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学生网络欺负/受欺负状况分析

黎亚军

关键词:计算机通信网络, 精神卫生, 学生
摘要:目的 了解青少年网络欺负/受欺负的发生状况,为干预青少年的网络欺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网络欺负/受欺负问卷,以整群抽样法选取河南、河北省的95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潜在类别分析.结果 青少年网络欺负/受欺负分为单纯网络受欺负者、单纯网络欺负者、网络欺负/受欺负者、未卷入者4个类别,其发生比例分别为14.0%,1.8%,4.3%,79.9%.男生(26.9%)、初中生(24.1%)卷入网络欺负的比例分别显著高于女生(14.6%)、高中生(16.0%)(x2值分别为30.83,15.72,P值均<0.01).网络欺负/受欺负者的违纪行为得分(0.47士0.06)显著高于单纯网络受欺负者(0.31±0.03)、单纯网络欺负者(0.24±0.10)和未卷入者(0.16±0.01)(P值均<0.05).结论 青少年网络欺负/受欺负可以分为四类,每个类别在不同性别和学段内部的分布不同,网络欺负/受欺负者的违纪行为高于其他类别.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广州市青少年2008年与2013年饮食行为比较

    目的 了解广州市青少年饮食行为2008年与2013年的变化情况,为进一步制定相应营养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8年和2013年广州市总计24 689名大中学生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分性别、地区和学习阶段比较2008年与2013年学生的饮食行为.结果 经常喝汽水饮料、吃甜点、吃油炸食品和吃路边摊的不健康饮食行为频率均有所下降(2008年和2013年分别为6.8%和4.0%,18.4%和13.0%,9.7%和5.5%,1.2%和0.8%),偏食行为报告率由2008年的29.9%上升至2013年的35.3%,经常吃新鲜水果和蔬菜的频率也有所下降(2008年和2013年为43.2%和36.2%,79.4%和77.8%);该变化趋势在不同性别、地区和学习阶段学生中相似.结论 青少年饮食行为干预不仅要强调改善不良饮食行为,也需要强调保持健康饮食行为.

    作者:林琳;刘伟佳;刘伟;林蓉;郭重山;熊莉华;陈思宇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长沙市高中生科学健康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科学健康观是健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指引人们追求健康,实现身体、精神的舒适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1].目前国内健康素养研究对象以成年人居多[2].本文利用长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4年9月对全市18所高中的部分学生开展的健康素养调查数据,重点分析科学健康观现况,为制定相关政策和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作者:周婧瑜;朱江;胡劲松;曹可柯;周瑛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初中生睡眠质量与肥胖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初中生睡眠质量与不同肥胖类型之间的相关性,为预防儿童青少年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随机整群抽取的852名潍坊市初中生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问卷调查,并测量初中生的身高、胸围和体重.结果 不同睡眠时间组(>7h和≤7h)的BMI分别为(20.29±3.57) kg/m2和(21.56±3.63) kg/m2,WHtR分别为(0.44±0.05)和(0.47±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是否睡眠障碍组BMI分别为(20.11±3.47) kg/m2和(20.84±4.08) kg/m2,WHtR分别为(0.44±0.05)和(0.48±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调整了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初中生睡眠质量与BMI[OR(95%CI)=1.33(0.92~1.92)]和WHtR[OR(95%CI)=1.53(1.11~2.17)]关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控制BMI后,睡眠质量与WHtR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初中生睡眠质量与两种类型肥胖均相关,和向心性肥胖的关联性较强.改善初中生睡眠质量有助于预防儿童青少年肥胖.

    作者:任艳峰;翟强;王素珍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高邮市留守学龄前儿童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0.5 a以上,而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儿童[1].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该人群健康存在问题将直接影响我国农村问题的解决[2].良好的睡眠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能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甚至可影响儿童的情绪、认知及社会适应性等各方面的发育[3].本研究旨在了解高邮市留守学龄前儿童睡眠状况,探讨睡眠时间、睡眠障碍的检出率,及影响留守儿童睡眠的原因,为进一步提高留守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提供参考,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韩素玲;陈好阅;俞飞;陈维忠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社会支持在初中生受欺负与自杀意念间的调节作用

