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加强我国校园急救教育与急救体系建设的思考

廖文科

关键词:急救医疗服务, 健康教育, 学生保健服务
摘要:2014年12月7-10日,笔者应邀赴日参加由日本国士馆大学举办的“中日公共与校园急救论坛”,听取了国士馆大学急救研究所田中教授的专题报告及日本东京防灾急救协会和琦玉县教育委员会相关负责人有关公共急救教育机制和校园急救教育制度、课程体系的介绍,又到多所小学、高中、大学进行了现场考察.现对参与此次论坛的有关情况进行梳理,并结合日本校园急救教育与急救体系建设的做法,对加强我国校园急救教育与急救体系建设进行思考和归纳,供研究我国校园急救教育与急救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北京市西城区5起学校结核病疫情接触者患病情况

    目的 分析学校结核病疫情中接触者患病情况,为进一步做好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市西城区2014-2016年发生的5起学校结核病疫情的接触者筛查资料.结果 5起疫情共划定接触者1 142人,PPD强阳性反应295人,发现续发病例37例,PPD强阳性率为25.8%,患病率为3.2%.其中Ⅰ级接触者417人,PPD强阳性反应138人,发现续发病例25例,PPD强阳性率为33.1%,患病率为6.0%;Ⅱ级接触者725人,PPD强阳性反应157人,发现续发病例12例,PPD强阳性率为21.7%,患病率为1.7%.Ⅰ级接触者的PPD强阳性率和总患病率均高于Ⅱ级接触者(x2值分别为17.866,15.839,P值均<0.05).结论 学校聚集性疫情的接触者感染结核菌和患结核病的风险较高.在学校聚集性疫情的处置过程中要加强Ⅰ级接触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筛查,对Ⅱ级接触者的结核病筛查也不容忽视.

    作者:孟炜丽;王芳华;王春梅;胡京坤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一起学校大肠埃希菌O153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探讨温州市洞头区某学校一起由大肠埃希菌O153感染引起的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类似疫情防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进行现场调查,描述流行特征,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探讨病因假设,采集患者、食堂工作人员的肛拭标本进行病原微生物培养,采用多重PCR技术确定毒力基因.结果 2016年10月16-31日,1 256名学生和教职工中累计发现病例126例,罹患率为10.03%(126/1 256),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腹泻(≥3次/d)(100.00%),伴有腹痛(84.13%)、恶心(27.78%)、呕吐(13.49%)、发热(7.14%)等症状.学生、教师不同食堂就餐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24,P=0.01).病例对照研究提示饮用学生食堂未烧开的水是此次暴发疫情的危险因素(OR=5.33,x2=10.33,P=0.00),病原微生物培养和多重PCR技术毒力基因鉴定确认为肠产毒大肠埃希菌O153感染.结论 本次疫情为由肠产毒大肠埃希菌O153引起学校感染性腹泻暴发,病例分布呈现明显的聚集性,发病曲线呈持续性暴露,饮用学生食堂未烧开的水是危险因素.建议学校严格执行因病缺课登记,完善校医制度,做好食堂卫生和饮用水管理.

    作者:蔡后富;张晓铭;郑小平;陈庆亨;杨丽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广州市城区中学生二手烟暴露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广州市城区中学生二手烟暴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校园控烟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广州市越秀区抽取7所学校的3 575名非吸烟中学生进行二手烟暴露情况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二手烟暴露率为59.7%,其中公共场所、家里、学校二手烟暴露率分别为49.5%,34.5%,10.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里二手烟暴露的影响因素有父亲吸烟、好朋友吸烟、同学吸烟和家里控烟情况;学校二手烟暴露的影响因素有性别、同学吸烟、教师吸烟和好朋友吸烟;公共场所二手烟暴露的影响因素有性别、每月零花钱、父亲吸烟、好朋友吸烟、同学吸烟(P值均<0.05).结论 公共场所和家里是广州市城区中学生二手烟暴露的重点场所,周围人群吸烟是二手烟暴露的危险因素,家里完全禁烟是有效降低二手烟暴露的关键措施.

