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上海黄浦区2014-2016年小学生近视及屈光发育随访研究

殷良;王烨菁;陈健;王北华;赵雪斐

关键词:视力, 低, 屈光不正, 患病率, 学生
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黄浦区小学生近视情况及屈光度的变化,为制定近视早期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上海市黄浦区4所小学一至三年级共1 724名学生开展2年的随访研究.结果 随访2年后,参与调查的学生近视检出率从2014年的18.91%升至2016年的41.94%;轻度近视检出率由15.20%升至28.16%,中度近视检出率由3.31%升至12.74%,高度近视检出率由0.41%升至1.05%.近视年平均检出率为12.83%,等效球镜度年平均增长值为(-0.382±0.536)D.轻度近视的学生平均等效球镜度的变化大于非近视和中度近视学生(P值均<0.05).结论 上海市黄浦区小学生的近视眼及高度近视的患病率居高不下,轻度近视进展较快.应加强屈光发育监测,对有明显近视趋势和轻度近视者采取及早预防措施,以减缓近视的发展.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儿童发育商在家庭养育环境与行为问题间的调节作用

    近年来,我国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全国各地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6%~26%[1].儿童行为问题是指儿童在身心发育过程中出现的行为问题,包括品行问题、多动症、学习问题、身心障碍及情绪焦虑等[2].3~6岁是儿童自主性探索行为的爆发期,也是引导儿童建立良好行为的关键期.该阶段儿童进入幼儿园,与同龄小伙伴开始互动,也容易显现出一些行为问题,不但影响儿童在学校和社会中的环境适应和人际关系,而且对儿童智力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将产生长远影响[3-4].Babinski等[5]通过对成年男性的研究发现,儿童时期多动一冲动以及行为控制问题能够单独预测成年男性的犯罪行为.但此时家庭仍是孩子主要的活动场所,家长仍是儿童行为的教育者和引导者,家庭环境对儿童早期行为问题有重要影响,且这种影响是长期而深远的.

    作者:赵静;张亚亚;吕莹;穆立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海口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预防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目的 了解海口市中小学生的视力不良预防知识、态度及行为现状,为预防控制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对海口市1 826名中小学生进行视力检查及视力不良预防知识、态度及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海口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47.26%(863/1 826),小学生为38.07%,中学生为58.74%;男生为42.67%,女生为52.53%,学段、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7.37,17.72,P值均<0.01).仅分别有35.05%,37.24%,40.31%的中小学生知晓正常的视力范围、视力不良的原因以及积极的体育锻炼可以保护视力等知识.中小学生对大多数视力不良预防态度持正向态度.阅读时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37.62%)、读写距离合适(37.57%)、长时间用眼后进行眼睛休息(39.16%)、定期进行视力检查(29.41%)等视力不良预防行为报告率较低.结论 海口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较高.应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促使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有效预防中小学生视力不良.

    作者:曾朝霞;陈海波;丁辉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心肺耐力是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维度

    心肺耐力(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CRF)综合反映人体摄取、转运和利用氧的能力,牵涉到心脏泵血功能、肺部摄氧及交换气体能力、血液循环系统携带氧气至全身各部位的效率,以及肌肉等组织利用这些氧气的功能,是体质健康各组成部分的核心要素[1].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期,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水平下降约15%,韩国、新加坡等新兴的发达国家下降幅度接近30百分点[2].2014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水平虽呈现稳中向好的趋势,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3].鉴于心肺耐力对个体的重要性,在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亟待改善的背景下,应将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水平的增强作为重中之重.另外,在科学研究中也要将心肺耐力作为体质健康各维度中的重点研究指标,特别是关于心肺耐力的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与随机对照实验研究,从而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改善提供实践与理论支持.

