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安娜;张斌;吴静;姚尧;张艳;张丹;赵瑾珠;梅慧;杨少萍
目的 分析2014年云南省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的流行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学生近视防治策略与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云南省7个州(市)9~18岁中小学生,用对数视力表和屈光串镜结合法筛查其视力;利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的流行现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云南省中小学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为48.51%,标化率为47.30%.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视力的主要因素有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民族、平均每天的睡眠时间、平均每天做作业的时间、年龄、每周食用鸡蛋的次数、每天食用牛奶的次数、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和性别(P值均<0.05).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每天做作业时间的增加和年龄的增长,中小学生发生视力不良的风险也随之升高;随着每天睡眠时间的增加、每天食用牛奶、每周食用鸡蛋3次及以上和每天花一定时间看电视,中小学生发生视力不良的风险也随之降低.女生发生视力不良的风险高于男生,少数民族是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的保护因素.结论 云南省中小学生视力不良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应进一步加强开展预防视力不良的宣传教育,采取针对性措施,以实现降低视力不良发生的目标.
作者:杨云娟;常利涛;吕慧;黄达峰;代丽梅;刘宏;黄鑫;刘春艳;包佑红 刊期: 2015年第12期
随着关于运动功能的研究不断丰富,人们发现运动除了为人们所熟知的功能之外,还具有改善心境、调节情绪、提高执行功能等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运动是一种有效的可以辅助治疗焦虑和情绪障碍的手段[1-3].同时运动通过提高个体的唤醒水平,增加海马齿状回的脑血流量和脑神经内分泌水平,进而改善个体的执行功能,包括注意的控制、转换、信息存储等能力[4].目前关于运动与执行功能以及情绪之间的研究主要关注运动干预分别对于执行功能和情绪调节的改善作用.本文将与运动、执行功能和情绪相关的研究整合起来,多层面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试图说明执行功能在运动和情绪改善间起的中介效应.
作者:林敏;余玲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不同干预方式对中学生心理应激水平的影响及随干预时间延长的变化趋势,为采取干预措施缓解中学生心理应激水平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方法 采用准实验设计和多元方差分析,对从徐州市三中初二年级4个班级中选取的49名中学生在4个测量时段共16周的心理应激水平变化进行追踪研究.结果 对照组在4个干预时段上的心理应激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2,P=0.35),而心理干预、运动干预和综合干预在4个干预时段上的心理应激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59,2.85,4.83,P值均<0.05).实验前,不同干预方式的心理应激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6,P=0.37);实验干预8周,不同干预方式的心理应激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8,P=0.031);实验干预16周,不同干预方式的心理应激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8,P=0.000);实验结束3个月,不同干预方式的心理应激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7,P=0.000).不同干预时段和方式对中学生心理应激水平不仅主效应存在统计学意义(F时段 =6.74,P=0.000;F方式 =5.18,P=0.000),还存在统计学意义的交互作用(F时段×方式=8.75,P=0.000).结论 不同干预方式对中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均能起到缓解作用,并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干预效果也越来越明显.
作者:陈开梅;杨威;董磊;孙培全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大学新生入学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探讨大学生肝炎的有效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2-2014年江汉大学15 577名大学新生入学健康体检,分析血清ALT异常检出率及影响ALT异常的因素.结果 15 577名大学新生的血清ALT异常检出率为4.72%,其中男生为7.62%,女生为1.69%(x2=303.649 ,P<0.01);2012年异常检出率为3.83%,2013年为4.90%,2014年为5.67%,ALT异常检出率呈逐年增加趋势(x2=19.558,P<0.01);本省新生ALT异常检出率为4.31%,外省新生为5.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073,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肥胖、饮酒熬夜等不同疲劳程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是新生入学血清ALT异常的主要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大学新生的ALT异常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对ALT异常的学生可通过改变生活习惯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方法进行治疗,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作者:雍雪莲;叶勇;王志红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潍坊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学校环境及学生在校行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潍坊市5 399名中学生,对其进行简版心理健康连续量表(MHC-SF)(青少年版)间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总评(MHC)得分为(3.51±1.00)分,情绪幸福感(EWB)、社会幸福感(SWB)、心理幸福感(PWB)3个维度的得分分别为(3.79±1.12) (3.16±1.25) (3.651.07)分;男生社会幸福感维度得分(3.49±1.06)低于女生的(3.52±0.96)分,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总分(3.57±1.04)高于高中生的(3.42±0.9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8,5.38,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负面影响的因素包括学校生活差、受同学暴力威胁或言语侮辱、受学校成年入暴力威胁或言语侮辱、教室教学环境差、自我感觉在学校地位偏低、学习欲望差、不能与同学或老师互相尊重、不经常参加集体活动(OR值分别为0.411,1.412,0.786,0.834,1.741,0.732,0.690,0.732,P值均<0.05).结论 学校因素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学校应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马智杰;郭继志;杨淑香;王瑞梅;张涵;庄立辉;李向云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无锡市初中生的口腔健康行为,为口腔预防保健工作的开展和相关口腔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等比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无锡市13所中学初二年级的1 651名学生,对其进行口腔健康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87%的学生在3个月内会更换牙刷,92.6%的学生每天刷牙≥2次,刷牙时间≥3 min的占15.2%,35.4%的学生采用竖刷法,使用含氟牙膏的比例为58.0%,5.8%的学生使用过牙线.频率、刷牙时间、刷牙方式、更换牙刷时间和使用含氟牙膏方面,不同地区、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使用牙线方面城区好于郊区;吃糖果频率和饮用碳酸饮料方面城郊和男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无锡地区城郊和不同性别学生的口腔基本保健知识水平差异较大.口腔健康教育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并在相关口腔卫生政策的制定上适度偏向郊区.