    作者:刘国聪;叶小华;许斌;江汀;黄玮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我国高三学生高考前焦虑障碍检出情况Meta分析

    目的 综合评价我国高三学生高考前焦虑障碍检出情况,为开展相关防治和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CNKI,WanFang Data,VIP以及Science Direct,EBSCO-ASC +BSC,PubMed Central,Springer数据库,收集2002-2015年收录的有关我国高三学生焦虑障碍的文献,采用Meta分析合并发生率,并进行亚组分析,且对文献进行发表偏倚和敏感性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符合标准文献20篇,总样本量为13 662名高三学生,焦虑障碍合并检出率为34%(95% CI=27% ~ 42%,P<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高三学生焦虑障碍检出率随研究时间段的增加呈上升趋势;高三学生轻度(23.37%)、中度(8.52%)、重度(1.65%)焦虑障碍检出率呈梯度下降趋势;女生焦虑障碍检出率(30.94%)高于男生(23.26%);我国东部地区高三学生高考前焦虑障碍检出率高(38.35%),西部地区(29.81%)次之,中部地区(24.46%)低;非随机抽样法高三学生高考前焦虑障碍检出率(36.80%)高于随机抽样法(32.34%);考试焦虑量表(TAS)测出的结果(55.36%)高于焦虑自评量表(SAS) (23.54%)和其他量表(42.53%).结论 高三学生焦虑障碍检出率高且呈上升趋势,需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作者:陈法江;龚韩湘;叶秋丽;伍宝玲;张雅兰;郑楚萍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健康教育配合物理疗法对大学生颈椎病患者疗效与心理健康的影响

    目的 探究健康教育配合物理因子治疗对大学生颈椎病患者生命质量及焦虑、抑郁症状的影响,为提高大学生颈椎病治疗效果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4年5月-2016年5月期间,选取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行物理治疗的116例大学生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成观察组(58例)与对照组(58例),观察组采用健康教育配合物理因子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的物理因子治疗.采用简明健康测量量表(SF-36)、焦虑自评表(SAS)和抑郁自评表(SDS)评价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SF-36量表中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以及精神健康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观察组的SAS和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6.352,5.643,P值均<0.05);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4.245,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x2=5.199,P<0.05).结论 健康教育配合物理因子治疗改善了颈椎病患者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状况,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潘海燕;黄志刚;孔丹莉;于海兵;丁元林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廊坊市农村留守初中生健康满意度影响因素调查

    目的 了解廊坊市农村留守初中生健康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健康促进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整群抽取廊坊市农村留守初中生600名,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其健康满意度、家庭状况满意度和健康生活方式进行测量.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对影响留守初中生健康满意度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农村留守初中生健康满意度3个维度得分在2.96~3.33分之间,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健康生活方式6个维度得分在2.41~3.54分之间,个体生活方式表现处在中等偏下水平.影响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满意度的家庭状况满意度和健康生活方式因素共有8个,OR值在1.445~2.384之间;影响生理健康满意度有7个因素,OR值在1.447~ 2.590之间;影响社会适应能力满意度有5个因素,OR值在1.231~1.687之间.结论 农村留守初中生健康满意度受家庭和个体因素影响较大,应制定针对性的健康促进策略.

    作者:杨洋;武兴东;王建辉;王国昌;吴永慧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我国大学生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大学生处于青春晚期和成年早期的特殊时期,面临学业和就业的双重竞争和压力,较易出现睡眠问题.美国精神病协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APA)将失眠症定义为:单个个体至少在3个月的连续时间内,每周有3d以上存在睡眠质量差的问题[1].睡眠质量不仅影响人们日常行为的效率和安全,也直接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如导致免疫力降低、抑郁,甚至诱发多种疾病[2].大学生的睡眠问题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相关的研究和文献较多,数据量大,但研究结论各异.本文以国内外相关文献为基础,对大学生睡眠状况的研究方法、结果和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和整理,为相关部门或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黄建双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在社会支持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

    目的 了解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及情绪调节方式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为维护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自评抑郁量表和GROSS情绪调节方式问卷,对整群抽取的湛江市某所高校1 080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大学生女生领悟社会支持和抑郁得分(5.21±0.88,1.95±0.34)均高于男生(5.05±0.92,1.89±0.36)(t值分别为-4.52,-3.99,P值均<0.01);城市学生的抑郁得分(1.95±0.35)高于农村学生(1.92±0.34),文科生抑郁得分(1.96±0.34)高于理科生(1.91±0.34)(t值分别为2.15,-3.47,P值均<0.05);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认知重评策略呈正相关(r=0.22,P<0.01),与抑郁水平、表达抑制策略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8,-0.10,P值均<0.05);大学生抑郁水平与认知重评呈负相关(r=-0.25,P<0.01),与表达抑制呈正相关(r=0.10,P<0.05).大学生认知重评在领悟社会支持与抑郁之间具有中介效应,表达抑制在领悟社会支持与抑郁间无中介作用.结论 大学生认知重评策略的使用在领悟社会支持和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