    目的 探讨受欺负行为、社会支持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对干预初中生的欺负行为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对邵阳市946名七~八年级中学生进行受欺负、领悟社会支持和自杀意念的问卷测量.结果 相关分析表明,受欺负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r=0.22,P<0.01),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与自杀意念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0,-0.24,P值均<0.01);回归分析表明,受欺负对自杀意念有正向预测性(P<0.01),社会支持对自杀意念有负向预测性(P<0.01),朋友支持与受欺负的交互项对男、女生自杀意念均有负向预测性(β男=-0.10,P<0.05;β女=-0.11,P<0.01),家庭支持与受欺负的交互项对男生自杀意念有负向预测性(β=-0.11,P<0.05).结论 社会支持(特别是朋友支持)能有效缓解初中生受欺负事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对于初中男生来说,家庭支持仍是其缓解受欺负压力的有效资源.

    作者:刘小群;陈贵;杨新华;卢大力;周丽华;苏林雁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父母教养方式对太原市小学四五年级学生伤害倾向影响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伤害倾向的关系,为制定伤害高危儿童的家庭预防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太原市2所城区小学,整群选取四~五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671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64份,回收率为99.0%,其中伤害次数缺失46份,终问卷有618份.调查内容包括1 a中伤害发生情况以及父母教养方式.结果 伤害发生倾向儿童组母亲拒绝否认和母亲因子惩罚严厉的平均得分均高于非伤害发生倾向儿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13,-2.054,P值均<0.05).相关分析,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均与伤害发生倾向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081,0.082,P值均<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是伤害发生倾向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51,1.047,P值均<0.05).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伤害倾向有关.应有针对的指导改善家长对儿童的教养方式,以减少伤害发生.

    作者:王莉;毛馨;郝志红;石倩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漯河市学龄前儿童乳牙患龋状况

    目的 了解漯河市学龄前儿童乳牙龋齿患病情况,为开展儿童口腔保健与龋齿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4年9-10月对漯河市6所市级公立幼儿园2 196名2~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龋齿检查,采用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诊断标准进行判定.结果 受检儿童患龋率为58.01%,龋均为1.74,龋齿充填率为1.23%.容易患龋的牙位为下颌第二乳磨牙,其次是上颌乳中切牙和第一乳磨牙,不同牙位乳牙患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7.878,P<0.01).不同性别儿童的患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P>0.05).随着年龄增长,儿童患龋率、龋均和龋齿充填率增加,各年龄组儿童患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5.755,P<0.05).儿童开始刷牙的年龄、是否使用含氟牙膏、饭后是否及时漱口等因素与患龋率相关,差异均有统计意义(x2值分别为53.220,24.338,142.296,P值均<0.05);经常吃甜食、含奶嘴睡觉、喜欢喝碳酸饮料等饮食习惯与患龋率相关,差异均有统计意义(x2值分别为163.396,122.449,36.307,P值均<0.05).结论 漯河市学龄前儿童乳牙患龋率较高,龋齿充填率较低.应加强对儿童及其家长的口腔卫生健康教育.

    作者:杨旭;刘春灵;熊均平;梁源;吴泽秀;赵树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澳门科技大学学生生活质量量表测评及信效度分析

    近年来,大学生的生活质量问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3],对之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考查,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有效的教育和疏导,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由世界卫生组织开发,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4].随着两岸三地相互交流的深入,澳门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也日益受到重视[5].笔者使用WHOQOL-BREF量表对澳门大学生的生活质量进行调查分析,并通过信、效度分析来评价该量表在澳门大学生的适用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石永东;蒲小红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中国学校卫生》杂志发表的高被引论文相关特征,为进一步提高杂志学术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登陆中国知网(CNKI),以期刊刊名“中国学校卫生”为检索式,对数据库所收录的《中国学校卫生》1992-2013年发表的论文进行检索,统计指标包括篇名、作者、机构、发表年份、被引次数、下载次数等.结果 共检出论文信息12 236篇,其中有引文记录的文章共9 003篇,占论文总数的73.58%;总被引频次为73 349,被引10次以上的论文共被引43 006次,占总被引频次的58.63%.被引排名前100位论文(共104篇),季成叶教授的贡献大(14篇,占13.5%);产生高被引论文多的机构是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26篇,占25.0%);高被引论文较集中的栏目为心理卫生35篇(33.7%)、健康教育19篇(18.3%)、述评13篇(12.5%).从研究方法看,干预性研究所占比重偏低,有待今后进一步加强;从研究内容来看,以学生保健服务为中心,出现了多个研究热点的局面,但学科间交叉、融合的研究热点还未见出现.论文发表年份以2005年多,为19篇;有30篇在发表的当年即被引用,51篇在发表后的第1年被引用,有86篇近1次被引用时间为2015年.结论 《中国学校卫生》高被引论文的作者、单位、研究内容均相对集中.编辑部需有针对性地开展组稿、约稿工作,提高杂志的学术质量.

