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人肾脏萎缩30例临床病理分析

杨继红;陈曼丽;王雪东;许桐楷

关键词:肾功能衰竭, 慢性, 尸体解剖, 肾, 萎缩, 病理状态, 体征和症状, 老年人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30例经尸检证实的单侧或双侧肾脏明显萎缩的老年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患者年龄、原发疾病、肾脏大小、并发冠心病的情况以及终死亡原因,以期指导临床诊治.方法 选择1980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有完整尸检病理结果和临床资料的30例患者 .结果 30例患者高血压发生率高,糖尿病其次,前列腺肥大第三.患者的肾脏重量与血清肌酐呈负相关,心脏重量和冠脉血管病变呈负相关.8例患者有单侧肾动脉狭窄,24例可见肾脏皮质变薄,小球数目减少,部分肾小球纤维化或玻璃样变;小管细胞萎缩,部分小管扩张,管腔内有透明管型;可见病变部位间质纤维化,有淋巴细胞浸润,肾小动脉壁增厚及玻璃样变.14例患者死于尿毒症晚期的各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感染、呼吸衰竭、出血性休克等,其余患者死于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脑血管病.结论 单肾或双肾萎缩,肾脏重量与血清肌酐呈负相关,心脏重量和冠脉血管病变呈负相关,半数以上患者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下妇科手术与胆囊切除术同时进行35例临床观察

    2003年4月至2004年9月,作者采用腹腔镜妇科手术与胆囊外科手术同时进行治疗妇科肿瘤合并胆结石、胆囊息肉共3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江梅;王亚平;海云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用氢氧化钙根管内封药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大面积根尖周炎患牙用氢氧化钙根管内封药的临床疗效.方法 门诊就诊患者中选择59例患大面积根尖周病变,即根尖周病指数(PAI)为4或5的单根管患牙,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用氢氧化钙做根管内封药;对照组29例,用甲醛甲酚做根管内封药;观察术后6个月的临床及X线片表现,并分析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6个月治疗有效率,氢氧化钙根管内封药组为93.3%,甲醛甲酚根管内封药组为86.2%;两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氢氧化钙是较理想的根管内消毒剂.

    作者:姜毅;林南雁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头孢菌素类药物致双硫醒样反应45例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应用头孢类药物时饮酒所致双硫醒样反应与急性酒精中毒的临床差异.方法 比较头孢类药物致双硫醒反应与急性酒精中毒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颜面充血程度、血酒精浓度、平均动脉压、心率的变化. 结果 (1)两组患者临床表现有明显差异.(2)在酒后30~120 min,单纯急性酒精中毒组血酒精浓度明显高于双硫醒样反应组(P<0.01),但后者面部充血程度明显重于前者(P<0.05)、心率加快也明显高于前者(P<0.05),两组的平均动脉压变化无明显差异. 结论 使用头孢类药物时饮酒所致双硫醒样反应与头孢类药物有关,与饮酒的量无相关性.

    作者:周永明;唐世琪;胡春梅;徐丽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82例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方法 对1998年1月至2005年10月我科门诊及住院的82例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和研究.结果 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有高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冠心病、心房纤颤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结论 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对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的预防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作者:朱长琪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降钙素受体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症所致的骨折是中老年人,尤其是中老年妇女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基因通过影响峰值骨量和与年龄相关的骨量减少,在决定骨密度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1],人们一直希望通过候选基因法寻找与骨质疏松发病显著相关的基因.降钙素(LCT)是人体调节钙代谢和骨转换的重要激素,降钙素受体(calcitonin receptors,CTR)在骨骼中主要分布在破骨细胞及其前体细胞上,调节体内骨代谢和维持钙平衡.因此降钙素受体基因已成为当今较瞩目的研究方向,对降钙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关系的研究在国际上开始引起重视.本文对CTR的结构、功能、信号转导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做一综述.

