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青少年自伤行为发生的相关理论模型研究进展

陈静;万宇辉;陶芳标

关键词:自我伤害行为, 模型, 理论, 青少年
摘要:自伤行为(self-injury behavior,SIB)一般是指非自杀式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一种不以自杀为目的的直接地、蓄意地伤害自己躯体的行为[1],包括割伤自己、抓伤自己、打自己等多种形式[2],且大多自伤者表现为反复自伤[3].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是故意自伤行为的高发人群,且自伤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4-7].虽然青少年的自伤行为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相关的理论模型还很缺乏.本文就近年来青少年自伤行为发生的理论模型进行综述,为深入了解青少年自伤行为提供参考.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决策树与Logistic回归模型对高校教职工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四川省某高校教职工身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有效实施高校教职工的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组织体检和问卷调查方式,收集2012-2013年四川省某综合性高校教职工的体检报告及调查数据,运用SPSS 17.0软件构建决策树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结果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 所调查的1 554名高校教职工中,健康状况异常者1 009人,占64.9%,女性健康状况异常检出率高于男性(x2=19.94,P<0.01);异常率有随年龄增加而增高趋势(x2=121.01,P<0.01).决策树模型显示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和被动吸烟是高校教职工健康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年龄、性别、BMI、吸烟、每日坐姿状态时间和专业类型是其影响因素(P值均<0.05).2个影响因素模型分类预测效果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30,P>0.05).结论 高校教职工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根据不同人群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

    作者:何珊;唐艳;刘祥;潘晓平;刘元元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桂林市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 分析广西桂林市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校开展少数民族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2 574名广西桂林高校毕业生(汉族1 851名,少数民族723名),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问卷调查.结果 桂林市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31.95%,其中偏执、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分别为12.4%,22.3%,18.6%,20.2%,15.7%;少数民族毕业生各因子问题检出率均高于汉族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中壮族毕业生各因子问题检出率又较其他少数民族毕业生低(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少数民族毕业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为兼职经历、民族、家庭居住地等,OR值分别为2.071(1.465 ~ 2.929),1.665(1.189~2.332),1.486(1.071~2.064)(P值均<0.05).结论 桂林市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加强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就业心理辅导,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作者:郭振友;韦君兰;梁秋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不同网络直报系统早期发现水痘聚集性病例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学校因病缺课缺勤网络直报系统(SASS)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监测系统(NIDNRS)报告学校水痘聚集性事件结果的差异,为提高传染病预警能力,有效防控学校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2012年9月1日-2013年7月31日期间2个系统监测的水痘病例数据进行统计,对2个系统早期发现水痘聚集性事件的及时性、灵敏度和特异度进行回顾性评价.结果 SASS报告水痘聚集性事件13起,NIDNRS报告7起,其中两系统均有报告2起达到突发疫情标准的事件;水痘聚集性事件中首发病例报告日期和达到聚集性标准时间,SASS均早于NIDNRS,2个系统首发病例报告时间差和达到聚集性标准时间差中位数(P25~P75)分别为7.50(1 ~ 12.25)d和1.00(0.62~ 1.00)d.两系统发现聚集性事件特异性达100%.结论 SASS与NIDNRS配合使用,并在SASS基础上建立预警系统,有利于学校传染病防控的早发现、早处置、早防控.

    作者:吕海英;王翠玲;蔡乾春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某高校2009-2013年入学新生常见病患病趋势分析

    近年来,大学生健康问题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卫生综合发展水平.为了解入学新生的健康状况,做好高校卫生保健工作,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本文对武汉理工大学2009-2013年新生入学体检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新生中常见病的患病特点及变化趋势,为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作者:孙世民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重庆市南岸区2008-2012年学生营养状况动态分析

    目的 了解重庆市南岸区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及发展趋势,为有效降低营养不良、防治中小学生肥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重庆市南岸区2008-2012年5a间的健康体检资料,营养不良筛查标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男、女生年龄别身高筛查生长迟滞界值点(cm)(简易版)”和“男、女生年龄别BMI筛查消瘦界值点(kg/m2)(简易版)”,肥胖筛查标准采用“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分类标准(WGOC)”.结果 南岸区2008-2012年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率呈逐年递减趋势,5 a间下降了4.22百分点,其中,生长迟滞和消瘦检出率同样呈明显逐年递减趋势,5a间分别下降了0.78和3.44百分点,而肥胖检出率明显呈逐年递增趋势,5a间增长了3.98百分点;同一年份男生营养不良率和肥胖率均高于女生,每年平均相差2.26和3.74百分点;小学生和中学生两个群体的营养不良率呈明显逐年递减趋势,5a间分别下降了4.73和3.77百分点,而肥胖率均呈现逐年上升,5a间分别增长了5.86和2.45百分点.结论 重庆市南岸区中小学生的营养不良状况5a来明显改善,肥胖已成为中小学生主要的营养问题.加强学校营养工作,增强体育锻炼,是改善学生营养状况的重要措施之一.