    作者:李红影;顾璇;汤建军;袁长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深圳4所中学学生自杀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深圳青少年学生自杀行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深圳初、高中各2所,采用自杀意念问卷、自杀态度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及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抽取学校的在校一、二年级2 380名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初步探讨自杀行为与自杀态度、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性别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深圳青少年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及自杀尝试报告率分别为35.9%,2.1%和1.1%.模型的主要指标(x2/df=10.470,GH=0.908,RMSEA =0.063)显示方程模拟较好.自杀计划对自杀尝试起直接作用(作用大小为0.35),自杀意念、自杀态度、生活事件、社会支持、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和性别特征对自杀尝试起间接作用(间接作用为0.036).自杀尝试的危险因素排序为自杀计划(61.21%)>自杀意念(17.41%)>生活事件(6.21%)>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3.62%)>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2.59%)>性别特征(2.41%);保护因素的排序为社会支持(6.03%)>自杀态度(0.52%).结论 深圳青少年学生自杀计划和自杀意念对自杀尝试的影响作用占近80%,尽早识别青少年学生的自杀风险对于预防自杀的意义重大.

    作者:周志坚;杨曦;刘铁榜;杨洪;金冬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高职生心理病理状态在生活事件与自伤行为间的中介效应

    生活事件是影响个人心理健康的常见应激源,主要指生活中遭遇的足以扰乱人们心理和生理稳态的重大变故,生活事件处理不当会导致焦虑、抑郁,甚至产生严重疾病[1].非自杀式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简称自伤行为,是一种不以自杀为目的的直接地、蓄意地伤害自己躯体的行为[2].研究表明,青少年是故意自伤行为的高发人群,且自伤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3].大多数大学生长期在外生活,经常会遇到各种应激性生活事件,如学习、生活、人际、恋爱、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与困惑,这些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发生易诱发心理病理问题,同时又是自伤行为较强的危险因素[4].另有研究显示,青少年心理病理状态是后期自伤行为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5-6].据此提出理论假设,即心理病理状态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自伤行为的关联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为验证该假设,本研究通过调查高职学生自伤行为、心理病理状态及经历的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发生情况,探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心理病理状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作者:方向孜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苏州市中小学生血压与体质量指数脉搏相关分析

    目前高血压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也在快速增长,高血压的发病呈现低龄化的趋势.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不仅与儿童青少年时期高血压、代谢紊乱等疾病危险因素有关,而且可导致成年期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升高[1].为全面了解江苏省苏州市中小学生血压状况及与其年龄、脉搏、体质量指数(BMI)之间的关系,本文对2013年苏州市中小学生健康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为相关部门制订儿童青少年高血压防治策略与干预措施提供基础数据.

    作者:俞晓红;李凯;徐正龙;朱红艳;于颖慧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医耳穴贴压治疗小学生轻度近视的短期效果评价

    近几十年来,我国中小学生视力不良呈现检出率高、发病年龄提前的流行特点[1],围绕学生近视防治以及视力保护的相关研究也得到迅速发展[1-3].中医称近视为能近怯远症,其病机多为心阳衰微、阳虚阴盛,或肝肾两亏,目失濡养,以致神光衰微[4-5].传统医学认为,耳穴疗法通过磁珠贴压可以按摩刺激耳穴,能促进肝脏血流,改善眼睛的供血,进而提高视力.国内很多学者的研究[6-8]证实中医耳穴等综合疗法能够防治儿童青少年近视.本研究于2014年3-6月选择上海市浦东新区1所小学,对中医耳穴贴压治疗短期效果进行观察,通过散瞳验光屈光度改变等客观观察指标,科学评价单纯中医耳穴贴压防治小学生轻度近视的短期实施效果.

