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壮志;陈玉娟;李立;张立立
目的 观察多部门合作促进青少年友好型生殖健康服务提供和利用的综合干预措施对促进青少年友好服务利用的效果,为建立相关长期工作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以黑龙江、江苏、山东3个城镇地区作为对照地区,在另外广东、重庆、贵州3个城镇地区实施《多部门合作促进青少年友好服务提供和利用的行动方案》1.5 a后观察干预效果.调查对象为12 ~24岁未婚校内、外青少年,干预前分别为1 104,1 149名,干预后分别为983,962名.采用x2检验比较干预地区和对照地区干预前后的差异.结果 干预后干预地区青少年在遇到生殖健康问题时就医频率、在当地妇幼保健院就诊的比例及对服务的满意度较干预前均显著增加,分别由19.2%(男)和25.8%(女)增至41.6%(男)和56.6%(女),32.2%增至68.1%,49.2%(县医院)和64.4%(县妇幼保健院)增至73.6%(县医院)和88.0%(县妇幼保健院),并且均高于对照地区.干预地区干预后青少年友好服务的数量增加了3倍,由1 525人次增至6 816人次;而对照地区仅由140人次增至340人次.干预地区青少年遇到生殖健康问题时常见的5个未就医原因是“不认为是个问题”(45.6%)、“害羞,担心遇到熟人”(17.9%)、“不需要看医生”(15.2%)、“不知道哪个医院更好”(14.1%)“没有时间”(13.4%),比例和顺位在干预后未呈现统计学意义的改变.结论 在我国现有卫生服务体系中所实施的行动方案对于促进青少年友好服务的利用是必要可行、有效的,可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相关参考.
作者:冯宁;金曦;杨琦;汪金鹏;罗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昌平区近10 a学生常见病的发展变化情况,为制定学生常见病防治重点和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由昌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中小学卫生保健站专业技术人员收集昌平区近10 a学生健康体检结果,学生健康卡上指标均按照卫生部下发的“学校卫生年报表填报说明及技术规范”的统一要求进行测量、记录和评价,统一测量方法、评价标准,体检仪器、器械保证在检测的有效期内使用.将学生体检结果导入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中、小学生视力不良和肥胖检出率较高,并呈逐渐上升趋势(P<0.05).中、小学视力不良和肥胖平均检出率分别达到65.06%,39.26%和17.88%,16.44%;视力不良率分别上升33.04,30.12百分点,肥胖率分别上升6.63,7.09百分点.中、小学生营养不良平均检出率为15.78%,10.50%,总体呈上升趋势(P<0.05);龋齿检出率分别达到28.02%和12.26%,无明显升降趋势;贫血和沙眼检出率分别达到1.95%,1.18%和2.93%,4.55%;贫血率基本波动在3.0%以下;沙眼患病率近年来不到1.0%.结论 应重点加强学生视力不良、肥胖以及小学生营养不良的防治工作.
作者:黄艳丽;崔永强;刘玉红;张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辽宁省中学生及其家长对突发事件的安全知晓水平现状,为中学生安全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辽宁省6个城市12所中学2 792名学生和2 769名家长,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学生踩踏、伤害、溺水、食物中毒、触电、交通事件、火灾、地震8个方面的突发事件安全知识,家长对突发事件应对策略、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人为事故、社会安全5个方面安全知识.结果 中学生对踩踏、伤害、溺水、食物中毒、触电、交通事件、火灾、地震的安全知识知晓率分别为4.6%,19.9%,25.1%,31.8%,46.7%,49.1%,71.6%,72.9%;男生对触电安全知识的知晓率高于女生(x2=8.99,P=0.00);不同年级学生对踩踏及溺水事件的安全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5.45,20.18,P值均<0.05);家长对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人为事故、自然灾害、社会安全及公共卫生方面的安全知识知晓率依次为26.0%,27.9%,28.1%,45.6%,48.6%;高学历家长对突发事件安全知识的知晓率高于低学历家长(P值均=0.00);居住在城市的家长突发事件安全知识知晓率高于居住在农村的家长(P值均=0.00);家庭收入高的家长除社会安全知识外的突发事件安全知识知晓率高于家庭收入低的家长(P值均=0.00).学生及家长获得安全知识的主要途径为电视、网络及报纸.结论 中学生及家长的突发事件安全知识水平偏低,学生获得安全知识的主要途径为新闻媒体.要加强学校突发事件安全知识教育,发挥学校安全教育主渠道作用.