    作者:邵宜波;章秋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福辛普利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 比较福辛普利、福辛普利联合卡维地洛、福辛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型糖尿病合并早期糖尿病肾病115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福辛普利组、福辛普利+卡维地洛组、福辛普利+美托洛尔组.分别治疗20周,观察治疗前后各组24 h尿白蛋白、肾功能(肌酐)、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结果 各组在治疗前后SBP、DBP、24h尿白蛋白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福辛普利+卡维地洛组24 h尿白蛋白下降程度、血糖变化值较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变化值在联合用药与单一用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卡维地洛联合福辛普利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姚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状切除术治疗重度痔24例

    自2004年10月至2005年8月,作者采用经肛门痔上黏膜环状切除术(PPH)治疗重度脱垂性内痔24例,获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李飞;吕振周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献血者献血前后脑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目的 观察一次献血400ml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利用经颅彩色多普勒(TCD)检测80名献血者献血前后大脑中动脉(M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了解其有无差异.结果 献血前后MCA、VA、BA血流速度峰值(Vp)和平均值(Vm)均无显著改变,分组统计未发现首次献血、献血史1~5年及5年以上三组献血者Vm有差异.结论 一次献血400ml对脑血流动力学无影响.

    作者:朱永霞;付佳;张循善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尿路感染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近年来成人尿路感染致病菌分布及耐药性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1999年1月至2005年10月我科住院治疗的尿培养阳性的尿路感染患者,分析其细菌培养结果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 160例尿培养阳性患者中,157例为细菌,3例为真菌.革兰阴性杆菌占77.8%,其中大肠埃希杆菌占51.3%;革兰阳性菌占20.6%.革兰阴性杆菌对阿莫西林耐药性高达85.9%,对第二代头孢菌素耐药性达24.0%,对第三代头孢菌素中的头孢他啶耐药率12.5%;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0;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率57.6%;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中的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的耐药性达36.0%~51.0%;对磺胺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为68.9%.结论 目前尿路感染仍以大肠埃希杆菌为主,耐药菌株不断增加,临床医师在选择抗生素时,要参考当地细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

    作者:任伟;杨沐;刁秀竹;柴树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小剂量丙咪嗪和胰激肽原酶联合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

    目的 评价小剂量丙咪嗪和胰激肽原酶联合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 采用丙咪嗪12.5 mg,3次/d,疼痛症状消失的继续用药半个月,逐渐减量停用.胰激肽原酶针剂30单位加入0.9%氯化钠250~500 ml液体中静滴,1次/d,连续用药两周后改为口服胰激肽原酶片120单位,3次/d维持巩固治疗,总疗程两个月.结果 治疗5~7 d疼痛症状消失者10例,症状减轻好转4例,无效1例.随访半年,1例疼痛症状复发,再次用药仍然有效.治疗过程中个别病例出现腹部不适、腹泻症状外,未见其他副作用.结论 小剂量丙咪嗪联用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镇痛作用起效快,疗效较好,无明显副作用,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吴乐霞;胡琛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我院18例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前后脾功能亢进症状、肝功能、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术后并发症、机体免疫力等进行分析.结果 18例患者痊愈17例,死亡1例,治愈率达94%.结论 该术式对血吸虫性肝硬化和肝炎后肝硬化所致门脉高压均有确切的疗效,且手术操作简单、手术适应证范围广, 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安全性.

    作者:黄新华;徐英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高浓度静脉补钾治疗低血钾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护理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是多型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一个特殊类型,可发展为心室扑动或心室颤动而危及生命.临床上究其原因,以低血钾诱发者较为常见.因此,及时纠正低血钾是抢救治疗成功的重要措施之一.2000年3月至2006年1月,我们采用微量输液泵高浓度静脉补钾治疗低血钾致TDP,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程莉红;方淑玲;谢莲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CT导向下经皮胸部穿刺活检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CT定位导向下行胸部穿刺活检获取病变组织标本后,进行病理学诊断,大大提高了肺部病变的准确性,同时指导临床治疗、判断预后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在执行穿刺的全过程中,除了医生的技术水平外,给予患者很好的护理,与医生配合可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作者:周燕;程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新风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贫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新风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口服非甾类抗炎药美洛昔康或双氯芬酸、甲氨蝶呤及叶酸片)、新风胶囊治疗组(30例,基础方案加服中药复方新风胶囊),观察两组患者一般症状的改善情况、关节疼痛、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双手握力、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RBC)计数、血红蛋白(Hb)、血小板(BPC)、网织红细胞、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血清免疫球蛋白(IgG)、α1-酸性糖蛋白(α1-AGP)、C反应蛋白(CRP)等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新风胶囊治疗组在总体疗效、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以及对RBC、Hb贫血指标与RA活动期RF、IgG、CRP、ESR等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基础方案对照组(P<0.05);基础方案对照组在取得总体疗效、改善症状及RA活动期实验室指标的同时对血WBC、RBC、Hb、PLT、网织红细胞有影响( P<0.05).结论 新风胶囊配合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贫血疗效明显,好于单用非甾体类抗类药.

