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均波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ventilation syndrome,OSAHS)为常见疾病.有关OSAHS与心脏、肾脏的损害等研究目前报道较多.OSAHS也可引起血液学改变,包括红细胞增多、血小板活化、血栓性疾病增加等,其原因与反复发生夜间缺氧有关.夜间反复发生的低氧血症能刺激肾脏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这可能与红细胞增多症有关[1].EPO是红细胞生成、分化成熟的重要刺激因子,近研究认为EPO有许多生理作用.为此,本研究通过测定OSAHS患者不同时间的EPO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探讨OSAHS患者血清EPO释放的昼夜规律.
作者:王毓洲;张沪生 刊期: 2004年第16期
免疫纳米磁珠的诞生为肿瘤细胞生物诊断提供了先进的分离手段[1].本研究旨在探讨建立一种应用纳米免疫磁性分离技术(IMS),通过外周血液能快速、灵敏、简便地检测早期肺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CTC)的方法,以利于发现早期肺癌患者隐性微转移、监测术后患者肿瘤复发与转移、评估患者预后以及制定治疗方案.
作者:王晓光;胡红;刘又宁 刊期: 2004年第16期
目的研究Ⅰ型先天性厚甲症患者KRT6A基因突变情况,为建立该病的基因诊断与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提取1例Ⅰ型先天性厚甲症患者及家系成员和50名正常对照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设计针对KRT6A基因的特异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DNA直接测序明确具体的突变位置和方式,限制性内切酶反应验证基因突变.结果 PCR结合DNA测序发现患者KRT6A基因第7外显子存在异常;第1385位核苷酸由胸腺嘧啶(T)突变为鸟嘌呤(G),导致KRT6A角蛋白2B螺旋区末端第462位密码子由异亮氨酸(I)变成丝氨酸(S),即发生I462S错义突变.患者父母及与家系无血缘关系的50名正常对照均未发现此突变,提示I462S为一种新生突变(de novo mutation).结论 KRT6A基因I462S新生错义突变是导致该例患者Ⅰ型先天性厚甲症的特异突变.
作者:康晓静;孙淼;杨威;于敏;鞠强;罗会元;夏隆庆;张学 刊期: 2004年第16期
目的评价P504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前列腺腺癌活检标本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观察P504S在150例前列腺腺癌和相关疾病[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前列腺上皮内肿瘤(PIN)、不典型小腺体增生(ASAP)]前列腺标本中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情况,并结合HE切片、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和CK34βE1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105例前列腺腺癌病例中,P504S染色阳性率为98.1%,其中弥漫阳性率(≥+++)为97.1%,染色情况与Gleason评分、患病年龄、血清总PSA值的关系无显著意义.在腺癌病例中:24例癌周有PIN,全部P504S弥漫阳性;82例周边有良性前列腺腺体,其中有8例P504S呈(+)(9.6%);8例周边有基底细胞增生(BCH),P504S均为阴性.在42例BPH中10例P504S呈(+)(23.8%),1例(++)(2.4%);在3例ASAP中未见阳性.结论 P504S是诊断前列腺腺癌的阳性标记物,具有较佳的敏感性(97.1%)和特异性(86.0%).在进行前列腺腺癌及其相关疾病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及鉴别时,还应结合HE切片、PSA、CK34βE12和p63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情况以及临床资料.
作者:肖雨;陈杰;罗玉凤;曹金玲;凌庆;金锋 刊期: 2004年第16期
目的探讨DNA载体途径的RNA干扰技术抑制肿瘤细胞的作用及机理.方法构建针对人端粒酶逆转录酶亚基(hTERT)的mRNA干扰质粒PSG-AS及对照质粒PSG-CTR,并将其分别转染HCCLM3肝癌细胞.Western 印迹测定hTERT的表达量;末端重复片断扩增-酶联免疫吸附(TRAP-ELISA)方法测定细胞端粒酶活性;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MTS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以观察PSG-AS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转染PSG-AS 的HCCLM3细胞 hTERT表达量减低,端粒酶活性抑制率为76%;PSG-AS转染细胞后凋亡率较PSG-CTR组明显升高(t=11.47,P<0.01),细胞生长受抑.结论 PSG-AS作用HCCLM3肝癌细胞后,通过对hTERT表达量和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促进细胞凋亡和抑制细胞的增殖,此法可能成为抑制肿瘤细胞的新途径.
作者:卢小东;覃文新;潘东宁;李锦军;万大方;温传俊;李朝军;顾健人;杨胜利 刊期: 2004年第16期
左心室肥厚(LVH) 及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DHF)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中间环节,被称为心血管病事件的中间终点,如不控制可进展为终末性心力衰竭.高血压是导致LVH和DHF的重要疾病,然而,人们在降压的同时往往忽略对LVH逆转及舒张功能不全的干预,因此应加强对这些中间终点治疗的认识.
作者:孙宁玲 刊期: 2004年第16期
终末期缺血性心脏病,常因大量功能组织细胞丧失而导致严重心力衰竭.对于这类疾病的治疗,近研究显示干细胞移植有可能取代受损组织细胞并建立新的血管恢复功能.对这一治疗措施的探索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心血管病学研究的焦点之一.
