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学生酒精烟草药物拒绝技能影响因素分析

郭蕊;梁建成;廖建英;邓树嵩

关键词:饮酒, 吸烟, 药物, 通用名, 拒绝参与, 学生
摘要:目的 了解青少年拒绝技能普及率及拒绝技能变化的影响因素,为预防青少年药物滥用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以百色市2所高中285名学生(14 ~20岁)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评价青少年感觉寻求、情绪智力、拒绝技能、应对方式和不良同伴状况.结果 青少年在首次选择中更多选择“拒绝”策略(83.51%),再次选择中更多选择“离开”策略(87.02%);青少年在首次酒精烟草和药物(ATOD)供给时采用“拒绝”、“解释”、“离开”策略分别有5.88%,5.79%,3.90%.再次ATOD供给时均选择“接受”.Poisson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拒绝技能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性别、积极应对、消极应对(P值均<0.05).结论 性别和应对方式影响青少年拒绝技能的变化情况.提示在今后实施干预时,男女生间的干预方案应具有性别上的针对性,同时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医学伦理视域下高校社区大学生健康管理模式探析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生理上的疾病,还应具备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1].近年来国民健康监测发现,作息时间不规律、饮食安排不合理、体育锻炼缺乏以及人际关系不和谐已成为大学生普遍面临的健康问题,致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2].大学生是社会中的精英阶层,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高校社区大学生的健康管理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余可锋;王柳行;鲍九枝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一起肠黏附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高校食物中毒调查

    河南省某高校2013年9月23日举行建校90周年校庆,校方免费向学生发放1份午餐,包括1份主食、1个鸡蛋、1根鸡腿和1瓶饮料.当天下午及晚上有多名学生出现腹泻、发热、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和体征,经诊断为食物中毒.为查明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明确事件发生的规模和范围,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开展了本次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德军;王利娜;李蓬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苏州市中学生功能性便秘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青少年功能性便秘(FC)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为青少年功能性便秘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苏州市924名中学生,使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中学生FC的患病率为13.53%.初中生患病率(18.84%)显著高于高中生(8.91%)(x2=19.52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常吃干硬食品、学习强度重、常吃生食及饮水少为FC致病的可能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941,1.599,2.016,2.946,P值均<0.05).结论 青少年便秘的危险因素较多,应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手段,制定确实可靠的预防措施,达到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的目的.

    作者:闫宁;沈蕙;徐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联合干预法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效果评价

    有研究证实,儿童青少年时期超重或肥胖是成年肥胖的预测因子,不但影响儿童少年的身体发育,而且增加儿童少年乃至成年期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紊乱等的患病风险[1];另外,超重或肥胖还容易导致青少年一些心理损伤或行为偏离,并将随着肥胖状况的保持使其延续或不断发展直至成年期[2].因此,对青少年超重肥胖问题进行研究,寻求合理有效的防治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调节超重肥胖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针对超重肥胖青少年采取一些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对减肥效果起到了积极作用[3].本研究拟采用运动、饮食、心理等联合干预的方法对减肥效果进行研究,旨在建立减肥健康理念,为防治青少年肥胖,促进其生长发育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潘燕;侯春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一起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应急处置分析

    2013年11月13日晚,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高中部值班医生发现3例以发热、咳嗽、咽痛来就诊的学生,病例均出自同一班级(高三2班),当即调查该班,发现已有十几名学生因类似症状缺勤晚自习,疑似流感暴发[1-2].该学校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同时向所属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里区CDC)及教育主管部门报告.湖里区CDC立即派出应急小组进入该校现场指导工作,疫情得以迅速控制.现将应急处置措施报道如下.

    作者:戴海燕;张晓茜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某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结核病属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在群体环境下,如果存在结核病传染源,容易发生结核菌的传播.2013年5月23日宁海县某学校某班报告1例涂阳肺结核学生病例,2013年8月16日该班级又报告1例涂阳病例,2次报告处理后均经流行病学调查和相关医学检测等,确认系一起在学校中发生的结核病聚集性疫情.笔者对此次结核病疫情进行了调查分析,为以后结核病聚集性疫情的处置提供有效的依据.

