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童年期虐待经历与中学生自伤行为的关联性

苏静;陈静;万宇辉;钟超;胡晓;陶芳标;彭菲;陈钰;朱阿然

关键词:儿童期受虐待的成年幸存者, 自我伤害行为, 精神卫生, 学生
摘要:目的 探讨童年期虐待经历与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为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贵阳市7所中学抽取4 617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童年期虐待经历、自伤行为等.采用x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中学生自伤行为及童年期虐待检出率的差异,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童年期虐待经历对自伤行为的影响.结果 中学生自伤行为的检出率为44.3%,初中生(47.4%)高于高中生(4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童年期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及躯体忽视的发生率依次为37.7%,16.8%,7.7%,61.4%和50.7%.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学习成绩较差及有心理病理症状的中学生受虐情况较重,自伤行为发生率也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x2检验显示,任何一种童年期虐待经历都会增加自伤行为的发生(P值均<0.05).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童年期虐待(情感、躯体、性虐待)和忽视(情感、躯体)均会增加自伤行为的发生;且随着虐待类型数目的增加,自伤行为的发生风险呈增加趋势(P值均<0.01).结论 童年期虐待经历是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加强对童年期虐待问题的重视和干预,可作为中学生自伤行为防控的重要举措.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父母教养方式对太原市小学四五年级学生伤害倾向影响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伤害倾向的关系,为制定伤害高危儿童的家庭预防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太原市2所城区小学,整群选取四~五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671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64份,回收率为99.0%,其中伤害次数缺失46份,终问卷有618份.调查内容包括1 a中伤害发生情况以及父母教养方式.结果 伤害发生倾向儿童组母亲拒绝否认和母亲因子惩罚严厉的平均得分均高于非伤害发生倾向儿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13,-2.054,P值均<0.05).相关分析,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均与伤害发生倾向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081,0.082,P值均<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是伤害发生倾向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51,1.047,P值均<0.05).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伤害倾向有关.应有针对的指导改善家长对儿童的教养方式,以减少伤害发生.

    作者:王莉;毛馨;郝志红;石倩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成都市中小学生食盐摄入知识态度行为状况

    目的 了解成都市中小学生食盐摄入相关知识认知、态度及行为情况,为在学生中开展控制高盐饮食健康教育及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样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随机选取成都市2个城区和1个近郊区,每个区各选择1所小学、1所初中和1所高中,共对9所学校2 892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小学生对“每人每天吃盐不宜超过6 g”知晓率仅为37.3%,不同学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328,P<0.05).仅3.0%的学生能全部辨认出5种高钠调味品,0.9%的学生能辨别全部隐形盐的食品.52.2%的调查对象听说过控盐勺,14.7%的调查对象外出就餐时会要求把饭菜做的清淡些,21.1%的调查对象会主动购买含盐低的食物,18.8%的调查对象会根据营养成分表(营养标签)来挑选食物.结论 成都市中小学生盐相关知识认知及行为情况均较差.应在中小学生中有针对性地开展低盐饮食相关健康教育,树立健康饮食观念,培养其科学饮食习惯.

    作者:冯敏;李晓辉;梅丽敏;王瑶;周蓓欣;刘艳;曾学民;何志凡;曹晋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长沙市高中生科学健康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科学健康观是健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指引人们追求健康,实现身体、精神的舒适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1].目前国内健康素养研究对象以成年人居多[2].本文利用长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4年9月对全市18所高中的部分学生开展的健康素养调查数据,重点分析科学健康观现况,为制定相关政策和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作者:周婧瑜;朱江;胡劲松;曹可柯;周瑛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广州市青少年2008年与2013年饮食行为比较

    目的 了解广州市青少年饮食行为2008年与2013年的变化情况,为进一步制定相应营养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8年和2013年广州市总计24 689名大中学生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分性别、地区和学习阶段比较2008年与2013年学生的饮食行为.结果 经常喝汽水饮料、吃甜点、吃油炸食品和吃路边摊的不健康饮食行为频率均有所下降(2008年和2013年分别为6.8%和4.0%,18.4%和13.0%,9.7%和5.5%,1.2%和0.8%),偏食行为报告率由2008年的29.9%上升至2013年的35.3%,经常吃新鲜水果和蔬菜的频率也有所下降(2008年和2013年为43.2%和36.2%,79.4%和77.8%);该变化趋势在不同性别、地区和学习阶段学生中相似.结论 青少年饮食行为干预不仅要强调改善不良饮食行为,也需要强调保持健康饮食行为.