    作者:曹型厚;张亚妮;杨颖;张专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大学生网络和手机依赖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

    目的 了解大学生网络依赖、手机依赖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实施针对性的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从某高校选取1 172名大二、三年级学生,选用中文网络依赖量表修订版、手机依赖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查.结果 大学生手机依赖检出率(15.4%)高于网络依赖(8.7%),且存在一定比例的2种依赖共病现象.男生、理科生的网络依赖得分更高(t值分别为3.47,-2.28,P值均<0.01),女生、文科生的手机依赖得分更高(t值分别为-3.26,2.98,P值均<0.01),大二学生网络与手机依赖得分均高于大三学生(t值分别为7.04,5.01,P值均<0.01).纯网络依赖组、纯手机依赖组及2种依赖共病组的心理健康总均分和各因子得分均高于无依赖组,且2种依赖共病组的心理健康总均分和各因子得分均高于纯网络或手机依赖组(P值均<0.05).网络依赖、手机依赖得分均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和总均分呈正相关(r网络 =0.25~0.36;r手机=0.35~0.46,P值均<0.01).抑郁、焦虑分别对网络依赖、手机依赖的预测作用大(B值分别为0.15,0.22,P值均<0.01).精神病性与强迫对网络和手机依赖均有预测作用(B值分别为0.15,0.10,0.11和0.10,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高于网络依赖,并存在2种依赖共病现象,2种依赖在性别及学科类型上的分布有明显不同.个体网络依赖、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既有所不同,又有相似之处.

    作者:黄海;侯建湘;余莉;周春燕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民族中学生性别角色与人际交往的关系

    目的 探讨中学生性别角色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为有效引导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和人际关系问卷,对整群抽取的云南省多个地区1 220名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未分化4种性别角色类型分布在男生和女生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41.10,138.23,P值均<0.01);男性化气质量表、女性化气质量表得分与人际关系各量表得分均存在显著负相关(P值均<0.05);在人际关系总量表(F=8.53)、交谈行为(F=6.93)、交际交友(F=4.97)、待人接物(F=5.42)、异性困扰(F=8.53)等4个分量表上,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中学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双性化个体比其他性别角色类型中学生人际关系更好,未分化类型的人际关系困扰突出.

    作者:周波;廖峻;余秋梅;罗承;曾蕾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内外源性注意对数学学习困难儿童数字距离效应的影响

    目的 研究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对数学学习困难儿童(以下简称“数困儿童”)和正常儿童数字距离效应的影响,为对数困儿童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实验范式,以判断小数(1~4)和大数(6~9)是否大于5为任务,对数困儿童和正常儿童数字加工的数字距离效应进行研究.结果 在内源性有效提示下,两组儿童的小数字距离主效应和线性拟合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内源性无效提示下,两组儿童的数字距离主效应或线性拟合主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外源性有效提示下,两组儿童大小数数字距离主效应和线性拟合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外源性无效提示下,正常儿童大小数数字距离主效应和线性拟合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数困儿童大小数数字距离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内源性和外源性注意对数困儿童和正常儿童数字距离效应产生影响,80%的提示效度下数困儿童可以有效利用提示信息.对数困儿童提取信息环节加以有效提示,可以提高其数字加工的能力.

