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茹;杨宗莉
随着公共卫生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人们对学校卫生促进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与保障健康潜能发挥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本文提出从更新学校卫生观念入手,充分认识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和社会决定因素,倡导生命历程方法促进学校卫生发展,充分发挥儿童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将学校卫生融入所有政策的社会环境氛围,把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关注期从出生前后的一千天延长至一万天,为终身健康打下基础,从而为学校卫生赢得新的发展机遇.
作者:陶芳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隔代抚养对学龄前流动儿童肥胖的影响,为家庭提供正确的喂养方式和干预方法预防儿童肥胖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6所幼儿园的全体在读学龄前儿童,选取祖辈抚养为主的儿童为祖辈抚养组,按1:1配对选取父辈抚养组.通过测量儿童的身高、体重、胸围等指标评估儿童的肥胖状况,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抚养人的养育观念进行研究.结果 学龄前儿童肥胖检出率为5.48%,以轻度肥胖为主,占62.79%.在祖辈与父辈2个抚养组中,儿童肥胖发生率分别为6.24%和4.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805,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肥胖发生率有升高趋势(x2=10.583,P<0.05).祖辈和父辈2个抚养组在儿童均衡性饮食、进食速度、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对儿童进食情况的关注、控制食物种类和数量、主动获取喂养知识方面均存在差异.结论 隔代抚养与学龄前流动儿童发生肥胖密切相关.引导主抚养人学习正确的喂养知识,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有效降低学龄前流动儿童肥胖发生率的关键.
作者:赵广英;魏煌忠;程郁离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1985-2014年中国汉族不同性别年龄组学生身高占成人身高百分比(简称“身高占比”)的变化趋势,为研究中国汉族学生身高占比变化的长期趋势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1985,1991,1995,2000,2005,2010,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资料中7~18岁汉族学生的身高测量数据,计算各年龄组学生身高占比及净增长,分析中国汉族不同性别年龄组学生身高占比变化的长期趋势.结果 1985-2014年,中国汉族学生身高呈逐渐增加趋势,其中男生增高3.79 cm,女生增高2.30 cm.男生身高的城乡差异由1985年的2.92 cm降至2014年的1.21 cm,女生由2.07 cm降为0.95cm.7岁男、女生身高占比分别由1985年的72.02%,76.54%增加至2014年的73.62%,78.50%;8~12岁女生和男生身高占比也逐年增加,同年龄女生的身高占比均高于男生;10岁女生与12岁男生及14岁女生与16岁男生身高占比变化趋势一致.10岁女生或12岁男生身高占比净增长大,且16岁前身高占比均增加,而16岁时无增长.结论 近30年,中国汉族18岁学生的身高仍在增长,城乡差异缩小,主要变化为青春期生长突增高峰年龄前身高占比增加.
作者:朱元多;陶芳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童年中晚期儿童的心理素质与压力认知的关系,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基础.方法 选取847名中山区中心小学和达州市通川区金山小学三、四年级学生为对象,以2014年6月-2015年7月进行心理素质测试3次,筛选出高、低心理素质各50名学生,采用混合实验设计,考察心理素质与压力认知之间的关系.结果 低心理素质的小学生对负性事件的回忆量(19.20±7.16)高于高心理素质的小学生(10.84 ±4.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0,P<0.01);高心理素质的小学生对不同压力程度(高、中、低3种程度)负性事件的威胁性评定分别为(38.82±9.35)(37.60±8.73)(38.00±7.87)分,低心理素质的小学生评定分别为(40.22±9.09) (39.48±8.84) (39.40±8.50)分.心理素质水平不同的小学生对于负性事件的威胁性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1,P>0.05).小学生对不同压力程度负性事件的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3.128.27)=2.23,P>0.05];不同心理素质与不同压力程度负性生活事件的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4,178.27)=0.67,P>0.05].结论 童年中晚期儿童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对其压力认知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为心理素质可以降低小学生对负性生活事件的易感性.