    作者:林琳;刘伟佳;刘伟;林蓉;郭重山;熊莉华;陈思宇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小学生眼放松行为现状及其对视力的影响

    目的 了解太原市中小学生选择眼放松行为现况及其对视力的影响,为儿童青少年视力不良的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太原市1 435名城乡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视力检查.结果 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61.4%,学生眼放松行为以选择“闭目”(56.8%)、“远眺”(54.9%)为主,选择“滴眼药水”(4.0%)少;采用1种眼放松行为461人(32.13%)、2种386人(26.90%)、3种393人(27.39%)、4种129人(9.0%)、5种66人(4.6%);其中女生“闭目”行为选择率高于男生(x2=7.790,P<0.05),城区学生“闭目”“远眺”行为选择率高于郊县区学生(P<0.05).随年级的升高,“远眺”和“闭目”行为选择率呈增高趋势,“眼保健操”行为选择率呈下降趋势(x2值分别为10.547,10.452,P值均<0.05).选择“远眺”“滴眼药水”行为的学生左/右眼视力变化趋向好于没有选择“滴眼药水”行为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06,2.762,P值均<0.05).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影响视力变化的因素有地区、滴眼药水、持续用眼后眼放松频率、平均每天是否能坚持做眼保健操(P值均<0.05).结论 远眺、户外运动、眼保健操、闭目、看绿色植物、滴眼药水等眼放松行为可缓解视觉疲劳,改善视力,可综合使用保护儿童青少年视力.

    作者:郝志红;郭慧红;马兴爱;毛馨;石倩;王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苏州市高职院校学生营养与膳食教育效果评价

    目的 分析营养教育前后苏州市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食物选择差异,为制定改善大学生营养和健康状况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苏州市2所高职院校的在校大学生1 029名,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营养教育,并在教育前后分别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营养教育对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食物选择的作用.结果 营养教育后大学生的营养知识回答正确率提高,获得营养知识的途径选择“课堂教育”的从41.7%增加到66.7%;各营养态度指标均好于教育前,选择碳酸饮料的比例从17.3%下降到12.8%,不爱吃以上食物的比例从18.3%上升到36.8%,依据营养选择食物的比例由37.3%上升到63.8%,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值均<0.01).结论 营养教育对改善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及食物选择有明显作用,对提高我国大学生的营养状况和健康水平,预防远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雪莹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漯河市学龄前儿童乳牙患龋状况

    目的 了解漯河市学龄前儿童乳牙龋齿患病情况,为开展儿童口腔保健与龋齿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4年9-10月对漯河市6所市级公立幼儿园2 196名2~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龋齿检查,采用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诊断标准进行判定.结果 受检儿童患龋率为58.01%,龋均为1.74,龋齿充填率为1.23%.容易患龋的牙位为下颌第二乳磨牙,其次是上颌乳中切牙和第一乳磨牙,不同牙位乳牙患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7.878,P<0.01).不同性别儿童的患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P>0.05).随着年龄增长,儿童患龋率、龋均和龋齿充填率增加,各年龄组儿童患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5.755,P<0.05).儿童开始刷牙的年龄、是否使用含氟牙膏、饭后是否及时漱口等因素与患龋率相关,差异均有统计意义(x2值分别为53.220,24.338,142.296,P值均<0.05);经常吃甜食、含奶嘴睡觉、喜欢喝碳酸饮料等饮食习惯与患龋率相关,差异均有统计意义(x2值分别为163.396,122.449,36.307,P值均<0.05).结论 漯河市学龄前儿童乳牙患龋率较高,龋齿充填率较低.应加强对儿童及其家长的口腔卫生健康教育.

