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侠;孟秀红
目的 调查大学生网络成瘾、视屏时间与心理健康的流行现状及其关联性.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合肥市某医科大学2 377名大一至大三年级学生,运用网络成瘾测试(IAT)和美国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RBS)编制的问卷调查大学生网络成瘾和视屏时间状况,分别运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评估;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网络成瘾、视屏时间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此次调查中,大学生网络成瘾318人(13.4%),学习日视屏时间>2 h/d的371人(15.6%),周末视屏时间>2 h/d的1071人(45.1%),男生报告率均高于女生(P值均<0.05);心理亚健康、焦虑和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18.6%,13.4%和18.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网络成瘾是心理亚健康、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4.46,4.34,3.69,P值均<0.01);学习日视屏时间>2 h/d与心理亚健康症状有关(OR=1.45,P<0.05).结论 网络成瘾和视屏时间较长现象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尤其是男生;网络成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显著相关,学习日视屏时间>2 h/d与心理亚健康症状有关,而周末视屏时间与心理健康无关联.
作者:鲍丙刚;李艳艳;陶舒曼;伍晓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重庆市高校结核病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为高校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抽取的重庆市5所高校的2 968名大学生进行结核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结核患者、高校医务人员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防人员共27人开展定性访谈.结果 高校学生对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的总知晓率为44.1%,不同高校、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核心知识总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9.75,11.20,33.71,P值均<0.01).核心知识中对“结核病定点诊疗机构”的知晓率低,仅为32.9%.89.0%(2 643/2 968)的受访大学生希望获得结核病防治知识.电视、报纸、网络等是高校学生获取结防知识的主要途径.定性访谈结果还显示被试结核就医行为不良、患病后心理负担较重等情况.结论 高校学生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工作有待加强.需进一步完善健康促进计划,切实提高学校结核病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
作者:罗兴能;贾红莲;刘雄娥;刘伟;李廷荣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广州市大学生对角膜接触镜的认知和使用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开展安全使用角膜接触镜的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便利选取广州市5所高校,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80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角膜接触镜基本知识与使用行为等.结果 大学生角膜接触镜的佩戴率为20.27%,不同性别、专业、生源地及月消费(元)的大学生佩戴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学生角膜接触镜知识得分为(7.38±4.39)分,有角膜接触镜佩戴经历者健康使用行为得分为(7.62±2.78)分;分类树分析表明,影响大学生角膜接触镜知识得分的因素主要有佩戴经历、性别、专业与年级.结论 大学生对角膜接触镜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使用行为水平也亟待提高.应倡导开展多途径的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安全使用行为,保护大学生的眼部健康.
作者:周薇薇;范存欣;李文;黎永锋;马绍斌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查留守中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的关系,为预防和干预留守中学生网络成瘾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SCL-90心理健康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以随机分层取样法选取河南省4个县的584名初、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 中学生网络成瘾者共有53人,占全体被试的9.1%,留守与非留守中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分别为12.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8,P<0.01);其中,留守男生、留守女生网络成瘾检出率分别为15.0%,5.0%,留守高一、留守初二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分别为17.0%,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非网络成瘾组留守中学生SCL-90量表各因子得分均低于网络成瘾组(P值均<0.01);留守中学生的网络成瘾得分与主观社会支持呈负相关(P<0.01)、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各个因子分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心理健康、主观社会支持、性别和年级对留守中学生网络成瘾有显著影响(P值均<0.05).结论 应对留守中学生网络成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并重视留守中学生对社会支持的主观感受.
