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桂玲;姚文清;姜凤霞;吴明;孙笠翔;王莉
我国儿童青少年常见病检出率高的是视力不良[1],这也是近年来学校与卫生部门关注的重要问题,准确掌握学生视力不良状况,是学校与卫生部门采取有效干预防治措施的基础.本文对贵州省2010年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状况进行分析,为贵州省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的防治提供参考.
作者:王竹青;刘朝明;杨树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南通市区初中生生活方式现状,为提供健康生活方式指导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南通市区5所初中初一到初三年级共1 019名学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并对不同性别和年级之间进行x2检验.结果 学生每周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报告率为15.80%;每天看电视/录像时间超过4h的为7.46%;每天课外作业时间超过4h的为16.23%;每天玩电子游戏的时间超过4h的为6.08%;每天上网时间超过4h的为6.48%.结论 南通市区初中生生活方式整体较为健康,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社会、学校及家庭应进行合力引导和教育,以促使初中生形成良好生活方式.
作者:朱奇;张宇斐;朱湘竹;何美琪;范从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学校食堂的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自备菜的比例逐年下降,然而,还有一部分学生因种种原因仍然选择食用自备菜.2012年5月笔者对丽水市127所中小学的调查表明,127所中小学校共有学生总数30 553人,带自备菜的住校生有11 351人,占学生总数的37.15%.自备菜由于食用时间长,且没有冷藏或加热,容易造成微生物的滋生,从而产生食品安全问题.为了解浙江省丽水市农村住校学生自备一周的菜肴存在的安全隐患,为各有关部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丽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丽水市农村中小学学生自备菜进行了监测与调查.
作者:杜世平;宋瑞强;韩承宏;雷永良;梅建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学校课桌椅卫生状况,保护学生视力和生长发育.方法 对北京市教委注册的所有1 700余所中小学校按照相关国家卫生标准对课桌椅卫生状况开展卫生学监测.结果 教室课桌、课椅分配符合率分别从2009年的34.0%和37.4%上升到2013年的68.5%和66.7%,5a来分别提高了101.5%和78.3%.教室课桌和课椅分配符合率存在地区差异,城区的课桌和课椅教室分配符合率(79.6%,76.6%)明显高于郊区(46.8%,47.3%),分别高出32.8和29.3百分点.结论 2009-2013年北京市中小学校课桌椅卫生状况明显改善,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培训和指导.
作者:吕若然;滕立新;孙颖;王观;赵海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大学生对居民医保政策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大学生医保制度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南京市大学生医保指南”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调查了南京地区12所公办高校2 536名在校大学生,统计分析大学生对医保政策的知晓水平和影响因素.结果 45.7%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应纳入城镇居民医保,对大学生医保政策内容16个问题的总知晓率为17.9%,每张问卷得分在60分以上者的构成比为17.7%.经检验,对医保认知有统计学差异的有:是否医学生(回归系数=-0.107,P=0.016)、年级(回归系数=0.069,P=0.028)、对医保作用的评价(回归系数=0.387,P=0.005)和1 a内有无住院(回归系数=0.260,P=0.039).结论 大学生对居民医保的认知度偏低,并受有无医学背景、年级、对医保作用的评价以及1 a内住院情况的影响.需多方努力提高大学生对医保的认知,并重点关注非医学生、低年级、认为医保无作用以及未住院者.
作者:董庆辉;林振平;王海涛;蔡伟鹏;陈秋竺;邵倩雯;王小全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多部门合作促进青少年友好型生殖健康服务提供和利用的综合干预措施对促进青少年友好服务利用的效果,为建立相关长期工作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以黑龙江、江苏、山东3个城镇地区作为对照地区,在另外广东、重庆、贵州3个城镇地区实施《多部门合作促进青少年友好服务提供和利用的行动方案》1.5 a后观察干预效果.调查对象为12 ~24岁未婚校内、外青少年,干预前分别为1 104,1 149名,干预后分别为983,962名.采用x2检验比较干预地区和对照地区干预前后的差异.结果 干预后干预地区青少年在遇到生殖健康问题时就医频率、在当地妇幼保健院就诊的比例及对服务的满意度较干预前均显著增加,分别由19.2%(男)和25.8%(女)增至41.6%(男)和56.6%(女),32.2%增至68.1%,49.2%(县医院)和64.4%(县妇幼保健院)增至73.6%(县医院)和88.0%(县妇幼保健院),并且均高于对照地区.干预地区干预后青少年友好服务的数量增加了3倍,由1 525人次增至6 816人次;而对照地区仅由140人次增至340人次.干预地区青少年遇到生殖健康问题时常见的5个未就医原因是“不认为是个问题”(45.6%)、“害羞,担心遇到熟人”(17.9%)、“不需要看医生”(15.2%)、“不知道哪个医院更好”(14.1%)“没有时间”(13.4%),比例和顺位在干预后未呈现统计学意义的改变.结论 在我国现有卫生服务体系中所实施的行动方案对于促进青少年友好服务的利用是必要可行、有效的,可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相关参考.