    作者:杨慧芳;熊俊霞;董潮恩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小学一年级学生动作发展测评方法探索

    目的 探讨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量表(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Second Version,TGMD-2)、格赛尔发展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Observation-Revised,GDO-R)以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在小学一年级学生动作发展评价中的可行性及价值,为动作发展评估在幼小衔接及小学新生入学适应、身心发展促进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北京市某普通小学一年级全体4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TGMD-2、GDO-GM、国家学生体质测试对其动作能力进行评价,比较3种方法实施的可行性和结果.结果 体质健康测试中,小学生50 m跑、1 min跳绳成绩不及格率分别为4.55%和2.27%;TGMD-2测试结果中,26.7%的被试粗大运动商落后于正常发育水平,其中有46.7%的学生位移动作和35.6%的学生物控动作发育落后于现年龄6个月以上;GDO-GM测试中所有被试年龄当量均达到6岁水平.结论 综合运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TGMD-2可较全面评估一年级学生动作发展水平,GDO-R更适宜在幼儿园大班使用.

    作者:任园春;李亚梦;张茜;范静雯;杨霞;李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农村中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与生命质量的性别差异

    目的 分析农村中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和生命质量影响的性别差异,为制定生命质量健康促进策略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采用生命质量量表和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对分层整群随机抽取的河北省1 145名(男595名,女550名)农村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除社会关系和综合领域维度外,不同性别农村中学生生命质量和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农村中学生生命质量影响作用较强或较广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因素依次是身体运动、压力处理和营养行为(贡献率依次为22.3%,17.1%,16.3%);影响男性中学生生命质量的主要因素有每周3次、每次30 min的运动,执行有计划的运动课程,有足够睡眠等(t值分别为3.259,2.871,2.369,P值均<0.05),女性中学生有每周3次、每次30 min的运动,选择低脂低胆固醇食物,脉搏跳动能达预期目标等(t值分别为3.145,3.029,2.674,P值均<0.01).结论 农村中学的健康教育应针对不同性别学生的差异特点,在充分发挥体育运动独特健康促进作用基础上,强化行为干预,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促进生命质量提高.

    作者:马长会;武兴东;赵越强;王建辉;张榉斌;于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粤北农村贫困山区7~16岁学生骨强度发育状况

    目的 了解粤北农村贫困山区7~16岁学生骨强度发育状况,为儿童青少年骨质疏松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粤北农村贫困山区7~ 16岁的951名学生进行超声骨强度测试.结果 男、女生桡骨中段超声传播速度值(SOS)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男生在14~ 16岁期间增长速度较快(3 784.25~3 891.21 m/s),其中16岁组>15岁组>14岁组>13岁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生SOS值在12~15岁期间增长速度较快(3 730.81~3908.21 m/s),15岁以后增长缓慢,其中15岁组>14岁组>13岁组>12岁组(P值均<0.05).男生在7~8岁期间,SOS值高于同年龄段的女生;在13~15岁期间,女生SOS值均高于同年龄段男生(P值均<0.05).学生整体骨强度水平较差,骨强度处于正常水平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56.31%和56.20%,不足的比例分别为11.99%和9.50%;男生14岁时骨强度异常构成比高(29.20%),女生13岁时骨强度异常构成比高(22.73%);不同性别骨强度评价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青少年骨强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不同年龄段骨量发育速度不同;农村贫困山区学生整体骨强度评价水平不高并且无性别差异,要时刻关注儿童青少年尤其是处于13~ 14岁学生骨强度的发育状况.

