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羽
探讨经皮臭氧髓核消融术的围术期护理。对84例臭氧髓核消融治疗患者术前做好评估和准备,术后做好卧位、饮食、大小便、疼痛护理及药物的观察护理、活动指导。84例穿刺成功率100%,住院日5~10d,期间无严重护理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至1年,优良率92.8%。围术期采用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张立清;丁秀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本文结合当前新医改模式下的临床护理工作综合分析临床护理实习生的特点,针对其特点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改革传统的实习流程,提供个性化的实习培训,旨在提高护生的实习效果,培养高水平的护理人才。
作者:郭彩霞;刘花;伏鑫;裴艳玲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对消毒供应中心各类物资分类流程管理探讨,提高供应无菌物品的使用率,降低消耗物资成本。方法 回顾性总结各类物资在消毒供应中心计划、申请、请领、配发、再造及回收、清洗、消毒、配包、包装、装筐、灭菌、无菌存放、发放、下送、使用等物流管理工作流程进行评价。结果 各类物资的全程管理和监控管理,节约了物力、人力、财力,减少了各类物资的损坏和丢失,降低消耗物资的使用成本,从而提高了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专业技术、节约用物的理念,提高了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结论消毒供应中心的物资流程管理,使其简单化、专业化、标准化、程序化,确保了无菌物品供应的质量和效率,达到了物资流程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运行的可行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作者:魏红艳;赵庆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对喹诺酮类药物的用药现状、不良反应及护理、配伍禁忌等进行了综述,旨在提高护理员对该药的认识,以提高疗效,保证用药安全。
作者:杨希芳;王静;胡玉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加强医院氧气湿化瓶的消毒管理。方法 对氧气湿化瓶的清洗、消毒进行集中化处理,由供应科专业人员对氧气湿化瓶进行清洗、消毒、包装。结果 加强医院氧气湿化瓶的消毒管理,细菌培养合格率由集中化处理前的45.6%上升为100%,大大提高了氧气湿化瓶的清洗、消毒质量。结论 通过对氧气湿化瓶进行中心化清洗、消毒,规范化管理,保证了清洗、消毒的质量,更加符合了医院感染的要求,对控制因氧气湿化瓶污染而引起的医院感染有积极意义,同时大大减少了临床护士的工作量,充分体现了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职能。
作者:李玉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鼻咽癌放疗患者副反应的效果。方法将93例鼻咽癌初次放疗患者按入院先后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63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和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同时进行全程认知、行为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第2、4、6周的急性放射性黏膜反应和第6、12、24个月张口困难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放疗后急性放射性黏膜反应和张口困难经统计学比较,口腔黏膜反应第2周前没有意义(P>0.05),第4、6周后观察组口腔黏膜反应同级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1)),张口困难的程度及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和延缓鼻咽癌放疗患者的副反应,使疗程顺利进行,并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全宇莉;赖妙娟;郑玉琴 刊期: 2011年第09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上升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逐步增强,而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基础医疗服务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已成为满足这一需求的重要平台。孕妇是社区中的重点保护人群,对保健知识的需求量较其他人群更多,因此,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关注孕妇健康是家庭和社会的重点。
作者:王秀丽;李闺臣;段双;乔志玲;宋龄;毛睿智;邓小莹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对结肠镜检查病人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10年4~10月行结肠镜检查的104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CNP实施护理,对照组按传统方法,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病人自插镜至到达回盲部的时间缩短,疼痛减轻,满意度提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结肠镜检查病人进行护理,增加了病人本人及家属的介入,规范了护理行为,建立了和谐、信任的护患关系,顺应了现代护理学的发展。
作者:薛萍;贾萍;王龙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医院感染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护理管理是其中一个重要子系统,一线护士是医院感染管理直接实践者,他们对医院感染的认知程度和执行能力直接影响医院感染管理水平。因此,护理部要加大对一线护士教育和培训力度,使其由以往的被动执行转为主动参与,从而更有效发挥一线护士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
作者:卢天舒;关靖宇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湿敷海带对新生儿头皮血肿的影响。方法 将新生儿头皮血肿患儿34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用海带湿敷,对照组用冰袋冷敷血肿部位,24h后取掉。观察两组患儿头皮血肿消退的时间。结果 用海带湿敷治疗新生儿头皮血肿,血肿消退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作者:邵秀英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在全子宫切除术前探视后对咪达唑仑用量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下子宫切除术患者230例,随机分为循证组和对照组,每组115例。循证组术前探视应用循证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模式。记录术前1 d及麻醉前5min患者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麻醉师记录咪达唑仑的用量和麻醉后病人的苏醒、清醒时间。巡回护士在手术前、麻醉前、术后进行3次通过发放焦虑自评量表的方法,进行情绪障碍评价。术后2~3d对以上230例患者发放一份手术室护士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比对。