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医疗事故案例导入医学课堂教学的研究——以药理学课堂教学为例

梁生林;匡仁伟;罗婷;李庆耀

关键词:药理学, 课堂教学, 医疗事故案例导入, 研究
摘要:培养德高医精的医学人才,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的核心.但由于教学模式的不同,影响着教学效果.文章对医疗事故案例导入医学课堂教学和传统教学这两种教学模式在药理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医疗事故案例导入药理学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50岁以上男性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内皮素-1和血管紧张素-Ⅱ的水平变化研究

    目的 探讨50 岁以上男性糖尿病肾病患者(DN)血浆内皮素-1(ET-1)与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的变化.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8 月至2011 年7 月收治的50 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记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的50 例单纯糖尿病患者的资料作为对照组A,选取同期50 例健康人的资料作为对照组B,比较三组ET-1 及Ang- Ⅱ含量变化,并对观察组患者及对照组A 进行系统性干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ET-1 及Ang- Ⅱ含量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ET-1 及Ang- 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A、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经过干预后,观察组、对照组A 患者ET-1 及Ang- Ⅱ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ET-1 及Ang-Ⅱ在一定范围内能反映DN 患者肾损害程度,且存在相互作用,对患者进行系统干预,能逆转ET-1 及Ang- Ⅱ含量.

    作者:巫剑雄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医疗事故案例导入医学课堂教学的研究——以药理学课堂教学为例

    培养德高医精的医学人才,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的核心.但由于教学模式的不同,影响着教学效果.文章对医疗事故案例导入医学课堂教学和传统教学这两种教学模式在药理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医疗事故案例导入药理学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梁生林;匡仁伟;罗婷;李庆耀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低浓度美蓝染色在乳头溢液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乳管内低浓度美蓝染色并回抽的方法在乳头溢液患者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43 例乳头溢液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低浓度美蓝染色并回抽)25 例,传统手术组(乳管内高浓度美蓝染色)18 例,分析两组术中美蓝外溢污染手术野以及微小病变的识别情况.结果 43 例乳头溢液的病变导管均染色成功,改良组美蓝外溢污染手术野4 例(16%),传统组8 例(44.4%);改良法比传统方法更容易识别乳管微小病变.结论 改良法对乳头溢液患者有应用价值.

    作者:马小鹏;邓福生;刘岩岩;郑伟红;韦后清;王锡宏;孔源;任云;高健;吴德林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论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研究

    糖尿病是目前我国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且85% 以上糖尿病患者均合并为2 型糖尿病,并且伴有明显的心血管并发症.根据医学研究统计,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发生的的危险性是非糖尿病的30% 左右,且脑卒中发生大约为3 倍.根据医学相关报道,导致大血管并发症尤其是冠心病的主要是血脂异常对唐脑部的明显影响.许多医学报告表明,引起2 型糖尿病以及冠心病的管着且危险性高的因素是综合方面的原因,如血糖、血压以及血脂增高与异常患者都是引起糖尿病的关键原因;且降低冠心病患者并发症现象的主要方法是控制血脂异常,否则会导致动脉内皮机能的损伤,长期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同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

    作者:刘乃瑞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腹腔灌洗与内给氧联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间室综合征

    目的 总结腹腔灌洗与内给氧联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腹腔间室综合征(ACS)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我院2003 年4 月至2012 年2 月收治的52 例患者,在各种常规治疗措施基础上,采用腹腔灌洗与内给氧联合治疗.结果 顺利恢复42 例(占80.8%),出现胰腺假性囊肿6 例(占11.5%),腹腔感染后形成脓肿4 例(占7.7%),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 例.结论 对SAP 并发ACS 患者,早期采取腹腔置管引流灌洗与内给氧联合治疗,方法简单、有效、实用,有助于患者渡过高危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尚培中;苗建军;李晓武;潘虹霞;李学军;任清华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对急性乐果中毒出现反跳现象的观察护理

    本文对11 例急性乐果、氧化乐果中毒发生反跳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毒物清除不彻底、阿托品用量不足或减量过早、过早进食及过早活动都是造成反跳反生的原因.及时清除毒物,促进毒物排泄是防止反跳发生的关键.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准确判断阿托品化指征,及时发现反跳先兆症状是抢救成功的重要因素.