作者:张延晓;徐庆;罗远;柯正建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合肥市大学生和8 ~10岁小学生的碘营养状况以及大学生对碘相关疾病防治知识的认知水平,为科学制定相关人群碘营养补充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在合肥市某高校随机选取6个班共326名大学生进行尿碘的检测,同时进行问卷调查;以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合肥市9个区/县选取900位8 ~ 10岁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尿碘检测.结果 大学生和小学生的尿碘中位数分别为380.0 μg/L和225.2 μg/L,其中68.4%的大学生处于碘过量状态(>300μg/L),59.7%的小学生尿碘处于超适宜以上水平(>200 μg/L).大学生和小学生之间的尿碘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3.74,P=0.00).问卷调查显示,不同性别大学生尿碘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食用含碘量丰富食物(如海带、紫菜、虾、海鱼)的大学生尿碘值明显偏高(P值均<0.05),但吸烟、饮酒、锻炼、睡眠等生活习惯对尿碘值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学生碘相关知识问答的平均得分为49.5分,60分以上的仅占总人数的18.9%.结论 合肥市大部分小学生处于碘营养超适宜水平,大学生则存在明显的碘过量现象.应根据不同的人群特点合理地进行补碘.
作者:潘亚萍;常洪;沈娟;梁春梅;谢继安;范引光;张海燕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上海市虹口区肥胖及超重青少年与睡眠质量之间的相关性,为制定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上海市虹口区4所初中及高中的1 173名中学生测量身高、体重,采用青少年睡眠质量流行病学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男、女生肥胖、超重及肥胖+超重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经校正分层因素影响后,中学生睡眠质量差的检出率为18.84%,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校正分层因素影响后的初中及高中学生睡眠质量差的检出率分别为13.43%,26.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290,P<0.05).在358名肥胖+超重学生中,睡眠质量差的检出率(37.25%)高于正常体重学生检出率(1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706,P<0.05).结论 青少年肥胖及超重可能与差的睡眠质量有较大关系,好的睡眠质量及充足的睡眠时间可能有效预防青少年肥胖及超重,还需有待今后的随访加以证实.
作者:周惠清;姚敏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影响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行为的因素,为制定大学生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两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9所高校2 500名在校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认知、家庭、院校等基本情况和健康生活方式进行调查,通过建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来分析变量间相关性和因素的标准化效果.结果 生理特征、心理及认知特征、家庭特征和院校特征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标准化影响效果值分别为0.037,-0.389,0.159,-0.053.路径生理特征→心理及认知特征、生理特征→院校特征、家庭特征→生理特征、家庭特征→院校特征路径系数分别为-0.30,0.23,-0.09,-0.27.结论 生理特征、心理及认知特征、家庭特征和院校特征对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均有影响,且因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学校应针对这些主要因素特征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对策措施,引导大学生采取健康生活方式.
作者:焦建鹏;王冬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濮阳市青少年骑车违规行为及其聚集现状,为制定适宜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按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抽取濮阳市中学生共计4 361名,匿名填写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结果 过去30 d中,中学生骑车违规报告率为62.9%,其中男生为62.3%、女生为63.6%;6种骑车违规情形报告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骑车带人(54.8%)、逆行(16.5%)、双手离把(12.2%)、闯红灯/乱穿马路(10.5%)、追逐打闹(9.9%)、攀附其他车辆(7.6%);骑车违规行为聚集程度男生高于女生,高中生高于初中生,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x2值分别为19.984,13.039,P值均<0.05);骑车违规行与严重伤害呈正相关(P<0.05).结论 濮阳市骑车违规行为报告率较高,城市高中男生为高危人群.应采取科学干预措施,培养中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习惯.
