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春
目的 探讨持续性非卧床性腹膜透析(CAPD)并发腹膜炎的护理对策.方法 60例CAPD并发腹膜炎患者行整体护理和常见并发症的护理.结果 60例腹膜炎患者中,4例已成功行肾脏移植术,3例肺部感染死亡.结论 CAPD并发腹膜炎的发生与引流不畅或腹膜透析管堵塞、导管出口处感染、营养因素等有关,整体护理干预可减少CAPD并发腹膜炎的发生.
作者:曾金萍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2008年感染患者中分离细菌的耐药情况.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2007年的判断标准对1122株临床分离株作药敏试验.结果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栓出率分别为48.6%和83.5%.绝大多数葡萄球菌对奎奴普丁/达福普丁敏感,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40.9%,37.6%和31.6%.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5.0%,而鲍曼不劝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结论 细菌耐药性问题是抗感染治疗的主要威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降低耐药性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耐药性的传播非常重要.
作者:屈春燕 刊期: 2010年第11期
通过对血浆输注的风险分析,提出对血浆病毒灭活的临床意义与必要性.
作者:赖建芬;卢少芬;黄小毅 刊期: 2010年第11期
气管切开术对重度颅脑损伤惠者常有的吞咽反射减弱甚至消失,呼吸道分泌物不能主动排出引起的明显呼吸道梗阻及呼吸困难有着明显的作用.文章运用整体护理观念关照重度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的患者起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作者:杨路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并总结脑梗死急性期发热患者的护理方法与经验.方法 对142例本病惠者的发热原因进行分析,对患者进行防治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的重点护理.结果 发现脑梗死面积大小与发热关系:梗死面积越大其体温异常发生率越高.结论 脑梗死伴发热直接影响到疾病的转归及预后,在脑梗死急性期针对发热的防治进行重点护理,在临床治疗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者:张爽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通过对手术室风险管理因素的分析,制订相应的防范措施,达到控制或降低手术护理风险的发生.方法 列出手术室常见风险种类:如错误的手术惠者、错误的手术部位、异物遗留在体内、用错药物、输错血、电灼伤或烧伤、坠床、术中低体温、锐器损伤、院内感染等风险及危害,针对性地制订防范措施.结果 通过风险教育与预防,有效地减少差错事故及医疗纠纷的发生.结论 对手术室护理风险的管理及防范,是提高手术护理工作质量的关键.是确保护理安全的重要举措.
作者:李洪英 刊期: 2010年第11期
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临床的一些疑难症在应用中药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治疗结果令人瞩目.因此,中草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应用中药治疗疾病,患者一般认为是安全、无副作用的,但殊不知,在应用中药的过程中,也有因应用不当引起不良反应的一面,还有的即使使用得当,但对特除体质的人,也会发生不良反应的.中药口服的不良反应,轻则很快出现临床症状,重则中毒迅速死亡[1].因此,对口服中药后不良反应的预测和观察至关重要.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总结了一下几点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李建英;王玉玲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护理方法在改善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的睡眠状况中的临床应用及意义.方法 将94例住院失眠惠者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实施改善睡眠环境,睡眠卫生指导,刺激控制训练法,减轻生理病理不适,给予心理疏导等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只给予-般的入院健康指导及常规护理.结果 通过对47例实施干预措施组与47例未实施干预措施对照组的比较,实施干预措施组睡眠有效率、入睡潜伏期、睡眠时间、觉醒次数等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 对心血管内科住院惠者的失眠症状经过相应的护理措施是能够得到明显改善的.
作者:黄红 刊期: 2010年第11期
手术室是医院的一个重要工作部门,承担着全院手术患者的治疗工作,其环境比较特殊且具有责任重大、工作繁忙、紧张、生活无规律等.这些都是影响护士健康的危险因素.
作者:雷慧萍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MS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娄底市中医院2006年6月至2009年7月24例经手术证实的GISTs的MSCT表现.结果 在24例GISTs中,发生于胃部10例(41.67%)、空肠4例(16.67%)、回肠6例(25%)、直肠1例(4.17%)、肠系膜3例(12.5%).其中良性间质瘤5例(20.83%)、交界性间质瘤4例(16.67%)、恶性15例(62.5%).良性GISTs多为边界清楚、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的肿块,多强化均匀;恶性者密度不均匀,强化不均匀.结论 MSCT是GISTs诊断的主要检查方法,能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和大小,鉴别肿瘤良恶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张海燕 刊期: 2010年第11期
超滤膜分离是以压力为驱动力,利用机械筛分的原理选择性地从溶液中分离出大粒子溶质的分离过程.自问世以来,其膜分离理论渐趋成熟.各种聚合物超滤膜材和不同结构类型的超滤装置日益完善并已被广泛应用于医药、环保、生化、食品和工业水处理等诸多领域.以下将就超滤膜分离技术的发展背景、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进行回顾、总结.