    作者:陈大平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高血压患者的顽固性治疗与诊断分析

    目的 对顽固性高血压病的诊断及质量方式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收集我院2001 年3 月至2012 年2 月诊治的RH 患者7 例,对其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 例患者被延误诊断,仅有2 例患者得到了较为及时的诊断.结论 引发顽固性高血压的原因众多,误诊率偏高.因此,在诊断和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过程中,对引发继发性高血压的因素加以筛查及去除,此外,更为关键的是关注合理用药,从而提高顽固性高血压的诊断及治疗质量.

    作者:郑宏林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护理干预的作用

    目的 了解综合护理干预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影响.方法 2007 年6 月至2011 年12 月我院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统计顺产、阴道助产、剖宫产情况;子痫发生、宫缩乏力、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产后2h 出血量情况.结果 对照组顺产率24.0%,剖宫产率58.7%,而观察组顺产率高达60.3%,剖宫产率3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子痫发生率达8.3%,宫缩乏力达33.1%,胎儿窘迫19.0%,新生儿窒息9.9%;观察组子痫3.3%,宫缩乏力10.7%,胎儿窘迫6.6%,新生儿窒息3.3,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产后2h 出血量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给予患者人性化关怀,不仅提高自然分娩率,减少剖宫产率,而且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各医院应该大力支持和推广.

    作者:钟萍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氨酚氯雷伪麻缓释片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度的研究

    目的 研制亲水凝胶骨架型氨酚氯雷伪麻缓释片,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 采用湿法制粒工艺,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为缓释骨架材料,制备了氨酚氯雷伪麻缓释片.以对乙酰氨基酚的体外释放度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佳处方,并考察了原料药粒径、HPMC 和碳酸氢钙的用量、颗粒水分和制片压力对缓释片中对乙酰氨基酚体外释放速率的影响.结果 原料药粒径、HPMC 用量、颗粒水分和制片压力对氨酚氯雷伪麻缓释片体外释放速率有明显的影响;碳酸钙用量对释放速率基本无影响.结论 按优化处方制备的氨酚氯雷伪麻缓释片缓释效果明显,符合相关规定,可应用于工业化大生产.

    作者:谢瑞丽;赵晓红;张晓明;毛白杨;杨绪跃;陈再新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精神科住院患者拒食拒药原因分析与对策

    目的 本文是针对精神科住院患者拒食拒药原因分析与对策的探讨.方法 主要是通过临床调查分析了精神病患者在拒药拒食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的相关对策.结论 重视心理护理,通过认真分析与研究,通过相关的解决措施,有效的降低了精神病患者拒食拒药的不良现象.

    作者:黄传群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糖尿病足的护理体会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慢性严重并发症之一,其病程长、迁延难愈,且反复发作,终甚至可导致截肢,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糖尿病足需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同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可以大大降低其致残率,因此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张彩凤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新生儿脐血血气分析的临床应用

    新生儿窒息是指出生时无呼吸或呼吸抑制,是新生儿死亡与伤残的主要原因.目前,根据国内外统计,新生儿重度窒息合并脑病导致的病死率和神经系统后遗症,仍占到的20%~30%,因此,新生儿窒息正确和规范的复苏直接关系到新生儿的预后.20世纪50年代,Apgar提出了新生儿窒息的分级方法,主要是根据患儿的皮肤颜色的改变、心率的变化、呼吸频率及肌收缩力量等判断方法,这五种方法总共评分为10分,每项2分,给予的分值越低,则表示患儿的窒息度越重;≤3分说明患儿是重度窒息状态;>3分而≤7分则说明患儿处于轻度窒息状态;>7分而≤10分则说明新生儿处于正常状态[1].