    作者:王斌;王志刚;顾敏霞;郑静静;俞谊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余杭区初中生周末静态行为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联

    目的 了解杭州市余杭区初中生的周末静态行为现状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联,为有效控制中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选取余杭区2所初中的1 139名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向学生及家长了解周末各类静态行为时间、饮食习惯、身体活动量、睡眠时间和自感学习压力等,根据学生身高和体重计算体质量指数(BMI).结果 初中生周末屏前娱乐和做书面作业时间中位数均为3h,女生较男生更倾向于长时间看书刊杂志和用计算机学习(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控制饮食、身体活动、睡眠和自感学习压力因素后,周末屏前娱乐超过3h是男生超重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27,95% CI=1.439 ~3.445);周末屏前娱乐超过3 h(OR=1.923,95% CI=1.034 ~ 3.577)和用计算机学习超过50 min(OR=2.073,95%CI=1.094~3.928)均是女生超重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余杭区初中生周末静态行为时间长,与屏幕相关的娱乐和学习会增加学生发生超重肥胖的危险性.

    作者:胡菡琼;史慧静;王海英;项橘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高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模式探讨

    目的 探讨高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模式,为提高高校健康教育效果提供可行的参考方法.方法 以“授—传—授”信息传播理论及WHO健康促进策略为理论依据,设计和试用高校健康教育模式与健康促进工作模式.多阶段抽样对照评价专题活动核心信息传播效果、典型调查主观评价模式的优劣等级.结果 于2011-2013年间,在试点高校成立并运行了可持续发展的梯队式“健康使者”工作队管理模式、“技术指导—学生组织实施—社会参与”社会联动工作模式、大学生自我管理健康模式、激励与积极暗示模式、程序化多维度覆叠效应健康教育活动模板.201 1年世界艾滋病病日、2012年健康知识大赛、2013年世界无烟日健康教育活动后3个月,核心信息知晓率上升了17.0%,3.6%,39.6%,活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8项(次)等级主观评价活动模式获认可90%以上的有5项(次);2013年“健康使者”工作队以48.3%增幅换届组队,并延伸多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结论 高校的学生“健康使者”工作队管理模式能持续发展;社会联动模式、激励与积极暗示模式、自我管理健康模式、程序化多维度覆叠效应健康教育活动模板能显著提高健康教育效果,适合高校推广应用.

    作者:李健艺;梁碧绿;蔡健生;郭赐贶;周跃华;黄国华;麦炜;吴子添;钟伟强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合肥某高校低年级女大学生视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视力不良已经成为困扰我国学生健康成长的常见病,不仅严重影响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就业,还会对生理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妨碍[1-2].中高度近视在中年以后的多种并发症也会成为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的沉重负担.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3]及以往诸多研究[4-5]均显示,女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普遍高于男生.为此,本研究拟通过横断面调查,探讨女大学生视力不良的影响因素,为开展大学生视力不良的预防与干预提供依据.

    作者:刘金婵;万宇辉;汪秋伟;杨优;胡传来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安徽省某高校学生肥胖超重对血压及运动素质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的发生率迅猛增长,肥胖的流行已经成为当前全球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Liu等[2]研究发现,我国小学生超重率为11.1%,肥胖率达7.2%.有研究表明,肥胖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蔓延并从城市向农村发展[3].本文以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新生为研究对象,对该群体的肥胖超重现象及伴随的血压及运动素质发生的改变进行统计分析,为学校在校大学生中开展健康教育,增强体质,降低高血压及其他代谢疾病的发病率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朱咏青;唐海沁;蒋红娟;吴文国;金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儿童青少年肥胖现状及其与认知能力的关系

    肥胖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青少年肥胖患病率呈现增长趋势.肥胖不仅会引起许多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还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经济负担增加、死亡率上升等许多不良后果[1].本研究对儿童青少年肥胖流行现状及其与认知的关系进行综述如下.

