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朱文丽
目的 分析大学新生高血压患病率、危险因素以及健康教育效果,为有效预防高校学生高血压提供参考.方法 对河北联合大学2012年3 560名人校新生的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并为152名高血压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3 560名大学新生中高血压患者152名,患病率为4.27%.男、女生患病率分别为5.37%和2.93%,有、无高血压家族史的大学生患病率分别为20.25%与2.22%,正常体重、超重、肥胖的大学生患病率分别为3.15%,7.52%和24.71%,吸烟、不吸烟学生患病率分别是8.72%和3.76%,饮酒、不饮酒大学生患病率分别为9.19%和3.53%,有不良情绪无不良情绪的患病率分别为6.49%与3.56%,个人口味偏重与口味清淡的大学生患病率分别为5.62%和3.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2.865,285.408,108.701,19.821,31.890,6.173,13.727,5.547,P值均<0.05).对152名高血压学生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前后患者的收缩压分别为(149.3±7.8)和(124.5±5.9)mm Hg,舒张压分别为(89.9±8.4)和(80.4±9.7) 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8.805,-8.826,P值均<0.01).结论 男生、有高血压家族史、超重肥胖、吸烟、饮酒、缺乏体育锻炼、不良心理情绪、口味偏咸等是大学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能够控制大学生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
作者:周建芝;穆树敏;王志军;刁增利;黄宇玲;王红阳;李海涛;葛庆锋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关系攻击”这一术语,早由Crick等[1]提出,是指通过有目的地操纵和损害他人的人际关系而达到伤害他人目的的行为,如将他人从游戏群体中排斥出去以进行报复;为了伤害和对同伴实施控制,用终止友谊或认同来威胁;散布谣言让同伴拒绝他/她等.国内外研究发现,关系攻击者和受害者都会出现一系列心理一社会适应问题,主要涉及情绪适应或内化问题、行为适应或外化问题以及人际适应问题:经常受到关系攻击的儿童容易情绪抑郁、焦虑、自卑孤僻、厌学,严重的会出现社会退缩行为甚至自杀;而对关系攻击者来讲,攻击他人则可能会造成其情绪抑郁,在生活和人际关系中体验到更多的不满,具有较高的冲突性和排他性,有自我伤害行为并缺乏冲动的控制和情绪管理技能[2-4].
作者:张鑫;刘衍玲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当前中学生孤独感现状,探讨中学生学校满意度与其感知的同学关系和孤独感的相关性,为改善中学生孤独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UCLA孤独量表、感知的同学关系问卷和学校满意度量表,对四川省和重庆市的1 0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有59.1%的中学生正处于中等以上程度的孤独;中学生感知的同学关系、学校满意度和孤独感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年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中学生感知的同学关系和学校满意度与孤独感呈负相关,感知的同学关系与学校满意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46,-0.445,0.408,P值均<0.01).感知的同学关系和学校满意度对孤独感有负向预测作用(R2=0.282,P<0.01),学校满意度在感知的同学关系和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当前中学生的孤独问题不容乐观,其感知的同学关系不仅对孤独感有直接预测作用,还可以通过学校满意度起间接作用.
作者:张见有;江慧;韦嘉;易旭灿;张进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2010年广州市7~12岁学龄儿童超重、肥胖、高血压的患病率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为青少年高血压预防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利用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中的广州市数据,本研究筛选出7~12岁儿童58 748名.依据“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和儿童高血压判断标准,计算研究对象的超重、肥胖和高血压的患病率.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儿童体质量指数与血压之间的关系.结果 广州市7~12岁儿童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10.1%和7.6%,高血压患病率为9.4%.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高血压的患病率为分别为7.2%,15.5%,23.7%.男、女生组高血压患病率均呈现肥胖组>超重组>正常组的趋势(P值均<0.05).总人群的体质量指数(BMI)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84,0.289,P值均<0.01).在调整年龄后,超重组和肥胖组患高血压风险是正常组的2.329,4.024倍.结论 儿童超重、肥胖与高血压发病有密切关系,预防儿童青少年高血压应从预防超重和肥胖做起.