    作者:姚亚娟;朱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一例高中生哀伤辅导心理危机干预案例分析

    因同学、教师、家长的丧失引起的危机事件给社会、学校、家庭、当事人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由丧失引发的哀伤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干预,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心理危机事件.心理危机指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时,不能回避也不能通过常态的途径和方法去解决所导致的心理失衡状态[1].哀伤辅导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可以有效缓解由丧失带来的哀伤情绪,并预防危机事件发生.哀伤包括生理反应和情感认知方面,也包括因身心反应而带来的外在社交和行为表现[2].哀伤是由突发的丧失事件引起的“心理休克”现象,表现为内心混乱、不知所措、复杂的情感反应、社会退缩或攻击性增强等[3].哀伤是丧失发生后个体必经的过程,哀伤辅导则是协助丧失者在合理的时间内引发正常的悲伤,健康地完成悲伤任务,而增进其重新开始正常生活的能力[4].Agneta等[5]研究发现,哀伤辅导对健康和幸存具有预防作用.Beem等[6]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哀伤辅导可以使遗孀在免疫和心理指标上恢复到正常人水平.因此,当高中生发生丧失事件时,开展哀伤辅导有利于缓解他们的身心痛苦,目的是让青少年接受现实、寄托哀思[7],大限度减少丧失事件向创伤性事件转化的可能性,预防心理危机事件发生.

    作者:涂涛;王道阳;方双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上海市中小学校直饮水工程建设现状及思考

    水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占人体重的60% ~ 70%,人体补充水分以饮水为主,膳食和代谢为辅,适量饮用健康卫生的白开水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式[1].《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将中国居民日均饮水量推荐值由2007版的1 200 mL提升到1 500~1 700 mL(7~8杯水)[2].据某项调查显示,我国多数中小学生饮水量达不到此值,上海学生日均饮水量仅为1 125.8mL,其中白开水饮用量为701.9 mL[3].根据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出厂自来水达标率仅为83%,约2.8亿居民饮用水不安全[4].中小学生在饮水量不足的同时,饮水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学生健康受到威胁.

    作者:王向军;杨漾;严景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北京市通州区2005-2015年儿童青少年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北京市通州区儿童青少年法定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儿童青少年传染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通州区儿童青少年法定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通州区2005-2015年共报告0~ 24岁儿童青少年法定传染病23种67 45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 113.27/10万.甲、乙类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387.84/10万,2005年为434.57/10万,2015年为220.3/10万;其中0岁组发病率高(1 167.95/10万),其次为5岁组(410.27/10万),10岁组发病率低(80.15/10万).丙类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1 725.44/10万.2005年为768.41/10万,2015年为1 814.06/10万;其中0岁组发病率高(9 417.82/10万),10岁组低(203.97/10万).结论 通州区儿童青少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丙类传染病发病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

    作者:孙秀梅;刘晓峰;杨玉清;孙晓伟;文晗;黄聪慧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体育托管模式对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探索

    自2007年4月29日全面启动阳光体育以来,有关促进中小学体质发展和体育工作推进的各级文件层出不穷.众多学者呼吁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亟待解决,并提出诸多可行方案,但见效甚微[1].学生体质下降并非是学校体育工作一己之力能够控制的[2],阳光体育项目的实施给出“每天运动1h”要求和目标,实施的形式、内容由学校体育工作者完成.然而,体育老师要承担学校的体育教学和训练任务,加之众多家长追求文化课的成绩,使学生体质下降成了必然结果[3].此外,我国部分省份中考体育项目分值上升,在分数的驱使下,家长、学生急功近利,实施大强度疲劳锻炼,由于身体素质差,导致运动损伤现象严重.2016年10月8-15日,笔者对219名高中生进行访谈调查发现,竟有63.50%的学生在中考体育锻炼时曾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甚至造成严重后果.造成损伤的重要原因是儿童青少年时期未曾打下良好运动基础,导致后期运动训练效果不显著,承受大强度运动时还容易造成伤害.

    作者:王嵛;赵斌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中性教育内容框架分析

    目的 了解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与教材中性教育相关内容,为未来义务教育性教育内容渗透发展提供建议.方法 以《国际性教育指南》为参考,将解释结构模型法和苏塞克斯大学教材分析、评价方案2种方法的思路结合运用,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与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材进行分析.结果 语文等7门课程标准中体现了性教育内容,共覆盖了5个性教育概念下的19个教育主题,对“性、性征和性的生命周期”“性行为和性反应”“怀孕预防”“长期承诺、婚姻和养育子女”4个性教育主题未见体现,“关系”“价值观、态度和技能”2个关键概念下的各主题内容体现深度相对不足.教材对于课标中性教育内容的体现情况参差不齐,“关系”和“人体发育”2个概念下的内容,教材体现为充分;政治课和生物课教材相较于分科课程和艺术类课程教材体现更为充分;超课标情况在生物等5门课程中均有出现.结论 建议制订“中小学生性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在明确统一的教育指南下实施多学科渗透性教育.

