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某小学一起群体心因性反应事件调查

刘怡娅;李昭毅

关键词:癔症, 群体感应, 学生
摘要:学生群体性癔症是一种对学校和社会稳定危害极大的群体性心因性反应,在国内时有发生,其病因为某种外界因素,大多源于恐惧,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极大关系[1].2012年3月29日,贵州省织金县某中心小学发生一起疑似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经流行病学调查、病例临床诊疗情况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认,是一起因个别学生进食营养早餐后胃肠不适、班主任的宣传和家长的担心所引起的一起学生群体性心因性反应事件,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中学生慢性疲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苏州市中学生慢性疲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探讨中学生慢性疲劳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苏州市初一至高三18 139名在校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获取资料.结果 60.9%的苏州市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疲劳,其中12.9%为慢性疲劳;高中生慢性疲劳检出率(16.4%)高于初中生(9.1%),女生(13.7%)高于男生(1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母管教方式、情绪、同学关系、社会支持、自评健康、睡眠状况与慢性疲劳状态呈显著相关(P值均<0.05).结论 中学生慢性疲劳有许多可控因素,慢性疲劳健康教育路径值得探讨.

    作者:石阶瑶;徐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成都市龙泉驿区8~16岁儿童膳食平衡指数评价

    目的 了解成都市龙泉驿区8~16岁儿童青少年的膳食摄入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营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通过食物频率调查收集503名8~16岁儿童青少年过去1 a各类食物及饮水的摄入状况,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对儿童青少年建议的摄入量,对调查对象的膳食状况进行中国膳食平衡指数(DBI-07)评分,评价膳食质量.结果 儿童青少年负端分的中位数为23,有61.6%的人存在低度摄入不足.正端分的中位数为15,有56.1%的人存在中高度摄入过量.膳食质量距的中位数为40,有59%的人存在中度的膳食失衡,其中14~ 16岁的青少年膳食质量差.结论 儿童青少年普遍存在膳食结构不平衡问题,应增加蔬菜、豆类、水产品及水的摄入量,控制谷类、含糖饮料及零食的摄入量.

    作者:段若男;周雪;刘言;薛红妹;杨明喆;成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上海市宝山区2010-2012年学校聚集性传染病疫情分析

    目的 了解学校聚集性传染病疫情的流行病学规律,为开展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上海市宝山区2010--2012年学校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3 a间共发生学校聚集性传染病疫情197起,发生较多的依次是水痘(139起,占70.56%)、急性出血性结膜炎(36起,占18.27%)和手足口病(17起,占8.63%).除7、8月份外(学校放暑假),全年其他月份均有学校聚集性传染病疫情发生.各社区发生疫情学校占学校总数百分比介于9.52% ~4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50,P>0.05).小学、中学平均每年发生疫情学校数占学校总数分别为40.74%、3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4,P<0.05);平均每年发生疫情学校占学校总数的比例,公办学校为35.69%,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为3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2,P>0.05).少数学校存在疫情频发现象.结论 学校聚集性传染病疫情随传染病种类不同存在时间集聚特点,小学发生聚集性传染病疫情风险较中学高,应针对性开展防控工作.

    作者:郑康杰;李明珠;蒋惠芬;吴晓琳;施伶俐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现状

    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又称社交恐怖症(social phobia),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具有顽固地为自己在社交或公开场合可能会产生困窘和羞辱而恐惧,产生过度焦虑反应等特点[1].SAD往往会影响青少年学习、工作、生活甚至社会功能,是一种慢性的心理疾病.国外对SAD的研究较早且系统,近年来国内相关研究也逐渐开展并不断深入.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对引发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主要原因进行总结,以期为研究者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栾雅淞;曹建琴;周郁秋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世界范围儿童青少年BMI和腰围变化趋势的Meta分析

    目的 分析1980-2010年世界范围内儿童青少年BMI和腰围的变化趋势,为科学评价现阶段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形势提供参考.方法 在数据库Pubmed、Cochrane、Elsevier、Google Scholar、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全文、万方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进行系统检索.选择研究时间在1980-2010年间的关于儿童青少年BMI和腰围长期变化趋势的研究,计算BMI和腰围的年均增长率,并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计算其合并年均增长率.结果 共纳入22篇文献,其中描述BMI变化趋势的研究18篇,描述腰围变化趋势的文章8篇.1980-2010年30 a间,世界范围内男女生BMI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34%(95% CI=0.33%~ 0.35%)和0.31%(95%CI=0.30%~0.32%),男、女生腰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44%(95% CI=0.43%~ 0.46%)和0.84% (95%CI=0.83% ~0.86%).结论 1980-2010年30 a间,世界范围内儿童青少年BMI和腰围指标继续增长,儿童青少年肥胖状况日益严重.