作者:杨翠平;孙经;朱文刚;麻顺广;王瑞卿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体育运动干预对羌族小学生感觉统合能力的干预效果,为寻求改善羌族小学生感觉统合失调的有效措施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四川茂县、汶川、理县986名羌族一年级小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进行调查,确定361名为实验对象,并将其分为实验组(184名)和对照组(177名).对实验组进行干预训练,对照组仅仅采用常规的感觉统合训练,不进行其他体育运动.结果 羌族小学一年级学生中有36.61%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衡问题;实验后无失调的人数比例实验组(28.80%)和对照组(11.86%)均增加,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89,P<0.01).实验组学生实验后感觉统合能力各方面得分均高于实验前,也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有计划有目的的体育运动干预联合感觉统合训练可以有效增强羌族小学生的感觉统合能力,比单纯性采用感觉统合训练效果显著.
作者:李梦园;刘磊;米热古丽;李红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健康管理是全面管理个体、群体健康危险因素的过程,包括通过检查、监测健康危险因素发现健康问题,通过评价认识健康问题,通过干预解决健康问题,循环往复[1].健康管理的核心是干预;目的是调动被管理对象的主动性、自觉性,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以达到对健康的大改善效果[1].学校健康管理就是通过学校健康促进、健康监测和常见病预防,教学过程与健康教育合为一体,积极动员学校、家长和社区的共同努力,给学生提供完整、积极的经验与知识结构(包括健康教育课程),创造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提供合适的健康服务,让家庭和社区参与,共同促进学生健康.与健康促进相比,健康管理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尤其是合理配置健康资源[1].防控学生近视眼,需要采取先进的健康管理策略.为做好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笔者从改善教学环境、开展健康教育、落实教师责任、运用眼保健操、提高视力监测5个方面提出若干学校健康管理措施.
作者:程慧媛;王智勇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太原市城区初一学生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中学生的生存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儿童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分层随机整群选取的643名太原市初一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心理健康状况、家庭环境和父母文化程度对初一学生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 初一年级学生生存质量总分平均(82.96±10.71)分,其中情感功能得分低,且有19.57%的学生低于60分.心理健康状况、家庭环境和父母文化程度对初一学生生存质量有直接影响,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748,0.218,0.051(P值均<0.05).家庭环境通过心理健康状况中间变量对生存质量产生间接影响,标准化系数为0.250(P<0.05).结论 中学生生存质量与心理健康、家庭环境和父母文化程度有密切关系.
作者:杨蓓;姬成伟;王宏;邵丽;姜子慧;郝佳佳;赵志一;余红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大一学生手淫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手淫频度、心理负担、手淫动机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为针对性开展性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问卷和心理量表对河南某高校2 340名大一学生的手淫行为及心理健康进行调查.结果 男、女生频繁手淫发生率分别为22.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65,P<0.01);对手淫危害的认识、体育锻炼、季节是频繁手淫的影响因素(P值均<0.01);手淫频度与健康受损相关(C男=0.56,C女=0.29,P值均<0.05);情绪动机组偏执、敌对、人际敏感得分高于性欲动机组(t值分别为4.38,5.40,6.43,P值均<0.05);有负担组焦虑、抑郁、强迫得分高于无负担组(f值分别为6.52,5.14,4.73,P值均<0.05).结论 频繁手淫已危害到大一学生的身心健康.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预防和控制频繁手淫.
作者:陈家胜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为丰富高校健康教育形式与方法提供支持.方法 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的实验设计,对从某高校公开招募的没有团体辅导经历的120名大学生,进行生命意义、自尊、心理资本和抑郁症状的测量.随机选取30名作为实验组进行生命教育主题的团体辅导,其他人为对照组.结果 实验组学生团体辅导后的人生意义体验、自尊、心理资本总分及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4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前测(t值分别为-4.81,4.70,-5.06,-2.75,-3.65,-2.11,-2.77,p值均<0.05),抑郁得分低于前测(t=2.16,P<0.05);实验组学生团体辅导后人生意义体验、人生意义寻求、自尊、心理资本总分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49,2.15,2.60,2.68,P值均<0.05);人生意义体验与心理资本呈正相关(r=0.712,P<0.01),人生意义寻求与人生意义体验、自尊、心理资本总分、抑郁无相关(P值均>0.05).结论 生命教育主题的团体辅导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
作者:杨盈;包陶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天津高校大学生乙肝歧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乙肝歧视社会环境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天津市6所高校的1 013名在校大学生,使用问卷调查乙肝相关知识认知及乙肝歧视等情况.结果 调查对象的歧视得分平均为(38.49±25.30)分,歧视程度为低、中和高的人数分别为842(83.1%),91(9.0%)和80人(7.9%).有492人(48.7%)同意大学拒收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648人(64.3%)介意情侣是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511人(50.5%)介意与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进餐.在介意情侣是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介意与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进餐和握手方面,不同乙肝知识得分等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325,7.617,9.602,P值均<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级、母亲学历、是否主动了解乙肝知识和乙肝知识得分等级为影响乙肝歧视程度的因素(P值均<0.05).结论 天津市部分大学生存在乙肝歧视现象,应通过加强乙肝传播途径等相关知识教育使其树立正确意识.
