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侯建湘;余莉;周春燕
目的 了解小学生遭遇身体接触性性侵犯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儿童性侵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中国六省市多阶段分层抽取的773名小学生进行匿名计算机辅助自填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内容有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身体接触性性侵犯的遭遇情况及预防性侵犯的知识等.结果 在调查的3种身体接触性性侵犯情形中,10.6%的被试至少遭遇过1种形式的性侵犯,男、女生报告的比例分别为12.3%,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1,P>0.05).20.3%的小学生接受过预防性侵犯或性骚扰的教育,来自家庭教育的比例(15.5%)高于学校(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5,P<0.01).农村小学生性侵犯发生的比例(14.2%)高于城市小学生(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09,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大年龄(OR=0.29)、预防性侵犯知识得分高(OR=0.91)是被调查小学生遭受性侵犯的保护因素;居住地为农村(OR=1.78)、不与父母同住(OR=1.86)是遭受性侵犯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我国小学生的性侵犯发生比例较高.应重视家庭和学校的预防性侵犯教育,重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者:李宪辰;左霞云;楼超华;廉启国;程艳;涂晓雯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大学生网络依赖、手机依赖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实施针对性的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从某高校选取1 172名大二、三年级学生,选用中文网络依赖量表修订版、手机依赖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查.结果 大学生手机依赖检出率(15.4%)高于网络依赖(8.7%),且存在一定比例的2种依赖共病现象.男生、理科生的网络依赖得分更高(t值分别为3.47,-2.28,P值均<0.01),女生、文科生的手机依赖得分更高(t值分别为-3.26,2.98,P值均<0.01),大二学生网络与手机依赖得分均高于大三学生(t值分别为7.04,5.01,P值均<0.01).纯网络依赖组、纯手机依赖组及2种依赖共病组的心理健康总均分和各因子得分均高于无依赖组,且2种依赖共病组的心理健康总均分和各因子得分均高于纯网络或手机依赖组(P值均<0.05).网络依赖、手机依赖得分均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和总均分呈正相关(r网络 =0.25~0.36;r手机=0.35~0.46,P值均<0.01).抑郁、焦虑分别对网络依赖、手机依赖的预测作用大(B值分别为0.15,0.22,P值均<0.01).精神病性与强迫对网络和手机依赖均有预测作用(B值分别为0.15,0.10,0.11和0.10,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高于网络依赖,并存在2种依赖共病现象,2种依赖在性别及学科类型上的分布有明显不同.个体网络依赖、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既有所不同,又有相似之处.
作者:黄海;侯建湘;余莉;周春燕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持续地向城市转移.受人口流动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全国妇联2008年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总数约5 800万,占农村儿童总数的28.29%[1].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特殊且庞大的社会群体.
作者:罗家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学校计算机台面HBsAg污染情况,为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学生身体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对广丰县城及乡镇各随机抽查1所中学共62台微机室的计算机,对键盘及鼠标用0.5%过氧乙酸涂抹或喷洒消毒前、后等进行HBsAg污染情况检测分析.结果 计算机台面受HBsAg污染情况在不同开放时间、消毒前后、不同部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鼠标受HBsAg污染情况比键盘更严重.结论 学校计算机台面HBsAg污染情况不容乐观,应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同时加强计算机台面的学校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作者:郑金良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青少年罹患流行性癔症的人群学特征,为建立青少年流行性癔症评估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等数据库检索青少年流行性癔症相关文献,通过描述性分析和Meta分析的方法评估中国青少年流行性癔症罹患率和流行病学特征,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模型,罹患率的计算采用纳入各研究罹患率组合加权法.结果 74项研究(n=35 476)被纳入Meta分析,4 927名青少年罹患流行性癔症,52项研究文献质量评估中上等.中国青少年流行性癔症总罹患率为20.5% (95%CI=0.158~ 0.257,P<0.01),青少年流行性癔症人群分布罹患率范围为4.1%~36.7%;男、女性流行性癔病的罹患率分别为10.1%(95%CI=6.4%~15.5%,P<0.01)和24.6%(95%CI=16.7%~34.8%,P<0.01).女性青少年流行性癔症罹患风险是男性青少年的2.99倍(95%CI=2.214~4.035,P<0.01).结论 中国青少年罹患流行性癔症可能与性别、民族、教育状况、触发因子和不同性别首发病例等因素有关.
作者:程庆林;谢立;徐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灾害现场救护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高初中生灾害现场救护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取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1 215名进行问卷调查,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仅有7.2%的学生接受过灾害现场救护培训,知识部分平均正确率为51.3%,75.0%的学生对灾害现场救护持正向态度,73.5%的学生有为他人施救的意向,59.6%的学生认为自己对救护知识与技能有把握.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初中生灾害现场救护行为意向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态度、自我评价、知识、民族(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345,0.292,0.125,0.056,P值均<0.05).结论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灾害现场救护知识水平和自我评价较低,但态度积极、施救意愿高,学校、家庭及社会应通过多元化途径提高学生的灾害现场救护能力.