作者:王娇;朱艳娜;麦锦城;静进;马璐;杨文翰;李秀红;金宇;陈亚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和生活事件的特点,为防治抑郁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1年10月-2012年9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心理门诊首次就医并符合《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第10版(ICD-10)中抑郁症诊断标准,且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17项测评总分≥17分,年龄14~22岁的门诊患者作为病例组,共79例;选取与之匹配的61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CLE)、汉密尔顿抑郁量(HAMD)作为测量工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EMBU量表中父母亲的惩罚严厉、过度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等因子得分,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SCLE量表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其他及总分,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506,3.563,4.727,8.011,6.698,6.884,P值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不良的教养方式与经历的生活事件具有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 不良家庭教养方式和生活事件均是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的危险因素.早年经历不良教养方式使青少年经历负性事件增多,同时康复力减退可诱导抑郁症的发生.
作者:郑郭嫄;黄晓琴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遵义市不同经济区域儿童龋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具有区域针对性的儿童龋病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根据遵义市2013年低工资标准区域分类方法,将遵义市14个行政区域(县、区、市)分为一类、二类、三类不同经济区域;根据“遵义市第一次青少年儿童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提供的各行政区域调查结果,计算一类和三类地区5岁组和12岁组儿童患龋率、龋均、龋补充填比,比较两类地区之间的差异.结果 一类地区5岁组儿童患龋率为34.84%,龋均为1.36,龋补充填比为6.03%;12岁组儿童患龋率为17.34%,龋均为0.30,龋补充填比为3.05%.三类地区5岁组儿童患龋率为38.14%,龋均为1.34,龋补充填比为1.98%;12岁组儿童患龋率为14.46%,龋均为0.27,龋补充填比为0.70%.5岁组一类和三类地区患龋率(x2=1.27,P>0.05)、龋均(t=0.05,P>0.05)、龋补充填比(T=20,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2岁组一类和三类地区患龋率、龋补充填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8,T=26,P值均≤0.05),龋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P>0.05).结论 遵义市5岁组儿童龋病流行广泛程度、严重程度和儿童口腔预防保健水平在一类和三类地区之间差距不明显,12岁组儿童龋病流行广泛程度和口腔保健水平一类地区高于三类地区.
作者:张媛媛;程华刚;石兴莲;王胜;张绍伟;王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以参与式学习为主的干预方法对高校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的效果,为高校大学生开展有效的生殖健康教育活动提供实践依据.方法 以上海市2所综合性大学低年级871名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由经过培训的学生骨干进行以主题班会、情景剧、辩论会等参与学习方式为主的生殖健康教育,通过问卷调查和干预后定性访谈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知识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总知识得分由干预前的(3.1±0.9)分提高到干预后的(4.1±0.7)分(t=-16.879,P<0.01).干预组反对婚前性行为的比例由基线调查时的32.2%上升为45.2%(x2=15.353,P<0.01).安全套使用意向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在调整其他影响因素后,组别和时间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干预的效应OR值为2.519(95%CI=1.481~4.287).80.9%的学生认为通过参加活动使自己的生殖健康知识技能受益颇丰.结论 以参与式学习为主的干预方式对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的短期效果显著,但是否存在长期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谢静波;胡晓雯;谭晖;尤小芳;浦震梅;汪玲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广州市番禺区二、三年级小学生第一恒磨牙龋齿患病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小学生口腔保健工作提供信息支持.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番禺区14所小学二、三年级学生共5 632名进行口腔健康行为问卷调查,并对第一恒磨牙的发育和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二、三年级小学生第一恒磨牙患龋率为26.8%,龋均达0.167,充填率仅为17.1%.学生口腔卫生相关知识知晓率和口腔卫生习惯整体不好,且无龋学生口腔卫生相关知识知晓率和口腔卫生习惯持有率均明显高于有龋学生(P值均<0.05).结论 广州市番禺区二、三年级小学生第一恒磨牙龋齿情况较严重.应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口腔健康宣教,指导学生养成有益于口腔健康的行为习惯.