作者:刘彩;王晓方;刘晗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水银血压计和电子血压计测量结果,探讨血压复测在学生健康检查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方法 2014年9-12月,在苏州市学生健康检查工作中,先用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对于收缩压≥135 mmHg或舒张压≥85 mmHg的中学生,采用台式水银柱血压计复测其血压,比较两种血压计测量结果.结果 共复测1 213名中学生,电子血压计测得的收缩压中位数值为146 mmHg,舒张压中位数值为78 mmHg;水银柱血压计测得的收缩压中位数值为138 mmHg,舒张压中位数值为78 mmHg;电子血压计测得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于水银柱血压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9.39,-3.06,P值均<0.05).两种血压计测得的血压值之间相关性良好(收缩压r=0.492,舒张压r=0.499,P值均<0.05).复测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血压偏高比例均有下降,其中12岁组下降为明显,血压偏高比例由100.0%下降到41.0%.结论 学生健康检查中,电子血压计测得的血压值高于台式水银柱血压计,两者之间相关性良好;采用台式水银柱血压计对血压较高的学生进行复测后,血压偏高人数和偏高比例有明显降低.
作者:黄飞飞;沈蕙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遵义地区农村初中生自杀计划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学校开展自杀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遵义地区3个县分别抽取2所农村中学共5 608名农村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初中生的自杀计划报告率为4.6%;女生为6.44%,男生为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441,P<0.05);单亲家庭学生的自杀计划报告率为7.86%,非单亲家庭学生为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083,P<0.05);少数民族学生自杀计划报告率为7.28%,汉族学生为4.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0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自杀计划的相关因素有女生、少数民族、单亲家庭、学习压力、人际压力和其他压力(P值均<0.05);与心理弹性因子无相关.结论 初中生问题行为中的自杀计划报告率较高,其危险因素有女生、少数民族、单亲家庭及负性生活事件.应针对其危险因素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预防初中生自杀行为的发生.
作者:唐其;欧薇;王智;杨映萍;李雪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超重与正常体重儿童体适能、体力活动的差异及其父母与子女体力活动水平之间的关系,为制定针对肥胖儿童的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扬州市某小学119名8岁儿童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采集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数据,使用体力活动问卷测量儿童及其父母的体力活动水平,采用中国体质健康指标中8个运动测试全面评定儿童体适能水平.结果 超重男童体力活动水平(2.90±0.65)与正常体重儿童(2.41±0.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9,P<0.05).母亲与其子女的体力活动水平呈正相关(β男=0.32,β女=0.35,P值均<0.05).结论 超重儿童体适能、体力活动水平低于正常体重儿童,母亲体力活动水平与子女体力活动水平关系密切.
作者:赵峰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小学生心理资本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学生心理资本能力发展相关的干预研究及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方便整群抽取北京市昌平区5所公立小学四~六年级1 008名学生进行心理资本问卷调查.结果 小学生心理资本平均得分为(3.95±0.63)分.其中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t=5.42,P<0.01);参加过青少年夏令营的学生得分高于没有参加过者(t=5.30,P<0.01);父、母亲受教育水平越高小学生心理资本得分越高(F值分别为16.91,14.88,P值均<0.01);学生自我感知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心理资本得分越高(F=26.48,P<0.01);父母对小学生的期望越高小学生心理资本得分越高(t=9.04,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城乡、自感家庭收入、是否参加过夏令营、父母对子女期望均是影响小学生心理资本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P值均<0.01).结论 小学生心理资本总体水平良好,不同特征小学生心理资本得分存在一定差异,在开展小学生心理资本能力发展相关的干预研究和政策制定工作时,需要综合考虑各因素的影响.
作者:李效鹏;马迎华;宋娟 刊期: 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