作者:翟燕雪;刘堃;陈卓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痤疮是一种青春期常见的累及毛囊皮脂腺周围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表现有明显特征性,表现为粉刺、丘疹等,患病率高,发病机制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1].按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精神心理因素、个性特征、生活事件和社会环境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本调查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2],综合使用“自编基本情况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对泰安市4所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以进一步了解生物、心理、社会因素与大学生痤疮发病的关系.
作者:陈强;李丹慧;李焕;陆攀;田晓丽;孙云琢;张友灿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合肥市在校大学生近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校学生近视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合肥市8所高校共2 935名大学生进行视力相关问卷调查.结果 8所高校大学生总体近视率为8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视力的保护因素为母亲文化程度较高(与小学及以下相比,初中:OR=0.772,95%CI=0.620~0.961;本科或大专:OR=0.584,95% CI=0.393~0.868)、喜好硬食(OR=0.591,95% CI=0.444~0.786)、每天睡眠8h以上(OR=0.789,95% CI=0.641~0.971)、每天户外活动1h以上(1~2 h:OR=0.719,95%CI=0.558~0.925;>2 h:OR=0.329,95% CI=0.182~0.594)以及注重保护视力(比较注重:OR=0.481,95% CI=0.387 ~0.598;十分注重:OR=0.281,95%CI=0.154~0.513).而父母有近视(一方近视:OR=2.452,95% CI=1.806~3.330;双方近视:OR=3.971,95% CI=1.925~8.191)和每天看手机时间较长(<2 h:OR=1.768,95% CI=1.211~2.583;2 ~4 h:OR=2.392,95% CI=1.629~3.512;>4 h:OR=2.028,95% CI=1.367~3.008)是导致近视的危险因素.结论 良好的用眼和生活习惯对预防近视有重要意义.应指导大学生采取相关保健行为,以预防新发近视和缓解近视程度的加深.
作者:李享;张秀军;李修德;高国朋;王程成;仝菲;李小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童年期不良经历与超重、肥胖的关联及其可能的性别差异,为在童年期进行超重肥胖的有效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整群选取安徽省蚌埠市某中心小学三~五年级学生1 770名,对自愿参加的所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问卷调查主要包括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和视频时间、体力活动情况,根据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判定超重、肥胖.结果 不同性别学生超重(男生19.4%,女生19.5%)和肥胖检出率(男生17.7%,女生15.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001,0.993,P值均>0.05).肥胖男童ACEs、同伴欺侮、家庭不良事件报告率高于正常体重男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控制积极出行方式、户外活动30 min/d、高周末视频、独生子女等协变量,总体童年期不良经历(OR=1.801,95% CI=1.055~3.074)和高家庭不良事件(OR=2.003,95%CI=1.252 ~3.206)是男生肥胖的危险因素,而与女童超重、肥胖关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受到童年期不良经历的影响.
作者:孙莹;刘阳;苏普玉;安静;胡国云;陶芳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托幼机构手足口病疫情的危险因素,为完善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广州市海珠区2013年4-7月发生手足口病疫情的30个托幼机构,在每个托幼机构选取发生聚集性病例疫情、散发病例疫情和无病例3种情况的班级各1个共90个班级,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研究相关因素与手足口病疫情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聚集性病例疫情、散发病例疫情和无病例3种情况的班级间教室温度、教室通风面积、教室窗地比、玩具表面细菌菌落数、老师手足口病知识得分、规范洗手率和午检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72,3.87,4.02,8.55,4.08,4.20,7.42,P值均<0.05);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教室通风面积(B=-0.319)和午检率(B=-0.233)为手足口病疫情发生的保护因素,而玩具表面细菌菌落数较多(B=-0.319,P<0.05)为手足口病疫情发生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加强教室通风、提高教师防控能力和做好玩具消毒对预防手足口病疫情发生有积极作用.
作者:杨波;甘标;刘青连;柯昌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我国属于HBV感染高流行区,人群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9.09%[1],其中大学生群体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总检出率为6.38%[2].有研究发现,大学生中肝炎相关知识(尤其是主要传播途径)知晓率较低,存在较多误区[3-5].乙肝感染也对大学生患者的心理健康、人格倾向产生很大影响,干扰了大学生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对择业、就业的信心[6].为保护大学生群体免受肝炎病毒的侵害,四川省攀西地区通过开展高校大学生肝健康促进项目,使在校大学生掌握肝炎尤其是乙肝的危害性、传播途径、预防办法,形成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正确认识,提高大学生群体肝炎防治知晓率.