作者:杨岚;刘轶洋;陈杏青;王娅;曾壁贤;黄凯欣;曾素娟;黄晓青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农村地区不同类型家庭的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和保健服务利用情况,为提高我国农村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及完善青少年保健服务系统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从安徽、河北、河南、湖北及重庆等5个省(市)方便抽样14个项目县,每个县按照人口规模比例法抽取5个乡镇,每个乡镇再抽取3个村,每个村等距抽样40户家庭.终调查青少年家庭1 178户,由青少年填答结构式问卷.结果 不同类型家庭青少年吃早餐、吸烟、饮酒、每天睡眠时间、1个月内情绪低落及处理方式等报告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青少年每周上网时间超过28 h的二代户家庭占5.3%,三代户家庭占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少年保健知识主要获得途径为学校(二代户家庭为42.5%,三代户家庭为47.7%).青少年近1a参加健康体检的二代户家庭占33.8%,三代户家庭占27.2,且80%以上为有关机构(主要为学校)组织.近1 a内青少年进行健康咨询的家庭均不足10%.结论 不同类型农村家庭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与保健服务利用情况存在差异.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发挥不同作用,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舒星宇;宗占红;温勇;汝小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兰州市大学生对生殖健康知识知晓、需求以及性行为现状,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及服务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兰州市4所高校中1 952名大学生,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知晓率占前3位的是人工流产的危害(67.83%)、避孕套可预防艾滋病(54.60%)和偶尔发生性行为会怀孕(48.62%).想获得的知识占前5位的分别是安全性行为(64.34%)、性生理(61.83%)、恋爱及异性相处(58.66%)、性卫生及性保健(57.48%)和性心理(53.90%).9.32%的大学生有过性生活的经历,70%初次性行为年龄在20岁之前,性行为地点在宾馆和出租屋的分别占33.71%和32.02%.48.05%的大学生有过性幻想,38.88%看过色情网站或书籍.仅有41.57%的大学生认为会和性伴侣结婚.每次性生活前后均清洗外阴的仅有44.38%.结论 大学生对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低,需求较大;没有固定性伴侣与场所,存在性行为安全隐患.
作者:党瑜慧;郭赞;李芝兰;冯玉娟;张肖红;张景恒;冯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为了解贵州省龙里县中学生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变化趋势,为今后制定学校卫生保健政策提供依据,根据“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工作手册”等[1]要求,笔者于2010年对龙里县中学生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与1990年同校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平波;王永秀;罗正文;谢勋祥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中小学生家长灾害急救知识水平现状,为提高中小学生的急救知识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北京市朝阳区分层抽取6所中小学生家长共1 465名,进行灾害急救知识知晓水平的问卷调查.结果 96.86%的家长认为应对学生进行灾害事故及急救知识的培训,52.49%的家长认为应通过学校教育对孩子进行培训.家长对地震应对、徒手心肺复苏相关知识、消防用具的使用、流鼻血的处理、拨打急救电话后应告诉工作人员信息和防灾减灾日、世界急救日等的知晓率较低.<30岁和职业为农民的家长对于急救知识的知晓率普遍偏低;职业为医生和中专及以上学历的家长急救知识的知晓率普遍较高.结论 大部分中小学生家长期望子女通过学校得到灾害急救知识,家长的急救知识水平差异较大,对于常识性问题知晓率普遍高于专业急救知识的知晓率.
作者:朱庆生;呼冬鸣;吕雪菁;张萌;曹永革;李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肥胖含量和脂肪相关基因(FTO)多态性与青少年肥胖指标的相关性,为儿童青少年肥胖的早期复查与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北京市2 030名7~18岁中小学生,用基质支持的激光释放/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MALDI-TOF MS)方法检测rs62048402多态性,用四引物特异扩增突变分析(ARMS-PCR)方法检测rs9939609多态性.分析2个多态性与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腰臀比、腰围身高比的关系.结果 对BMI、腰围、腰臀比、腰围身高比进行分年龄、性别的标准正态离差变换后,rs62048402多态性与变量的回归系数B值(标准误)分别为0.093(0.046),0.094(0.046),0.087(0.046),0.102(0.046);rs9939609多态性与以上变量的回归系数B值(标准误)分别为0.095(0.045),0.099(0.045),0.095(0.045),0.103(0.045).结论 FTO基因多态性rs62048402和rs9939609与中国儿童青少年BMI、腰围、腰臀比、腰围身高比均存在相关性,且对腰围身高比效应大.