    作者:赵玉秋;陶芳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山西贫困地区中小学生2003和2013年早餐零食行为比较

    中小学生的早餐和零食问题一直是影响学生饮食行为和体质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早餐对于学生来说更为重要,早餐摄取的食物必须满足学生上午学习的能量和营养所需.然而各国学生不吃早餐或早餐营养不充足的现象十分普遍[1-2],且发展趋势有增无减[3].许多研究认为早餐的质和量可能与儿童的学习成绩、认知能力以及身体耐力有关[4],并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在校行为[5].另外,我国儿童零食行为较为普遍[6],零食可以补充一定量营养素,还可以满足孩子食欲的享受;但零食数量超过一定程度,会影响到正餐营养素的摄入.

    作者:白彩琴;乔小磬;杨杰;宋杰;卞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河南留守中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的关系

    目的 探查留守中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的关系,为预防和干预留守中学生网络成瘾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SCL-90心理健康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以随机分层取样法选取河南省4个县的584名初、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 中学生网络成瘾者共有53人,占全体被试的9.1%,留守与非留守中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分别为12.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8,P<0.01);其中,留守男生、留守女生网络成瘾检出率分别为15.0%,5.0%,留守高一、留守初二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分别为17.0%,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非网络成瘾组留守中学生SCL-90量表各因子得分均低于网络成瘾组(P值均<0.01);留守中学生的网络成瘾得分与主观社会支持呈负相关(P<0.01)、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各个因子分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心理健康、主观社会支持、性别和年级对留守中学生网络成瘾有显著影响(P值均<0.05).结论 应对留守中学生网络成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并重视留守中学生对社会支持的主观感受.

    作者:任彩霞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某小学一起群体心因性反应事件调查

    学生群体性癔症是一种对学校和社会稳定危害极大的群体性心因性反应,在国内时有发生,其病因为某种外界因素,大多源于恐惧,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极大关系[1].2012年3月29日,贵州省织金县某中心小学发生一起疑似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经流行病学调查、病例临床诊疗情况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认,是一起因个别学生进食营养早餐后胃肠不适、班主任的宣传和家长的担心所引起的一起学生群体性心因性反应事件,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怡娅;李昭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广州市高校大学生角膜接触镜认知与使用行为分析

    目的 了解广州市大学生对角膜接触镜的认知和使用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开展安全使用角膜接触镜的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便利选取广州市5所高校,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80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角膜接触镜基本知识与使用行为等.结果 大学生角膜接触镜的佩戴率为20.27%,不同性别、专业、生源地及月消费(元)的大学生佩戴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学生角膜接触镜知识得分为(7.38±4.39)分,有角膜接触镜佩戴经历者健康使用行为得分为(7.62±2.78)分;分类树分析表明,影响大学生角膜接触镜知识得分的因素主要有佩戴经历、性别、专业与年级.结论 大学生对角膜接触镜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使用行为水平也亟待提高.应倡导开展多途径的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安全使用行为,保护大学生的眼部健康.

    作者:周薇薇;范存欣;李文;黎永锋;马绍斌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我国学校环境监测与学校卫生监督的现状与思考

    学校卫生监督是指卫生行政部门依据学校卫生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标准,对学校建筑、设备和学校卫生工作进行监察督导的一系列卫生执法活动[1].学校环境监测是学校卫生专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2-3].在我国,学校环境监测的第一个快速发展期是1991-2000年;但2001年以后,随着公共卫生机构改革,绝大多数地区的学校环境监测工作趋于停滞[4];2010年前后,食品监督逐渐从卫生监督机构剥离出去,卫生监督系统有更多的精力投向学校卫生工作.

    作者:王智勇;宁时涛;潘松;宋晓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上海市虹口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

    目的 了解虹口区青少年群体中各类健康危险行为的流行现状,为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虹口区3所初中、2所高中、1所职校共计1 413名在校学生,采用“上海市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初、高中问卷)进行自填式匿名调查.结果 仅54.99%的学生每天喝牛奶,35.67%的学生吃油炸食品≥2次/周,20.03%的学生吃甜食≥1次/d.48.97%的学生存在不健康减肥行为.22.43%的学生有过自杀倾向,但仅有16.4%的学生寻求过帮助,其中53.85%的学生寻求同学帮助.结论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不容忽视.应加强学生及家长相关健康知识宣教,共同关注青少年的健康与心理问题.