    作者:刘维韦;余晓敏;李民;朱冬梅;杨森焙;胡月;韩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徐州市中学生睡眠障碍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睡眠障碍是指在合适的睡眠环境中却不能进行正常的睡眠,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维持睡眠困难、过早觉醒和睡后无恢复感,可出现躯体功能障碍或明显不适感[1].有调查表明,10%~23%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入睡、再入睡困难及早醒等睡眠问题[2].国外资料表明,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10%~45%[3],欧洲15~18岁青少年失眠的发生率为25%[4].而美国近公布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13~ 16岁青少年失眠的发生率为10.7%,且50%以上的失眠青少年同时伴有精神心理疾病[5].睡眠障碍也是我国中学生面临的重大难题.本研究以徐州市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现有的危险因素为线索,探索新的潜在危险因素,为全面制定预防中学生睡眠障碍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宁欣;张娟娟;桂迩;高修银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广州市在校流动儿童体质健康状况

    目的 了解广州市在校流动儿童的营养及健康状况,为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学龄流动儿童的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广州市4所外来子弟学校4 256名学生进行体格检查,了解其生长发育、营养状况、常见病等情况,并将结果与广州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流动儿童年龄别身高、体重均数都低于本地儿童;流动儿童生长迟滞(2.58%)、消瘦(13.28%)检出率高于本地儿童(1.76%和11.50%),超重(7.21%)、肥胖(3.83%)检出率低于本地儿童(9.62%和5.42%).在常见病方面,流动儿童沙眼检出率为5.31%,远高于本地儿童(0.51%);流动儿童龋齿(13.76%)、视力不良(70.32%)等常见病检出率低于本地儿童(19.04%和77.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 389.29,74.40,104.02,P值均<0.01).结论 广州市流动儿童的发育状况、营养状况均差于本地儿童.建议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流动儿童健康水平.

    作者:陈静仪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昆明市中学生抑郁症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昆明市中学生抑郁症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为改善不良家庭环境的教育方式及中学生的抑郁症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父母教养方式评价表(EMBU)和自编问卷,对分层整群抽取的昆明市3所中学的2 12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在2128名中学生中,筛选出抑郁症患者376例,检出率为17.7%,其中女生(19.2%)高于男生(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82,P<0.05);是否为独生子及初、高中生间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690,0.214,P值均>0.05).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及过度保护和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得分女生高于男生(t值分别为-6.119,0.865,-5.823,P值均<0.01),其余因子男生均高于女生.除父母亲偏爱被试外,有无抑郁症状组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除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偏爱被试外,中学生抑郁症状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P值均<0.05).抑郁症状与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呈负相关(P<0.01),与父母的惩罚与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呈正相关(JP值均<0.05),与母亲的过分与保护、拒绝与否认、惩罚与严厉呈正相关(P值均<0.01).结论 中学生抑郁症状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者:朱剑妮;黄莹;陈桂存;胡安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云南省2008-2013年学校食物中毒事件分析

    目的 了解云南省2008-2013年学校食物中毒特点及发生规律,为探讨预防食物中毒发生的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云南省学校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采用季节趋势模型对云南省2014年学校每月食物中毒人次数进行预测.结果 2008-2013年云南省报告学校食物中毒事件数、中毒人数及死亡人数分别为93起、3 636人和2人,分别同期占总事件数、总中毒人数和总死亡人数的11.30%,25.89%和0.60%.食物中毒主要分布在乡(镇)及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致病因素以有毒动植物和微生物为主,各占总数的49.46%,32.26%.采用季节趋势模型对云南省2014年学校食物中毒趋势进行预测,学校食物中毒将继续呈上升趋势,中毒高峰为3,4,6和9月.结论 应加强乡(镇)及农村地区中小学校的食堂卫生监督管理,开展学校师生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季节趋势模型对云南省学校食物中毒的拟合效果较好,可以应用于预测.

    作者:刘志涛;赵东丽;万蓉;王晓雯;余思洋;李娟娟;张强;赵江;阮元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中国青少年罹患流行性癔症人群分布的Meta分析

    目的 分析青少年罹患流行性癔症的人群学特征,为建立青少年流行性癔症评估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等数据库检索青少年流行性癔症相关文献,通过描述性分析和Meta分析的方法评估中国青少年流行性癔症罹患率和流行病学特征,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模型,罹患率的计算采用纳入各研究罹患率组合加权法.结果 74项研究(n=35 476)被纳入Meta分析,4 927名青少年罹患流行性癔症,52项研究文献质量评估中上等.中国青少年流行性癔症总罹患率为20.5% (95%CI=0.158~ 0.257,P<0.01),青少年流行性癔症人群分布罹患率范围为4.1%~36.7%;男、女性流行性癔病的罹患率分别为10.1%(95%CI=6.4%~15.5%,P<0.01)和24.6%(95%CI=16.7%~34.8%,P<0.01).女性青少年流行性癔症罹患风险是男性青少年的2.99倍(95%CI=2.214~4.035,P<0.01).结论 中国青少年罹患流行性癔症可能与性别、民族、教育状况、触发因子和不同性别首发病例等因素有关.