作者:苏志强;张大均;刘培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索生态瞬时评估(ecological momentary assessment,EMA)技术在大学生性行为监测中的可行性,为更好地监测大学生性行为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通过立意抽样与滚雪球抽样,依据“信息饱和”原则,招募发生过性行为的20名大学生进行个别深入访谈,了解其参与EMA的意愿、顾虑以及建议,据此制订EMA计划,开展可行性试点研究,采用经验抽样法和自我监测法收集资料.结果 参与访谈的20名大学生中,17名(85%)访谈对象同意参加,实际15名参加了EMA可行性试点.试点期31d,发布465次填写指令,获得438份反馈信息,平均反馈率为94.19%;经验抽样法的平均反馈率为80.43%,平均超时率为14.97%;性行为自我监测率为51.97%;提前填报的平均发生率为8.45%;问卷平均完成时间经验抽样法为1.33 min,自我监测法为4.67 min.结论 EMA退出率低、反馈率高、超时情况较少,在充分取得调查对象信任的前提下,对大学生进行性行为EMA可行.
作者:李彦霖;余红梅;廖芮;王华平;黄艳玲;谢冬梅;宋一蓓;杨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水族中小学生足长与身高、体重的关系,为人类体质调查积累资料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九仟镇6~ 16岁水族中小学生l 382名(男生689名,女生693名),对其足长、身高和体重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 男生足长由6岁的17.10 cm增长到16岁的23.44 cm,女生由16.29 cm增长到22.14 cm,男、女生平均年增长值分别是0.63和0.59 cm;男生身高由112.49 cm增长到157.13 cm,女生由109.01 cm增长到149.79 cm,男、女生平均年增长值分别为4.46和4.08 cm;男生体重由19.11 kg增长到45.88 kg,年均增长2.68 kg,女生由17.83 kg增长到45.02 kg,年均增长2.72 kg.各年龄组男女生足长与身高、体重均呈正直线相关关系(r值为0.437~0.927,P值均<0.01).水族中小学生足长(x)与身高(y1)、体重(y2)的回归方程,男生为y1=5.801x+ 17.001,y2=3.677x-43.768;女生为y1=5.942x+ 15.592,y2=3.836x-45.512.结论 水族男女中小学生足长与身高、体重均相关.所得回归方程可用于推算水族学生身高和体重.
作者:骆文斌;刘运敏;张万;杨正华;潘开昌;余跃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索中学生校园欺凌和自杀相关行为的关系,为中学生校园伤害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方便抽取南昌市和抚州市3所中学共7 129名中学生作为被试,使用Olweus欺负问卷、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问卷中自杀相关条目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报告率为21.5%,其中仅被欺凌者为13.7%,仅欺凌者为2.7%,欺凌—被欺凌者为5.1%,均为男生高于女生(P值均<0.01).中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3种自杀相关行为的报告率分别为23.9%,10.6%和3.0%.控制相关混杂因素后,校园被欺凌、欺凌、欺凌—被欺凌均增加中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的发生风险(OR值为2.21~3.20,P值均<0.01).结论 中学生校园欺凌是自杀相关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减少校园欺凌可能对自杀相关行为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唐寒梅;杨丽霞;傅树坚;章利明;傅燕艳;陈小龙;胡旺;何恒;李欢欢;黄鹏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兰州市7~18岁中小学生睡眠时间和血压的关系,为预防青少年高血压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兰州市4 200名中小学生进行身高、体重和血压测量,并调查睡眠时间.采用t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睡眠时间和血压之间的关系.结果 男生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115,4.402,P值均<0.01);在7~12,13~15,16~18岁3个年龄组中,无论男女,睡眠时间充足学生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睡眠时间不足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在调整了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等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与收缩压、舒张压的关联均有统计学意义(JP值均<0.05).结论 兰州市中小学生睡眠时间和血压之间存在关联性,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可能有助于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预防.