    作者:尹小俭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的家庭关系研究

    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是以过分焦虑、恐惧、强迫为主要体验的情绪障碍,常伴有心慌、颤抖等躯体反应.研究表明焦虑障碍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大约有1/3的儿童青少年会在成年之前患焦虑障碍,并且对其心理和社会功能造成很大影响,导致学业不佳、交往障碍等问题[1-3].家庭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被众多研究证实.许多学者采用不同方法,从不同方面探索了家庭关系对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的影响,其结果不一,本文对相关成果进行整理,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郭玥;杨光远;徐汉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上海市高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学习成绩分析

    目的 掌握上海市高中阶段学生学习成绩与体育运动的关系,为开展健康教育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上海市28所高中和28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3 151名学生,采用“上海市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高中版)”进行调查.结果 高中生过去7d中每天达到中等强度体力活动30 min的占8.6%,每天运动时间累计达到60 min的占15.8%.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过去7d中等强度体力活动达标的天数分别为(2.65±2.12)和(2.26±2.1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35,P<0.05).不同性别和年级的学生运动时间和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严重缺乏体力活动的学生自感学习成绩相对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和三年级学生严重缺乏体力活动偏多(x2值分别为330.72,44.71,163.69,P值均<0.05).结论 上海市高中学习阶段的学生体育运动的时间和强度不足,严重缺乏体力活动的学生自感学习成绩相对差.

    作者:罗春燕;孙力菁;曲爽笑;张喆;周月芳;陆茜;冯晓刚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重庆某主城区流动初中生健康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

    目的 了解重庆市某主城区流动初中生健康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建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于2016年10月在重庆市主城区随机抽取4所中学,使用“初中生健康素养评价量表”对707名流动初中生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流动初中生具备总健康素养、功能性健康素养、互动性健康素养和批判性健康素养的比例分别为38.8%,39.2%,37.6%和56.6%,具备9类健康素养从高到低分别为意外伤害与急救、科学健康观、青春期发育、批判能力、合理营养、问题解决能力、心理健康、疾病预防和健康决定能力,其具备率分别为76.2%,69.0%,60.1%,56.6%,56.6%,54.6%,54.2%,33.0%,32.2%.不同年级、家庭关系和学习成绩的流动初中生总体健康素养具备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120,16.769,11.714,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流动初中生具备总健康素养的因素包括年级和学习成绩[(OR值(95%CI)分别为1.516(1.031~2.230),1.678(1.145~2.460),P值均<0.05].结论 重庆市流动初中生部分健康素养方面水平较低,年级与学习成绩为影响流动初中生健康素养的因素.

    作者:彭林丽;何芳;王子扬;冉敏;杨静薇;王宏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云浮市大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调查

    目的 了解云浮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流行特征,为制定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综合性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云浮市2 666名大中学生进行健康危险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初中生骑自行车违规、动手打架、自我伤害的发生率分别为45.79%,16.85%,10.65%,均高于初中以上学生.高职学生不能每天吃早餐、运动时间不足、非安全游泳、现在吸烟、现在喝酒、游戏成瘾、赌博行为的发生率分别为47.87%,57.38%,12.79%,15.41%,42.79%,23.11%,25.57%,均高于其他学段学生.10.39%的学生无任何健康危险行为,具有4种及以上危险行为的高职学生比例(35.74%)高于其他学段的学生.与具有1种健康危险行为的人群相比,同时具有4种及以上危险行为的男生动手打架发生风险高(OR=65.01),女生网络成瘾发生风险高(OR=77.54).结论 云浮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多发现象表现突出,应开展针对性的健康促进活动,加强健康指导.

    作者:何忠强;喻黎明;欧庆华;张华;陈小月;区丽容;邹海文;袁娟娟;陈小敏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重庆市某主城区中小学生体型自我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重庆市某主城区中小学生体型自我评价与实际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评价的一致性及其影响因素,为有效实施儿童青少年肥胖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重庆市某主城区8所中小学共2 798名学生进行中小学生肥胖相关KAP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 该区中小学生的超重肥胖检出率为22.9%,男生超重肥胖检出率(27.6%)明显高于女生(17.8%) (X2 =24.210,P<0.01).30.5%的中小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体型,小学生(Kappa=0.418)和中学生(Kappa =0.403)体型自我评价与实际BMI的一致性均较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OR=1.497,95%CI=1.239~1.809)、父亲文化程度高(OR=2.855,95% CI=1.053 ~ 7.741)和家庭经济差(OR=1.827,95%CI=1.340~2.492)是学生低估自我体型的危险因素;中学(OR=1.932,95%CI=1.411 ~ 2.646)、女生(OR=2.558,95%CI=1.854~3.531)、家庭经济状况差(OR=1.967,95%CI=1.131~3.422)、家庭关系差(OR=2.468,95%CI=1.324~4.600)与一般(OR=1.378,95%CI=1.003~ 1.894)是学生自我体型高估的危险因素.结论 重庆市某主城区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且学生对自我体型存在低估或高估,性别和家庭经济状况是可能导致体型评价错误的影响因素.