作者:魏小庆;蓝羲;周晓莉;刘亿;杜强坤;代婉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校园欺负行为与自感班级氛围的关联性,为开展校园欺负干预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方便选取的上海市23所、北京市4所和广州市7所民办随迁子女小学中,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整群抽样,共调查四年级学生4 089名,家长3 964名.利用自填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近1个月的欺负卷入情况、自感班级氛围、年龄、性别和父母文化程度等.结果 近1个月卷入欺负的学生比例为19.9%,男、女生自感班级氛围总分分别为(11.50±2.20)(11.91±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0,P<0.0l).不同欺负行为角色的班级氛围总分及其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未卷入欺负的学生感知到的班级氛围和谐,既受欺负又欺负别人的学生感知到的班级氛围不和谐.班级氛围(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和班级组织)是仅受欺负、仅欺负别人和既受欺负又欺负别人行为独立的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高年级学生校园欺负行为与自感班级氛围密切相关.应加强针对改善班级氛围的干预措施,减少校园欺负行为的发生.
作者:李梦娜;史慧静;张喆;郭锦萍;徐心儿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心理弹性训练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江西省某高校以系院为单位随机整群抽取二年级贫困生418名,随机分成实验组(接受心理弹性课程)和对照组(不接受心理弹性课程)各209人,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和后测.结果 心理弹性训练后,实验组前、后测的SCL-90总均分(1.51±0.42/1.30±0.37)及躯体化(1.37±0.43/1.28±0.36)、人际敏感(1.68±0.54/1.50±0.48)、抑郁(1.53±0.49/1.39±0.48)、焦虑(1.49±0.48/1.39±0.43)、敌对(1.48±0.50/1.35±0.45)、恐怖(1.37±0.45/1.28±0.40)、其他(1.27±0.31/1.21±0.33)等因子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但在强迫(1.84±0.51/1.77±0.53)、偏执(1.46±0.47/ 1.41±0.41)、精神病性(1.43±0.41/1.41 ±0.38)等因子上的得分及自杀意念检出率(21.95%/20.49%)的前、后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心理弹性训练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一定的提升作用,主要表现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等方面,但对贫困大学生的强迫、偏执、精神病性及自杀意念等并无明显影响.
作者:杨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21世纪是一个互联网络和电子通信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无尽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困扰,网络欺负现象的不断出现,正成为青少年健康研究领域的又一新问题.截至目前,世界范围内已发生多起因网络欺负而导致未成年人退学甚至自杀的恶性事件.
作者:李梦娜;史慧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拓展训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为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珠海市某中学初二年级2个班120名学生为拓展训练组,同时选择该中学初二其余班级所有学生共539名为对照组.拓展训练组除了补充20次拓展训练外,其他学习安排均同于对照组.在训练前1周及完成训练后1周,均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检测量表”及“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对两组中学生进行测评.结果 开展拓展训练前,两组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拓展训练后,拓展训练组在中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检测量表偏执[(1.80±0.73) vs.(1.98±0.72)]、适应不良[(1.70±0.66) vs.(1.94±0.66)]、情绪不平衡[(1.93±0.67) vs.(2.15±0.71)]分量表的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99,2.84,2.11,P值均<0.05);拓展训练组在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人际关系[(104.80±13.23) vs.(96.98±15.50)]、行为规范[(83.94±15.49) vs.(78.84±13.05)]、环境适应[(73.48±13.19)vs.(69.00±12.23)]、心理资源[(81.72±19.11)vs.(77.13±16.63)]分量表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9,2.48,2.18,2.06,P值均<0.05).结论 拓展训练可以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
作者:周翔;陈强;吴静;庄志成;郑广南;刘鹏达;黎信强;黎泽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贵州省2013年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情况,为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4年3-6月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对贵州省各级卫生和教育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学校开展调查.结果 20%的县级卫生和教育行政部门未转发《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规范》,37.5%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未向教育行政部门通报学校结核病疫情信息,仅50%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落实了新生体检制度,38.64%的县级疾控机构未开展学校结核病防治的业务培训,结核病定点医院在学校结核病防控措施的落实上较综合性医院好.结论 贵州省的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各部门的合作,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避免在校园内发生聚集性疫情.
