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小学生视力不良与环境因素关系分析

奉琪;罗家有;曾嵘;熊灵芝;罗米扬;王质蕙

关键词:近视, 环境, 因素分析, 统计学, 学生
摘要:目的 探讨环境因素与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的关系,为预防视力不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方法,对分层整群抽取的长沙市某县7所中小学校一~九年级共3 58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为27.3%.单因素x2检验结果显示:读写时眼睛距离书本不足1尺(33.3 cm)、脸趴在手臂上读书写字、在行驶的车上看书、在昏暗光线下看书、持续用眼30 min后不休息、持续用眼30 min后远眺休息、持续用眼30 min后户外活动以及每天睡眠时间大于10 h、平均每周上体育课的天数、1周内累计运动次数及平均每天户外活动的时间、每天按时就餐等不同情况下,学生视力不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读写时眼睛距离书本不足1尺(OR=2.331)、在行驶的车上看书(OR=1.959)、持续用眼30 min不休息(OR=1.318)是视力不良的危险因素,而持续用眼30 min后户外活动(OR=0.618)是视力不良的保护因素.结论 中小学生视力不良与多种环境因素有关,应采取相应干预措施预防视力不良的发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中小学生视力不良与环境因素关系分析

    目的 探讨环境因素与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的关系,为预防视力不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方法,对分层整群抽取的长沙市某县7所中小学校一~九年级共3 58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为27.3%.单因素x2检验结果显示:读写时眼睛距离书本不足1尺(33.3 cm)、脸趴在手臂上读书写字、在行驶的车上看书、在昏暗光线下看书、持续用眼30 min后不休息、持续用眼30 min后远眺休息、持续用眼30 min后户外活动以及每天睡眠时间大于10 h、平均每周上体育课的天数、1周内累计运动次数及平均每天户外活动的时间、每天按时就餐等不同情况下,学生视力不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读写时眼睛距离书本不足1尺(OR=2.331)、在行驶的车上看书(OR=1.959)、持续用眼30 min不休息(OR=1.318)是视力不良的危险因素,而持续用眼30 min后户外活动(OR=0.618)是视力不良的保护因素.结论 中小学生视力不良与多种环境因素有关,应采取相应干预措施预防视力不良的发生.

    作者:奉琪;罗家有;曾嵘;熊灵芝;罗米扬;王质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心理韧性在导师指导行为对研究生心理健康影响的中介作用

    目的 了解心理韧性在导师指导行为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按照全国六大行政区,在全国28所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高校抽取共1 274名在读研究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研究生对导师指导行为评价问卷、心理韧性量表(CD-RISC)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结果 导师指导行为评价得分和SCL-90总分男生均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5.007,2.719,P值均<0.05).导师指导行为与SCL-90得分呈正相关(r=0.344,P<0.01).心理韧性与SCL-90得分呈负相关(r=-0.329,P<0.05).导师指导行为对心理健康的直接效应有统计学意义(β=0.29,P<0.05),中介变量心理韧性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27,P<0.0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为18.26%.心理韧性在导师指导行为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结论 导师指导行为是研究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外部影响因素,培养研究生心理韧性意义重大.

    作者:刘勉;赵静波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安徽省某高校学生肥胖超重对血压及运动素质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的发生率迅猛增长,肥胖的流行已经成为当前全球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Liu等[2]研究发现,我国小学生超重率为11.1%,肥胖率达7.2%.有研究表明,肥胖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蔓延并从城市向农村发展[3].本文以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新生为研究对象,对该群体的肥胖超重现象及伴随的血压及运动素质发生的改变进行统计分析,为学校在校大学生中开展健康教育,增强体质,降低高血压及其他代谢疾病的发病率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朱咏青;唐海沁;蒋红娟;吴文国;金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反思

    近年来,以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群体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滑,形势严峻[1].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体质状况是一个民族长盛不衰的根本要素,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之一.如何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切实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话题.