    作者:刘成军;周伟;季珮;章小花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三亚市2009与2013年中小学生常见病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三亚市2009与2013年监测点学校学生常见病检出状况及其变化规律,为学校常见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09年和2013年的9-12月对三亚市10所监测点学校共计39 124名学生进行健康体检,采用SPSS 17.0对健康体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年三亚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沙眼、肥胖检出率分别为40.71%,3.56%和9.46%,均高于2009年的28.25%,0.61%和4.96%,呈上升趋势(x2值分别为793.09,374.99,280.42,P值均<0.01).2013年龋齿、营养不良、超重检出率分别为46.71%,11.90%和4.09%,均低于2009年的49.63%,40.11%和5.49%,呈下降趋势(x2值分别为32.61,4 176.11,44.24,P值均<0.01).三亚市中小学生常见病以视力不良、龋齿及营养不良为主.视力不良检出率为城市高于乡镇,中学高于小学,女生高于男生(P值均<0.05);沙眼检出率为小学高于中学,乡镇高于城市(P值均<0.05);龋齿检出率显示小学高于中学,城市高于乡镇,女生高于男生(P值均<0.05);营养不良检出率为中学高于小学,乡镇高于城市(P值均<0.05);超重及肥胖检出率为城市高于乡镇,且肥胖率小学高于中学,男生高于女生(P值均<0.05),超重在不同学段、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三亚市中小学生的视力不良、龋齿及营养不良现状不容忽视,视力不良防治的重点在城市女中学生,龋齿防治的重点在城市女小学生,营养不良防治的重点在乡镇中学生.

    作者:王绍萍;颜天阳;陈朱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成都市中小学生食盐摄入知识态度行为状况

    目的 了解成都市中小学生食盐摄入相关知识认知、态度及行为情况,为在学生中开展控制高盐饮食健康教育及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样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随机选取成都市2个城区和1个近郊区,每个区各选择1所小学、1所初中和1所高中,共对9所学校2 892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小学生对“每人每天吃盐不宜超过6 g”知晓率仅为37.3%,不同学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328,P<0.05).仅3.0%的学生能全部辨认出5种高钠调味品,0.9%的学生能辨别全部隐形盐的食品.52.2%的调查对象听说过控盐勺,14.7%的调查对象外出就餐时会要求把饭菜做的清淡些,21.1%的调查对象会主动购买含盐低的食物,18.8%的调查对象会根据营养成分表(营养标签)来挑选食物.结论 成都市中小学生盐相关知识认知及行为情况均较差.应在中小学生中有针对性地开展低盐饮食相关健康教育,树立健康饮食观念,培养其科学饮食习惯.

    作者:冯敏;李晓辉;梅丽敏;王瑶;周蓓欣;刘艳;曾学民;何志凡;曹晋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童年期虐待经历与中学生自伤行为的关联性

    目的 探讨童年期虐待经历与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为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贵阳市7所中学抽取4 617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童年期虐待经历、自伤行为等.采用x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中学生自伤行为及童年期虐待检出率的差异,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童年期虐待经历对自伤行为的影响.结果 中学生自伤行为的检出率为44.3%,初中生(47.4%)高于高中生(4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童年期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及躯体忽视的发生率依次为37.7%,16.8%,7.7%,61.4%和50.7%.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学习成绩较差及有心理病理症状的中学生受虐情况较重,自伤行为发生率也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x2检验显示,任何一种童年期虐待经历都会增加自伤行为的发生(P值均<0.05).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童年期虐待(情感、躯体、性虐待)和忽视(情感、躯体)均会增加自伤行为的发生;且随着虐待类型数目的增加,自伤行为的发生风险呈增加趋势(P值均<0.01).结论 童年期虐待经历是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加强对童年期虐待问题的重视和干预,可作为中学生自伤行为防控的重要举措.

    作者:苏静;陈静;万宇辉;钟超;胡晓;陶芳标;彭菲;陈钰;朱阿然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学生重大疾病防控技术和相关标准研制及应用”项目实施及其对学校卫生工作的促进作用

    2012年度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学生重大疾病防控技术和相关标准研制及应用(201202010)”,在卫生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的支持下,通过3 a的项目实施,建立了1个学生健康综合信息平台,制定完善了1套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认可的学生健康相关标准及学校卫生标准体系,研发了近视、肥胖、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个主要健康问题相应的防控关键技术,建立了7个学生重大疾病防控适宜技术和相关标准研制及应用推广示范基地.因此,项目也简称为“1147计划”.