作者:江智霞;胡汝均;李玉;高绘明;楼婷;李昌秀;苏小林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四川省南部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变化趋势,为有效预防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纵向研究方法,以四川省未受地震影响的经济水平、外出务工情况具有代表性的效忠县2所农村初中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应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心理弹性量表、社会支持量表以及自行设计的基本情况调查表进行3a追踪调查,采用多水平模型及其他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年级、照顾者的要求、父母关系、心理弹性及社会支持各维度(P值均<0.05).与七年级相比,八、九年级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15,0.163;与照顾者要求严格相比,要求宽松的回归系数为0.152;与父母关系良好的相比,父母关系一般和父母关系不好的回归系数为0.088,0.361;心理弹性的回归系数为-0.097;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及其他支持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64,0.137,0.173.结论 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留守”无直接关系.照顾者严格要求、父母良好的关系、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是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随着年龄增加,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均有下降趋势.
作者:刘静;杨晓妍;杨洋;周欢;卢文学;刘巧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流行现状,为制定北京市中小学生伤害预防控制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多级抽取北京市16个区县104所中小学校的17 086名学生,对其在2011年9月1日至2012年8月31日期间发生的伤害病例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 2011-2012学年中小学校学生伤害发生率为12.87%,其中男生为15.64%,女生为10.19%;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为8.24%,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为13.11%,初中生为17.28%,高中生为13.32%.在各种伤害类型中,跌落伤发生率高,为7.36%.伤害病例中发生地点前3位的依次是学校、家中、马路/道路;发生时进行的活动前3位的是行走(28.01%)、体育活动(23.49%)、休闲娱乐(20.78%);受伤部位前3位的是手部/脚部、下肢、头面部.平均每次伤害造成5.03 d休息,1.76 d缺课.结论 伤害已经成为影响北京市学生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伤害病例发生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场所和环节,应开展全方位的学生伤害防控工作.
作者:符筠;段佳丽;律颖;刘峥;赵海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海南省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大学生睡眠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对海南2 341名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2 341名大学生中有546名睡眠质量差,占调查总人数的23.3%.网络成瘾组学生睡眠质量较非成瘾组学生差(t=-12.712,P<0.01).PSQI各成分与SCL-90各因子间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有SCL-90总分、网络成瘾总分、迟睡频率、健康状况、学习负担、有无经常脖子疼痛、家庭经济条件、宿舍环境、睡前上网、有无经常手脚发麻或疼痛(P值均<0.05),根据标准回归系数的大小,作用大的因素为SCL-90总分(B=0.308),其次为迟睡频率(B=0.199)和健康状况(B=0.136).结论 海南省大学生睡眠质量不容乐观,睡眠质量影响因素有行为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应针对其影响因素采取综合措施提高大学生睡眠质量.
作者:王小丹;郭玉燕;李巧;相振宇;高允锁;陈用成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昌平区中小学生家长营养知识知晓情况及对学生午餐满意度,为制定营养干预措施,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昌平区5所学校37个班级988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对学生午餐44.0%的家长表示非常关注,48.9%的家长表示比较关注;43.4%的学生经常给家长说自己午餐情况,家长对学生午餐满意的报告率仅为18.3%,学生告诉家长午餐好吃的报告率为26.0%;27.6%的家长认为学生午餐能保证学生营养需求;学校食堂是学生午餐人数多(63.5%),也是家长希望学生就餐(44.1%)的途径;家长回答学生从不剩饭仅31.8%,认为学生剩饭的原因主要是饭菜口味不好(40.6%)、偏食/挑食(25.8%)和饭量小(21.4%),有16.6%的父母对学生剩饭行为不批评/随便;57.7%的学生每天午餐费用5~10元,且52.3%的家长只能接受这样的餐费,73.6%的家长希望每天都能为学生提供牛奶/水果,多数家长希望学生的午餐有1道荤菜(60.3%)、1道素菜(49.8%)、1道半荤半素菜(77.8%);家长主要通过电视/广播(75.4%)、杂志/报纸/书籍(65.4%)等多途径获得营养相关知识,家长对所有营养膳食知识知晓率仅为11.2%;家长选择食物的考虑依次为营养(38.6%)、卫生(30.1%)和口味(20.6%);8.9%的家长平时给学生带零食,排前3位的零食是水果(64.3%)、牛奶和奶制品(60.9%)、饼干/点心/面包(49.9%).结论 家长营养膳食知识水平较低.应增加对中小学生午餐补助的范围和力度,以保证学生营养需求.
