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静止压力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与凋亡

钱结胜;王深明;刘大钺;林颖;黄雪玲

关键词:压力, 血管平滑肌细胞, 脱噬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静止压力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将胚胎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系A10细胞分别在正常大气压下、80、100、200 mm Hg等静止压力下培养;利用MTT法测定细胞成活率,流式细胞仪测试样品的细胞周期与凋亡率.结果在较低压力下(100 mmHg )A10 细胞成活率增加,细胞增殖,处于G0/G1期的A10 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增殖指数(PI)显著升高,凋亡率与正常无差异;在 200 mm Hg的压力下成活率降低,G0/G1期A10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细胞增殖受抑制,凋亡率亦显著增加.结论较低的压力可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而过高的压力则可诱导细胞凋亡.
中华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肿瘤治疗新靶点:蛋白酶体抑制剂的基础和临床应用

    Velcade又称硼替佐米(bortezomib),旧称PS-341,是第一个也是目前惟一批准进入临床的蛋白酶体(proteasome)抑制剂,这是一类作用机制截然不同的新药,对多种肿瘤具有良好临床应用前景.相关研究获得了200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作者:江千里;孟凡义 刊期: 2005年第29期

  • 人用靶向防龋DNA疫苗防龋效果及交叉免疫保护的实验研究

    变形链球菌( Streptococcus mutans, S.mutans )是主要致龋菌,细胞表面蛋白抗原PAc和葡糖基转移酶(glucosyltransferas, GTFs)是其主要毒力因子.郭继华等构建了以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为引导,针对变形链球菌PAc和GTF的靶向防龋DNA疫苗pGJA-P,大大提高了防龋效果[1,2].

    作者:于飞;樊明文;许庆安;贾荣;边专;陈智 刊期: 2005年第29期

  • 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综合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综合治疗的标准及疗效.方法对1991年至1999年底手术切除的812例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将全组中326例综合治疗与486例单纯手术病例进行对比.结果全组5年生存率16.4%,其中综合治疗组23.5%,单纯手术组10.2%.综合治疗组5年生存率中鳞癌占27.6%,腺癌23.4%;单纯手术组5年生存率中鳞癌占15.2%,腺癌9.9%.结果显示:综合治疗组生存率高于单纯手术组.结论多学科综合治疗应成为中、晚期NSCLC的标准治疗方式,并且根据不同TNM、病理类型选择不同治疗组合.

    作者:赵立强;侯生才;李辉;胡滨;王洋 刊期: 2005年第29期

  • Duffy抗原趋化因子受体抑制人乳腺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和肺转移

    目的探讨Duffy抗原趋化因子受体 (DARC) 对人乳腺癌细胞株成瘤性和肺转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DARC过表达的MDA-MB-435肺高转移性细胞株(MDA-MB-435HM-DARC),观察体外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改变,检测培养上清中DARC配体CXCL8 (IL-8)和CCL2 (MCP-1, JE) 浓度;建立人乳腺癌BALB/c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观察肿瘤生长曲线与肺内转移灶,检测瘤内DARC、JE、CD34、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等的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MDA-MB-435HM-DARC在体外的增殖及侵袭性未见明显改变,但培养上清中CXCL8、CCL2的浓度明显降低.体内实验显示MDA-MB-435HM-DARC移植瘤生长延迟而且体积缩小,肺内转移灶数目减少,同时瘤内CCL2蛋白水平、微血管密度(MVD)降低,MMP-9的产生也减少.结论 DARC作为促血管生成趋化因子的清除槽,可抑制由趋化因子诱导的血管生成,从而抑制乳腺癌的生长和肺转移.

