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辉;陈俊奎;余辉
骨质疏松症所致的骨折是中老年人,尤其是中老年妇女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基因通过影响峰值骨量和与年龄相关的骨量减少,在决定骨密度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1],人们一直希望通过候选基因法寻找与骨质疏松发病显著相关的基因.降钙素(LCT)是人体调节钙代谢和骨转换的重要激素,降钙素受体(calcitonin receptors,CTR)在骨骼中主要分布在破骨细胞及其前体细胞上,调节体内骨代谢和维持钙平衡.因此降钙素受体基因已成为当今较瞩目的研究方向,对降钙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关系的研究在国际上开始引起重视.本文对CTR的结构、功能、信号转导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做一综述.
作者:邵宜波;章秋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糖尿病综合因素引起的足部疼痛、皮肤深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总称,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以下结合病例介绍糖尿病足的护理体会.
作者:程慧敏;董绍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1991 年至2005 年收治的89 例结肠癌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1991 年至2005 年收治的89 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结果 肿瘤发生部位以左半结肠(43例)和右半结肠(38 例)为多.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性切除77例,Hartmann 结肠造口术5例,探查术4例,捷径吻合术3例.无手术死亡.结论 提高对结肠癌临床特点的认识,正确选择手术时机和合理的手术方式能获得良好的预后.
作者:姚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一次献血400ml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利用经颅彩色多普勒(TCD)检测80名献血者献血前后大脑中动脉(M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了解其有无差异.结果 献血前后MCA、VA、BA血流速度峰值(Vp)和平均值(Vm)均无显著改变,分组统计未发现首次献血、献血史1~5年及5年以上三组献血者Vm有差异.结论 一次献血400ml对脑血流动力学无影响.
作者:朱永霞;付佳;张循善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米索前列醇(以下简称米索)配伍依沙吖啶终止16~18周妊娠的效果.方法 电脑随机号法将92例16~18周妊娠妇女分成A、B、C三组,均在B超监护下行依沙吖啶羊膜腔穿刺术,术后15 min分别阴道内塞米索400 μg(A组)、米索200 μg(B组)、甲硝唑200 mg(C组).结果 A、B两组出现规律宫缩时间、胎儿胎盘排出时间明显缩短,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胎盘胎膜残留率、引产失败率、出血量均降低,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米索配伍依沙吖啶引产安全有效,能缩短产程.
作者:马俊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科收治了因颅骨缺损而施行颅骨修补术的病例184例,现就颅骨修补的适应证、修补材料、对神经功能的影响以及术后并发症等问题,结合文献进行分析.
作者:赵飞;胡国武;吴冬雷;李军;洪正安;孙家合;宋怡诚;胡国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老年人前列腺增生症并发腹股沟疝是临床常见疾病.1998年10月至2005年10月,作者对21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并发腹股沟疝患者采取一次性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道明;朱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应用头孢类药物时饮酒所致双硫醒样反应与急性酒精中毒的临床差异.方法 比较头孢类药物致双硫醒反应与急性酒精中毒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颜面充血程度、血酒精浓度、平均动脉压、心率的变化. 结果 (1)两组患者临床表现有明显差异.(2)在酒后30~120 min,单纯急性酒精中毒组血酒精浓度明显高于双硫醒样反应组(P<0.01),但后者面部充血程度明显重于前者(P<0.05)、心率加快也明显高于前者(P<0.05),两组的平均动脉压变化无明显差异. 结论 使用头孢类药物时饮酒所致双硫醒样反应与头孢类药物有关,与饮酒的量无相关性.
作者:周永明;唐世琪;胡春梅;徐丽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寒战反应是硬膜外麻醉期间常见的并发症,发生原因复杂,增加围麻醉手术期风险.其严重时还会干扰手术的正常进行,影响术中监测及输液通道的维持.许多药物都曾用于寒战治疗,如哌替啶、多沙普仑、氯丙嗪等[1].但对东莨菪碱用于治疗硬膜外麻醉期间寒战的报道较少.我们自2004年3月以来应用东莨菪碱治疗硬膜外麻醉期间寒战,取得较为满意效果,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朱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前列腺素E1(PGE1)对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情况.方法 42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治疗组用PGE1注射液200 μg加入5%葡萄糖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10 d;对照组除不用PGE1外,其它治疗与治疗组相同.两组均在治疗前后进行临床观察、心电图描记、血液流变学测定.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0.5%,而对照组为52.4%(P<0.05);心电图有效率治疗组为76.2%、对照组42.9% (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组经PGE1治疗前后明显改变(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明显异常,PGE1能改善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效控制心绞痛发作,安全有效.