    作者:费加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高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模式探讨

    目的 探讨高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模式,为提高高校健康教育效果提供可行的参考方法.方法 以“授—传—授”信息传播理论及WHO健康促进策略为理论依据,设计和试用高校健康教育模式与健康促进工作模式.多阶段抽样对照评价专题活动核心信息传播效果、典型调查主观评价模式的优劣等级.结果 于2011-2013年间,在试点高校成立并运行了可持续发展的梯队式“健康使者”工作队管理模式、“技术指导—学生组织实施—社会参与”社会联动工作模式、大学生自我管理健康模式、激励与积极暗示模式、程序化多维度覆叠效应健康教育活动模板.201 1年世界艾滋病病日、2012年健康知识大赛、2013年世界无烟日健康教育活动后3个月,核心信息知晓率上升了17.0%,3.6%,39.6%,活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8项(次)等级主观评价活动模式获认可90%以上的有5项(次);2013年“健康使者”工作队以48.3%增幅换届组队,并延伸多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结论 高校的学生“健康使者”工作队管理模式能持续发展;社会联动模式、激励与积极暗示模式、自我管理健康模式、程序化多维度覆叠效应健康教育活动模板能显著提高健康教育效果,适合高校推广应用.

    作者:李健艺;梁碧绿;蔡健生;郭赐贶;周跃华;黄国华;麦炜;吴子添;钟伟强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超重肥胖中小学生生活质量的饮食及相关行为干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5-1-1-0”干预模式对超重、肥胖中小学生生活质量的作用,为儿童肥胖的预防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选取北京市某远郊县的4所小学二~六年级和4所初中七~八年级的超重肥胖儿童,干预校和对照校分别包括2所小学和2所初中,分别有129名、79名学生.对干预校进行为期3个月的5-1-1-0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对照校开展正常的健康课和体育课.结果 干预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总分分别为(145.45±17.77),(148.26±2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总分分别为(144.96±16.64),(146.75±19.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学生同伴关系、生活质量满意度、自我满意度和其他方面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干预组干预后学生的活动机会性、运动能力和生活环境得分均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值均<0.05),对照组干预前后各维度因子得分以及总分、标准T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前与干预后两组生活质量等级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5-1-1-0行为干预模式能有效改善超重肥胖中小学生生活质量.

    作者:王玲;李晶晶;杨淼;吴旭龙;马军;李榴柏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西安市7~9岁儿童第一恒磨牙龋患状况

    目的 了解西安市城乡7~9岁儿童第一恒磨牙萌出与患龋状况,为开展儿童口腔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西安市新城和户县15 513名7~9岁儿童,按照统一检查标准,调查第一恒磨牙萌出与患龋情况.结果 7~9岁儿童第一恒磨牙完全萌出率为93.3%,7,8,9岁组分别为86.6%,95.0%,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 921.93,P<0.01).第一恒磨牙总患龋率为9.6%.第一恒磨牙患龋率性别、年龄、城乡儿童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第一恒磨牙龋失补牙数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童高于男童;龋补充填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城市高于农村(P值均<0.01).下颌第一恒磨牙为龋病的好发牙位,占68.2%.(牙合)面、颊面患龋多见,分别占总患龋牙面数的83.2%和12.7%.龋齿补填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7~9岁分别为5.2%,7.9%,10.4%(P<0.01);城市儿童龋补充填率高于乡村,分别为10.8%和5.2%(P<0.01).结论 西安市7~9岁儿童第一恒磨牙患龋状况与全国其他省市较为接近,应重点封闭下颌第一恒磨牙和牙面的(牙合)面、颊面.

    作者:李骏;郭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某专科学校贫困生心理复原力团体训练效果分析

    目的 探索积极心理训练对贫困生心理复原力的影响,为有针对性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自愿接受的原则,从某专科学校2012级贫困生中选取187名,随机分为实验组(86名)和对照组(101名).采用积极心理团体训练法对实验组大学生进行训练,运用复原力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干预前、后调查.结果 实验组干预后心理复原力得分(3.83±0.51)较干预前(3.46±0.43)提高(t=3.982,P<0.01);干预后实验组(3.83±0.51)与对照组(3.54±0.56)心理复原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3,P<0.05).实验组干预后比干预前复原力弱型人员减少,复原力强型人数增加.干预后实验组复原力中间型和复原力弱型的复原力水平较干预前有明显提高(t值分别为3.451,4.236,P值均<0.01).干预后实验组总体幸福感得分(114.52±10.32)较干预前(106.23±9.62)有显著提高(t=2.287,P<0.01).结论 积极心理训练对复原力强型贫困生的复原力水平作用不明显,对复原力弱型和中间型的贫困生复原力水平作用明显.

    作者:汤雅婷;邹锦慧;李敏;梁洁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甘肃男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体育锻炼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体育锻炼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策略的提出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SCL-90量表和自编问卷,对甘肃省部分高校的1 958名男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利用12周的时间,采用中低强度的项目进行体育锻炼干预.结果 8.28%的学生存在一般心理问题,2.45%的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体育干预后心理健康症状睡眠改善、记忆力增强、情绪稳定、意志坚强、身体状况好转、人际关系融洽报告率均较干预前提高(P值均<0.01).结论 体育锻炼对改善和调节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成效显著.