    作者:谌曦;刘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外周静脉中心置管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简称PICC)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新型护理操作技术,尤其适用于肿瘤患者的化疗及高浓度刺激性药物(20%脂肪乳剂,华蟾素等)的应用.对需长期输液患者也是一种佳选择.我科于2004年11月引入PICC技术,至今共置管28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汤永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妊娠合并卵巢肿瘤2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诊断和处理.方法 收集我院22例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为良性肿瘤,6例为卵巢瘤样病变,并发卵巢肿瘤蒂扭转3例,梗阻性难产致子宫先兆破裂1例.结论 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危害性较非孕期大,应重视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作者:宁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瑞格列奈联合中效胰岛素治疗继发磺酰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瑞格列奈联合中效胰岛素(NPH)对继发性磺酰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疗效,探寻治疗继发性磺脲类失效的新方法.方法 28例继发性磺脲类失效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停服磺脲类,改服瑞格列奈 ,睡前注射NPH,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HbA1c、体重指数(BMI) 、低血糖发生情况、瑞格列奈和NPH的用量.结果 瑞格列奈联合NPH治疗12周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HbA1c较治疗前显著下降,BMI无明显变化,低血糖发生率低.结论 瑞格列奈联合NPH治疗继发性磺脲类失效的2型糖尿病安全有效.

    作者:郑恂;王瑞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下肢静脉曲张行静脉顺行造影16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行静脉顺行造影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67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顺行静脉造影的影像学结果. 结果 行静脉顺行造影167例,其中,单纯性小隐静脉曲张2例(0.84%),股浅静脉闭塞2例(0.84%),动静脉瘘及血管狭窄畸形3例(1.26%),余为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结论 肢静脉顺行造影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检查手段,在下肢静脉曲张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作者:李友侠;胡何节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合肥市中老年干部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调查与社区护理指导

    目的 调查合肥市中老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1 868名40~80岁(男1591人,女277人)合肥市省直机关在职、离退休干部进行健康检查,分析不同年龄组高血压的患病率及其与体重指数与饮食状况的关系. 结果 确诊高血压患者686人,患病率达36.7%.其中年龄在70~79岁的高血压患者体重指数超过24 kg/m2为183例,占56.13%;50~59岁年龄组高血压患者与不良饮食习惯有关.结论 我市中老年干部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体重指数、饮食结构与高血压患病率之间有一定相关性.药物治疗应与心理护理、调整生活习惯相结合.

    作者:王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全髋置换术患者术前肌肉注射戊乙奎醚复合咪达唑仑效果观察

    目的 比较全髋置换术患者戊乙奎醚或阿托品复合咪达唑仑术前肌肉注射的效果.方法 ASAⅠ-Ⅱ级拟行全髋置换术患者22例,随机分为A组(戊乙奎醚组,n=11例)和B组(阿托品组,n=11例).A组肌肉注射戊乙奎醚0.5 mg+咪达唑仑0.06~0.07 mg/kg, B组肌肉注射阿托品0.5 mg+咪达唑仑0.06~0.07 mg/kg,于肌肉注射40 min后行连续硬膜外麻醉,记录两组患者HR、MAP、SpO2的变化、镇静及遗忘程度评价.结果 与B组比较,A组HR给药后20~40 min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镇静程度比较:A组优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遗忘程度比较:A组完全遗忘率高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髋置换术患者术前肌肉注射戊乙奎醚复合咪达唑仑优于阿托品复合咪达唑仑.

    作者:吕蕴琦;冉菊红;王莉霞;韩雪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北京医院 中共安徽省委保健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