作者:葛均波 刊期: 2004年第16期
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血小板在动脉血栓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尤其近5到10年,随着动脉血栓形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大型临床试验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将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于临床.药物的选择也不仅仅是阿司匹林,噻氯匹啶和氯吡格雷等新药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辅助治疗作用已得到广泛证实.有效的静脉药物如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也已应用于临床.
作者:胡大一;史旭波 刊期: 2004年第16期
目前,研究人员正积极开展以成体干细胞为基础的再生医学临床试验研究.成体干细胞移植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应当遵守我国<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2003)>制定的全部准则;另一方面,由于作为体细胞产品的特殊性,利用成体干细胞治疗疾病将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作者:王韫芳;裴雪涛 刊期: 2004年第16期
成体干细胞的可塑性(plasticity)是目前临床治疗性应用的基础,但一直备受争议.特别是2002年Nature杂志发表了Terada和Ying等将标记有绿色荧光蛋白(GFP)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与胚胎干细胞(ES)进行共培养,观察到形成GFP+ES样细胞后,这种争论与质疑便进一步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引发了相关论战.但在争论的背后,临床的某些领域,如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下肢缺血性疾病治疗等,已在利用这一特性进行相关的治疗研究,据报道已取得了喜人的治疗效果.因此,这种临床治疗性应用超越理论突破的现象既是对基础科学研究本身,也是对伦理以及管理制度提出的挑战.
作者:付小兵 刊期: 2004年第16期
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等可导致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代谢性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在肥胖人群日益壮大的今天,如何减少肥胖引发的新陈代谢异常已成为医学界日益关注的焦点.吸脂疗法是否可作为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法一直具有争议.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Samuel Klein博士等新近就此进行的一项试验表明,吸脂并不能改善胰岛素在各种组织中的敏感度,也不能帮助降低其他导致冠脉性心脏病的代谢因素的危险度.该论文已经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NEJM,2004,350:2549-2557).
作者:铃儿 刊期: 2004年第16期
我们从2001年开始进行胚胎干细胞向肝细胞方向的诱导分化研究,大体分3个阶段:肝细胞在胚胎细胞分化系统中的获得及功能表达;肝细胞分化率的检测及提高;胚胎细胞来源的肝细胞移植在动物急性肝衰竭中的应用.
作者:郑启昌;胡安斌 刊期: 2004年第16期
目的全面评价去细胞组织工程同种心脏瓣膜的生物学、生物力学及免疫学特性.方法采用低渗液-去污剂[0.5 %去氧胆酸(DOA),1% DOA,1%Triton]-核酸酶去细胞法,测定了47例去细胞同种心脏瓣膜去细胞前后组织学、免疫学、组织厚度、组织含水量、热皱缩温度、组织基因组DNA 含量、胶原蛋白含量、应力应变曲线、破坏强度及组织伸长比变化.结果组织学检查1%DOA 24 h组完整地去除了同种心脏瓣膜、管壁及肌肉组织中所有的细胞成分,保留了完整的细胞外基质;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白细胞DR(HLA-DR)抗原表达明显下降;组织基因组DNA含量显著下降(瓣叶下降91.14%,管壁下降91.53%);与去细胞前相比,只有管壁组织的含水量(去细胞前75.4±1.8,去细胞后82.0±0.7,P<0.05)明显增加,组织厚度、瓣叶组织含水量、热皱缩温度、应力应变曲线、破坏强度及组织伸长比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低渗液-去污剂(1%DOA)-核酸酶去细胞法方便有效,去细胞组织工程同种心脏瓣膜的生物学及生物力学特性稳定,免疫性显著下降,符合机体的要求,为受体细胞化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研制提供了可靠的天然的纤维支架材料.