作者:李柏谖;张芸环;秦天悦;刘玮;张俊梅;苏俊海;张印红;王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苏南地区小学生体质健康与生活方式特征,为小学生体质状况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整群抽取苏南地区6 192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小学生生活方式调查问卷,调查小学生体质健康与生活方式的特征及相关性.结果 苏南地区小学生的体质健康优秀等级比例仅为12.6%.五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和身体素质得分均为大,其中体质健康得分与其他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六年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得分小,与其他各年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生和乡村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要好于男生和城市学生(t值分别为-2.29,-2.50,5.79,2.27,P值均<0.05).苏南地区小学生的睡眠情况、静态视屏行为和课外运动锻炼达标率分别为15.5%,72.6%和65.9%.体质健康与性别、城乡、睡眠时间、静态视屏行为、课外运动锻炼的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另为0.239,0.217,0.137,0.369,0.259,P值均<0.05),而与年级无相关性(r=-0.048,P>0.05).结论 苏南地区小学生体质健康和生活方式状况不容乐观,应采取“政府—学校—家庭”三方协同、综合干预的措施提高或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水平.
作者:任玉庆;潘月红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不同发育阶段儿童视屏时间与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EF)的相关性,为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方便整群抽取安徽省蚌埠市2所小学一~二年级儿童,共收集完整父母问卷1 269份,调查儿童幼儿期(0~3岁)、学龄前期(3~6岁)及学龄期学习日与周末视屏时间;采用《学龄儿童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父母版》(BRIEF-P)评价儿童执行功能指标:行为管理指数(BRI)、元认知功能指数(MI)和总执行功能复合分(GEC),同时开展体格发育检查,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发育阶段视屏时间与EF各指标的关联.结果 父母报告幼儿期与学龄前期平均视屏时间1~<2 h/d的比例分别为13.1%和24.5%,≥2 h/d的比例分别为4.3%和8.4%.学龄期学习日与周末视屏时间≥2 h/d的报告率分别为15.6%和74.2%.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幼儿期,相对于无视屏暴露组,视屏时间为<0.5,0.5~<1,1~<2,≥2 h/d组儿童BRI T得分增高(OR值分别为1.880,1.894,2.125,3.110,P值均<0.05);视屏时间为0.5~<1和≥2 h/d组儿童GEC T得分升高(OR值分别为1.776,2.344,P值均<0.05).在学龄前期,相对于视屏时间<0.5 h/d组,视屏时间0.5~<1,1~<2,≥2 h/d组儿童BRI T得分升高(OR值分别为1.828,2.304,2.293,P值均<0.05);视屏时间1~<2 h/d组儿童MI T得分增加(OR=2.036,P<0.05);视屏时间0.5~<1,1~<2,≥2 h/d组儿童GEC T得分升高(OR值分别为1.640,2.304和2.109,P值均<0.05).学龄期视屏时间对EF各指标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学龄期儿童周末视屏时间≥2 h/d普遍存在,幼儿期和学龄前期视屏时间超过0.5 h/d与行为管理、元认知和总执行功能降低密切相关.
作者:曾琛琛;段晓楠;胡晶晶;万宇辉;苏普玉;单杰;渠咏梅;孙莹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天津市家庭相关环境因素对小学生视力不良的影响,为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天津市3所小学一~六年级的1404名小学生进行调查.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对小学生进行视力检查;对学生或家长采用自编“天津市学生用眼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学生总体视力不良率为43.1%,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之间视力不良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9.5,81.3,P值均<0.01).是否独生子女(x2=19.9)、父母文化程度(x2值分别为20.5,32.4)、父母视力不良情况(x2=35.9)、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的地方(x2=14.0)、学习时开灯情况(x2=21.3)、睡觉时开夜灯情况(x2=5.5)、家长是否会注意孩子读写习惯(x2=6.9)、家长是否带孩子接受阳光照射(x2 =29.0)均与视力不良有关(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越大、女生、父母至少一方患有视力不良是小学生发生视力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父母带孩子外出接受阳光照射是视力不良发生的保护因素(P值均<0.05).结论 小学生视力不良患病率有随年级逐渐升高的趋势,家庭相关因素对视力不良的发生具有影响.