作者:冯宁;金曦;杨琦;汪金鹏;罗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浙江省儿童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的影响因素,为探索适合的综合干预模式和实施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对浙江省6个市县24所学校8 794名中小学生的体质量指数(BMI)、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身体活动与体育锻炼、睡眠质量情况以及性格等进行调查.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对学生超重或肥胖产生正效应的影响因素有父亲超重或肥胖(OR=1.64)、母亲超重或肥胖(OR=1.73);饮食方式肉素各半或素食为主(OR=0.88)、放学后静坐时间短(OR=0.87)可能为保护因素.结论 儿童青少年肥胖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扩展学生的营养知识、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增强肥胖儿童青少年改善和保护自己健康的能力和信心是进一步遏制儿童青少年单纯性肥胖发生的关键措施.
作者:顾昉;章荣华;李丹;孟佳;胡海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中学生的性健康知识的知晓程度、主要获取途径及需求状况,为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福建、山东、广东3个省的1 088名中学生,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 7.4%中学生认为对青春期性知识完全了解,6.3%认为完全不了解;对25个涉及到性相关行为知识、生殖生理知识、性病知识以及性法律知识的名词,全部了解的占21.1%;21.9%的学生能完全正确回答出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中学生获取性健康知识主要途径为教师(44.7%)、同学或朋友(39.1%)以及网络(39.0%).89.5%的学生认为需要开展性健康教育.结论 中学生掌握的性知识不够全面,甚至存在部分错误的认识.应根据中学生青春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建立符合青少年需求的科学的、系统的、适时的、适度的性健康教育体系.
作者:张悦;林柔君;王亚平;江剑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藏族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为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西藏某高校学生1 902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被调查学生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为58.8%,藏族大学生知晓率(55.2%)低于汉族大学生(7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98.655,P<0.01);艾滋病传播途径知晓水平比较,汉族大学生知晓率(82.3%)高于藏族大学生(6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9.533,P<0.01);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晓水平比较,汉族大学生知晓率(58.4%)高于藏族大学生(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0.519,P<0.01);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水平比较,汉族大学生知晓率(69.6%)高于藏族大学生(4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7.418,P<0.01).结论 藏族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有一定了解,但总体程度不高.应结合具体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藏族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
作者:何瑛;魏元龙;李小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痤疮是一种青春期常见的累及毛囊皮脂腺周围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表现有明显特征性,表现为粉刺、丘疹等,患病率高,发病机制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1].按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精神心理因素、个性特征、生活事件和社会环境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本调查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2],综合使用“自编基本情况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对泰安市4所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以进一步了解生物、心理、社会因素与大学生痤疮发病的关系.
作者:陈强;李丹慧;李焕;陆攀;田晓丽;孙云琢;张友灿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幼托机构工作人员、儿童家长的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和行为现状,为进一步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上海市宝山区25家幼托机构,对268名幼托机构工作人员和427名入托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幼托机构工作人员对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知晓率(66.56%)高于儿童家长(6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64,P<0.01);公立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工作人员对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知晓率高于未注册幼儿园工作人员(x2=107.38,P<0.01).儿童家长对手足口病的知晓率随着文化程度增高而上升(x2趋势=15.79,P<0.01);工作人员的健康行为形成率(88.33%)高于儿童家长(8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66,P<0.01).幼托机构工作人员对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和重症病例早期症状知识了解相对不足,儿童家长则对手足口病的常见症状、重症病例的早期症状、传播途径和是否有特效药物知识了解甚少.勤晒衣被在幼托机构工作人员和儿童家长中形成率均较低.11.71%的儿童家长认为儿童患手足口病后可以继续上学.卫生部门的宣传、电视、广播是幼托机构工作人员和儿童家长获取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的主要渠道.结论 未注册托幼机构教师对手足口病基本知识掌握较差,应加强指导与培训.儿童家长对于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相对较低,特别是对重症手足口病早期症状缺乏认识.