    作者:王麒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南京某高校宿舍环境与学生呼吸道疾病及其症状的关系

    目的 探讨学生宿舍环境与呼吸道疾病及其症状的关系,为改善学生宿舍环境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南京某高校7栋学生宿舍256个宿舍1 042名学生感冒及呼吸道疾病症状、宿舍潮湿表征、室内感知空气品质等相关信息,对宿舍潮湿表征、不良气味感知与学生感冒及呼吸道疾病症状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宿舍潮湿表征与不良气味感知,潮湿表征、不良气味感知与学生感冒之间关系均密切(P值均<0.05).潮湿表征是学生夜间由于咳嗽(OR=1.678,95%CI=1.225 ~2.297)、咳痰(OR=-1.352,95% CI=1.006~1.817)难以入睡的危险因素,室内不良气味感知增加学生夜间由于呼吸急促(OR=2.017,95% CI=1.410 ~2.886)、咳痰(OR=2.085,95% CI=1.452~2.992)难以入睡的危险性.结论 室内潮湿表征与不良气味感知增加学生感冒的概率,是学生出现呼吸道疾病症状的危险因素.

    作者:胡弯;解晓健;廖梅;詹艳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对真人和卡通面部表情识别特点

    目的 了解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对真人和卡通面部表情的识别情况,为孤独症儿童研究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从南昌市2所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机构筛选出10名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对照组为心理年龄匹配组和生理年龄匹配组(各10名).通过呈现标准化的实验材料,记录被试儿童的各种反应指标.结果 高功能孤独症儿童愤怒表情识别率为(0.63±0.24)%,低于生理匹配组的(0.84±0.09)%和心理匹配组的(0.78±0.10)%(F=4.665,P=0.018).组内比较表明,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和正常儿童均对喜悦表情的识别率高于对悲伤、愤怒、恐惧等负性表情,对高强度图片识别率高于低强度图片(P值均<0.05).正常儿童在喜悦、悲伤、愤怒和恐惧表情的识别反应时比高功能孤独症儿童更短;被试儿童均对高强度图片的识别反应时短于低强度图片(P值均<0.05).结论 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在愤怒表情的识别存在缺陷;不同强度的情绪图片会对儿童的情绪认知有重要影响.

    作者:武厚;刘明矾;胡盛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北京市中小学生交通伤害流行现状及其相关危险行为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中小学生交通伤害流行现状以及相关危险行为发生情况,为开展预防学生交通伤害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于2012年9月对北京市16个区县共17 086名在校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011-2012年度北京市中小学生交通伤害报告率为0.52%,占伤害总例数的4.01%;交通伤害报告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高中生达0.82%.交通伤害病例中,66.28%到医院/校医室就诊,10.47%住院治疗,91.67%已经痊愈,2.38%造成残疾,次均休息6.27 d,次均缺课2.63 d.学生中存在的各种步行违规行为比例为39.96%~94.76%,骑车学生存在的各种骑车违规行为比例为6.67% ~25.46%,30.59%的学生乘私家车或出租车从不系安全带.结论 道路交通伤是中小学生严重的伤害类型之一.交通违规行为普遍存在于北京市中小学生中.

    作者:段佳丽;符筠;耳玉亮;律颖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衢州市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衢州市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衢州市18所初中和高中学校的34个班级共1 454名初一至高三年级学生,采用自我管理式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衢州市中学生上网率为88.86%,网络成瘾率为13.20%(男生17.89%,女生8.59%).网络成瘾的中学生上网场所主要是自己家(66.15%)和网吧(25.52%),上网的主要目的是玩游戏(51.04%)和聊天(27.0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生、家庭有计算机、自报孤独、自报失眠、吸烟、打架是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而学习成绩优良是保护因素.结论 衢州市中学生网络成瘾情况较严重,应尽早采取科学合理的网络成瘾预防和控制措施进行重点干预.

    作者:来时明;甘志娟;叶正茂;邓小雁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泉州市某区儿童接种信息网络归口管理效果评价

    自2005年以来,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1]和《卫生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通知》[2]要求,入托入学儿童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越来越常规化,已成为儿童第一类疫苗接种的有利补充和延续[3-4].但由于种种原因[5],在园在校儿童第一类疫苗补种率尚未达到国家的指标要求[6-8].为此,2012年泉州市以丰泽区为试点,借助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的幼儿园管理模块开展在园在校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网络化归口管理,现将干预1 a后的效果评价如下.

