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加强操作培训对提高年轻护士素质的作用

赵艳;郝楠;李丹

关键词:操作培训, 年轻护士, 素质
摘要:目的 探讨加强操作培训对提高年轻护士素质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我院在职和轮转的护士126名,成立操作培训品管圈(QCC)小组,以加强操作培训,提高职业素质为圈名,每组推荐一个职业能手作为圈长.由6名资深的护士长(未在本研究操作培训人员范围内)组织考核、培训等相关辅助工作,以QCC小组为培训单位对纳入研究的年轻护士进行操作培训(培训时间为半年).比较培训前后年轻护士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成绩、患者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以及护理工作差错发生率.结果 与操作培训前比较,操作培训后年轻护士的理论考试分数、临床技能考试分数、患者对年轻护士的满意度均明显提高(P<0.05),护理工作差错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将QCC引入操作培训能显著提高年轻护士素质水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国际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104例,按照患者入院诊治顺序进行编号,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护理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干预.结果 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6.34±1.33) mmol/L、餐后2h血糖(10.16±1.17)mmol/L、糖化血红蛋白(6.13±1.68)%,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相应指标(10.87±1.27) mmol/L、(17.16±1.29) mmol/L、(11.34±1.83)%,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评分(95.26±1.59)、患者满意度(96.15%)、依从性(90.3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相应指标(83.59±3.21)、(80.77%)、(55.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护理干预能够明显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依从性及满意度,增强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值得推广.

    作者:黄金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心理干预在可视无痛人流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在可视无痛人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的可视无痛人流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护理,观察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均存在焦虑症状,实验组患者的焦虑评分为(37.61±5.71)分,明显好于对照组(41.76±8.7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心理干预护理可以有效缓解患者术后恐惧,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对患者康复具有非常好的促进效果.

    作者:郭翠琴;常慧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血液稀释法自身输血的采血方法和护理分析

    目的 探讨血液稀释法自身输血的采血方法及其护理体会.方法 选择我血液中心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接待的较为合适的51例择期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手术之前对患者行麻醉处理,然后在其上臂大静脉处行穿刺采集自体血液,同时将采集的血液放置在室温下进行保存,待手术结束之前对患者进行回输处理,以此总结我科血液稀释法自身输血的采血方法及护理.结果51例患者中平均预存血量约为(452.1±49.7)ml;对血液细菌培养并检查显示皆为阴性;而MAP、SpO2、HR及ECG并未发生明显改变;在围术期患者也未发生败血症.结论 血液稀释法自体输血是一种十分有效且值得推广的方法,除了可以解决稀有血源的缺乏,还能节省血源及减少相关费用开支,此外术前采血也能大化减少术野血液有效成分的丢失,因此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玲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护理分析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60例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并进行一般的护理;干预组在通气治疗基础上给予系统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RR、HR、血pH值、PaO2、PaCO2的变化情况.结果 护理干预组的各个指标变化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无创机械通气的疗效,降低了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

    作者:刘晓青;戴建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探讨ICU医院感染的原因和预防护理措施

    目的 讨论ICU(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原因,并且对预防护理措施进行探讨.方法 对我院的77例ICU医院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其院内感染的各类原因,包括患者自身的一些情况(年龄、性别),自身免疫因素,在院所做的有创治疗,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医护的操作方面等.然后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探索出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结果 医院感染与患者的年龄有密切关系,年龄越大感染几率越大;有创治疗次数越多,感染也越容易;抗生素的不合理和不规律使用使得病原菌产生耐药性;医院的重症监护室的布置有问题或是医护人员不注重给患者创造一个无菌的环境,这都使得医院感染的几率升高.结论 只要加强对ICU的各项管理,注重无菌操作,尽可能地减少有创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对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提高患者的免疫力等诸多措施对预防医院感染是非常有意义的.

    作者:杨宇宁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脑梗死患者的心理干预及社区护理体会

    目的 对30例脑梗死,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在患者恢复期间,护士做好脑梗死患者的心理干预以及社区护理的工作.结果 经过有效护理,帮助这些患者及家属减少一定的治疗费用,减少患者的护理麻烦以及减轻患者的痛苦.结论 通过对脑梗死患者的心理干预措施以及社区护理可以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其死亡率.