    作者:冉敏;彭林丽;何芳;罗凤;杨静薇;王宏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吉林省2010-2015年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及性行为状况

    目的 了解吉林省青年学生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及性行为状况,为制定艾滋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0--2015年,在吉林省青年学生人群艾滋病监测哨点所在城市的本专科学校,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9 600名青年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010-2015年吉林省青年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知晓率为97.0%,各年度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3.107,P<0.05).过去曾发生过性行为的青年学生比例从2010年的3.9%上升到2015年的17.6%(x2=253.022,P<0.05).近1次与固定性伴发生性行为时,没有使用安全套的比例范围为6.3%~19.8%,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范围为74.1%~87.1%;近1次与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时,12.8%的被试没有使用安全套,72.8%坚持使用安全套.结论 吉林省青年学生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但是性行为中安全套使用率较低.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性教育和艾滋病防治教育,提高青年人群自我保护意识.

    作者:郭伟;孟晓军;蔡勇;黄飚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男男同性交友平台大学男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分析

    目的 了解男男同性交友平台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和行为现状,为高校开展针对艾滋病预防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抽取442名大学男生,在男男同性交友平台上使用自填式网络问卷调查其艾滋病相关知识和行为情况,比较不同特征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知晓水平和性行为差异.结果 男男同性交友平台上本科低、中、高年级和研究生组中有性行为者分别占63.8%,72.1%,86.3%和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197,P=0.003).有性行为组男大学生“新八条”知晓率(81.0%)高于无性行为组(6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144,P=0.001).有性行为者中近6个月同性多性伴(性伴数≥2人)的发生率为41.3%(137/332),57.0% (159/279)的人表示近6个月发生同性性行为时,每次都会使用安全套.同性恋多性伴比例(44.0%)和HIV检测率(66.4%)均高于异性恋或性取向不确定者(29.0%,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9.753,21.791,P值均<0.01).结论 男男同性交友平台上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不全面,高危行为发生率较高,未发生过性行为的学生主要集中在大学低年级,应及时进行全面的艾滋病预防教育.

    作者:彭华参;马迎华;李恬静;胡翼飞;王怡欣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台州市黄岩区0~14岁儿童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

    目的 探讨台州市黄岩区0~14岁儿童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 D]营养状况及其与年龄、性别、季节的关系,为指导儿童合理补充维生素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2016年间在台州市黄岩区妇幼保健院儿保科与儿科门诊体检的儿童共8 354名,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2 mL,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检测血清25-(OH)D水平.结果 2012-2016年台州市黄岩区0~14岁儿童25-(OH)D平均水平为(28.88± 10.07) ng/mL,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维生素D严重缺乏占1.1%,缺乏占17.1%,不足占40.4%,充足占41.4%.秋季25-(OH)D均值[(32.85±10.35) ng/mL]高于春季[(23.61±9.72) ng/mL](t=24.32,P<0.05);9月份均值高,为(34.55±10.18) ng/mL,然后逐月下降,至2月份降至低,为(21.62±9.2)ng/mL,然后逐月回升.结论 台州市黄岩区0~ 14岁儿童各年龄段均存在维生素D缺乏,以10~ 13岁为明显.应将10~13岁儿童作为预防维生素D缺乏的重点对象之一.

    作者:陶秀玲;王婉平;张涵斌;汪旭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高等学校体育改革的实践探索与现实困境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体育的学科地位较低,教育观念滞后.体育教学大多沿用应试教育阶段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缺少层次上的区分,教学评价存在一定的局限.体育学科具有多变性、多元性等特点,赋予了体育的多功能性,也形成了人们对体育的不同期待,形成了体育多种价值实现的可能性[1].体育在从为军事需要服务到为竞技体育需要服务,再到为增强国民体质健康水平服务,乃至当前的力求提高生命质量,使体育为生活化服务,体现了体育的时代性特点.为满足时代的需求,需要不断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相关组成部分进行有效革新,这也是学校体育改革的动力.