作者:崔彬;刘迎龙;谢宁;于存涛;宋来凤;李建荣;吴松 刊期: 2004年第16期
目的了解当前我国儿童携带流感嗜血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情况,以便有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预防.方法采用E-test小抑菌浓度 (MIC) 方法及KB纸片扩散法对2000~2002年北京、上海、广州3所儿童医院上呼吸道感染儿童携带流感嗜血杆菌进行10种常用抗生素敏感性检测.结果氨苄青霉素对898株流感嗜血杆菌的MIC50和MIC90分别为0.25 μg/ml和4 μg/ml,敏感性88.0%,10.6%菌株对氨苄青霉素耐药,所有氨苄青霉素中度敏感株和耐药株均产β-内酰胺酶,分离株产β-内酰胺酶率为12%;分离株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曲松、头孢呋辛敏感性均为100%;头孢克罗对分离株MIC50和MIC90分别为1.5 μg/ml和3 μg/ml,敏感性略低(96.1%),耐药率1.8%.流感嗜血杆菌对阿奇霉素、环丙沙星敏感率分别为100%和99%,对氯霉素、四环素、磺胺甲(口恶)唑/甲氧苄氨嘧啶(SMZ/TMP)耐药率分别为11%、18%、54.4%.北京和上海分离株对四环素敏感性分别为57%和61%,明显低于广州分离株(81%);广州和上海分离株对SMZ/TMP敏感性分别为47%和54%,明显高于北京株(35%);2000~2002年的3年中,分离株对氨苄青霉素敏感性呈逐年下降趋势,对氨苄青霉素总体耐药率由2000年的7.7%增加至2002年的14.5%.本研究中,34.5%分离株对8种抗生素均敏感,多重耐药株占12.8%, 敏感株的分布有地区差异.58.5%的分离株分布在5个常见耐药表型中,其中单一SMZ/TMP耐药多(29.8%);其次,SMZ/TMP和四环素交叉耐药(12.5%),单纯四环素耐药居第三位(9.4%).氨苄青霉素不敏感株对头孢克罗、四环素、SMZ/TMP和氯霉素耐药率分别为23.5%、63.3%、74.5%和63.3%,明显高于氨苄青霉素敏感株(1.6%、51.4%、11.1% 和4.9%);氨苄青霉素与头孢克罗对菌株MIC值呈正相关,与SMZ/TMP和氯霉素对菌株抑菌能力呈负相关.结论三地儿童携带流感嗜血杆菌的产酶率正在上升,导致菌株对氨苄青霉素耐药性增加,分离株对部分抗生素的耐药性有明显地域差异,菌株对氨苄青霉素耐药性与其对氯霉素、SMZ/TMP、头孢克罗耐药性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沈叙庄;陆权;邓力;俞桑洁;张泓;邓秋莲;姜敏;胡翼云;杨永弘 刊期: 2004年第16期
外伤性脂肪栓塞综合征(fat embolism syndrome,FES)是指全身多发性损伤或长骨骨折时,脂肪颗粒游离,在组织内压力增大情况下进入血液循环,成为脂肪栓子,造成体内多脏器的脂肪栓塞.多为严重创伤或骨折后的紧急危重合并症,如果未能及时发现并予以正确治疗,往往导致不良后果.我科自1998年8月至2003年8月共诊治创伤后脂肪栓塞19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王以国;陈保东;柴中民 刊期: 2004年第16期
目的通过比较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胸弯顶点处凸侧、凹侧椎旁肌的钙调蛋白(CaM)和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的差异,探讨椎旁肌在脊柱侧凸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选择了2001年8~12月期间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胸椎侧凸畸形患者10例,手术中取脊柱侧凸患者顶椎凸侧、凹侧椎旁肌肉组织各1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杂交检测脊柱侧凸椎旁肌组织中CaM和nNOS基因的表达,采用HE染色和SA染色检测椎旁肌组织肌纤维形态.结果 HE染色和SA染色显示脊柱侧凸患者凸侧肌纤维比其凹侧及正常对照的肌纤维明显变细.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杂交显示凸侧肌肉组织CaM和nNOS的表达量明显降低.结论脊柱侧凸患者双侧椎旁肌CaM 和nNOS表达不均衡,可能在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作者:赵宇;邱贵兴 刊期: 2004年第16期
心血管防治技术发展迅速,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不断取得重大的进展和突破.值得关注的是,每当心血管疾病防治技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时,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都对重大技术成就进行科学整合,及时形成疾病防治的新模式,构建相应的先进服务系统.这对于充分发挥现代医学科技成就的作用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胡大一 刊期: 2004年第16期
早在一个世纪前就有人提出造血细胞和血管细胞可能有一个共同的干细胞--血液血管干细胞(hemangioblast).血液血管干细胞可以发育分化成造血干细胞(HSC)和血管干细胞(angioblast),后两者进一步分化增殖形成血细胞和血管两大系统.但直到近几年,才有实验研究证实了血液血管干细胞的存在,并可通过免疫磁珠或流式细胞仪等技术进行鉴别和分离纯化.这些干细胞虽然数量很少,但其双重分化潜能使之成为临床移植治疗血液和血管性疾病的候选干细胞.
作者:韩忠朝;杨晨 刊期: 2004年第16期
一、干细胞与组织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干细胞是指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一类未分化细胞,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胚胎组织来源,可以分化为3个胚层的各种细胞,如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另一类是源于成体组织,能够产生所在特定组织的各种细胞,称为成体干细胞,如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stem cell,BMSC)、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视网膜干细胞以及角膜缘干细胞等.
作者:葛坚 刊期: 2004年第16期
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是继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之后发现的第三类携氧球蛋白,它主要在脑内高表达,可特异性地为脑供氧[1].NGB的发现开辟了脑缺氧研究的新方向,也为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疾病带来了新的希望.本实验室在国际上率先克隆了大鼠和人NGB的全长cDNA序列,并进行了组织分布、抗体制备等一系列研究[2-4].已有研究表明,缺氧和NGB的表达密切相关[5].在临床上,脑缺血尤其是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脑缺血是脑缺氧损伤性疾病的重要原因,而目前关于脑内缺血缺氧性损伤后NGB表达的变化情况尚缺乏详细资料.为此,我们采用沙鼠脑缺血模型系统地研究了急性脑缺血后脑内NGB在不同时间点表达的变化情况,旨在为脑缺血缺氧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尚爱加;周定标;高艳;邓亚仙;张成岗 刊期: 2004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