作者:吕建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老年不稳定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老年UA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吸氧及应用硝酸酯类、肠溶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参芎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100 ml,静脉点滴,每日1次,疗程2周.结果 参芎组在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及缩短持续时间方面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改善心电图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老年UAP,效果肯定,副作用小.
作者:王学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简称PICC)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新型护理操作技术,尤其适用于肿瘤患者的化疗及高浓度刺激性药物(20%脂肪乳剂,华蟾素等)的应用.对需长期输液患者也是一种佳选择.我科于2004年11月引入PICC技术,至今共置管28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汤永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对各级肾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彩色多普勒测定2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两侧肾主、段、叶间动脉的血流峰值速度(Vmax)和阻力指数(RI),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糖尿病组双肾动脉Vmax和肾主、段动脉 RI显著高于对照组.相关分析表明,RI与年龄、糖尿病病程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影响肾动脉血流动力学,RI是判断其变化的有价值指标.
作者:时美琴;德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与免疫反应相关的出血性疾病.脾动脉栓塞术是在X线引导下,使用明胶海绵直接栓塞脾动脉的分支,造成脾脏部分梗死,从而减少脾脏对血小板的破坏和抗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以达到治疗目的.它是近年来治疗ITP的新方法.自1993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科对19例ITP患者行脾动脉栓塞术,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陆皖珍;伊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我科自2004年5月至2005年11月应用丹参粉针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5例,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作者:卢红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随着内镜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因其安全有效、无需麻醉、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势,已部分取代了传统的外科手术.我院于1999年8月至2005年11月,采用电子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原发、继发或残留结石共548例,效果满意.现就临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杜利;项彩萍;王成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随着血、尿HCG定量测定和B超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异位妊娠患者得到了早期诊断,对其进行保守治疗的成功率也有所上升[1].
作者:孙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CT定位导向下行胸部穿刺活检获取病变组织标本后,进行病理学诊断,大大提高了肺部病变的准确性,同时指导临床治疗、判断预后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在执行穿刺的全过程中,除了医生的技术水平外,给予患者很好的护理,与医生配合可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作者:周燕;程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左卡尼汀(LC)序贯治疗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近期疗效.方法 对照组35例,常规按心衰治疗;LC组37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静滴LC 3 g/d×2周,后改服LC 2 g/d×2周.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组间NYHA心功能分级、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评分、ECG及UCG改善程度.结果 (1)治疗后两组NYHA分级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但LC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2)治疗后LC组CO、SV、EF、FS、VE/VA较治疗前明显升高.(3)治疗后LC组常规12导联中ST段压低>0.25 mm的导联数、常规12导联中ST段压低的总和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4)治疗后LC组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评分(MLWHF)高于对照组,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高.结论 常规疗法联合应用LC序贯疗法治疗老年人CHF近期疗效显著、安全.
作者:芮铭安;孙赟;朱健;盛净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肿瘤分布特点、胃镜下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 对胃镜诊断且病理证实的344例上消化道肿瘤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44例患者中男女之比为4.2: 1,平均年龄61.9岁,高峰年龄段是61~70岁.肿瘤易发部位依次为贲门(占20.5%)、胃体(占19.0%)、胃窦(占18.2%)、食管中段(占15.3%).食管癌以肿块型常见,病理多为鳞癌;贲门癌以隆起型常见,病理多为腺癌;胃癌以BorrmannⅡ型、BorrmannⅢ型常见,病理均为腺癌;另见一些罕见肿瘤,如重复癌、恶性淋巴瘤等.结论 上消化道肿瘤以老年男性发病率高,胃镜及其活组织检查是诊断上消化道肿瘤的重要手段.
作者:程四八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