作者:孟祥睿;宋洁云;马军;刘芳宏;尚晓瑞;王海俊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全世界每年有50%的儿童死于感染腹泻或急性呼吸道疾病[1].这些疾病主要通过飞沫、空气、皮肤接触及污染的环境传播,重要的预防措施是用肥皂洗手[1].用肥皂洗手也是预防儿童粪—口传播及其他一些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措施之一[2].为评价洗手干预措施对托幼机构儿童因感染症状缺勤率的影响,探讨针对儿童有效的洗手干预措施,笔者在上海市嘉定区多个托幼机构开展了洗手干预,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朱也凡;沈永;张欣;许德荣;钟培松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国内外研究已揭示健康素养与健康结局和社会经济状况相关[1-2],且对健康素养评估体系的研究也成为时下热潮.近年来,随着对健康素养的认识加深,人们逐渐意识到公共卫生领域和儿童青少年健康素养的重要性:一方面,应对低素养的方式之一在于有效的学校教育[3];另一方面,健康素养可作为健康教育结果的测量指标[4].儿童青少年是提高健康素养的关键时期,然而目前国内外针对儿童青少年健康素养研究的量表均不成熟,我国近年来才开始开展针对儿童青少年公共卫生领域健康素养的研究.2008年国务院颁布《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5],以进一步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因此,有必要吸取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素养评估体系的发展.
作者:曲爽笑;王书梅;郑文娟;曹志娟;郭家宁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自2009年5月江西省教育厅公布《在全省各高校建立班级心理委员的通知》以来,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在江西各类高校得到迅速推广和发展.为更好地了解高校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状况和制约因素,探索促进班级心理委员素质全面提升的可行性教育对策,笔者对江西高校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状况进行问卷调查,以期为制定推进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提供事实依据.
作者:李莉;曾智斌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应急知识教育是指导个体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如何自救、互救,以提高个体生存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1],是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我国中小学应急知识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逐步开展了应急知识教育工作,积累了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2].但仍存在如中小学应急知识教育没有制度化,流于形式等很多问题[3].笔者于2012年12月通过调查中小学生应急知识现况及教育需求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小学应急知识教育提供参考,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罗芸;黄晓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学校环境卫生是公共卫生的一个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学生和教职工的身心健康[1].为了解福建省农村学校环境卫生现状,研究设施和管理存在的问题,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改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12年对福建省19个县(市、区)农村学校环境卫生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林在生;吴慧丹;詹小海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湖北省不同血吸虫病流行疫情控制区初中生血吸虫病相关危险行为状况,为有针对性地制定血吸虫病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将湖北省血吸虫疫区分为传播控制区和疫情控制区,随机整群抽取3 204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疫情控制区初中生在近3,6,12个月中,接触明确有钉螺水体的行为发生率分别为10.5%,21.9%和13.4%,均较传播控制区(12.6%,25.1%和16.7%)低;接触不明确有钉螺水体的行为发生率分别为21.9%,16.0%和26.3%,均低于传播控制区(26.4%,19.6%和30.5%);除近3个月接触有明确钉螺的水体行为外,其余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8.67,6.78,6.68,4.52,6.78,P值均<0.05).不同流行区学生接触疫水的方式均以洗手洗脚、戏水和洗东西为主,疫情控制区学生在家附近和在学校附近以不同接触方式接触疫水的比例均比传播控制区学生低.近1 a内,在接触疫水的学生中,传播控制区和疫情控制区分别有22.1%和25.4%的学生在接触水体时能意识到可能感染血吸虫病的危险;分别有33.3%和34.7%的学生报告采取了防护措施,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07,0.26,P值均>0.05).结论 不同流行区初中生血吸虫病危险行为发生存在差异,应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
作者:肖汉;李十月;李晶晶;高梦婷;燕虹;左丹 刊期: 2014年第10期
随着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多,流动儿童的数量也急剧上升.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未来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生活质量是个体对生活的总体满意程度和对个人健康的感受,是身体功能、精神状态和社会能力等方面的主观评价,也是个人心理状态的全面反映.笔者于2012年9-12月以广州市外来子弟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及生活质量并与本地学生进行比较,为进一步提高流动儿童的生活质量提供依据.
作者:陈静仪;纪颖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