    作者:王杰;欧周罗;侯意枫;罗建民;陈奕;周晋;沈镇宙;丁健;邵志敏 刊期: 2005年第29期

  • 建立医院胰腺癌高危评分模型及筛查方案的研究

    目的建立以医院为基础的胰腺癌高危评估及筛查方案.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胰腺癌患者136例作为病例组,消化系统良性疾病患者191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选择胰腺癌相关的危险因素和症状进行多元Logistic分析,计算各变量的权重分数,建立高危评分模型.同时对胰腺癌诊断标志物(血清CA19-9、CA242、大便K-ras和p53突变检测)与影像学检查(CT和B型超声)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以此为基础建立筛查方案.结果根据此高危评分模型对两组进行评分,病例组的平均分为49.6分[95%可信区间( CI ):45.6~53.7]高于对照组[21.6分(95% CI :19.3~23.9), P <0.01].以≥27分作为临界值,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0%(94/108)和68.1%(130/191).肿瘤标志物检测与影像学检查联合可提高诊断的敏感性达100%.大便K-ras突变、血CA19-9和CT作为筛查方案的第一步,超声内镜等有创检查作为第二步.结论新建立的胰腺癌高危评分模型简便易行,如果发现高危患者可以立即按筛查方案进行诊断,可能有助于提高胰腺癌的早期诊治水平.

    作者:邓瑞雪;陆星华;王丽;李辉;钱家鸣;杨爱明;钟守先;郭晓钟;周璐;吴晰;杨晓鸥;蒋卫君 刊期: 2005年第29期

  • 急性白血病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白血病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已成为白血病化疗及白血病患者长期无病生存的主要障碍.其机制复杂,涉及多方面因素.对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基因(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 gene, MRP) 的研究已有较多的报道[1-3].MRP家族已被证实有7个成员MRP1~ MRP7[4].其中关于MRP1研究较多 .MRP2的作用是转运谷胱甘肽(GSH)结合物和化疗药物,比如顺铂、足叶乙甙以及长春新碱;MRP3的作用是泵出氨甲蝶呤和足叶乙甙而非GSH.有关MRP2和MRP3在急性白血病中表达及其与MDR的关系,国内外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就急性白血病患者MRP2和MRP3的表达情况作如下报道.

    作者:范春梅;胡建达;郭永建;陈志哲 刊期: 2005年第29期

  • 肾动脉支架置入对缺血性肾病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评估支架重建肾动脉血运对缺血性肾病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27例严重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伴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了肾动脉支架置入术(PTRAS), 并随诊6~48个月,观察手术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结果 27例患者中,技术上PTRAS均成功.随诊6、12、24、36个月,患者血肌酐术前为155 μmol/L±31 μmol/L,术后分别为145 μmol/L±22 μmmol/L,143 μmol/L±22 μmol/L,145 μmol/L±24 μmol/L,140 μmol/L±11 μmol/L.手术重要并发症可见7例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4例为可逆性.结论缺血性肾病行肾动脉支架置入术对肾功能有益,但手术并发症较多,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调查.

    作者:蒋雄京;吴海英;张慧敏;明广华;郑德裕;刘国仗;惠汝太;刘力生 刊期: 2005年第29期

  • 经血管腔内腹主动脉瘤修复手术的远期手术效果不优于开腹修复手术

    曾有两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择期经血管腔内腹主动脉瘤修复手术(简称腔内手术)的1个月内效果较开腹手术好.据报道,在这两项研究中,开腹手术住院患者的死亡率分别是4.6%和6%,而腔内手术则分别为1.6%和1.2%.但腔内手术的这种生存优势能否持续尚有争论.非对照临床研究的结果显示随时间的推移,腔内手术未见优势.为回答这一问题,荷兰随机化腔内腹主动脉瘤治疗计划[The Dutch Randomized Endovascular Aneurysm Management (DREAM) trial]进行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果发表在2005年6月9 日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N Engl J Med,2005,352:2398-2405).

    作者:楼文晖 刊期: 2005年第29期

  • 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一例

    患者女,59岁,间断发热1个月,伴剧烈头痛1 d .患者于入院前1个月无诱因出现不规律发热,体温波动在37.5~38.5℃,伴乏力、食欲不振,经抗炎治疗仍有间断发热,于入院前1 d出现持续剧烈头痛.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7.9℃,脉搏90次/min,血压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楚,轻度贫血外貌,皮肤、黏膜未见出血点,两肺呼吸音清,心界稍向左扩大,心率90次/min,律齐,二尖瓣听诊区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粗糙,传导广泛.腹平软,无压痛.神经系统检查:颈抵抗(+),克氏征(+),布氏征(-),颅神经检查未见阳性体征,双侧感觉对称存在,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Ⅳ级,生理反射对称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作者:杨树森;薛竞宜;李悦;樊瑛;高飞;尹蕾蕾 刊期: 2005年第29期

  • 浅论肝移植患者黄疸的处理

    肝移植后胆道并发症仍是临床外科值得探索的问题[1-3],其病因研究正引导临床外科医生在胆道重建技术上有了长足进步.然而其发生率仍高居10%~35%,尤其是中后期胆道并发症的处理更为棘手,尚需移植外科医生关注和提出新的治疗策略.

