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降钙素受体研究进展

邵宜波;章秋

关键词:降钙素受体基因多态性, 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 与年龄相关, 候选基因法, 中老年人, 研究方向, 信号转导, 前体细胞, 破骨细胞, 老年妇女, 骨量减少, 峰值骨量, 调节, 骨转换, 骨代谢, 钙平衡, 钙代谢, 综述, 致死
摘要:骨质疏松症所致的骨折是中老年人,尤其是中老年妇女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基因通过影响峰值骨量和与年龄相关的骨量减少,在决定骨密度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1],人们一直希望通过候选基因法寻找与骨质疏松发病显著相关的基因.降钙素(LCT)是人体调节钙代谢和骨转换的重要激素,降钙素受体(calcitonin receptors,CTR)在骨骼中主要分布在破骨细胞及其前体细胞上,调节体内骨代谢和维持钙平衡.因此降钙素受体基因已成为当今较瞩目的研究方向,对降钙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关系的研究在国际上开始引起重视.本文对CTR的结构、功能、信号转导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做一综述.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新风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贫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新风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口服非甾类抗炎药美洛昔康或双氯芬酸、甲氨蝶呤及叶酸片)、新风胶囊治疗组(30例,基础方案加服中药复方新风胶囊),观察两组患者一般症状的改善情况、关节疼痛、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双手握力、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RBC)计数、血红蛋白(Hb)、血小板(BPC)、网织红细胞、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血清免疫球蛋白(IgG)、α1-酸性糖蛋白(α1-AGP)、C反应蛋白(CRP)等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新风胶囊治疗组在总体疗效、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以及对RBC、Hb贫血指标与RA活动期RF、IgG、CRP、ESR等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基础方案对照组(P<0.05);基础方案对照组在取得总体疗效、改善症状及RA活动期实验室指标的同时对血WBC、RBC、Hb、PLT、网织红细胞有影响( P<0.05).结论 新风胶囊配合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贫血疗效明显,好于单用非甾体类抗类药.

    作者:谌曦;刘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合肥市中老年干部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调查与社区护理指导

    目的 调查合肥市中老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1 868名40~80岁(男1591人,女277人)合肥市省直机关在职、离退休干部进行健康检查,分析不同年龄组高血压的患病率及其与体重指数与饮食状况的关系. 结果 确诊高血压患者686人,患病率达36.7%.其中年龄在70~79岁的高血压患者体重指数超过24 kg/m2为183例,占56.13%;50~59岁年龄组高血压患者与不良饮食习惯有关.结论 我市中老年干部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体重指数、饮食结构与高血压患病率之间有一定相关性.药物治疗应与心理护理、调整生活习惯相结合.

    作者:王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高血压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影响

    目的 观察高血压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 6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依血压水平分为单纯糖尿病组(DM) ,糖尿病高血压组(DM+EH),分别测定血糖、血脂、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对下肢动脉斑块大小、内中膜厚度进行测定.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相近,空腹、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近似.DM+EH组的收缩压高于DM组(P<0.05).DM+EH组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病率、斑块大小、内中膜厚度高于单纯DM组(P<0.05).结论 老年DM+EH的患者易发生下肢血管病变,提示对糖尿病并高血压患者需要早期防治高血压,预防下肢血管病变.

    作者:李中南;方朝晖;李远思;牛云飞;石国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外周静脉中心置管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简称PICC)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新型护理操作技术,尤其适用于肿瘤患者的化疗及高浓度刺激性药物(20%脂肪乳剂,华蟾素等)的应用.对需长期输液患者也是一种佳选择.我科于2004年11月引入PICC技术,至今共置管28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汤永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血容量监测下的干体重实时调整

    目的 探讨在血透过程中利用在线血容量监测技术准确调整干体重的可能性.方法 测定100位患者透析中血容量的下降值和低血压的发生数.结果 血容量下降小于10%者共28例,无一例发生低血压.血容量下降在10%~15%者16例,低血压1例.血容量下降15%~20%者32例,低血压5例.血容量下降大于20%者13例,低血压6例.血容量平均下降速率第1小时为4.86%,第2小时为8.24%,第3小时为11.59%,第4小时为13.82%.并对血容量下降小于5%者增加超滤总量50%或1 L,血容量下降5%~10%者增加超滤总量25%或0.5 L,通过适当调整,干体重可较前下降3~5 kg.结论 在线血容量监测技术可监测患者血容量变化,对血容量进行实时安全的调整,尽可能避免了透析中的低血压和心血管的不稳定性;并可指导过多水分的清除,减轻了心血管系统的容量负荷和透析间期的高血压.