    作者:杨旭;刘春灵;熊均平;梁源;吴泽秀;赵树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学生网络欺负/受欺负状况分析

    目的 了解青少年网络欺负/受欺负的发生状况,为干预青少年的网络欺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网络欺负/受欺负问卷,以整群抽样法选取河南、河北省的95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潜在类别分析.结果 青少年网络欺负/受欺负分为单纯网络受欺负者、单纯网络欺负者、网络欺负/受欺负者、未卷入者4个类别,其发生比例分别为14.0%,1.8%,4.3%,79.9%.男生(26.9%)、初中生(24.1%)卷入网络欺负的比例分别显著高于女生(14.6%)、高中生(16.0%)(x2值分别为30.83,15.72,P值均<0.01).网络欺负/受欺负者的违纪行为得分(0.47士0.06)显著高于单纯网络受欺负者(0.31±0.03)、单纯网络欺负者(0.24±0.10)和未卷入者(0.16±0.01)(P值均<0.05).结论 青少年网络欺负/受欺负可以分为四类,每个类别在不同性别和学段内部的分布不同,网络欺负/受欺负者的违纪行为高于其他类别.

    作者:黎亚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童年期虐待经历与中学生自伤行为的关联性

    目的 探讨童年期虐待经历与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为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贵阳市7所中学抽取4 617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童年期虐待经历、自伤行为等.采用x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中学生自伤行为及童年期虐待检出率的差异,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童年期虐待经历对自伤行为的影响.结果 中学生自伤行为的检出率为44.3%,初中生(47.4%)高于高中生(4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童年期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及躯体忽视的发生率依次为37.7%,16.8%,7.7%,61.4%和50.7%.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学习成绩较差及有心理病理症状的中学生受虐情况较重,自伤行为发生率也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x2检验显示,任何一种童年期虐待经历都会增加自伤行为的发生(P值均<0.05).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童年期虐待(情感、躯体、性虐待)和忽视(情感、躯体)均会增加自伤行为的发生;且随着虐待类型数目的增加,自伤行为的发生风险呈增加趋势(P值均<0.01).结论 童年期虐待经历是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加强对童年期虐待问题的重视和干预,可作为中学生自伤行为防控的重要举措.

    作者:苏静;陈静;万宇辉;钟超;胡晓;陶芳标;彭菲;陈钰;朱阿然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中国学校卫生》杂志发表的高被引论文相关特征,为进一步提高杂志学术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登陆中国知网(CNKI),以期刊刊名“中国学校卫生”为检索式,对数据库所收录的《中国学校卫生》1992-2013年发表的论文进行检索,统计指标包括篇名、作者、机构、发表年份、被引次数、下载次数等.结果 共检出论文信息12 236篇,其中有引文记录的文章共9 003篇,占论文总数的73.58%;总被引频次为73 349,被引10次以上的论文共被引43 006次,占总被引频次的58.63%.被引排名前100位论文(共104篇),季成叶教授的贡献大(14篇,占13.5%);产生高被引论文多的机构是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26篇,占25.0%);高被引论文较集中的栏目为心理卫生35篇(33.7%)、健康教育19篇(18.3%)、述评13篇(12.5%).从研究方法看,干预性研究所占比重偏低,有待今后进一步加强;从研究内容来看,以学生保健服务为中心,出现了多个研究热点的局面,但学科间交叉、融合的研究热点还未见出现.论文发表年份以2005年多,为19篇;有30篇在发表的当年即被引用,51篇在发表后的第1年被引用,有86篇近1次被引用时间为2015年.结论 《中国学校卫生》高被引论文的作者、单位、研究内容均相对集中.编辑部需有针对性地开展组稿、约稿工作,提高杂志的学术质量.

    作者:李红影;顾璇;汤建军;袁长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国外学校学生体质健康干预研究进展

    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出的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的概念[1],是指运用行政或组织的手段,广泛协调社会各相关部门以及社区、家庭和个人,使其履行各自对健康的责任,共同维护和促进健康的一种社会行为和社会战略.后来美国健康促进杂志将健康促进定义为帮助人们改变其生活方式以实现终健康状况的科学.终健康被界定为身体、情绪、社会适应性、精神和智力健康的水平.提高认知、改变行为和创造支持性环境的3个层次共同作用促进生活方式的改变,其中支持性环境是保持健康持续改善重要的影响因素.体质健康干预(intervetion)研究是健康促进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2].