作者:程鹏;武超;华剑;师佩兰;刘雁;许善初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微波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德阳市旌阳区计划生育服务站收治的100例宫颈糜烂妇女应用微波治疗法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不同程度、不同类型宫颈糜烂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均能达到100%,轻度糜烂的痊愈率也可以达到100%.结论 微波治疗宫颈糜烂疗效好,不良反应小,适于临床推广.
作者:苟霞 刊期: 2010年第11期
2007至2008年宽甸县中心医院以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终止16-28周妊娠患者30例,进行临床观察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谷凤华 刊期: 2010年第11期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婴幼儿呼吸道感染常见的病原体,研究发现其发病机制包括病毒与宿主受累细胞损伤、炎症,体液和局部免疫反应及高反应性之间的相互应用.呼吸道分泌物荧光素标记抗体检测快速,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三氮唑核苷、免疫球蛋白及干扰素能到达早期病因治疗,通过气雾吸入等局部给药途径,是疗效明显提高.
作者:张玉芝 刊期: 2010年第11期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mmbosis,CVT)主要包括静脉窦血栓形成、大脑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大脑浅静脉血栓形成.而后者比较少见.CVT是一种少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病因多样,发病机制复杂,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因此常被漏诊和误诊.若不能及时明确诊断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死亡率则较高.现报道无锡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横窦、乙状窦联合颈内静脉上段血栓形成1例.
作者:何桂香;尤一萍 刊期: 2010年第11期
介绍了菲律宾著名护理学院MHCN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考试考核方式,通过与我国目前的护理教育模式进行比较,就我国的护理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作者:刘丽琼;苏银利;潘翠 刊期: 2010年第11期
中医院校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掌握深厚的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知识,能够跟踪国内外新进展,进行中医药创新性研究.而跟踪国内外新进展就必须掌握医学英语,这是毋庸置疑的.
作者:张玉峰;叶坤英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IV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经ERCP置入塑料内支架进行减黄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2003年10月到2009年10月期间63例不能切除的IV型肝门部胆管癌行单侧,塑料内支架置入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的研究.全部患者均经ERCP操作成功置入单侧塑料内支架引流,观察30d内的早期操作相关性并发症、病死率以及超过30d的远期效果等.结果 63例患者均成功引流,80.7%(51/63)患者黄疽缓解(胆红素水平<50.3 μmol/L),平均总胆红素水平从(310.3±152.4)μmol/L降到(30.6±18.5)umol/L.其中52.3%(33/63)的患者胆红素水平降到正常水平(<17.1 μmol/L).早期并发症包括EST所致的乳头出血(7.9%)以及操作所致的胆管炎(23.8%),无早期死亡患者.所有患者均需要定期换管,首次中位换管时间为64d,中位内支架引流时间为5.05个月,左右侧组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置八单侧塑料内支架砷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是安全、可行、可以获得较长时问的充分引流的.
作者:李杰原;苏树英;蔡云峰 刊期: 2010年第11期
大家都知道膝关节是重要的关节之一,也是疾病与损伤的好发部位.随着关节镜外科手术的开展,使关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以往的膝关节手术.创伤较大,出血多,术后恢复慢,而且关节部位有较大的手术瘢痕,影响美观.
作者:徐曼曼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腋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胃肠外(静脉)营养液输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0例应用静脉营养液的早产儿随机分成观查组和对照组.观查组采用腋静脉穿刺静脉留置针输入静脉营养液,对照组采用头皮静脉及四肢浅静脉穿刺静脉留置针输入静脉营养液.结果 观察组患儿平均每日穿刺时问及平均每次穿刺日平均穿刺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保留时问长于对照组,观察组发生渗漏、堵管、脱管、静脉炎的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用腋静脉留置针能减少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节省护理时间,与头皮静脉、四肢小静脉留置针及外周静脉置管相比,具有安全、容易操作、经济,实用性强,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潘曙 刊期: 201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