    作者:司梅;林可;亓德云;付泽建;李香亭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一起大学生Ⅱ型诺如病毒感染疫情调查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诺如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胃肠炎,是引起其他感染性腹泻暴发的主要病源,可导致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常在社区、学校、餐馆、医院、托儿所等处引起暴发[1].近年来,广州市学校因感染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时有发生[2-3].2013年11月初从化市某大学发生一起以腹泻及呕吐为主要症状的胃肠炎暴发疫情,经实验室检测确认为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意兰;谢华萍;陈纯;曹蓝;黄婕;刘览;王大虎;肖新才;古剑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某医科大学学生网络成瘾视屏时间与心理健康的关联性

    目的 调查大学生网络成瘾、视屏时间与心理健康的流行现状及其关联性.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合肥市某医科大学2 377名大一至大三年级学生,运用网络成瘾测试(IAT)和美国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RBS)编制的问卷调查大学生网络成瘾和视屏时间状况,分别运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评估;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网络成瘾、视屏时间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此次调查中,大学生网络成瘾318人(13.4%),学习日视屏时间>2 h/d的371人(15.6%),周末视屏时间>2 h/d的1071人(45.1%),男生报告率均高于女生(P值均<0.05);心理亚健康、焦虑和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18.6%,13.4%和18.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网络成瘾是心理亚健康、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4.46,4.34,3.69,P值均<0.01);学习日视屏时间>2 h/d与心理亚健康症状有关(OR=1.45,P<0.05).结论 网络成瘾和视屏时间较长现象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尤其是男生;网络成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显著相关,学习日视屏时间>2 h/d与心理亚健康症状有关,而周末视屏时间与心理健康无关联.

    作者:鲍丙刚;李艳艳;陶舒曼;伍晓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广州市城区小学生早餐质量及饮食行为现况

    目的 了解广州市城区小学生早餐质量及饮食行为,为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取广州市城区6所小学二~五年级1 496名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1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2.2%的学生每天都吃早餐,早餐种类主要是米面制品(77.23%),其次为奶类及其制品(60.98%);61.38%的儿童早餐营养不充足.在校日,小学生吃午餐的地点主要是学校(70.58%),13.20%的学生三餐平均进食时间<15 min,15~25 min的占51.65%.过去1周,18.77%的学生在外就餐≥4次;过去1个月,8.96%的学生吃过4次及以上西式快餐;4.70%的学生每天晚上睡前0.5 h进食,4.10%经常晚上睡前0.5 h进食.仅有35.28%的学生每周喝牛奶7次及以上.小学生吃的次数多的零食是新鲜蔬菜水果(22.09%),其次是奶及奶制品(19.86%)和谷类(16.82%);饮用多的饮料是牛奶及酸奶(30.93%),其次是碳酸饮料(18.40%)和茶水(12.60%).结论 广州市城区儿童早餐质量较差,不良饮食行为较普遍,应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

    作者:林蓉;刘伟佳;林琳;刘伟;熊莉华;陈思宇;郭重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长宁区建立儿童屈光发育档案实践与思考

    儿童青少年近视眼防治已经是我国和全球的一项公共卫生问题,近视眼是屈光不正的主要类型.随着儿童眼球生长发育的进展,眼部屈光各结构也在不断发生相应的变化,屈光状态在不同年龄段有所不同,整个过程是由远视→正视→近视动态变化的,且过程不可逆[1-4].预防近视眼就要从近视形成早期(儿童期)入手,及时监测屈光发育情况,早期采取干预措施[5-6].然而,我国在校(园)儿童眼保健服务主要为单纯的远视力检查,仅能将小于5.0列为视力低下,不能真实反映眼球发育情况及屈光状态[7-8].在儿童出现明显的近视征象后才就医采取预防措施.

    作者:戴寅妍;沈斌;夏庆华;蔡蔚;朱剑锋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徐州市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徐州市大学生睡眠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应用自制调查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调查表对徐州市1 194名在校本科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PSQI平均得分为(5.84±2.59)分;23.8%的大学生出现睡眠障碍,不同性别、学校、年级学生睡眠障碍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睡眠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身体状况、每天手机使用时间、睡眠环境、作息是否规律、宿舍人际关系、专业满意情况、考试及就业(升学)压力(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学校应采取适当措施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促进身心健康.