作者:陈慧娟;杨婕;雷世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藏族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为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西藏某高校学生1 902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被调查学生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为58.8%,藏族大学生知晓率(55.2%)低于汉族大学生(7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98.655,P<0.01);艾滋病传播途径知晓水平比较,汉族大学生知晓率(82.3%)高于藏族大学生(6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9.533,P<0.01);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晓水平比较,汉族大学生知晓率(58.4%)高于藏族大学生(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0.519,P<0.01);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水平比较,汉族大学生知晓率(69.6%)高于藏族大学生(4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7.418,P<0.01).结论 藏族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有一定了解,但总体程度不高.应结合具体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藏族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
作者:何瑛;魏元龙;李小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检和/或功能损害[1].精神障碍不仅会引发各种精神症状,还会损害患者的社会功能.大学生正处于求学、求职、人际、婚恋等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精神障碍的发生会使上述社会功能遭受破坏,甚至导致精神残疾.对于大学生精神障碍患者来说,康复治疗的效果影响精神障碍的预后,对患病学生能否回归社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郑铮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在描述高职学生网络欺凌流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网络欺凌与睡眠障碍的关联,为改善高职学生的睡眠质量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方便整群选取安徽省3所高职院校大一至大三共计4 147名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运用网络欺凌问卷评价网络欺凌行为,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定睡眠质量.结果 医药专业院校学生睡眠障碍检出率为47.26%,高于综合类学生(26.91%)和工科学生(29.57%);高职女生睡眠障碍检出率(36.81%)高于男生(2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51.50,83.12,P值均<0.01).综合类在校高职生遭受网络言语欺凌的频次(5.81±1.46)高于工科院校(5.63±1.19)和医科类院校(5.66±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35,P<0.05);男生遭受网络言语欺凌的频次(6.06±1.68)高于女生(5.64±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14,P<0.01);此外,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学生与家长的关系以及学习压力不同者之间遭受网络欺凌频次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网络欺凌与睡眠情况的关联分析显示,不同频次网络言语欺凌和网络非言语欺凌对高职学生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高职学生睡眠障碍较为普遍,有遭受网络欺凌经历者可作为睡眠障碍干预的重点人群之一.
作者:张蕾蕾;朱琳;荣峰;陶磊;张静;贾晓敏;苏普玉;张曼;张志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盐城地区青少年网络成瘾流行现状,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共抽取盐城地区初高中及大学6 177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集体自填式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盐城地区青少年网络成瘾总检出率为4.0%,男生网络成瘾率(5.6%)明显高于女生(2.3%)(x2=42.69,P<0.05);大学生网络成瘾率(7.3%)明显高于高中生(4.3%)和初中生(2.6%) (x2=27.37,P<0.05);网络成瘾率随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x2=22.38,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高学段、母亲文化程度低、菲普通家庭背景、体育活动少是男生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非普通家庭背景是女生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学段、家庭背景以及母亲文化程度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张学艳;罗亚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大学开设安全用药常识课程前后学生用药基本知识、态度和行为状况,引导学生合理正确使用药物.方法 以280名某职业技术学院在校非药学专业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在《安全用药常识》课程干预前后分别进行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其中干预前调查学生278名,干预后270名.结果 干预后对安全用药的认知正确率为77.2%,较干预前提高了22.1百分点;用药行为正确率为63.1%,较干预前提高了11.0百分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96.783和54.725,P值均<0.01);干预前后期望了解更多用药知识的学生分别为99.3%和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大学生用药知识及行为得分较干预前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425,6.819,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具有积极的用药知识需求态度,通过课程干预可提高学生的安全用药认知水平,为进一步加强相关用药常识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俞学炜;王琳;梁睿;刘竞天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辽宁省青年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状况,为制定该人群的艾滋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辽宁省本溪、丹东和辽阳市分层整群抽取的2411名青年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工作,采用EpiData3.1进行数据录入,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 411名调查对象中,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80.3%(1 937/2 411),男生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84.1%)高于女生(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9,P<0.05).有133人曾发生过性行为,占5.5%;男生性行为发生率(9.4%)高于女生(0.8%)(x2=84.5,P<0.05);第一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仅为41.4%(55/133).近1 a有3.4%(83/2411)的学生曾做过艾滋病病毒检测;本次调查未检出HIV抗体阳性,但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为0.2%(4/2 411).结论 辽宁省青年学生已掌握一些艾滋病相关知识,但缺乏自我保健和防范艾滋病的意识和技能,部分学生有不安全性行为,存在感染HIV的风险.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仍然是预防控制艾滋病在该类人群中传播的主要有效手段.
作者:杨桂玲;姚文清;姜凤霞;吴明;孙笠翔;王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干眼(Dry Eyes)又称角结膜干燥,是由于泪液质和量的异常或泪液流体动力学异常导致的一种眼表疾病.根据2007年国际干眼病专题研究会的定义,干眼是多因素造成的泪液及眼表异常的疾病,表现为眼部不适、视力下降、泪膜不稳定及眼表损害,并伴有泪液渗透压升高和眼表炎[1].干眼诊断尚无国际统一标准,但诊断中必须包括主观症状[2].
作者:邵明月;芮东升;刘菲菲;徐朝辉;孙剑涛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