    作者:黎瑞仪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护理警示标识在精神科病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 应用护理警示标识以实现患者的安全管理.方法 设计护理“六防”警示标识,粘贴于患者床头,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使用后)与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使用前)相同入组条件的1 000例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使用前后患者意外事故及护患纠纷的发生率.结果 应用护理“六防”警示标识后,护理纠纷、意外事故的发生率显著下降,患者的满意度显著提高(P<0.05).结论 护理警示标识的应用有效防范了意外事故的发生,是对患者实施安全管理的重要选择.

    作者:郁京萍;蔡燕;姚敏红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康复护理在早期颅脑外伤后患者的临床康复效果

    目的 探讨康复护理在早期颅脑外伤后患者的临床康复效果.方法 选取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6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用药及神经节苷脂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采用氧化应激指标、Barthel评分评定患者治疗后的康复状况.结果 两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MDA、GPx、AOA)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Barthel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神经节苷脂药物联合康复护理应用于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疗效显著,能明显降低患者病残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磊;公静;丁翠翠;蔡蕾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优质护理在合并吞咽障碍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理念在合并吞咽障碍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通过对本院神经内科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45例常规护理的合并吞咽障碍脑卒中患者以及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实施优质护理的45例合并吞咽障碍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情况、焦虑抑郁情绪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优质护理组患者吞咽障碍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86.67%),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3个月后,优质护理组患者焦虑标准分为(42.25±3.57)分,抑郁标准分为(44.28±3.75)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49.62±3.36)分和(49.48±3.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护理组患者满意度为(100.00%),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9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能够明显促进患者的吞咽功能康复,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程度,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董自娟;李明;王丽;李贤侠;魏洁;卜凡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护理小组负责制对手术室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目的 调查研究护理小组负责制对手术室的护理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1年8月在手术室开展小组负责制护理模式的护士与患者50例作为调查观察组,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在传统服务病房中的护士与患者50例作为调查对照组.通过对两组患者的综合能力进行测评得出护理质量,通过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得出其住院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优质护理质量以及患者十分满意度为90%、92%,这与对照组的40%、46%,具有显著性的差异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手术室内实施护理小组负责制可以有效地提高护士的素质以及护理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患者住院满意度.

    作者:吴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加强操作培训对提高年轻护士素质的作用

    目的 探讨加强操作培训对提高年轻护士素质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我院在职和轮转的护士126名,成立操作培训品管圈(QCC)小组,以加强操作培训,提高职业素质为圈名,每组推荐一个职业能手作为圈长.由6名资深的护士长(未在本研究操作培训人员范围内)组织考核、培训等相关辅助工作,以QCC小组为培训单位对纳入研究的年轻护士进行操作培训(培训时间为半年).比较培训前后年轻护士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成绩、患者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以及护理工作差错发生率.结果 与操作培训前比较,操作培训后年轻护士的理论考试分数、临床技能考试分数、患者对年轻护士的满意度均明显提高(P<0.05),护理工作差错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将QCC引入操作培训能显著提高年轻护士素质水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赵艳;郝楠;李丹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护理人员亚健康状况与工作压力的关系

    目的 分析医院护理人员的亚健康状况以及工作压力现状,探讨亚健康状况同工作压力之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抽取两所医院不同科室的护理人员100名,采用亚健康状况自评表对护理人员的亚健康状况进行调查,采用工作压力源量表对护理人员工作压力现状进行调查.结果 85%的护理人员存在亚健康状态,护理人员工作的压力主要是来自工作时间以及工作量方面,工作压力同其亚健康状况呈正相关的关系.结论 由于医院病患多,造成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大,从而导致出现亚健康症状的护理人员人数较多.医院方面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针对性措施进行预防和干预,以改善护士人员的身心健康状况,从而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水平和质量.

