者的情况和资料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详细的整理。结果所有入院患者经过正确完整有效的治疗后,身体恢复健康,出院。结论在治疗患有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患儿时,他们的呼吸和生理情况是我们时刻应当注意的。

    作者:钮文思 刊期: 2013年第36期

  • 酵母单一亚单位NADH-泛醌氧化还原酶定点突变对酶活性及泛醌结合部位的影响

    目的:采用定点突变方法探讨突变体对酵母Ndi1的NADH-泛醌氧化还原酶活性及泛醌结合部位的影响。方法定点突变方法将Ndi1的His残基(His193、His252、His301)突变为丙氨酸,转染大肠杆菌后表达蛋白,测定光谱特性,NADH-泛醌氧化还原酶活性和米氏常数Km及大反应速度Vmax。结果各突变体蛋白H193A、H252A、H301A吸收光谱显示均在383nm和448nm处出现两个FAD峰与野生型一致;各突变体酶活性显示,突变体对UQ1的Vmax均明显减小,但仅H301A对UQ1的Km增加约3倍,对UQ亲和力明显减小。各突变体蛋白对NADH的Km未见明显增大,但Vmax均出现明显减小。结论酵母Ndi1中H301点突变可能是参与形成UQ结合位点所需的氨基酸残基之一,该位点突变影响了UQ与酶的结合及电子向UQ的传递。

    作者:杨宇;石丽娟;张璠 刊期: 2013年第36期

  • 中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分析

    加强中药临床应用安全性。对中药临床应用安全性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对应措施。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因素较多,通过中药临床应用安全性的宣传、加强对其监管、加强中药理论研究、逐步完善中药标准等措施提高中药临床应用安全性,既能保证人民群众的药用安全,又可以将我国中医药事业继续发扬光大。

    作者:张群 刊期: 2013年第36期

  • 重度颅脑损伤的麻醉处理

    目的:讨论重度颅脑损伤的麻醉。方法针对我院的病例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全组病例麻醉效果良好,术中无兴奋、躁动,无血压剧烈波动,无严重心律失常,术毕患者各项反射恢复良好,全部带气管导管送至重症病房,待意识好转拔管,意识不好者不能长期带管行气管切开。围术期无死亡病例。结论麻醉过程中密切监护,严格掌握输液、输血及药物用量是抢救患者生命,保障安全的关键。

    作者:夏永春;张彦国 刊期: 2013年第36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