    作者:程庆林;谢立;徐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辽宁省农村学校环境卫生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学校是以儿童青少年为主要群体的聚集场所,做好学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保障学生身体健康十分重要.农村学校相对地域偏远、经济条件差,学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薄弱[1].为及时掌握农村学校环境卫生状况,笔者于2012年结合国家重大公共卫生监测项目的实施,开展了农村学校环境卫生监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纪忠义;柴绍安;李景洲;王周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广西中小学生2000-2010年贫血状况分析

    中小学生正处于旺盛生长发育的阶段,常因铁摄入不足或铁储存不够而导致贫血,贫血成为我国中小学生常见的疾病之一[1].研究表明,贫血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育和学习能力等产生明显的损害作用[2-3].本研究利用2010年广西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资料,并与2000年、2005年的同类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广西壮、汉族中小学生贫血的流行特点和变化趋势,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董邕晖;阮青;刘玄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南通市中小学生健康素养现状

    目的 分析南通市中小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及分布特征,为中小学校健康促进提供基础数据和政策建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和样本推断整体的方法抽取样本.共调查南通市3 795名中小学生,对其进行健康素养问卷调查,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一年级小学生、三年级小学生、五年级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健康素养总体水平分别为45.3%,22.6%,40.7%,32.6%和89.5%.高中生的健康素养水平高,三年级小学生的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低(12.4%),初中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素养水平低(35.1%).男生的健康素养总体水平低于女生,城区小学生的健康素养总体水平高于南北部县区(P值均<0.05).小学一年级、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一、高一学生的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与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素养之间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66,0.627,0.590,0.556,0.669,P值均<0.01).结论 在中小学生中普及健康素养知识和技能意义重大.发挥教育系统的良好作用,是提高学生乃至全人群健康素养的重要途径.

    作者:林玲;尹仕伟;蔡波;穆海祥;张海峰;韩更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研究进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持续地向城市转移.受人口流动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全国妇联2008年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总数约5 800万,占农村儿童总数的28.29%[1].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特殊且庞大的社会群体.

    作者:罗家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海南省3所高校大学生睡眠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海南省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大学生睡眠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对海南2 341名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2 341名大学生中有546名睡眠质量差,占调查总人数的23.3%.网络成瘾组学生睡眠质量较非成瘾组学生差(t=-12.712,P<0.01).PSQI各成分与SCL-90各因子间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有SCL-90总分、网络成瘾总分、迟睡频率、健康状况、学习负担、有无经常脖子疼痛、家庭经济条件、宿舍环境、睡前上网、有无经常手脚发麻或疼痛(P值均<0.05),根据标准回归系数的大小,作用大的因素为SCL-90总分(B=0.308),其次为迟睡频率(B=0.199)和健康状况(B=0.136).结论 海南省大学生睡眠质量不容乐观,睡眠质量影响因素有行为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应针对其影响因素采取综合措施提高大学生睡眠质量.

    作者:王小丹;郭玉燕;李巧;相振宇;高允锁;陈用成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彭阳县学龄前儿童结核菌素试验及结果分析

    为了解彭阳县城区幼儿园儿童结核病自然感染情况,掌握卡介苗接种质量和预防效果,改进结核病预防控制措施,笔者于2012年10-11月分别对彭阳县城6所幼儿园3~6岁儿童进行了卡介苗接种疤痕检查与结核菌素(PPD)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文山;路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深圳市中小学生伤害特征分析

    伤害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全球每年有580万人死于伤害,约占世界总死亡人数的10%[1].在我国,伤害年发生率为16.1% ~21.9%,每年因伤害死亡人数高达(70~75)万人[2-3].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人生重要的成长阶段,有研究指出,我国青少年的伤害发生率高达50%[4],伤害已成为我国0~14岁儿童的首要死因[5].伤害不仅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学习和生活产生严重影响,由于其较高的发生率和致残率,也给国家、社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疾病和经济负担.因此,了解儿童青少年的伤害特征,对于早期发现问题、确定高危人群及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对深圳市2010-2013年间监测到的2 477例中小学生伤害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并对不同类别学生的伤害特征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谌丁艳;周丽;吴宇;罗青山;王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