作者:任彩霞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近年来,青春期性征发育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1],通常在身体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青春发动期各种事件按特定的模式进行,但初现的时间存在个体差异,与同年龄、同性别群体相比,可表现为提前、适时或推迟.这种青春发动期各种事件初现的时间称为青春发动时相(pubertal timing)[1].青春发动时相提前趋势已被多篇报道证实,提示与肥胖有密切关系[2].本文通过调查了解太原农村女生的青春发动时相分布特点,并探讨其与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关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石倩;王小军;郭银娥;王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超重与肥胖儿童的血清甲状腺激素及瘦素(LP)水平变化情况,为超重肥胖儿童的健康指导和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将161名学龄儿童根据体质量指数(MBI)分为体重正常组(82名)、超重组(43名)和肥胖组(36名),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三组儿童的血清FT3,FT4,TSH与LP水平,并分析三组间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BMI,FT3,FT4,TSH,LP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男性与女性中不同体重组间FT4,TSH和L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肥胖组FT4水平较低,TSH,LP水平较高.女性中不同体重组间FT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肥胖组较高;体重正常男性和女性组BMI与血清LP之间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正相关(r值分别为0.844,0.707,P值均<0.01),而BMI与血清FT3,FT4,TSH之间及血清FT3,FT4,TSH,LP之间相关无统计学意义;超重与肥胖男性组BMI与血清TSH,LP有统计学意义的正相关(r值分别为0.735,0.701,P值均<0.01),BMI与FT4水平呈现负相关(r=-0.279,P=0.043),血清TSH与LP水平呈正相关(r=0.685,P<0.01).超重与肥胖女性组BMI与血清TSH,LP有统计学意义的正相关(r值分别为0.767,0.442,P值分别为0.000,0.024),与FT3,FT4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49,-0.467,P值分别为0.004,0.016),FT3与LP存在正相关(r=0.486,P=0.012).结论 肥胖对儿童甲状腺轴功能有潜在影响,且影响程度与超重或肥胖的程度相关,瘦素可能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调节因子.
作者:张海三;张红星;刘保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大学生睡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实施大学生睡眠障碍综合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自行设计的睡眠质量影响因素调查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SS)为测量工具评定江苏大学1 131名学生的睡眠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29.5%的大学生存在睡眠障碍,女生睡眠障碍报告率(31.2%)高于男生(27.4%);大学生白天过度嗜睡(EDS)报告率为15.7%,大一学生(21.1%)明显高于大二(14.6%)和大三(11.5%)学生;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健康状况、熬夜、睡前长时间上网或玩手机、宿舍环境、情绪低落或心情较差、焦虑情绪等因素是影响大学生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结论 大学生睡眠质量欠佳,主要影响因素为健康状况、生活习惯、社会心理因素、客观环境等.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等干预措施改善在校大学生的睡眠质量.
作者:王战;陈亦扬;盛祺;蔡思洁;华亚芳;许岩;邱健;陆荣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肥胖超重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其他生化、血压指标的关系,为儿童肥胖超重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对银川市分层随机整群抽取的10 648名儿童进行体格检查,筛选出超重、肥胖儿童;以肥胖、超重、正常儿童进行1∶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共选出318对,测量Hs-CRP、三酰甘油、腰围、臀围、血压、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糖,以Cox-Regression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10 648名儿童超重、肥胖、腹型肥胖总检出率分别为12.9%,6.7%和15.0%;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男生高于女生,腹型肥胖检出率女生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肥胖组、超重组高敏C反应蛋白测量值与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除高密度脂蛋白外,其余血脂指标、血压、血糖异常检出率肥胖组均高于体重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ox-Regression分析显示,Hs-CRP为腹型肥胖的显著影响因素(OR=1.31,P=0.00).结论 Hs-CRP在超重、肥胖儿童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升高,尤其与腹型肥胖关系密切.
作者:牛晓丽;薛洁;周健虎;赵海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苏州市中学生慢性疲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探讨中学生慢性疲劳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苏州市初一至高三18 139名在校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获取资料.结果 60.9%的苏州市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疲劳,其中12.9%为慢性疲劳;高中生慢性疲劳检出率(16.4%)高于初中生(9.1%),女生(13.7%)高于男生(1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母管教方式、情绪、同学关系、社会支持、自评健康、睡眠状况与慢性疲劳状态呈显著相关(P值均<0.05).结论 中学生慢性疲劳有许多可控因素,慢性疲劳健康教育路径值得探讨.
作者:石阶瑶;徐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1980-2010年世界范围内儿童青少年BMI和腰围的变化趋势,为科学评价现阶段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形势提供参考.方法 在数据库Pubmed、Cochrane、Elsevier、Google Scholar、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全文、万方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进行系统检索.选择研究时间在1980-2010年间的关于儿童青少年BMI和腰围长期变化趋势的研究,计算BMI和腰围的年均增长率,并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计算其合并年均增长率.结果 共纳入22篇文献,其中描述BMI变化趋势的研究18篇,描述腰围变化趋势的文章8篇.1980-2010年30 a间,世界范围内男女生BMI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34%(95% CI=0.33%~ 0.35%)和0.31%(95%CI=0.30%~0.32%),男、女生腰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44%(95% CI=0.43%~ 0.46%)和0.84% (95%CI=0.83% ~0.86%).结论 1980-2010年30 a间,世界范围内儿童青少年BMI和腰围指标继续增长,儿童青少年肥胖状况日益严重.
