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治未病”健康管理在消化内科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杨立东

关键词:“治未病”, 消化内科, 中医, 体会
摘要:消化内科涉及的主要疾病有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胃肠疾病的研究、炎症性肠病的研究、慢性肝病、消化道肿瘤等,较为多发,病程普遍较长、容易反复。中医认为其病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治未病”健康管理在消化科的应用主要分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个阶段。该文将以消化内科为研究平台,将“治未病”健康管理在消化内科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进行简单阐述,探讨“治未病”理念在消化内科疾病预防治疗中的效果并浅谈自己的体会。
中国卫生产业杂志相关文献
  • 刍议品管圈活动对出院患者第三方满意度调查结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出院患者在第三方满意度调查结果的影响。方法在该院妇幼中心成立“品管圈”,并对9个护理单元在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开展满意度调查。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出院患者第三方调查总体满意度由87.5%上升到95.6%,各项考量指标满意度也明显上升,与实施品管圈活动之前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品管圈活动的有效开展能够显著提高出院患者在第三方调查中的满意度,促进临床护理质量的提高。

    作者:刘玲珍;曹岳蓉;蔺大明;包理丽;徐莲;肖祥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临床路径管理下医院单病种住院费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临床路径管理对医院单病种住院费用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该院6个单病种的资料,分析临床路径管理的单病种住院费用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检查费、药品费、检验费、手术费是单病种的重要构成部分,住院天数则是影响住院费用的主要因素。结论临床工作应该控制各种费用,减少住院天数,减少患者住院费用。

    作者:任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ICU中的效果分析

    重症监护室是医院重要组成部分,该科室收治的病人疾病类型较多,病情变化也比较快,该科室和其他科室相比面对的往往是一些重症患者,较其他科室工作相比工作强度以及工作压力都更大,并且护理人员需要具备高水准的临床护理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心态。传统的护理模式虽然能够保证患者顺利完成治疗,但是工作中由于管理不明确等因素等造成护士缺乏培训依从性、临床操作能力差等负面效应。本文将以层级护理管理模式为起点,分析层级管理模式在ICU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提高ICU临床护理管理质量。

    作者:马鲁瓦·金斯汗;加娜尔·金恩斯汗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二氧化硒生产过程职业病危害的预防及控制

    该文介绍了二氧化硒生产工艺,辨识出职业病危害因素并分析其危害性,从工程技术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职业病危害预防措施,从源头上杜绝二氧化硒生产过程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

    作者:蓝柳恒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祁阳县2010-2014年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及疫苗补种情况分析

    目的:调查我县儿童接种证查验情况,探讨解决方法。方法收集祁阳县近2010-2014年入托入学儿童接种证查验和疫苗补种资料,计算查验率、接种率、补种率。结果入托入学儿童接种证查验率为96.37%~99.99%,持证率为92.20%~94.64%,补证率为96.80%~99.62%。入托儿童持证率高于入学儿童(P<0.05)。疫苗接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疫苗补种除2013年A群、A+C、甲肝疫苗偏低外其余补种率均较高。结论祁阳县儿童持证率低,部分疫苗补种率低,建议改善查验与补种方法提高接种查验的工作质量。

    作者:邓铁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医疗机构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进展

    为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科学规范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需要对医疗机构进行整体考核评价。该研究讨论了目前国内外应用广泛、具有一定权威性的考核评价体系,为制定更加科学实用的绩效体系提供参考。

    作者:宗诚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妇幼保健机构档案建设对高产孕龄产妇的影响

    在妇幼保健事业发展中,机构档案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高产孕龄产妇,通过档案建设,可为产妇提供妇幼保健、社会服务功能。在高产孕龄产妇保健中,档案的丰富信息具有不可替代作用。通过信息化手段,促进高产孕龄产妇保健的管理、业务工作,充分发挥信息作用,整合档案资源优势,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促进妇幼保健事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作者:武美莉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医院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医院对档案信息的需求也日渐增大。在新常态下,实现医院档案规范化管理是医院档案部门所要面对的新任务、新课题。本文通过我院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具体实践,并就进一步强化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提出思考。