    作者:代波;赵莹莹;王人喜;孟秀红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及相关影响因素

    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在经济快速发展、国外文化大量引入等社会背景下有其独有的流行趋势及相关影响因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呈暴发式增长.1985-2010年,我国7 ~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检出率由1.11%增至9.62%,肥胖检出率由0.13%增至4.95%[1].肥胖给人类尤其是儿童青少年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由其引起的成年期肥胖及其他各种慢性病更是重要的长期后果之一[2].全面掌握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及相关影响因素,预测肥胖的发展趋势,制定适宜干预措施刻不容缓.

    作者:薛红妹;刘言;段若男;周雪;成果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成都市2144名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现状分析

    目的 分析成都市7~15岁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为预测该地区超重肥胖发展趋势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共获得成都市中、小学各2所7~15岁儿童青少年有效数据2 144份.测量儿童青少年的身高、体重,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分别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推荐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以及国际肥胖工作组(IOTF)推荐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标准”评价超重和肥胖.结果 根据WGOC标准和IOTF标准,成都市7~15岁儿童青少年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0.68%,12.92%和6.53%,3.17%.不同性别学生超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生肥胖率高于女生(P<0.05);男生超重率和肥胖率高的年龄段分别为10~12岁和7~9岁,而女生超重率和肥胖率高的年龄段均为10~12岁.结论 成都地区儿童青少年的肥胖问题男生较女生更为严重,且超重和肥胖出现低龄化.

    作者:刘言;段若男;薛红妹;杨明喆;周雪;成果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甘肃男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体育锻炼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体育锻炼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策略的提出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SCL-90量表和自编问卷,对甘肃省部分高校的1 958名男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利用12周的时间,采用中低强度的项目进行体育锻炼干预.结果 8.28%的学生存在一般心理问题,2.45%的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体育干预后心理健康症状睡眠改善、记忆力增强、情绪稳定、意志坚强、身体状况好转、人际关系融洽报告率均较干预前提高(P值均<0.01).结论 体育锻炼对改善和调节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成效显著.

    作者:王麒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杭州市中学生慢性病相关健康危险行为分析

    目的 了解杭州市青少年主要慢性病相关健康危险行为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杭州市青少年慢性病行为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二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杭州市27所初中和18所高中的2 6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杭州市青少年每天活动<60 min的比例为85.4%,周一至周五每天看电视多于1h占35.5%,过去30 d不是每天吃早餐的比例为35.7%,每天吃水果<1次的比例为27.6%,吃蔬菜<1次/d的比例为6.2%,吸烟占6.6%.仅5.0%的青少年没有上述任意1种危险行为,同时具有1~2种的占66.1%,≥3种占28.9%.结论 杭州市青少年存在 体力活动缺乏、不健康饮食和吸烟等多种健康危险行为,需要开展多因素联合行为干预.

    作者:任艳军;刘庆敏;曹承建;胡如英;王浩;赵琪;傅容;孙军;钟荣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深圳市学生健康监测信息系统运行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学生健康监测信息系统运行情况,为该系统在学校学生传染病疫情防控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由校医经过统一培训后通过系统上报数据,对系统收集的早期症状监测、学生缺勤情况和疫情短信预警信息进行分析,验证系统运行情况.结果 2012-2013学年,系统共监测学生约94万人,监测各类疾病症状142 050人次,学生因病缺勤82 431人次.症状监测个案数按周分布呈“驼峰状”.2013年2-4月,系统共发布556条预警信息,其中疾病类型预警400例,症状预警156例,预警覆盖率为37.5%;3月预警比率高(44.68‰),2月低(1.39‰).结论 学生健康监测信息系统的运行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主要疾病症状和因病缺勤情况,并及时对学校传染病疫情进行预警.

    作者:林应和;周丽;吴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南京某高校宿舍环境与学生呼吸道疾病及其症状的关系

    目的 探讨学生宿舍环境与呼吸道疾病及其症状的关系,为改善学生宿舍环境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南京某高校7栋学生宿舍256个宿舍1 042名学生感冒及呼吸道疾病症状、宿舍潮湿表征、室内感知空气品质等相关信息,对宿舍潮湿表征、不良气味感知与学生感冒及呼吸道疾病症状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宿舍潮湿表征与不良气味感知,潮湿表征、不良气味感知与学生感冒之间关系均密切(P值均<0.05).潮湿表征是学生夜间由于咳嗽(OR=1.678,95%CI=1.225 ~2.297)、咳痰(OR=-1.352,95% CI=1.006~1.817)难以入睡的危险因素,室内不良气味感知增加学生夜间由于呼吸急促(OR=2.017,95% CI=1.410 ~2.886)、咳痰(OR=2.085,95% CI=1.452~2.992)难以入睡的危险性.结论 室内潮湿表征与不良气味感知增加学生感冒的概率,是学生出现呼吸道疾病症状的危险因素.