    作者:张真;曹利敏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丝裂霉素C在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化疗中的合理应用

    目的 探讨合理应用丝裂霉素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 随机抽取铁岭市医院2003 年至2006 年3 年间收治的82 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膀胱镜检及病理后诊断为膀胱移行细胞癌,术中观察肿瘤均有蒂,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1 例,试验组术前1周至术后1 周口服丝裂霉素C,术前1 日静注同批号丝裂霉素C,两组患者均于膀胱癌摘除术后即刻进行膀胱内灌注治疗,疗程均为24 个月,随访5 年,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5 年肿瘤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丝裂霉素术前、术中及术后综合运用对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王健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冷沉淀的制备与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了冷沉淀的制备与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敦化市2009 年至2011 年上半年冷沉淀在外科、产科、传染科等其他的科室的应用.结果 2009 年应用3500 单位;2010 年6500 单位;2011 年上半年3660 单位以外科术前、术中应用明显增加,而切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结论 各临床医院采取术中输注红细胞、血浆和冷沉淀相结合的方法,使血循环,纤维蛋白原的含量迅速提高,凝血、止血、效果好,值得推广.

    作者:顾桂茹;王丽芳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葡萄糖调节受损(IGR)社区综合干预的护理研究

    目的 探讨社区综合干预对葡萄糖调节受损者的有效性.方法 通过对112 例IGR 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接受为期1 年半的社区综合干预,包括个体化饮食和运动干预,教育及监测等.对照组不给予特殊措施,两组在干预后进行相关指标分析.结果 通过1 年半的综合干预治疗,干预组FBS、2HBS 及糖化血红蛋白与治疗前有明显下降,而对照组与1 年半前比较FBS、2HBS 及糖化血红蛋白均显著升高,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意义.结论 IGR 患者通过社区综合干预治疗,可以预防或减少2 型糖尿病的发生率.

    作者:王霞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中医药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对中医药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对其培养模式的规范性、可操作性、持续性做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黄亮;吕玉波;卢传坚;黄秀云;舒彤;吴薇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及三维重组在胆管梗阻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 容积扫描及三维重组技术在胆管梗阻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对114 例磁共振胆胰管成像术(MRCP)和B 超提示有胆管梗阻病例的多层螺旋CT 薄层原始图像分别用工作站软件进行胆胰管的三维重组成像,采用此法分析CPR、MPR、minIP技术对胆管梗阻疾病的定位和定性诊断能力.结果 CPR、MPR、minIP 重组技术对胆管梗阻部位定位准确率为100%,对胆管中上段定性诊断为97%,对壶腹段诊断为89%.结论 多层螺旋CT 重组技术(CPR、MPR、minIP)相互补充,联合应用,大大提高了对胆管梗阻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能力.

    作者:解玲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治疗急性胆囊炎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8 年1 月至2011 年12 月收治的64 例急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将该64 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 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治疗组患者治愈率高于对照组,病死率、并发症率、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对急性胆囊炎进行治疗时采用超声引导下的PTGD 具有很好的安全性,穿刺成功率高,并且引流效果好,对患者造成的痛苦小的优势,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作者:邓书祥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中药在产程进展中的应用进展

    科学促进产程进展是每一个妇产科医生极为关注的问题.中药、中药制剂及其提取物在产程进展中以其药性平缓、标本兼治、后遗作用少等特色,在产程进展方面越来越显示其独到之处,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有极大的应用前景.本文将中药在促进产程进展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总结.

    作者:罗香花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老年人动态心电图290例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人动态心电图检查时各种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及低心率.方法 对2007 年至2011 年间我院290 例老年人的动态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老年人单发室上性早搏的检出率为96.90%,成对为95.86%;非阵发性及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检出率分别为55.86% 和17.93%;老年人单发室性早搏的具体检出概率是85.17%,成对概率是15.17%;而老年人阵发性以及非阵发性出现心动超速的具体检出概率分别是1.72% 和5.86%.低心率< 30 次/ 分者8 例(1.5%),低心率并不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心肌缺血67例(23%),其中63 例(97%)为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结论 单纯室上性及室性早搏在老年人中很常见,可能并无病因和预后价值.对低心率过慢(< 30 次/ 分)及伴有心肌缺血者,应采取必要措施,以防意外发生.

    作者:马凌 刊期: 2012年第17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