    作者:王丽;伍丽珍;王维红;黄云辉;彭保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护理

    随着内镜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因其安全有效、无需麻醉、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势,已部分取代了传统的外科手术.我院于1999年8月至2005年11月,采用电子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原发、继发或残留结石共548例,效果满意.现就临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杜利;项彩萍;王成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丹参粉针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临床观察

    我科自2004年5月至2005年11月应用丹参粉针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5例,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作者:卢红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瑞格列奈联合中效胰岛素治疗继发磺酰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瑞格列奈联合中效胰岛素(NPH)对继发性磺酰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疗效,探寻治疗继发性磺脲类失效的新方法.方法 28例继发性磺脲类失效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停服磺脲类,改服瑞格列奈 ,睡前注射NPH,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HbA1c、体重指数(BMI) 、低血糖发生情况、瑞格列奈和NPH的用量.结果 瑞格列奈联合NPH治疗12周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HbA1c较治疗前显著下降,BMI无明显变化,低血糖发生率低.结论 瑞格列奈联合NPH治疗继发性磺脲类失效的2型糖尿病安全有效.

    作者:郑恂;王瑞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p53基因和C-erbB-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p53和C-erbB-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经病理证实的51例乳腺癌组织的ER、PR、p53和C-erbB-2的表达.结果 51例患者ER、PR、p53和C-erbB-2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66.7%、58.8%、29.4%、72.6%.ER的表达在不同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组别中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在年龄、分期组别中未见明显差异,PR、p53及C-erbB-2的表达与年龄、肿瘤大小、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四组中均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ER、PR、p53和C-erbB-2均有较高表达,且ER表达与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密切有关.

    作者:王跃华;赵铁;周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小剂量丙咪嗪和胰激肽原酶联合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

    目的 评价小剂量丙咪嗪和胰激肽原酶联合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 采用丙咪嗪12.5 mg,3次/d,疼痛症状消失的继续用药半个月,逐渐减量停用.胰激肽原酶针剂30单位加入0.9%氯化钠250~500 ml液体中静滴,1次/d,连续用药两周后改为口服胰激肽原酶片120单位,3次/d维持巩固治疗,总疗程两个月.结果 治疗5~7 d疼痛症状消失者10例,症状减轻好转4例,无效1例.随访半年,1例疼痛症状复发,再次用药仍然有效.治疗过程中个别病例出现腹部不适、腹泻症状外,未见其他副作用.结论 小剂量丙咪嗪联用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镇痛作用起效快,疗效较好,无明显副作用,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吴乐霞;胡琛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福辛普利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 比较福辛普利、福辛普利联合卡维地洛、福辛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型糖尿病合并早期糖尿病肾病115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福辛普利组、福辛普利+卡维地洛组、福辛普利+美托洛尔组.分别治疗20周,观察治疗前后各组24 h尿白蛋白、肾功能(肌酐)、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结果 各组在治疗前后SBP、DBP、24h尿白蛋白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福辛普利+卡维地洛组24 h尿白蛋白下降程度、血糖变化值较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变化值在联合用药与单一用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卡维地洛联合福辛普利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姚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梗阻性左半结肠癌Ⅰ期切除吻合术的探讨

    目的 探讨急性梗阻性左半结肠癌Ⅰ期切除、吻合的可行性. 方法 采用术中肠管切开减压,近远端肠管顺行灌洗,Ⅰ期肿瘤切除、吻合.结果 15例患者除1例吻合口瘘经引流冲洗后治愈,余病例全部Ⅰ期愈合. 结论 左半结肠癌引起肠梗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合理围手术期处理,术中肠管减压、灌洗及术后扩肛,Ⅰ期切除吻合术是安全可取的.