    作者:胡弯;解晓健;廖梅;詹艳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中小学生视力不良与环境因素关系分析

    目的 探讨环境因素与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的关系,为预防视力不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方法,对分层整群抽取的长沙市某县7所中小学校一~九年级共3 58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为27.3%.单因素x2检验结果显示:读写时眼睛距离书本不足1尺(33.3 cm)、脸趴在手臂上读书写字、在行驶的车上看书、在昏暗光线下看书、持续用眼30 min后不休息、持续用眼30 min后远眺休息、持续用眼30 min后户外活动以及每天睡眠时间大于10 h、平均每周上体育课的天数、1周内累计运动次数及平均每天户外活动的时间、每天按时就餐等不同情况下,学生视力不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读写时眼睛距离书本不足1尺(OR=2.331)、在行驶的车上看书(OR=1.959)、持续用眼30 min不休息(OR=1.318)是视力不良的危险因素,而持续用眼30 min后户外活动(OR=0.618)是视力不良的保护因素.结论 中小学生视力不良与多种环境因素有关,应采取相应干预措施预防视力不良的发生.

    作者:奉琪;罗家有;曾嵘;熊灵芝;罗米扬;王质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对真人和卡通面部表情识别特点

    目的 了解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对真人和卡通面部表情的识别情况,为孤独症儿童研究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从南昌市2所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机构筛选出10名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对照组为心理年龄匹配组和生理年龄匹配组(各10名).通过呈现标准化的实验材料,记录被试儿童的各种反应指标.结果 高功能孤独症儿童愤怒表情识别率为(0.63±0.24)%,低于生理匹配组的(0.84±0.09)%和心理匹配组的(0.78±0.10)%(F=4.665,P=0.018).组内比较表明,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和正常儿童均对喜悦表情的识别率高于对悲伤、愤怒、恐惧等负性表情,对高强度图片识别率高于低强度图片(P值均<0.05).正常儿童在喜悦、悲伤、愤怒和恐惧表情的识别反应时比高功能孤独症儿童更短;被试儿童均对高强度图片的识别反应时短于低强度图片(P值均<0.05).结论 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在愤怒表情的识别存在缺陷;不同强度的情绪图片会对儿童的情绪认知有重要影响.

    作者:武厚;刘明矾;胡盛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团体心理干预对初中生车祸创伤后应激障碍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团体心理干预对初中生目睹班级成员车祸创伤后应激反应、焦虑、抑郁症状的作用,为开展学生突发事件的心理辅导与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对石河子市某中学初三年级目睹同班同学遭遇车祸身亡事件者实施团体心理干预方案(3周5次).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CL-C)、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测量,比较在干预前、干预1个月及3个月、6个月后各量表得分的变化.结果 干预前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筛查阳性为16.0%,22.0%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8.0%出现抑郁症状;干预1个月后学生PTSD症状筛查阳性为4.0%,24.0%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6.0%出现抑郁症状;干预3个月后学生PTSD症状筛查阳性为8.0%,20.0%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6.0%出现抑郁症状;干预6个月后学生PTSD症状筛查阳性为2.0%,8.0%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4.0%出现抑郁症状.干预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后与干预前比较,PCL-C量表B,C,D组得分及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干预3个月及6个月后与干预前比较,HAMA总分及精神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1个月后与干预前比较,HAMD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月后与干预前比较,迟缓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目睹班级成员车祸身亡的初中生会出现创伤后应激、焦虑及抑郁症状,施行团体心理干预能缓解症状.

    作者:石志坚;王新燕;张桂青 刊期: 2014年第08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