    作者:马明珠;苑建齐;张宇竹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长治地区意外伤害住院儿童疾病负担分析

    目的 了解长治地区伤害住院儿童的特点并对疾病经济负担和家庭负担进行评价,为有针对性地开展高危人群干预和降低疾病负担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自制调查表及家庭负担量表(Family Burden Scale of disease,FBS)对长治地区医院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688名意外伤害住院儿童的疾病经济负担及家庭负担进行测量和分析,并对家庭负担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意外伤害患儿平均总经济负担11 988.67元/人.从经济负担构成看,直接经济负担占81.45%,间接经济负担占18.55%.直接经济负担中住院费用占80.06%.伤害对患儿家庭造成多维度的影响,其中家庭娱乐活动阳性回答率为54.29%,家庭成员心理健康为52.86%,家庭经济负担为45.71%,家庭关系为42.86%,家庭日常活动为38.57%,家庭成员躯体健康为37.14%.疾病的转归、住院天数、伤害程度、患儿的年龄、直接经济负担、误工造成的经济损失、总经济负担与家庭负担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78,0.377,0.340,0.311,0.395,0.311,0.397,P值均<0.05).疾病家庭负担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总经济负担和疾病转归(Beta值分别为0.365,0.226,P值均<0.05).结论 意外伤害造成长治地区住院儿童的经济负担较重.在家庭负担中,家庭娱乐活动、家庭成员心理健康和家庭经济负担造成的负担较大.疾病家庭负担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总经济负担和疾病转归.

    作者:宋瑞娟;王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上海市中小学生视疲劳流行现状及与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关联性分析

    目的 了解上海市中小学生视疲劳流行现状及与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关联,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方便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5个区15所学校小学四年级、初二和高一年级的2 811名学生,采用自填问卷方法调查学生近4周内视疲劳发生情况及多媒体教学环境现状.结果 视疲劳症状阳性发生率为17.1%,其发生率随年级增加而增加(x2趋势 =8.316,P<0.01),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7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反映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学生就坐位置和是否来得及记录笔记与视疲劳的发生有关,表现为就坐于边侧的学生位置和来不及或不记笔记是视疲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95%CI)分别为1.69 (1.08~2.64)和1.52(1.17~ 1.97).结论 上海市中小学生视疲劳现状不容乐观,在教学过程应注意多媒体教学环境对其影响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作者:尤小芳;谭晖;汪玲;何更生;王震维;欧阳芳;李加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赣州市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赣州市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和影响因素,为制定适宜于高校推广的健康素养提高计划提供参考.方法 在“2008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基础上设计大学生健康素养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分层整群抽取的赣州市3所高校1 132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赣州市大学生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为5.2%,具备基本知识与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和基本技能的比例分别为21.91%,7.24%和26.77%.城市生源、医学类的大学生健康素养具备比例为7.6%和7.5%,高于农村生源、非医学类大学生的4.2%和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779,9.228,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非赣南籍(OR=2.340)、无童年期留守经历(OR=4.219)、独生子女(OR=1.818)、自评健康好(OR=2.765)、父亲学历为高中/职高/中专和大专及以上(OR值分别为2.457,3.064)、年级为大二、大三和大四及以上(OR值分别为1.641,1.861,2.669)的大学生具备健康素养比例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赣州市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亟待提高.社会、学校应立足于当地区域和学生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和策略,积极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

    作者:陈观凤;朱虹;赵海瑛;石莹;吴国华;何冠鹏;许金仙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初中生睡眠质量与肥胖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初中生睡眠质量与不同肥胖类型之间的相关性,为预防儿童青少年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随机整群抽取的852名潍坊市初中生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问卷调查,并测量初中生的身高、胸围和体重.结果 不同睡眠时间组(>7h和≤7h)的BMI分别为(20.29±3.57) kg/m2和(21.56±3.63) kg/m2,WHtR分别为(0.44±0.05)和(0.47±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是否睡眠障碍组BMI分别为(20.11±3.47) kg/m2和(20.84±4.08) kg/m2,WHtR分别为(0.44±0.05)和(0.48±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调整了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初中生睡眠质量与BMI[OR(95%CI)=1.33(0.92~1.92)]和WHtR[OR(95%CI)=1.53(1.11~2.17)]关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控制BMI后,睡眠质量与WHtR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初中生睡眠质量与两种类型肥胖均相关,和向心性肥胖的关联性较强.改善初中生睡眠质量有助于预防儿童青少年肥胖.