作者:赵玉秋;陶芳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学校聚集性传染病疫情的流行病学规律,为开展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上海市宝山区2010--2012年学校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3 a间共发生学校聚集性传染病疫情197起,发生较多的依次是水痘(139起,占70.56%)、急性出血性结膜炎(36起,占18.27%)和手足口病(17起,占8.63%).除7、8月份外(学校放暑假),全年其他月份均有学校聚集性传染病疫情发生.各社区发生疫情学校占学校总数百分比介于9.52% ~4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50,P>0.05).小学、中学平均每年发生疫情学校数占学校总数分别为40.74%、3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4,P<0.05);平均每年发生疫情学校占学校总数的比例,公办学校为35.69%,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为3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2,P>0.05).少数学校存在疫情频发现象.结论 学校聚集性传染病疫情随传染病种类不同存在时间集聚特点,小学发生聚集性传染病疫情风险较中学高,应针对性开展防控工作.
作者:郑康杰;李明珠;蒋惠芬;吴晓琳;施伶俐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中国经济发展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为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经济发展指标来自1994-2007年的《中国统计年鉴》,贫困生心理健康指标来自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等1998-2011年139篇(n=54 423)采用SCL-90的实证研究文献,利用横断历史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贫困大学生人际关系、偏执2个因子均值与年代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5~-0.17,P值均<0.05);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和敌对4个因子标准差与年代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8 ~-0.25,P值均<0.05);贫困大学生人际关系、偏执的均值以及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和敌对的标准差与5a前人均GDP、城镇化、工资水平、教育经费投入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7~-0.27,P值均<0.05);躯体化的标准差与城市和农村恩格尔系数、房价占工资比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8~0.20,P值均<0.05),而抑郁与城市恩格尔系数呈正相关(r=0.18,P<0.05).结论 贫困大学生部分心理健康因子有所改善,一些健康因子的内部差异在逐渐变小.经济发展是影响贫困大学生某些心理健康因子发展及其内部差异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金德;刘惠珍;伍业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近视是我国中小学生检出率高的常见病,近年来,学生近视患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近视会导致儿童青少年注意力深度、广度受限,辨认远处和精细目标能力下降,对学习和体质健康有不良影响.为了解昌平区中小学生近视患病状况,以便为该地区中小学生近视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现将2007-2011年昌平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春艳;杨立新;张丛伟;李媛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脂肪细胞因子与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关系,为预防和控制儿童青少年肥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SpringerLink,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运用Meta分析方法对脂肪细胞因子与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终共有23篇文献进入系统评价,Meta分析结果显示,脂联素的加权均数差(WMD)值为-4.13(99%CI=-4.86~-3.40) (Z=14.58,P<0.01);高敏C反应蛋白的WMD值为2.07(99%CI=1.64~2.51)(Z=12.21,P<0.01);瘦素的WMD值为10.30(99%CI=7.37~13.23)(Z=9.04,P<0.01);抵抗素的WMD值为2.50(99%CI=-0.38~5.38)(Z=2.24,P=0.03).结论 脂肪细胞因子中除抵抗素外,脂联素、高敏C反应蛋白、瘦素均与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相关联.
作者:尚积玉;赵心童;贺圣文;李京;王莎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孤独症、脑瘫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现状及其与正常儿童间差异,为此类患儿的饮食行为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横断面的调查方法,对哈尔滨医科大学儿童发育行为中心49例孤独症儿童、哈尔滨儿童医院和佳木斯小儿脑瘫疗育中心的62例脑瘫儿童和哈尔滨幼儿园136例正常儿童应用自拟的“儿童饮食行为及相关因素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儿童人口学资料、饮食行为情况及家长喂养行为.结果 孤独症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89.80%,脑瘫儿童为80.65%,均高于正常儿童(48.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6.02,P<0.05).胃口差、对某食物的偏好、不良进食习惯、进食时的特殊行为及其他饮食爱好,不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家长的不良喂养行为、良好喂养行为和过度关心儿童饮食行为报告率,在孤独症组、脑瘫组和正常儿童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孤独症、脑瘫儿童较正常儿童存在更多饮食行为问题.应加强对孤独症、脑瘫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重视,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与康复训练指导,培养其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
作者:庞秀明;邹明扬;王涵;林丽丽;孙彩虹;王佳;武丽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青少年时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对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1-2].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青少年时期及今后身体成长过程中疾病的发生率,同时也可以促进其健康水平的提高[3].国内外研究显示,制约人类健康的因素中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占50%~55%[4-5].本研究对新疆4个民族青少年的生活方式现状进行调查,并与全国同类指标进行比较,为更好的研究新疆少数民族及全国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及影响因素提供数据资料.