    作者:施文大;徐红培;周金萍;戴春阳;田明祥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高职高专医学教育在我国的医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逐年提升,担负着向医疗服务第一线输送人才的重任。由于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类专业的学生在对口就业中主要从事实验诊断性工作,应该根据其实际知识的应用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和课程。根据当前主要的用人需求为导向,结合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有方向、有目标的定制化培养,大限度地使学生符合人才市场的要求,对促进整体就业率的提升非常重要。

    作者:张荔茗;张英;费嫦;王林;李树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来宾市2013年城区公共场所卫生状况监测分析

    目的:分析来宾市城区公共场所卫生状况及卫生质量对人群影响因素,为探索来宾市公共场所管理,找出适合我市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方法。方法根据《公共场所卫生标准》《公共场所用品卫生标准》《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和《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验方法》四个方案的要求。2013年对来宾市城区665家各种类型的公共场所进行卫生监测。结果抽检公共场所606家,有卫生许可证的560家,持证率为92.41%;调查从业人员2777人,其中有健康证2481人,持证率为89.34%。公共场所室内空气监测的结果合格率为98.01%;场所内公用茶具的合格率为94.90%;公共用具的合格率为91.98%,其中美容美发场所公共用具的合格率为89.41%;文化娱乐场所的空气合格率92.59%。结论公共场所卫生检测合格率较高,但是,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差距。应全面地落实各项卫生管理制度,使各个公共场所的卫生环境大大改善。

    作者:唐立吉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2014年吉林市昌邑区居民死亡监测分析

    目的:了解吉林市昌邑区居民死亡率及死亡原因,为制订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4年吉林市昌邑区居民死亡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14年监测656757人次,报告死亡3697例,死亡率562.91/10万。其中男性为655.40/10万,女性468.28/10万;<1岁为716.80/10万,1~4岁为0,5~14岁为8.98/10万,15~19岁为12.74/10万,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死亡率明显上升。前3位死因,全部居民、男性及女性均是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结论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是吉林市昌邑区居民的主要死因。

    作者:金成;韩香淑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中医院业务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对湖北省中医院2012-2013年的门诊收入和住院收入进行分析,找出影响收入的主要因素,为医院制定各项管理措施和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方法运用因素分析法对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结果医院业务收入2013年比2012年增长为5494万元,增长率为21%,是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次工作量的增长及费用降低共同作用的结果,工作量的增长在业务收入增长中期起决定性的作用。结论要保证医院经济效益健康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减少就医环节和病人负担,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作者:董捷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小儿早期智力游戏开发在儿护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幼儿时期是孩子身心快速形成和发展时期,智力发育尚不完全。针对患儿的特殊性,在儿护实践中应加强对患儿智力开发的教学,通过恰当的智力游戏,促进患儿受损脑神经细胞的信息传输功能的恢复。

    作者:郑兴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一汽厂区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情况调查