    作者:张群华 刊期: 2005年第29期

  • 第一跖趾关节Swanson人工假体置换术及其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Swanson双柄硅胶人工铰链式假体第一跖趾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使用Swanson双柄硅胶人工铰链式假体实施第一跖趾关节置换术10例13个关节,其中老年骨关节炎拇外翻8例10足,类风湿关节炎1例2足,创伤性关节炎1例1足.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个月~38个月,平均25个月.8例患者获得了完全满意的效果,1例病人部分满意.不满意的1例患者是因为关节置换术后3年跖趾关节截骨面出现了较严重的骨质增生而引起疼痛的症状.有2例出现硅胶假体周围明显的骨溶解,但无症状,未作特殊处理.结论 Swanson双柄硅胶假体第一跖趾关节置换术能够保留关节活动度及路(足母)趾长度,从而维持前足正常的行走功能,达到消除跖趾关节疼痛、改善功能、矫正畸形等理想的效果,是重建跖趾关节的有效方法.

    作者:金今;李其一;林进;李佳忆;邱贵兴 刊期: 2005年第29期

  •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及其功能特性的研究

    目的分离、纯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并对MSC进行功能、特性鉴定.方法获取CML患者的骨髓MSC,应用极限稀释法获取单克隆来源的MSC,并在低血清培养液中培养和扩增;流式细胞术检测MSC免疫表型和细胞周期;通过油红O染色、Von Kossa染色和Western印迹检测MSC向脂肪、骨和神经细胞的分化.电镜检测CML患者骨髓MSC的超微结构;通过软琼脂培养法和裸鼠接种,确定CML来源的MSC是否存在致瘤性.结果MSC在相应的诱导条件下可以向骨、脂肪和神经细胞分化.CML来源的MSC在倒置显微镜下为梭形,表达CD29、CD44、CD105,而CD11b,CD31、CD34、CD45、HLA-DR均为阴性.CML来源的MSC BCR/ABL融合基因阴性,不具备体内和体外致瘤性.结论 CML患者骨髓中存在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MSC,该细胞群体不具备体外和体内致瘤性,表现为正常MSC的生物学特征.

    作者:赵智刚;唐晓琼;李静;史明霞;邹萍 刊期: 2005年第29期

  • 重组变构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对裸鼠移植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作用

    目的观察新研制的重组变构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RAIL)(recombinant mutant human TRAIL, rmhTRAIL)的抗肿瘤作用进行评价.方法采用非小细胞肺癌NCI-H460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观察腹腔注射不同剂量(共分5组)的rmhTRAIL对裸鼠肿瘤生长抑制的作用.此外,用TUNEL染色法及DNA片段的凝胶电泳法观察了rmhTRAIL在体内外对裸鼠肿瘤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结果 rmhTRAIL中(5 mg/kg)、高剂量(15 mg/kg)组相对肿瘤体积(RTV)分别为3.19±2.05和1.47±0.77,显著小于对照组8.48±5.87( P <0.05,和 P <0.01); 相对肿瘤增值率(T/C%)分别为37.6% 和17.3%.中、高剂量组肿瘤重量分别为1.09 g±0.55 g和0.31 g±0.09 g,显著小于对照组2.78 g±0.77 g( P <0.01).经rmhTRAIL处理的肿瘤组织和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均出现大量TUNEL染色阳性的凋亡细胞,rmhTRAIL处理的肿瘤细胞的DNA提取物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上呈现典型的具有凋亡特征的DNA梯带.结论 rmhTRAIL具有显著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其机制主要是引起肿瘤细胞的凋亡.