    作者:张庭浩;余小鸣;石琰琴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加强我国校园急救教育与急救体系建设的思考

    2014年12月7-10日,笔者应邀赴日参加由日本国士馆大学举办的“中日公共与校园急救论坛”,听取了国士馆大学急救研究所田中教授的专题报告及日本东京防灾急救协会和琦玉县教育委员会相关负责人有关公共急救教育机制和校园急救教育制度、课程体系的介绍,又到多所小学、高中、大学进行了现场考察.现对参与此次论坛的有关情况进行梳理,并结合日本校园急救教育与急救体系建设的做法,对加强我国校园急救教育与急救体系建设进行思考和归纳,供研究我国校园急救教育与急救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作者:廖文科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高校预防艾滋病试点风险警示教育效果评价

    目的 了解江苏省青年学生防艾知识现状及艾滋病教育效果,探索提升防艾意识的有效措施,为进一步深入开展高校防艾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从江苏省6所防艾试点高校中随机整群抽取3 422名青年学生,开展艾滋病视频播放与防艾处方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比较教育前后知识、态度的改变情况,从而评价健康教育效果.结果 教育后“国八条”总体知晓率从69.1%上升到82.2%(x2=147.335,P<0.01);各个条目的上升幅度介于3.8~ 16.6百分点之间.学生认为“学校讲授艾滋病相关知识较为重要”“怀疑被染了艾滋病病毒会马上做抗体检测的意愿”及“发生性行为时,避孕套会一直使用的意愿”分别从干预前的91.53%,88.5%及56.37%上升到干预后的94.99%,92.8%及60.92%(x2值分别为31.151,34.895,20.862,P值均<0.01).结论 江苏省青年学生防艾知识、态度有待提高,艾滋病视频播放与防艾处方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取得了显著效果,可在高校推广.

    作者:宋玥;杜国平;方坤;李小杉;颜文娟;嵇昱;葛尤;卫平民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中国5个少数民族7~18岁学生营养不良流行现状

    目的 分析中国五大少数民族7~18岁学生营养不良的流行现状,为少数民族学生的营养不良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少数民族中人数大于100万的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壮族和朝鲜族7~18岁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2014年颁布的国家卫生标准《学龄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筛查标准》(WS/T 456-2014)进行儿童营养状况评价,分析各民族学生营养不良状况的年龄、性别与城乡差异.结果 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壮族和朝鲜族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分别为4.5%,11.7%,13.3%,15.6%和6.8%,生长迟缓检出率分别为0.8%,0.2%,5.2%,3.0%和0.8%,中重度消瘦检出率分别为1.0%,4.5%,2.5%,4.9%和2.2%,轻度消瘦检出率分别为2.6%,7.0%,5.7%,7.6%和3.8%.结论 2014年少数民族学生营养不良有较大改善,但壮族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依然较高,维吾尔族学生生长迟缓现象严峻.

    作者:陈妍君;董彦会;杨忠平;王政和;王珺怡;赵海萍;马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海南2005-2014年黎族中小学生运动素质变化趋势分析

    目的 分析2005-2014年黎族7~18岁学生运动素质变化趋势,为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黎族学生体质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2005-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比较海南黎族中小学生速度、下肢爆发力和耐力素质指标.结果 2014年黎族学生运动素质整体随年龄增长而提高,且男生优于女生,但女生50 m跑好成绩在11~13岁.2005-2014年间,黎族7~18岁学生50 m跑成绩女生提高0.43 s(P<0.01),男生提高无统计学意义;但7~12岁学生成绩均提高(P值均<0.01),其中男生提高0.34 s,女生提高1.04 s.7~18岁立定跳远成绩女生提高了3.75 cm(P<0.01),男生提高无统计学意义,但13~18岁男生成绩提高了5.94 cm(P<0.01).7~12岁学生耐力跑成绩下降(P值均<0.01),其中男生下降3.43 s,女生下降2.75 s;13~ 18岁学生耐力跑成绩下降明显(P值均<0.01),其中男生下降20.26 s,女生下降6.12 s.结论 2005-2014年间海南黎族中小学生速度和下肢爆发力素质男、女生均不同程度提高,而耐力素质均呈下降趋势.

    作者:冯棋琴;黄永珍;易聪 刊期: 2017年第08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