    作者:马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湘西州农村学校不同营养状况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分析

    目的 了解湘西州土家族、苗族初中生营养状况,并探讨不同营养状况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特征,为制定学生营养状况改善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整群抽取986名土家族、苗族初中生进行体格测试,采用身高标准体重法评价营养状况,同时进行健康危险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土家族和苗族初中生营养不良、肥胖检出率分别为9.94%,5.64%;男生经常吸烟(6.50%)、经常饮酒(6.73%)、网络成瘾(8.82%)、学习压力大(16.94%)和抑郁(13.23%)的报告率均高于女生(1.08%,2.52%,2.16%,12.25%,8.65%)(x2值分别为21.370,10.290,22.317,4.345,5.340,P值均<0.05).营养不良组中偏食(18.37%)、经常或总是失眠(11.22%)的报告率高于其他组(x2值分别为10.004,20.929,P值均<0.05);肥胖组中经常大量喝饮料(17.86%)、经常吃西式快餐(7.14%)、网络成瘾(12.50%)、缺乏锻炼(60.71%)、经常或总是感到孤独(25.00%)的报告率高于其他组(x2值分别为21.237,17.208,13.063,9.580,27.928,P值均<0.05).结论 湘西州土家族、苗族初中生营养状况与健康危险行为之间存在联系.农村学校在开展营养健康教育的同时,应采取措施以预防和减少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

    作者:张福兰;张天成;熊静梅;张亮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麦西来甫健身操对维吾尔族肥胖女大学生减肥效果分析

    目的 了解麦西来甫健身操对新疆维吾尔族肥胖女大学生减肥的效果,为促进维吾尔族女大学生身体健康及科学有效减肥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在新疆3所高校以校园海报招募的形式招收符合肥胖判定标准(BMI≥28 kg/m2)的100名肥胖维吾尔族女大学生,随机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人);对干预组进行12周的麦西来甫健身操训练干预,对照组依然按照原来的生活和学习模式进行.比较实验前后的身体形态、身体功能、血液生化各项指标.结果 12周的麦西来甫健身操训练干预后,维吾尔族肥胖女大学生干预组实验后除身高指标外,其他各项身体形态指标均低于实验前;干预组实验前与实验后身体功能指标及各项血液生化指标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组实验前胆固醇为4.79 mmol/L,实验后为4.21 mmol/L,实验前后相差0.58 mmol/L.麦西来甫健身操训练干预后,维吾尔族肥胖女大学生的平均体重由实验前的73.56 kg减到了67.25 kg,体重降低了6.31 kg;实验后干预组有42% (21/50)的干预者体型恢复正常,其他干预者体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依然处于超重状态.实验前干预组与对照组之间身体形态、身体功能和血液生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实验后干预组与对照组之间各项身体形态(除身高外)、功能和血液生化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项指标均得到优化.结论 麦西来甫健身操运动对维吾尔族肥胖女大学生身体形态、功能和血液生化等指标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作者:徐苗;张婷;徐疆勇;祖母拉提·阿布都热依木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上海市中小学生视疲劳流行现状及与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关联性分析

    目的 了解上海市中小学生视疲劳流行现状及与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关联,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方便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5个区15所学校小学四年级、初二和高一年级的2 811名学生,采用自填问卷方法调查学生近4周内视疲劳发生情况及多媒体教学环境现状.结果 视疲劳症状阳性发生率为17.1%,其发生率随年级增加而增加(x2趋势 =8.316,P<0.01),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7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反映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学生就坐位置和是否来得及记录笔记与视疲劳的发生有关,表现为就坐于边侧的学生位置和来不及或不记笔记是视疲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95%CI)分别为1.69 (1.08~2.64)和1.52(1.17~ 1.97).结论 上海市中小学生视疲劳现状不容乐观,在教学过程应注意多媒体教学环境对其影响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作者:尤小芳;谭晖;汪玲;何更生;王震维;欧阳芳;李加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