作者:阿尔肯·阿不都瓦依提;杨振江;毕存箭;杨俊敏;祖母拉提·阿不都热依木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虹口区青少年群体中各类健康危险行为的流行现状,为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虹口区3所初中、2所高中、1所职校共计1 413名在校学生,采用“上海市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初、高中问卷)进行自填式匿名调查.结果 仅54.99%的学生每天喝牛奶,35.67%的学生吃油炸食品≥2次/周,20.03%的学生吃甜食≥1次/d.48.97%的学生存在不健康减肥行为.22.43%的学生有过自杀倾向,但仅有16.4%的学生寻求过帮助,其中53.85%的学生寻求同学帮助.结论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不容忽视.应加强学生及家长相关健康知识宣教,共同关注青少年的健康与心理问题.
作者:司梅;林可;亓德云;付泽建;李香亭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小学生社会退缩性行为与家长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之间的关系,为探讨父母教育子女的有效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用)和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对锦州市2所小学共835名学生家长进行调查分析与评价,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小学生社会退缩性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7.01%,其中男生为16.43%,女生为17.58%,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2.0,P<0.01).男生退缩性行为与教育成效、子女对父母生活的控制、父母对子女行为的控制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76,0.176,0.129,P值均<0.01);女生退缩性行为与教育成效、父母对命运/机遇的信念、父母对子女行为控制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59,0.108,0.165,P值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小学生社会退缩性行为与教育成效、子女对父母生活的控制、父母对子女行为的控制、独生情况及性别均呈线性回归关系(R2=0.16,F=20.03,P<0.01).结论 社会退缩性行为问题儿童家长在子女教育态度方面存在问题.应纠正问题儿童家长教育态度,并提供有效干预措施.
作者:谷芳秋;刘堃;郭蕾蕾;张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温岭市某职业高中学生肺结核发病情况,为预防结核病在学生群体中的传播蔓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对发病学生的流行病学调查,接触者进行PPD试验、胸部X线检查及跟踪随访.结果 疫情班级活动性肺结核13例,罹患率为28.89%(13/45);PPD试验,疫情班级强阳性12例,阳性16例,阳性、强阳性率为65.12% (28/43),对照班级阳性2例,无强阳性,阳性、强阳性率为7.14% (2/28),疫情班级高于对照班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11,P<0.01);疫情班级PPD试验结果,11例活动性肺结核中阴性2例,PPD阴性率为18.18%(2/11),疫情班级PPD试验结果与活动性肺结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38,P>0.05);首发病例为涂阴肺结核患者;首发病例隐瞒病情、中断治疗,导致疫情在聚集性场所扩散蔓延.结论 早期及时发现病人、积极规范抗结核治疗是预防肺结核传播的关键;PPD试验作为活动性肺结核筛查存在局限性,需结合胸部X线检查.
作者:江文云;邵继平;林秉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大学生抑郁风险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为开展认知治疗等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杭州市9所高校的1 42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6个月后通过邮件方式进行PHQ-9的随访,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大学生6个月后抑郁障碍的风险因素,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构建大学生抑郁初值、认知、人格、生活事件、SF-12心理功能与抑郁的关系模型.结果 初测筛查有抑郁障碍大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12.6%,6个月后有抑郁障碍大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11.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6,P=0.5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6个月后抑郁障碍的预测因素有抑郁初值、人格、认知、生活事件及心理功能(P值均<0.01).从结构方程模型可知,人格和认知对抑郁有直接作用,抑郁初值、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通过认知对抑郁有间接作用.结论 大学生抑郁障碍的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预防大学生抑郁障碍的关键在于改变不合理的认知.
作者:何瑾;陈树林;刘丽婷;方瑜;李琳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