作者:郭璇;刘盛鑫;王奇凡;叶盛;张欣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迁,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束缚不断弱化[1],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经济发达的城市,将子女留守农村由长辈或他人照看.近年来,农村留守学生群体规模不断扩大[2],全国妇联2008年统计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总数约5 800万,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约3 000万;环球网2015年6月19日报道中国约有6100万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学生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
作者:梁芹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学生读写习惯对视力的影响,为制定有针对性的中小学生视力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天津市市区有代表性的5所学校共2 081名中小学生,对其进行视力检查和问卷调查,并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读写习惯对视力的影响.结果 2 081名中小学生总体视力不良检出率为53.96%,其中重度视力不良检出率为23.79%.男、女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50.18%和58.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81,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读写时身体与课桌保持1拳距离是视力不良的保护因素(OR=0.751);眼睛距离书本过近如< 20 cm(OR=1.575)、在阳光直射下看书(OR=1.531)、持续长时间读写如120~180 min(OR=2.549)、乘坐交通工具时玩电子产品(OR=1.726)是视力不良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中小学生的读写习惯会对视力状况产生影响,学校和家长应帮助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
作者:刘盛鑫;叶盛;曹永军;王奇凡;张欣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北方某城市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的流行情况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为开展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该城市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4 008名,进行欺凌行为匿名问卷调查.采用x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年级、学校类型、家庭类型等学生欺凌行为报告率差异.结果 该市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的报告率为12.9%,其中男生为17.6%,女生为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038,P<0.01).欺凌他人的报告率为6.5%,被他人欺凌的报告率为10.4%.欺凌行为的报告率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增高,在初中阶段达到峰值,随后出现下降(x2=14.023,P<0.01).职业中学学生通过手机、网络散布谣言的报告率高于普通学校和重点学校学生(x2值分别为12.003,7.519,P值均<0.01).单亲/重组家庭学生发生欺凌他人和被他人欺凌的报告率均较高(x2值分别为9.785,14.136,P<0.01).住宿生中被殴打、关黑屋,被破坏物品,威胁、强迫和遭受网络欺凌的比例均高于非住宿生(x2值分别为11.802,5.356,11.793,4.881,P值均<0.01).1.0%的学生同时有4种及以上欺凌他人的行为,1.5%的学生同时遭受4种及以上的欺凌.结论 应动员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建设安全校园,预防欺凌行为的发生,并针对高危人群开展心理咨询.
作者:郑茹;王宏伟;李伟民;星一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海南省“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贫困地区学生血清维生素D水平,为制定营养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海南省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琼中县、临高县和白沙县)的初中和小学学生1 398名,采集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25(OH)D水平.结果 中小学生平均血清25-(OH)D水平为(25.8±5.7) ng/mL,男生和女生平均水平分别为(27.3±5.9)和(24.4±5.2)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06,P<0.01);小学生和初中生平均水平分别为(26.5±5.8)和(24.5±5.5)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34,P<0.01).维生素D缺乏率和不足率分别为0.1%和14.3%.不同性别、不同学段监测县的学生维生素D营养状况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764,-5.695,28.775,P值均<0.01).结论 海南省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维生素D营养状况总体较好,但仍有部分人群维生素D不足,尤其是女生和初中阶段学生不足率相对较高,需采取针对性的营养干预措施.
作者:易聪;吴红;张帆;周静;戴华;方桂红;冯棋琴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吉林市农村留守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方案和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6年3-9月抽取吉林市农村426名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吉林市农村留守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13.85%,其中轻度贫血44名(10.3%),中度贫血12名(2.8%),重度贫血3名(0.7%).贫血患病率在性别、年龄、家庭月收入、母亲孕期补铁、饮食习惯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孕期补铁、家庭月收入、饮食习惯是农村留守儿童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2.027,1.059,2.360,3.998,P值均<0.05).结论 吉林市农村留守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较高,以轻度贫血为主.应积极开展健康宣教,普及贫血知识,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饮食习惯,防控贫血的发生.
作者:王璇;范振崴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小学高年级学生与高中生对近视病因的了解程度,为相应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从辽阳市抽取2所小学和2所高中共1 185名学生进行近视眼病因认知调查,要求其列举5个近视眼病因.结果 不同性别学生近视病因认知报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病因有14个,包括强光/阳光、不休息、广义的熬夜、过度用眼、广义的手机、电视、电子产品、用眼不卫生、熬夜、夜间读写、手机、用眼时间过长、暗光读写、遗传;有统计学意义的有12个,其中男生高于女生的有计算机、读写、课业负担、时间长、电游、广义的计算机、用眼负荷过大,女生高于男生的有各种姿势、距离过近、眼操不足、躺着阅读、不合理饮食.小学高年级学生和高中生近视病因认知报告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的有6个,包括电子游戏、用眼不卫生、广义的熬夜、计算机、电视、各种姿势;有统计学意义的有20个,其中小学生高于高中生的有12个(遗传、暗光读写、过度用眼、时间长、电子产品、眼操不足、躺着阅读、强光/阳光、夜间读写、广义的计算机、用眼负荷过大、用眼时间过长),高中生高于小学生的有8个(手机、熬夜、读写、课业负担、距离过近、不合理饮食、不休息、广义的手机).结论 不同性别及学段学生近视眼病因认知有差异.