作者:罗浩;向伦辉;袁国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在描述高职学生网络欺凌流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网络欺凌与睡眠障碍的关联,为改善高职学生的睡眠质量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方便整群选取安徽省3所高职院校大一至大三共计4 147名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运用网络欺凌问卷评价网络欺凌行为,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定睡眠质量.结果 医药专业院校学生睡眠障碍检出率为47.26%,高于综合类学生(26.91%)和工科学生(29.57%);高职女生睡眠障碍检出率(36.81%)高于男生(2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51.50,83.12,P值均<0.01).综合类在校高职生遭受网络言语欺凌的频次(5.81±1.46)高于工科院校(5.63±1.19)和医科类院校(5.66±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35,P<0.05);男生遭受网络言语欺凌的频次(6.06±1.68)高于女生(5.64±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14,P<0.01);此外,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学生与家长的关系以及学习压力不同者之间遭受网络欺凌频次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网络欺凌与睡眠情况的关联分析显示,不同频次网络言语欺凌和网络非言语欺凌对高职学生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高职学生睡眠障碍较为普遍,有遭受网络欺凌经历者可作为睡眠障碍干预的重点人群之一.
作者:张蕾蕾;朱琳;荣峰;陶磊;张静;贾晓敏;苏普玉;张曼;张志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我国属于HBV感染高流行区,人群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9.09%[1],其中大学生群体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总检出率为6.38%[2].有研究发现,大学生中肝炎相关知识(尤其是主要传播途径)知晓率较低,存在较多误区[3-5].乙肝感染也对大学生患者的心理健康、人格倾向产生很大影响,干扰了大学生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对择业、就业的信心[6].为保护大学生群体免受肝炎病毒的侵害,四川省攀西地区通过开展高校大学生肝健康促进项目,使在校大学生掌握肝炎尤其是乙肝的危害性、传播途径、预防办法,形成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正确认识,提高大学生群体肝炎防治知晓率.
作者:魏小庆;蓝羲;周晓莉;刘亿;杜强坤;代婉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绵阳市12岁和15岁学生口腔保健知识、态度、行为在口腔卫生服务模式研究前后的差异,为探讨相应地区中小学的口腔健康教育有效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在绵阳市涪城区、游仙区、江油区各抽取1所小学五年级和1所初中二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经过2a的干预,干预后比较学生知识、态度、行为和卫生服务利用方面的调查结果.结果 项目实施后,听说过含氟牙膏、认为含氟牙膏有好处、细菌是引起牙龈发炎的原因之一、清洁牙齿可以预防龋齿、定期检查牙齿很重要等知晓率有所提高,分别达到了38.2%,61.9%,80.6%,68.1%,9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4.396,91.013,44.638,62.143,335.617,P值均<0.05);含氟牙膏使用率提高,达到了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牙龈出血时请医生治疗、牙龈出血时用清水漱口等选择率有所提高,分别达到了11.8%,62.9%,牙龈出血时不采取任何措施、牙疼时自己忍着等选择率有所下降,降低后分别为10.5%,4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352,30.989,53.125,1.881,28.548,P值均<0.05).结论 口腔健康教育使学生的口腔健康知识、态度、行为以及卫生服务利用水平明显改善.
作者:刘凡;李莉;蒋莹;常春;王燕玲;郭洪菊;王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高年级学生校园欺负行为的流行现况,为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法,方便抽取上海、广州、北京3地34所随迁子女小学,对共4 047名四年级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62.1%的学生曾经卷入过校园欺负,仅受欺负、仅欺负他人、既欺负他人又受欺负的比例分别为25.6%,7.2%和29.3%;19.9%的学生现在卷入了校园欺负,仅受欺负、仅欺负他人、既欺负他人又受欺负的比例分别为10.1%,4.0%和5.8%;男生、生活在广州或北京、无兄弟姐妹、家庭经济较差者曾经卷入校园欺负的比例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0.47,118.90,7.86,27.04,P值均<0.05).言语欺负是常见的欺负和受欺负形式(15.2%,36.2%);教室是常见的校园欺负地点(54.2%).曾经受欺负者选择忍受类应对方式的比例高于未受欺负者(P值均<0.05).38.3%的旁观者没有采取行动制止校园欺负行为.结论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群体中校园欺负行为普遍存在,而学生选择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和采取行动抵制校园欺负的情况不容乐观.校园欺负干预不仅要关注欺负、受欺负者,还要重视旁观者,营造反对校园欺负的学校氛围.
作者:张喆;史慧静;李梦娜;徐心儿;郭锦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小学生背负不同载荷书包时对身体、姿势及足底压力的影响,探讨大载荷书包对学生生长发育的危害.方法 运用比利时Footscan insole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和SONY-HDR-CX390摄像机对16名10岁男性小学生进行不同载荷(相等于其体重5%,10%,15%,20%的书包)书包下足底压力测试和身体姿势拍摄,而后采用Footscan 7.0软件和Adobe photoshop CS5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学生未背书包以及书包重量分别为体重的5%,10%,15%,20%时,行走时身体前倾角度分别为(2.48±0.64)°,(2.91±0.57)°,(3.52±0.55)°,(4.42±0.61)°,(5.04±0.57)°;各载荷情况下与不背书包时前倾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337,-25.165,-36.838,-66.168,P值均<0.01).随载荷量的增加,学生左、右足各区域峰值压强也增加,但第1趾骨和第1,2,3跖骨4区域峰值压强增加幅度较大,足跟内、外侧和第4、5跖骨区域增幅相对较小;各载荷情况与不背书包各区域峰值压强比较,差异大多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随着学生背负重量的增加,足底压力增大,并可能导致跖骨前横弓下降,不利于学生足弓发育.