    作者:耿立国;夏聪聪;孙国仁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广州市城区儿童参加兴趣班现状及行为问题分析

    目的 了解广州市城区7~11岁参加兴趣班的儿童心理行为现况,为儿童兴趣班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自编问卷对广州市城区590名7~11岁儿童进行评定.结果 女童兴趣班参加率(89.3%)高于男童(83.3%)(P<0.05);男、女儿童参与兴趣班种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童兴趣班种类偏向益智班和体育班,女童则偏向音乐班和才艺班;对兴趣班持积极主动态度的比例女童(86.7%)高于男童(74.7%)(P<0.01);选择兴趣班由父母结合孩子意见决定的比例女童(97.9)高于男童(92.9%)(P<0.01);46.6%的儿童0.5 a内上兴趣班费用超过3 000元.兴趣班男童的总行为问题及各个因子异常率与非兴趣班男童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兴趣班女童的总行为问题及分裂强迫、多动、违纪、攻击性、残忍因子异常率均低于非兴趣班女童(P值均<0.05).结论 参加0.5 a以上兴趣班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未产生不利影响,参加兴趣班女童的心理行为相对较好.

    作者:董江会;卢婷;朱麒臻;郭丽;陈业彬;魏双菊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北京市中小学生运动伤害及其相关危险行为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中小学生运动损伤流行现状及其相关危险行为发生情况,为北京市开展学生运动损伤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回顾性调查的方法,于2012年9月在北京市16个区县抽取104所中小学校17 086名在校中小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调查2011-2012学年度学生运动伤害及其相关危险行为发生情况.结果 北京市中小学生运动过程中伤害占伤害总例数的23.53%,运动伤害发生率为3.03%,城区为3.72%,郊区为2.59%,男生为4.02%,女生为2.07%,城郊及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4.15,7.33,P值均<0.01).505人次运动损伤害中74.65%到医院/校医室就诊,3.96%住院治疗;0.40%造成残疾;次均休息5.90d,次均缺课2.27 d.结论 运动伤害是中小学生较为普遍的伤害之一,严重影响学生健康和生活,学校和家长必须相互合作,加强学生运动伤害预防教育,强化学生的运动安全意识,做好运动防护,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作者:段佳丽;符筠;滕立新;赵海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武汉初中生道德脱离在父母教养和网上过激行为中的中介作用

    目的 探讨初中生道德脱离在父母教养方式与网上过激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上网过激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道德脱离问卷(MDS)、青少年网上偏差行为问卷(SAID),对武汉市某初中随机抽取的444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初中生的道德脱离水平和网上过激行为均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男生得分均高于女生,初二得分均高于初一(P值均<0.05);父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母亲过度保护与网上过激行为及其各维度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父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与道德脱离均显著正相关(P值均<0.05),父亲温暖、母亲温暖与道德脱离呈负相关(P值均<0.05);道德脱离与网上过激行为及其各维度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道德脱离在父亲过度保护、父亲拒绝、母亲拒绝与网上过激行为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分别为27.01%,19.35%,12.86%.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网上过激行为的影响是通过道德脱离的部分中介作用实现的.

    作者:张贤;范翠英;魏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山东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饮奶行为及监护人饮奶知识调查

    目的 分析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奶制品饮用情况及监护人饮奶知识现状,为改善该群体儿童饮奶现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整群随机抽取的山东省鲁东、鲁北、鲁南地区9所农村公立幼儿园336名3~7岁留守儿童和218名同龄非留守儿童饮奶现状及其监护人饮奶知识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每周饮奶天数中位数为2.00 d,日均饮奶量中位数为64.00 mL,低于非留守学龄前儿童的4.00 d和191.00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鲁东、鲁北、鲁南地区留守儿童日均饮奶量中位数分别为63.66,20.00和50.00 mL;饮奶量≥250mL的比率分别为23.07%,6.52%和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4岁、5~6岁、>6岁的留守儿童日均饮奶量中位数分别为32.50,100.00和38.00 mL;饮奶量≥250 mL的人数比率分别为6.26%,10.71%和9.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奶制品营养及食用知识方面,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监护人存在认识不足.结论 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奶制品摄入量不足,且存在年龄和地区差异.应加强对监护人饮奶知识教育,提高留守儿童饮奶量.

    作者:李南;费忠化;殷召雪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