作者:富中茗;王智勇;王云;任辉;董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究广西在校大学生的身体脂肪参数对肺功能的影响,为改善大学生身体功能素质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广西医科大学2 462名(男生716名,女生1 746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并采用奥美体成分测量仪(Tanita MC-180)测量身体脂肪参数,参照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统一测试大学生的身高、体重及肺活量.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男女大学生的肺活量均随着体脂率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肺活量体重指数均随着体脂率的增加呈下降趋势(F值分别为41.627,69.196,P值均<0.05).体脂率过低组男大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与身体各部位脂肪参数的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体脂率过高组和标准组的肺活量体重指数与不同部位的脂肪参数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性(r值均<0,P值均<0.05).在女大学生中,仅有体脂率过低组和标准组的肺活量体重指数与身体各部位脂肪参数呈负相关(r值均<0,P值均<0.05),体脂率过高组的肺活量体重指数与身体各部位脂肪参数的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部分身体脂肪参数可导致一定程度的肺活量体重指数下降,对大学生的肺功能造成一定影响.保持身体各部位适宜的脂肪含量对改善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肺功能有一定积极作用.
作者:黄丽仟;周芳园;罗紫玉;莫钊鸿;高天云;龚健古;徐林;刘鹏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儿童性别、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神经行为的影响,为帮助家长针对不同性别儿童找到更为理想的教养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在2015年4-10月,选取太原市6个城区和4个郊(县)区中的2 644名小学四、五年级学生完成《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调查和《WHO神经行为核心测验组合》测试.结果 经单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父母教养方式儿童数字跨度总得分、数字跨度顺序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170,3.207,P值均<0.05);不同性别儿童数字跨度顺序得分不同(F=4.682,P=0.031);儿童性别与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数字跨度总得分(F=2.603,P=0.034)、数字跨度顺序得分(F=3.139,P=0.014)的影响均有交互作用.经分层方差分析,男童不同父母教养方式儿童数字跨度总得分(F=2.691,P=0.030)、数字跨度顺序得分(F=3.291,P=0.0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女童不同父母教养方式儿童数字跨度总得分(F=3.162,P=0.013)、数字跨度顺序得分(F=3.180,P=0.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t检验,女童数字跨度顺序得分高于男童(t=-2.590,P=0.010),男童习惯用手2次得分之和、非习惯用手2次得分之和高于女童(t值分别为4.204,7.572,P值均<0.01).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性别除直接影响儿童神经行为外,两者对儿童神经行为的影响还存在交互作用.
作者:胡瑞杰;马自芳;薛钟瑜;唐颖;王莉;王祝欣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天津市中小学校教室照明情况及其与学生视力的关系,为中小学生视力保护提供依据和理论支持.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天津市有代表性的3所学校中共计67间教室,进行教室照明检测,并对所检测教室的1 494名学生进行视力不良筛查.采用秩相关初步分析教室照明指标与班级平均视力的关系.结果 课桌面和黑板的平均照度合格率较高,分别为85.07%和70.15%;黑板照度均匀度合格率较低,仅有52.24%.小学教室课桌面平均照度均高于初中和高中(P值均<0.01),但初、高中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2).不同年级组间的视力不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8.01,P<0.01),且随着年级升高,视力不良率增加.仅在小学中发现班级平均视力与课桌面平均照度间存在正相关(r=0.688,P<0.01),初、高中未发现班级平均视力与教室照明指标的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 教室光环境可能更易对小学生的视力发育产生影响.应重视教室照明现状,为中小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室照明环境.
作者:叶盛;刘盛鑫;曹永军;王奇凡;张欣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