作者:李壮志;陈玉娟;李立;张立立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大学生群体的既往校园欺负行为,探讨儿童青少年在中小学各阶段的校园欺负行为流行状况及其与大学阶段心理健康状况的关联程度.方法 在上海市2所高考录取分数线不同的高校,按照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1 911名大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分别询问不同学段6种不同形式的受人欺负和欺负他人行为经历,并对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日常学习和生活压力水平、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水平进行测量.结果 42.8%的被调查大学生自我报告曾经卷入校园欺负,17.3%仅受过欺负,4.7%仅欺负过他人,20.8%既受过欺负又欺负过他人.10.2%的大学生自我报告在小学、初中、高中3个阶段均持续受过欺负,占全部受欺负者的26.7%;9.2%报告持续欺负过他人,占全部欺负者的35.9%.与未卷入校园欺负者相比,曾经仅受欺负、仅欺负他人、既受欺负又欺负他人者大学时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危险性分别增加49.1%,138.1%和123.8%;任意1个时期、任意2个时期和全部3个时期都卷入校园欺负者,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危险性分别增加10.1%,124.9%和191.8%.结论 中小学阶段校园欺负行为普遍且持续存在;过往无论受欺负还是欺负别人,都会对大学时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要在中小学阶段尽早开展校园欺负行为的干预.
作者:史慧静;张喆;夏志娟;江小小;Wong Stephon;杨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辽宁省青年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状况,为制定该人群的艾滋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辽宁省本溪、丹东和辽阳市分层整群抽取的2411名青年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工作,采用EpiData3.1进行数据录入,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 411名调查对象中,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80.3%(1 937/2 411),男生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84.1%)高于女生(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9,P<0.05).有133人曾发生过性行为,占5.5%;男生性行为发生率(9.4%)高于女生(0.8%)(x2=84.5,P<0.05);第一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仅为41.4%(55/133).近1 a有3.4%(83/2411)的学生曾做过艾滋病病毒检测;本次调查未检出HIV抗体阳性,但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为0.2%(4/2 411).结论 辽宁省青年学生已掌握一些艾滋病相关知识,但缺乏自我保健和防范艾滋病的意识和技能,部分学生有不安全性行为,存在感染HIV的风险.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仍然是预防控制艾滋病在该类人群中传播的主要有效手段.
作者:杨桂玲;姚文清;姜凤霞;吴明;孙笠翔;王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辽宁省中学生及其家长对突发事件的安全知晓水平现状,为中学生安全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辽宁省6个城市12所中学2 792名学生和2 769名家长,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学生踩踏、伤害、溺水、食物中毒、触电、交通事件、火灾、地震8个方面的突发事件安全知识,家长对突发事件应对策略、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人为事故、社会安全5个方面安全知识.结果 中学生对踩踏、伤害、溺水、食物中毒、触电、交通事件、火灾、地震的安全知识知晓率分别为4.6%,19.9%,25.1%,31.8%,46.7%,49.1%,71.6%,72.9%;男生对触电安全知识的知晓率高于女生(x2=8.99,P=0.00);不同年级学生对踩踏及溺水事件的安全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5.45,20.18,P值均<0.05);家长对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人为事故、自然灾害、社会安全及公共卫生方面的安全知识知晓率依次为26.0%,27.9%,28.1%,45.6%,48.6%;高学历家长对突发事件安全知识的知晓率高于低学历家长(P值均=0.00);居住在城市的家长突发事件安全知识知晓率高于居住在农村的家长(P值均=0.00);家庭收入高的家长除社会安全知识外的突发事件安全知识知晓率高于家庭收入低的家长(P值均=0.00).学生及家长获得安全知识的主要途径为电视、网络及报纸.结论 中学生及家长的突发事件安全知识水平偏低,学生获得安全知识的主要途径为新闻媒体.要加强学校突发事件安全知识教育,发挥学校安全教育主渠道作用.
作者:翟燕雪;刘堃;陈卓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学校是学生聚集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在校学生是传染病的高发人群.随着近年来政府对学校公共卫生的日益重视,学校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为掌握河南省安阳市学生传染病的流行动态和发病特点,以便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达到保护学生身体健康的目的.现对2008-2013年安阳市学生法定传染病疫情做全面分析如下.
作者:孟巧玲;韩俊锋;包红红;张柱庆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