    作者:任艳峰;翟强;王素珍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上海市初中生烟草暴露状况

    目的 了解上海市初中生吸烟率及烟草流行相关情况,为减少青少年烟草暴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在上海市8个区县24所学校的3 155名初中生中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青少年的烟草使用、戒烟、二手烟暴露、烟草制品获取渠道、烟草消费水平及对烟草的态度和认识等.对调查数据加权调整,运用点估计和95%可信区间分析各统计指标.结果 上海市青少年现在吸烟率和尝试吸烟率分别为1.1%和7.7%.在大多数情况下,男生现在吸烟率高于女生,但在12岁及以下的年龄段,女生现在吸烟率(1.4%)高于男生(1.0%).男生现在吸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女生现在吸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男女生的尝试吸烟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不同年龄阶段男生的尝试吸烟率均高于女生;从15岁开始,男女生的尝试吸烟率均呈现出快速升高的趋势.青少年在家中的二手烟暴露率为41.5%,在室内公共场所和室外公共场所曾经暴露于二手烟的比例分别为51.4%和58.9%.结论 上海市青少年受到的被动吸烟危害依然较为严重,需重点针对15岁以下青少年开展系统性干预,降低青少年在家中和公共场所的二手烟暴露风险.

    作者:尉晓霞;丁园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社会支持在初中生受欺负与自杀意念间的调节作用

    目的 探讨受欺负行为、社会支持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对干预初中生的欺负行为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对邵阳市946名七~八年级中学生进行受欺负、领悟社会支持和自杀意念的问卷测量.结果 相关分析表明,受欺负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r=0.22,P<0.01),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与自杀意念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0,-0.24,P值均<0.01);回归分析表明,受欺负对自杀意念有正向预测性(P<0.01),社会支持对自杀意念有负向预测性(P<0.01),朋友支持与受欺负的交互项对男、女生自杀意念均有负向预测性(β男=-0.10,P<0.05;β女=-0.11,P<0.01),家庭支持与受欺负的交互项对男生自杀意念有负向预测性(β=-0.11,P<0.05).结论 社会支持(特别是朋友支持)能有效缓解初中生受欺负事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对于初中男生来说,家庭支持仍是其缓解受欺负压力的有效资源.

    作者:刘小群;陈贵;杨新华;卢大力;周丽华;苏林雁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深圳4所中学学生自杀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深圳青少年学生自杀行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深圳初、高中各2所,采用自杀意念问卷、自杀态度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及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抽取学校的在校一、二年级2 380名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初步探讨自杀行为与自杀态度、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性别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深圳青少年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及自杀尝试报告率分别为35.9%,2.1%和1.1%.模型的主要指标(x2/df=10.470,GH=0.908,RMSEA =0.063)显示方程模拟较好.自杀计划对自杀尝试起直接作用(作用大小为0.35),自杀意念、自杀态度、生活事件、社会支持、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和性别特征对自杀尝试起间接作用(间接作用为0.036).自杀尝试的危险因素排序为自杀计划(61.21%)>自杀意念(17.41%)>生活事件(6.21%)>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3.62%)>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2.59%)>性别特征(2.41%);保护因素的排序为社会支持(6.03%)>自杀态度(0.52%).结论 深圳青少年学生自杀计划和自杀意念对自杀尝试的影响作用占近80%,尽早识别青少年学生的自杀风险对于预防自杀的意义重大.

    作者:周志坚;杨曦;刘铁榜;杨洪;金冬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大学生主观健康水平及其与体育运动质量的关系

    目的 考察大学生主观健康水平对体育运动质量的影响,为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情况调查表”,对随机抽取的武汉、山西、云南和海南等地区的8所大学的2 000名大一至大四学生在2014年9-10月期间的主观健康水平和体育运动质量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年级大学生体育运动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大学生的体育运动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观心理健康水平对体育运动频率、强度、持续时间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068,1.259,0.441,P值均>0.05);主观身体健康水平影响了大学生体育运动时间长度(F=2.456,P<0.05);主观心理和身体健康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大学生的体育运动质量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主观健康水平对体育运动质量存在潜在影响,自觉非常健康或非常不健康的大学生依然存在不运动或低质量运动的可能.

    作者:许微;陈凤英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江西省部分农村中小学生营养知识与饮食行为

    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是影响民族人口素质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中小学生未来的体能与智能发育[1].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及健康状况与饮食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对饮食知识的正确认知是形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的基础[2].为了解江西省农村中小学生营养知识与饮食行为状况,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3年10-11月开展了调查,为提出更科学合理的营养改善措施提供参考.

    作者:陈婷;范奕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