    作者:黄彩虹;洪思让;陈雅红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蚌埠市中学生儿童期虐待社会支持与心理亚健康的关系

    目的 了解中学生儿童期虐待、社会支持与心理亚健康的关系,为改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蚌埠市8所中学5 116名学生,使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SQA)、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蚌埠市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报告率为25.1%(1 282/5 116).不同性别、学段及是否独生子女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中学生儿童期虐待得分高于无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中学生,而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及社会支持总分均低于无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中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儿童期虐待、社会支持、主观支持和学段均进入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回归方程(P值均<0.01).社会支持、主观支持在儿童期虐待和心理亚健康状态之间均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31.16%,25.26%.结论 儿童期虐待和社会支持对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均有影响.对于有儿童期虐待经历的中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可从提高其社会支持水平人手,以减少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发生.

    作者:顾璇;李红影;袁长江;刘佳;陈志龙;吴松年;汤建军;孙云鹏;许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新疆师范类高校维吾尔族学生自杀态度及影响因素

    目的 了解新疆师范类高校维吾尔族大学生对自杀态度的取向,为提高师范类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杀态度问卷、自我接纳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新疆师范类高校的3 564名维吾尔族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新疆师范类高校维吾尔族大学生总自杀态度得分为(2.86±0.54)分.男生在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因子上得分低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4,P<0.01);女生比男生更否定对自杀的行为,男生更认可安乐死.文科学生对自杀态度各因子较理科生持更理解和认可的态度(P<0.01).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我评价因子、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因子是影响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因素(β值分别为0.018,-0.118,0.098,P值均<0.05).结论 新疆师范类高校维吾尔族大学生自杀态度为矛盾或中立态度.应采取综合性措施对新疆师范类高校维吾尔族大学生从个人、学校和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陈志强;魏绪伟;毕存箭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工作状态及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逐渐形成了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模式,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该实施意见着重强调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已经成为高校教师队伍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既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者又要为高校师生提供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服务[1].为了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笔者对某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章劲元;罗婷;陈建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周口市2004-2012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分析周口市2004-2012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周口市网络直报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2年,周口市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7起(73.91%),其中Ⅳ级事件16起(94.12%),Ⅲ级事件1起(5.88%),罹患率为14.27%.县乡级学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频率高于市级学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6.52,P<0.05).事件类型以传染病暴发为主(88.23%).发病高峰期为3-6月(70.59%).高发场所是乡级小学(88.23%).结论 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乡级小学是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点部位.应建立卫生与教育部门联防联控机制,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作者:罗宏伟;周玉蕾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余杭区初中生周末静态行为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联

    目的 了解杭州市余杭区初中生的周末静态行为现状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联,为有效控制中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选取余杭区2所初中的1 139名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向学生及家长了解周末各类静态行为时间、饮食习惯、身体活动量、睡眠时间和自感学习压力等,根据学生身高和体重计算体质量指数(BMI).结果 初中生周末屏前娱乐和做书面作业时间中位数均为3h,女生较男生更倾向于长时间看书刊杂志和用计算机学习(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控制饮食、身体活动、睡眠和自感学习压力因素后,周末屏前娱乐超过3h是男生超重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27,95% CI=1.439 ~3.445);周末屏前娱乐超过3 h(OR=1.923,95% CI=1.034 ~ 3.577)和用计算机学习超过50 min(OR=2.073,95%CI=1.094~3.928)均是女生超重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余杭区初中生周末静态行为时间长,与屏幕相关的娱乐和学习会增加学生发生超重肥胖的危险性.

    作者:胡菡琼;史慧静;王海英;项橘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联合干预法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效果评价

    有研究证实,儿童青少年时期超重或肥胖是成年肥胖的预测因子,不但影响儿童少年的身体发育,而且增加儿童少年乃至成年期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紊乱等的患病风险[1];另外,超重或肥胖还容易导致青少年一些心理损伤或行为偏离,并将随着肥胖状况的保持使其延续或不断发展直至成年期[2].因此,对青少年超重肥胖问题进行研究,寻求合理有效的防治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调节超重肥胖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针对超重肥胖青少年采取一些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对减肥效果起到了积极作用[3].本研究拟采用运动、饮食、心理等联合干预的方法对减肥效果进行研究,旨在建立减肥健康理念,为防治青少年肥胖,促进其生长发育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潘燕;侯春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