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循证组在麻醉前5~10 min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低于对照组(P<0.05);循证组在咪达唑仑用量,苏醒、清醒时间上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焦虑值比较,麻醉前10~20 min焦虑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对手术室的满意度,循证组阴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访视应用循证护理模式有利于缓解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减少镇静催眠药咪达唑仑的用量,从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对患者术后苏醒、清醒、肌力恢复时间都有很大程度的缩短,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赵逢玲;杜秀华;王翠东;石凌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拉玛泽减痛分娩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在孕妇学校接受拉玛泽减痛分娩法训练的正常初产妇3 540例孕妇为产前拉玛泽干预组(以下简称干预组),与未接受过拉玛泽减痛分娩法训练的正常初产妇3 800例孕妇为对照组,两组孕妇的妊娠条件相同。比较两组产妇阴道分娩疼痛程度、总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干预组自然分娩的总产程、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比对照组明显短(P<0.0l);分娩疼痛程度低;自然分娩率比照组明显高(P<0.01);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o.01)。结论 拉玛泽减痛分娩法对促进自然分娩、缩短分娩产程、减轻分娩时疼痛、减低剖宫产率、减少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有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唐少玲;黄佩凤;许国庆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躯体、心理创伤的治疗效果,以指导临床心理干预的及早实施,提高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选取72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6例(心理干预+手术),对照组36例(单纯手术)。两组患者运用癌症患者生活质量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实验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9项评价指标中有7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心理干预对提高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
作者:庄春柳;李洁蓉;许永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尽早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给予营养指导和有效的饮食控制后的妊娠结局及其围产儿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系统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GDM孕妇360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未进行系统产前检查,人院时才确诊的GDM孕妇36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妊娠结局及国产儿的健康情况。结果 通过在孕期对GDM孕妇采取早期营养指导与饮食控制措施,孕产妇及围生儿预后均有明显改善,两组孕妇及围生儿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尽早对GDM孕妇实施营养指导与饮食控制,可降低GDM所导致的孕产妇和围产儿并发症,改善母婴预后。
作者:姚叶珊;曾丽玲;彭丽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在缓解癌症患者疼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60例癌症疼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与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结果 实施舒适护理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舒适护理应用于癌症疼痛患者,患者感觉舒适,同时疼痛缓解程度明显提高。
作者:孙丰静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分析目前儿科门诊输液存在的诸多安全隐患及其发生原因,提出一系列的护理对策。启用输液信息系统,实行编号、姓名双核对机制;输液中及时巡视,仔细观察患儿的病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加强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做好家长的健康宣教工作。使安全隐患明显减少,从而降低护理差错事故及纠纷的发生率。规范儿科门诊输液管理能提高服务质量,消除输液存在的隐患。
作者:许丽丽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液体石蜡油常用于导尿,插胃管等操作前的导管润滑。便秘是指例次太少,或排便不畅、费力、困难、粪便干结。正常时,每日便次1~2次或2~3日排便一次,但粪便的量和便次常受食物种类以及环境的影响。
作者:徐珍荣;姜冬梅;王志娟;陈珍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特点,为采取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117例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患者年龄、发生时间、发热时的体温和伴随症状、输入血量与体温的变化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01例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在输血期间,16例发生在输血完成后,输血期间发热组和输血后发热组在年龄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偏大的患者发热反应出现的时间相对比较迟。103例患者体温在38~39℃(占88.04%),14例超过39℃(占11.96%),输血期间发热组和输血后发热组患者在体温、伴随畏寒人数、血氧饱和度降低人数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发生 FNHTRs时已输入血量与患者的体温进行比较,输入血量<50 ml和输入>100 ml组体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早出现发热反应患者的体温相对较高。结论 针对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特点,提出应加强输血前30 min和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输血者的观察和减慢输血速度,延长输血结束后的观察时间,尤其是老年患者,做好保暖、物理降温和症状护理确保患者输血安全。
作者:林敏诗;廖玉联;陈琼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通过对临床路径在腹腔镜胆囊切除中应用现状分析,得出应用效果。文献检索国内外临床路径在腹腔镜胆囊切除中应用现状。临床路径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可有效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平均住院费用,规范医疗护理行为,患者知情权和满意度提高。临床路径在单病种的管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刘罗薇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寻找对颅脑损伤继发肺炎患者更有效的雾化吸入方法。方法 选取GLS8-13分颅脑损伤患者52例,在常规雾化吸入药液的基础上加用氨溴索雾化后,及时翻身、拍背、吸痰。结果 多数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减少,痰液易吸出,吸痰次数减少,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在常规雾化吸人药液中加入氨溴索有利于痰液的吸出,解除气道痉挛,对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肺炎有一定作用。
作者:徐怀珍 刊期: 201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