    作者:冯辉;陈俊奎;余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安徽省铜陵地区支气管哮喘患者常见变应原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铜陵地区支气管哮喘发病相关的主要变应原.方法 应用德国麦德维斯公司提供的敏筛过敏原定量检测系统对101例哮喘患者进行血清学特异性IgE(sIgE)检测.结果 变应原总检出率为78.21%(79例).阳性患者中户尘螨阳性率高,为69.62%(55例),其次为屋尘,56.96%(45例),花粉为16.45%(13例),猫毛、霉菌均为7.59%(6例),狗毛、蟑螂均为5.06%(4例).结论 尘螨、屋尘是铜陵地区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主要变应原,对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及开展特异性免疫性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王瑾;吴昊;方平;周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脾动脉栓塞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护理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与免疫反应相关的出血性疾病.脾动脉栓塞术是在X线引导下,使用明胶海绵直接栓塞脾动脉的分支,造成脾脏部分梗死,从而减少脾脏对血小板的破坏和抗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以达到治疗目的.它是近年来治疗ITP的新方法.自1993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科对19例ITP患者行脾动脉栓塞术,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陆皖珍;伊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CD4+ CD25+调节性T细胞

    机体的免疫系统维持着对感染性抗原的反应和自身耐受的平衡,而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耐受则是防止发生自身免疫病的关键.

    作者:张爱梅;翟志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荧光定量PCR在人乳头状瘤病毒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 了解我院皮肤性病科生殖器疣患者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es,HPV)感染情况.方法 用荧光定量PCR法对38例尖锐湿疣(CA)患者和60例亚临床患者进行HPV 6,11,16,18检测.结果 (1)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79.4%(54/68)和76.7%(23/3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CA患者疣体组织、亚临床患者的皮损标本检出率分别为94.7%(36/38)和68.3%(41/6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8例HPV阳性病例中感染HPV6、11型占75.3%(58/77),感染HPV16、18型占10.4%(8/7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乳头瘤病毒感染无性别差异;(2)疣体组织的检出率高于其他皮损标本;(3)荧光定量PCR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结果准确.

    作者:李本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三阶梯方案在癌性疼痛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三阶梯方案对中晚期消化系统癌症患者癌性疼痛治疗的效果.方法 Ⅰ级疼痛患者口服消炎痛25 mg,每晚1次;Ⅱ级疼痛患者口服强痛定或可待因30 mg,每晚1次;Ⅲ级疼痛患者口服硫酸吗啡控释片30 mg,1次/12 h.所有病例观察2周,并统计疗效及副作用.结果 三阶梯方案对中晚期消化系癌性疼痛治疗显效率为88.4%,总有效率为98.7%.结论 三阶梯方案能有效缓解中晚期消化系癌性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副作用小.

    作者:谢发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东莨菪碱治疗硬膜外麻醉期间寒战的临床观察

    寒战反应是硬膜外麻醉期间常见的并发症,发生原因复杂,增加围麻醉手术期风险.其严重时还会干扰手术的正常进行,影响术中监测及输液通道的维持.许多药物都曾用于寒战治疗,如哌替啶、多沙普仑、氯丙嗪等[1].但对东莨菪碱用于治疗硬膜外麻醉期间寒战的报道较少.我们自2004年3月以来应用东莨菪碱治疗硬膜外麻醉期间寒战,取得较为满意效果,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朱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结肠癌89例外科治疗经验

    目的 总结1991 年至2005 年收治的89 例结肠癌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1991 年至2005 年收治的89 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结果 肿瘤发生部位以左半结肠(43例)和右半结肠(38 例)为多.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性切除77例,Hartmann 结肠造口术5例,探查术4例,捷径吻合术3例.无手术死亡.结论 提高对结肠癌临床特点的认识,正确选择手术时机和合理的手术方式能获得良好的预后.

    作者:姚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前列腺素E1对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 观察前列腺素E1(PGE1)对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情况.方法 42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治疗组用PGE1注射液200 μg加入5%葡萄糖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10 d;对照组除不用PGE1外,其它治疗与治疗组相同.两组均在治疗前后进行临床观察、心电图描记、血液流变学测定.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0.5%,而对照组为52.4%(P<0.05);心电图有效率治疗组为76.2%、对照组42.9% (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组经PGE1治疗前后明显改变(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明显异常,PGE1能改善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效控制心绞痛发作,安全有效.

    作者:吕建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北京医院 中共安徽省委保健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