    作者:孟凡琦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在小儿输液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在小儿输液中的应用价值,为小儿输液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8月到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需要输液治疗的小儿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在使用相同输液器材的条件下,对照组采用常规输液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临床路径输液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输液依从性;对比两组患儿穿刺一次成功情况、输液残留量、疼痛情况及静脉炎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输液依从性为90.00%,对照组为62.50%,观察组输液依从性优良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一次成功例数、疼痛情况、输液残留量及静脉炎发生情况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95.00%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小儿输液行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输液依从性,且对提高穿刺成功率、防止疼痛和静脉炎的发生、提高药量的准确利用性有积极的作用,该护理方法的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护理工作借鉴应用.

    作者:苗德凤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小组负责制护理对产妇产后自我护理能力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目的 探讨小组负责制护理在产妇产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80例初产妇按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产后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小组负责制护理.结果 观察组在自我护理技能、健康知识水平、自我责任感等自我护理能力方面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母乳喂养、臀部护理、沐浴等方面的新生儿护理知识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组负责制能够有效改善产后护理质量,提高产妇的自我护理能力,减少不良心理.

    作者:雷艳;崔明华;胡艳红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心理护理干预及健康宣教对肺癌患者癌性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及健康宣教对肺癌患者癌性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74例肺癌化疗患者,对其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及健康宣教,将干预前后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患者在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及健康宣教后,患者健康状况和功能子量表评分升高,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评分较护理前升高.结论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及健康宣教可以提高肺癌患者化疗质量,降低患者疼痛程度.

    作者:顾丹凤;王慧虹;褚江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鼻胃镜引导下空肠置管患者的护理

    报告了经鼻胃镜引导放置空肠营养管的方法,总结康复治疗的护理经验.选取采用鼻胃镜引导放置营养管患者70例,其中采用直视拖拉的方法置入11例,采用导丝引导的方法置入59例,两种置入方法成功率均为100%.经鼻胃镜引导空肠管导入的成功率高、安全性好、操作简单方便.

    作者:郭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系统护理在覆膜支架介入治疗外伤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系统护理在覆膜支架介入治疗外伤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收治的外伤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1例.对照组患者覆膜支架介入治疗中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实施系统护理干预.术后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焦虑程度,同时统计两组患者手术后的住院时间.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焦虑状态明显降低(P<0.05),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 对覆膜支架介入治疗外伤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手术中采用系统护理有助于降低患者的不良情绪,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詹惠敏;袁静;陈新梅;吉桂珍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极低体重儿围生期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围生期极低体重儿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诊断为极低体重儿的患儿120例,根据近端、中间及远端因素导致极低体重儿的死亡原因进行高危因素的分析.结果 围生期母体脐带低垂、绕颈;胎儿体重较小及合并颅内感染是导致围生期极低体重儿死亡的主要高危因素.结论母体脐带低垂、绕颈,体重低及颅内感染是导致围生期极低体重儿死亡的危险因素,应需要引起重视,同时还需要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

    作者:周春花;陈燕如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体位活动护理对妇科腹腔镜患者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体位活动护理对妇科腹腔镜患者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将129例拟行腹腔镜手术的妇科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65例和对照组6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体位活动护理,包括温水泡脚、穴位刺激、腹部按摩、主动翻身、体位指导和早期活动.比较两组护理后的腹胀程度、胃肠道蠕动恢复时间和排气时间.结果 实验组术后的腹胀程度明显降低,术后胃肠道蠕动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显著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体位活动护理对妇科腹腔镜患者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郭臻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超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残障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

    目的 探讨超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认知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选取急性脑卒中患者198例,随机分为训练组(97例)和对照组(101例).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脱水、降颅压、脑代谢促进剂、营养神经细胞等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急性期2w后转入康复科进行康复训练;训练组在发病后就开始超早期康复训练,包括患肢良姿位摆放、被动活动患肢、稳定后指导主动功能训练.两组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0 d采用简式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价法对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价,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法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 训练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Ba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较对照组亦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超早期进行正确合理的康复锻炼,能明显促进肌力的恢复,减轻废用性萎缩程度,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李晓芸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国际护理学杂志

国际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