    目的:探讨一汽厂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病及诊断情况。方法对一汽厂区年龄在45~70岁自愿接受调查的常住居民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既往有无诊断COPD及其它疾病情况,呼吸道症状,吸烟史、是否戒烟、吸烟量、吸烟时间、是否有被动吸烟、职业、收入情况等。使用COPD6型肺功能仪进行通气功能测定(测定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6秒用力呼气容积FEV6)。COPD的诊断标准为:吸入沙丁胺醇2喷(200μg)后FEV1/FEV6<70%者,诊断为COPD。结果对1300例受试者进行筛选,符合纳入标准者1270例,完成合格问卷及肺功能的1261例,平均年龄(58.0±9.1)岁。男382例,平均年龄(59.8±9.0)岁;女879例,平均年龄(57.1±9.0)岁。通过肺功能诊断COPD者77例,年龄(62.4±9.8)岁,总患病率为6.1%。其中男39例,患病率为10.2%;女38例,患病率为4.3%。年龄40~49岁8例(10.4%);50~59岁17例(22.0%);60~69岁3l例(40.3%);70~75岁21例(27.3%)。体重指数(BMI)<18.5 kg/m2者3例(3.9%);18.5~23.9 kg/m2者29例(37.7%);24~27.9 kg/m2者34例(44.2%);≥28 kg/m2者273例(21.6%)。现在吸烟者19例(24.7%);已戒烟者17例(22.1%);被动吸烟者16例(20.8%);不吸烟者(包括被动吸烟者)41例(53.4%)。其中仅19例既往被诊为COPD,诊断率24.68%。无呼吸道症状者38例(49.35%)。诊断为COPD的受试者中,GOLD分级I级23例(36.36%),Ⅱ级ll例(40.26%),Ⅲ级15例(19.48%),Ⅳ级3例(3.90%)。该调查发现,通过肺功能诊断为COPD受试者中有49.4%(38/77)无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 GOLD分级I级受试者显著多于Ⅱ级、Ⅲ级、Ⅳ级受试者(P=0.0002)。不同GOLD分级的COPD诊断率:I级l例(1/28,3.57%);Ⅱ级7例(7/33,21.21%);Ⅲ级9例(9/15,60.00%);Ⅳ级2例(2/3,66.67%)。GOLD分级I级COPD诊断率要明显低于Ⅱ级、Ⅲ级、Ⅳ级(P=0.042)。无症状患者与GOLD分级:I级23例(23/28,82.14%);Ⅱ级11例(11/33,33.33%);Ⅲ级3例(9/15,20.00%)。结论目前一汽厂区居民COPD患病率较高,但诊断率很低,说明一汽厂区社区的COPD防治措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作者:刘晓辉;朱双庆;路宇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某职业病医院终末病案质控分析与整改措施

    目的:通过对某职业病医院终末病案质控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以提高病案质量。方法对2013年10月-2014年9月的终末病历质量控制1659份,对缺陷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内科、职业病科、外科甲级病案率分别为96.36%、98.30%、88.82%,全院甲级病案率为96.68%;外科病案甲级率低于内科系统;1659份病案中缺陷总数为2317个,缺陷率为139.66%。结论加强“三基三严”培训,提高科主任执行力,加强监管,及时维护电子病历系统,进而提高病案质量。

    作者:王丽华;宁琼;李巧玲;李文红;熊维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基于PDCA理论的健康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初探

    目的:了解健康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基于PDCA理论来改善实践教学效果。方法对参加医院见习的32名2012级健康管理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见习医院3名科教管理者、12名带教老师及10名见习生进行访谈。结果①57.5%的学生对此次见习的总体评价表示满意,81.2%和78.2%的学生分别对自身的知识掌握度、技能掌握度评价处于基本达标水准,学生实际收获的技能与希望值基本吻合;②见习大纲的设计教师,医院临床人员,与学生对见习的定位有待进一步协调统一。结论见习是健康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体验理论知识向实践环节的转化过程,并掌握基本技能,今后需继续提升见习质量。

    作者:莫以凡;任建萍;周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分析护理教学中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必须培养更多专业的医护人员。要想提升护理学的教学质量,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的结合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文从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方式入手,分析了多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并探讨了提升多种教学模式应用效果的有效策略。

    作者:王莹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儿科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对策

    目的:分析儿科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切实可行的应对对策。方法该文针对儿科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并寻找相应有效的教学方法。结果指出儿科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缺乏完善的教学体制、缺乏明确的儿科护理培养目标定位、缺乏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以及滞后的教学理念等等。结论只有在分析存在于儿科护理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针对性的对策,包括彻底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实施“双导师”的新型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陈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解析情景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儿科护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可以增强师生的互动交流,活跃整个课堂的气氛,进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该文主要分析情景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及重要意义。

    作者:刘哲辉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急诊护理中的潜在风险与防范对策探析

    该研究着重探讨急诊护理中的风险及防范策略,首先对急诊护理过程中的护理意识及技术层面、患者及其家属、护理管理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剖析了急诊护理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在认真总结护理实践的基础上,提出降低护理风险,化解护患矛盾的对策,即注重强化护理风险中的服务以及自身防范意识,并努力提升自身护理质量及业务水平,通过科学制定和不断完善护理管理制度体系,从而实现护理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切实为患者创造良好、放心的就诊环境。

    作者:马静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中国卫生产业杂志

中国卫生产业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