    作者:唐艳旻;杨世方;朱冰;崔俊生 刊期: 2005年第29期

  • 干扰素α对丙型肝炎病毒复制子的抑制作用

    目的利用丙型肝炎病毒(HCV)复制子细胞模型,体外研究干扰素α(IFN-α)对HCV复制子的抑制作用,并探讨 IFN-α信号传导与激活转录分子( STAT )及介导 IFN-α抗病毒作用的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的表达水平.方法以HCV复制子质粒为模板体外转录合成HCV复制子RNA, 将此RNA 转染Huh7肝癌细胞并经G418筛选,建立HCV复制子细胞株;用不同剂量(0~5000 IU/ml) IFN-α处理HCV复制子细胞72 h或用1000 IU/ml IFN-α处理细胞不同时间(0、 24、 48、 72、 96h),通过半定量RT-PCR及实时定量PCR同时检测HCV RNA,Western印迹检测HCV NS5A蛋白表达水平,研究IFN-α对HCV复制子的抑制作用.结果 IFN-α能明显抑制HCV RNA的复制,10 IU/ml 及25 IU/ml IFN-α可使HCV RNA较无IFN-α处理的对照细胞分别降低约68%及75%;IFN-α 1000 IU/ml作用24 h或96 h导致HCV RNA较对照组分别降低75%及88%,同样,IFN-α对HCV NS5A蛋白的合成也有明显抑制作用,说明IFN-α的抗HCV作用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HCV复制子细胞中有抗病毒作用的 ISG(PKR、2'5'OAS、G1P3、ISG20及ISGF3γ)呈明显的IFN诱导性表达.结论 IFN-α能明显抑制HCV RNA的复制,其抑制作用与IFN-α剂量及作用时间有关,PKR、2'5'OAS、G1P3、ISG20及ISGF3γ等ISG可能介导IFN-α的抗HCV作用.

    作者:贾因棠;魏来;蒋栋;丛旭;费然 刊期: 2005年第29期

  • 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自然史的观察性研究

    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是Gibson等于1989年首先定义的一种疾病诊断,表现为慢性干咳或晨咳少许黏痰,痰嗜酸性粒细胞>3%(0.03),肺功能正常,无气道高反应性的证据,峰流速变异率正常,是引起慢性咳嗽的一个重要原因,大约占慢性咳嗽的10%~20%.吸入糖皮质激素后短期内咳嗽减轻,痰嗜酸性粒细胞下降,但长期效果尚不确定.尽管EB作为一个独立的临床疾病,到目前为止还未获得公认,但其与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关系以及自然转归都引起了人们极大兴趣.2005年5月Berry等在<临床实验免疫学杂志>(Clin Exp Allergy,2005,35:598-601)上报道了他们长达7年的随访观察的结果.

    作者:马洪明 刊期: 2005年第29期

  • 静止压力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与凋亡

    目的探讨静止压力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将胚胎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系A10细胞分别在正常大气压下、80、100、200 mm Hg等静止压力下培养;利用MTT法测定细胞成活率,流式细胞仪测试样品的细胞周期与凋亡率.结果在较低压力下(100 mmHg )A10 细胞成活率增加,细胞增殖,处于G0/G1期的A10 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增殖指数(PI)显著升高,凋亡率与正常无差异;在 200 mm Hg的压力下成活率降低,G0/G1期A10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细胞增殖受抑制,凋亡率亦显著增加.结论较低的压力可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而过高的压力则可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钱结胜;王深明;刘大钺;林颖;黄雪玲 刊期: 2005年第29期

  • 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显像对确定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

    目的比较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显像(PET)和CT显像在判定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有无转移上的临床价值.方法 68例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于手术前常规进行PET和CT胸部显像,判定纵隔淋巴结有无转移.1个月以内行开胸手术纵隔淋巴结清扫或标准电视纵隔镜淋巴结活检以获取纵隔淋巴结病理标本,对切除的纵隔淋巴结进行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和PCNA/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病理学检查结果与手术前的影像学CT检查进行比较.结果有纵隔淋巴结转移者52例,无纵隔淋巴结转移者16例.CT显像诊断纵隔淋巴结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9%(40/52)、50%(8/16)、70.6%(48/68)、83.3%(40/48)、40%(8/20).PET显像诊断纵隔淋巴结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3%(48/52)、87.5%(14/16)、91.2%(62/68)、96%(48/50)、77.7%(14/18).CT+PET的敏感性为98%(51/52).结论在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上,PET明显优于CT,CT+PET能提高检查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的敏感性.

    作者:支修益;刘宝东;许庆生;张毅;苏雷;王辉荣;胡牧 刊期: 2005年第29期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