    作者:孙景召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广州市960名三至六年级小学生生死态度在死亡概念与生活质量间的中介效应

    目的 了解小学生死亡概念、生死态度与生活质量现状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方法,使用死亡概念量表、生死态度量表和儿童少年生活质量量表在广州市天河区及白云区各抽取1所小学三至六年级96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变量间的直接与间接效应.结果 三至六年级小学生死亡概念总均分为(13.24±2.78)分,生死态度量表总均分为(75.28±12.21)分,生活质量总均分为(144.85±18.60)分.路径分析显示,模型拟合良好(x2/df=6.489,TLI=0.900,CFI=0.935,RMSEA=0.076,SRMR=0.041),死亡概念对生死态度具有正向影响(P<0.05),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死态度对生活质量具有正向影响(P<0.05),生死态度在死亡概念与生活质量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03,95%CI为0.003~ 0.057,P<0.05).结论 三至六年级小学生的死亡概念认知较好,生死态度和生活质量处于中等水平,死亡概念通过生死态度对生活质量产生间接影响.小学阶段可通过生死教育提升儿童的死亡认知,促进形成积极的生死态度,从而提高儿童青少年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苏维;高钰琳;李婷;江来明;肖强花;任青卓;周静静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学生缺铁性贫血常用筛查方法比对分析

    目的 比对于化学法、血球仪与氰化高铁法等常用学生缺铁性贫血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重复性,为学生缺铁性贫血的准确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全血样品,分别采用几种检测方法对参加健康体检的121份成人空腹静脉血样本进行测定,分析不同方法与金标准氰化高铁法在判定贫血上的异同.结果 血球仪和干化学(A)2种方法与氰化高铁法配对结果,差值分别为(0.29±2.77)(-0.15±2.80) 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化学法(B)与干化学法(C)2种方法与氰化高铁法检测结果相比,差值分别平均低(4.97±5.37) (6.85±4.51) g/L(t值分别为10.19,16.71,P值均<0.01).4种检测方法血红蛋白检测值与氰化高铁法检测结果的相关系数均在0.98以上(P<0.01),连续检测20份样本的标准差或变异系数均低于行业标准规定值.结论 干化学法(A)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基本可以和血球仪及氰化高铁法一致,而干化学法(B)和干化学法(C)的准确性与氰化高铁法存在一定差异.在现场缺铁性贫血筛查中,可采用方便快捷的干化学法替代氰化高铁法,但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

    作者:黄隽豪;夏志伟;花晨曦;李红;刘丽萍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北京市中小学生1985与2014年身体比例变化分析

    目的 了解北京市学生身体比例的变化情况,为特殊人才的选拔、课桌椅设计、服装设计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利用1985年、2014年北京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通过比较30年间中小学生身高坐高指数、身高胸围指数的差异,分析北京市学生身体比例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4年北京市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7~17岁各年龄组的身高坐高指数均低于1985年,平均每个年龄组分别减少0.66,0.58,0.84,0.93,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014年4类学生绝大部分年龄组的身高胸围指数高于1985年相应年龄组,平均每个年龄组分别增加2.84,1.93,1.76,0.77,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经过30年的变化,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身体比例发生显著变化,各相关行业应结合儿童少年的体型变化特点调整相应标准.

    作者:石晓燕;高爱钰;段佳丽;宋玉珍;黄剑辉;潘勇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太原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气质类型对非故意伤害的影响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儿童气质类型对非故意伤害的影响,为预防儿童非故意伤害采取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年4-10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在太原市6个城区和4个郊县区抽取小学四、五年级2 644名学生分别进行非故意伤害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儿童气质问卷调查.结果 2 644名小学生中,非故意伤害检出率为22.8%.经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不同父母教养方式和气质类型儿童非故意伤害发生情况均不同(F值分别为5.269,4.995,P值均<0.01);教养方式与气质类型对儿童非故意伤害发生频次的影响有交互作用(F=170.525,P<0.01).当教养方式为专制型时,相对于易养型气质类型,难养型、中间偏易养型是非故意伤害倾性的保护因素(B值分别为-116.611,-119.204,P值均<0.05);当教养方式为不一致型时,相对于易养型气质类型,中间偏易养型是非故意伤害倾性的保护因素(B=-246.178,P=0.001),启动缓慢型是危险因素(B=212.175,P<0.01).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气质类型除直接影响儿童非故意伤害发生情况外,两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不同教养方式和儿童气质类型的组合对非故意伤害发生情况影响不同.

    作者:胡瑞杰;康辉;唐颖;马自芳;薛钟瑜;王莉;王祝欣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上海黄浦区2014-2016年小学生近视及屈光发育随访研究

    目的 了解上海市黄浦区小学生近视情况及屈光度的变化,为制定近视早期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上海市黄浦区4所小学一至三年级共1 724名学生开展2年的随访研究.结果 随访2年后,参与调查的学生近视检出率从2014年的18.91%升至2016年的41.94%;轻度近视检出率由15.20%升至28.16%,中度近视检出率由3.31%升至12.74%,高度近视检出率由0.41%升至1.05%.近视年平均检出率为12.83%,等效球镜度年平均增长值为(-0.382±0.536)D.轻度近视的学生平均等效球镜度的变化大于非近视和中度近视学生(P值均<0.05).结论 上海市黄浦区小学生的近视眼及高度近视的患病率居高不下,轻度近视进展较快.应加强屈光发育监测,对有明显近视趋势和轻度近视者采取及早预防措施,以减缓近视的发展.

    作者:殷良;王烨菁;陈健;王北华;赵雪斐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内蒙古中西部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

    目的 了解内蒙古中西部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完善国内ASD整体流行病学的调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2016年9月至2017年6月选择内蒙古中西部包头市、乌海市、巴彦淖尔市3个具有代表性的盟市,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共抽取25所小学及幼儿园的3~14岁儿童16 784名,由主要抚养人填写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初筛阳性者再填写孤独症行为检测量表,并结合量表得分由临床专业人员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诊断标准确诊ASD.结果 共检出确诊ASD儿童54例,总体患病率为0.32%(54/16 784),其中男生41例,女生13例.ASD组与正常儿童组性别、家庭经济情况、不良习惯、语言发育水平、父母内向、主要教育方式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2.344,18.257,22.311,45.959,15.683,35.594,P值均<0.05),两组在是否存在新生儿疾病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21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打骂教育、语言发育落后、父母内向、患有新生儿疾病是ASD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603,2.413,2.818,2.365,P值均<0.05).结论 内蒙古中西部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患病率与国内报道基本一致,低于国外水平.采取改变父母教育方式、调整父母性格、关注儿童早期语言发育水平、避免新生儿期疾病等措施可能会预防儿童ASD的发生.

    作者:高磊;郝金奇;余艳琴;杨文翰;张丽霞;贾海莲;霍建勋;包利民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西安市小学生传染病防控知识行为及影响因素

    目的 了解西安市小学生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知晓和行为形成情况以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当地制定学生传染病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西安市14个区/县93所小学的4 454名学生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和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西安市小学生传染病防治知识总体知晓率为48.5%,男女生知晓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36,P=0.164);城区学生知晓率为54.5%,郊县学生为47.3%,农村学生为38.9%(x2=1 115.45,P<0.01).学生总体健康行为形成率为68.9%,绝大多数行为形成率女生高于男生,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种行为形成率均为城区高于郊县、郊县高于农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农村、主要监护人学历较低的学生,其相关知识答对题数较少(β值分别为-0.948,0.344,P值均<0.01);农村、监护人学历较低、男生及近1年患过传染病的学生,其健康行为答对题数较少(β值分别为-0.479,0.292,0.518,0.475,P值均<0.01).结论 西安市小学生传染病防治知识认知水平较低,健康相关行为有待提高,学校健康教育应主抓课堂教学,重点关注农村地区和监护人文化程度较低的学生群体.

    作者:张松杰;李骏;黄莹;马倩倩;毋丹丹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江苏省中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江苏省7~18岁中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因素,为制订学校体育发展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江苏省抽取南京、徐州、宿迁、常州、无锡、苏州、扬州、南通8座城市的30所学校,对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共6 847名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结果 只有53.97%的中小学生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随着年级的增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例呈下降趋势(x2=256.740,P<0.01).在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的中小学生中,有45.03%认为体育课程缺乏趣味性,29.07%不喜欢体育老师的授课方式,28.18%认为缺乏体育场地和器材,28.19%认为体育成绩的好坏与其升学没有关系,26.21%认为体育课程成绩与学校的评价、评优无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地区、课程内容缺乏趣味性、不喜欢体育教师的授课方式、缺乏体育场地或器材、家长不支持、体育课与在校期间评优无关、体育课程对升学没有影响是中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江苏省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参与情况欠佳.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开展应由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多方面协调管理.

    作者:章茹;李海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