作者:张崛;崔永强;黄艳丽;刘玉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重庆市南岸区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及发展趋势,为有效降低营养不良、防治中小学生肥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重庆市南岸区2008-2012年5a间的健康体检资料,营养不良筛查标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男、女生年龄别身高筛查生长迟滞界值点(cm)(简易版)”和“男、女生年龄别BMI筛查消瘦界值点(kg/m2)(简易版)”,肥胖筛查标准采用“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分类标准(WGOC)”.结果 南岸区2008-2012年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率呈逐年递减趋势,5 a间下降了4.22百分点,其中,生长迟滞和消瘦检出率同样呈明显逐年递减趋势,5a间分别下降了0.78和3.44百分点,而肥胖检出率明显呈逐年递增趋势,5a间增长了3.98百分点;同一年份男生营养不良率和肥胖率均高于女生,每年平均相差2.26和3.74百分点;小学生和中学生两个群体的营养不良率呈明显逐年递减趋势,5a间分别下降了4.73和3.77百分点,而肥胖率均呈现逐年上升,5a间分别增长了5.86和2.45百分点.结论 重庆市南岸区中小学生的营养不良状况5a来明显改善,肥胖已成为中小学生主要的营养问题.加强学校营养工作,增强体育锻炼,是改善学生营养状况的重要措施之一.
作者:曹型厚;张亚妮;杨颖;张专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农村学校不同经营模式食堂为学生提供的膳食营养素状况,为学校食堂的食品营养与安全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抽取河南省南阳地区农村学校食堂12所,采用称重法记录1周内连续5d学校食堂每日食物消耗种类和数量,采用营养计算软件算出各种营养素的日人均供应量,结果与中国居民营养素推荐摄入量(RNI)进行比较.结果 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食堂膳食谷类供应比例为49%61%;畜禽肉、蛋及豆类供应比例为08%;水果、鱼虾及奶类供应量为00.24%.能量供应占推荐摄入量的比例为71%97%;蛋白质供应量均在RNI的80%以上;除维生素B1外,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C、维生素A供应量普遍不足;钙、铁、锌的食堂日人均供应量均低于RNI的73%,钠供应量高于RNI(244% 360%).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和豆类及其制品的蛋白质占蛋白质总量的5% 25%.结论 不同经营模式食堂所供应膳食结构均不完全合理,两种经营模式食堂蛋白质供应量充足,但优质蛋白不足,多数维生素和钙、铁、锌等矿物质供应不足.
作者:娄昊;权月;梁利花;吴翠平;孙长青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男性孤独症患儿基本生长发育指标和头面部表型特征,为儿童孤独症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天津市区6所特殊教育学校的60名男性孤独症患儿,以天津市1所幼儿园40名4~7岁身体和心理发育均正常的男童作为对照,测量形态发育、生理功能及头面部表型指标.结果 10~12岁男性孤独症患儿平均皮褶厚度低于正常男生,13~15岁组平均体重和维尔维克指数均高于正常男生(t值分别为-3.858,2196,2.461,P值均<0.05).16~18岁组收缩压均值低于正常男生(t=-2.798,P=0.038).3~8岁孤独症男童唇高、口宽均值分别为(18.5±2.38) (38.1±3.73)mm,大于正常儿童的(16.3±2.67) (35.5±3.98)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17,2.316,P值均<0.05).结论 男性孤独症患儿体格发育较正常差,并可能存在面部表型的特异性.应加强对此特殊人群的体质测试研究.
作者:邓艳梅;苏媛媛;戴炜;韩钰;张欣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对方式及其相互关系,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贵州省定新乡和重新镇四~九年级学生1 569名,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与“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 1 569名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占34.2%.留守小学生MHT全量表分和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分量表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小学生(t值分别为2.254,2.171,2.476,2.099,P值均<0.05);留守初中生MHT全量表分、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分量表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初中生(t值分别为2.666,2.358,3.862,2.076,P值均<0.05).留守小学生对人焦虑检出率较非留守小学生高,留守初中生学习焦虑、恐怖倾向检出率较非留守初中生高(x2值分别为6.131,6.601,6.875,P值均<0.05).留守小学生消极应对方式得分(8.23±3.64)高于非留守小学生得分(7.54±3.68)(t=2.533,P<0.0S).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消极应对方式与该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关(P<0.05).结论 该地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较非留守中小学生稍差,在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等心理问题方面留守中小学生表现较明显.消极应对方式可能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负性影响因素.
作者:朱焱;胡瑾;余应筠;卢芸 刊期: 2014年第11期
伤害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全球每年有580万人死于伤害,约占世界总死亡人数的10%[1].在我国,伤害年发生率为16.1% ~21.9%,每年因伤害死亡人数高达(70~75)万人[2-3].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人生重要的成长阶段,有研究指出,我国青少年的伤害发生率高达50%[4],伤害已成为我国0~14岁儿童的首要死因[5].伤害不仅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学习和生活产生严重影响,由于其较高的发生率和致残率,也给国家、社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疾病和经济负担.因此,了解儿童青少年的伤害特征,对于早期发现问题、确定高危人群及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对深圳市2010-2013年间监测到的2 477例中小学生伤害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并对不同类别学生的伤害特征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谌丁艳;周丽;吴宇;罗青山;王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近年来,大学生健康问题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卫生综合发展水平.为了解入学新生的健康状况,做好高校卫生保健工作,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本文对武汉理工大学2009-2013年新生入学体检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新生中常见病的患病特点及变化趋势,为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作者:孙世民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对数学学习困难儿童(以下简称“数困儿童”)和正常儿童数字距离效应的影响,为对数困儿童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实验范式,以判断小数(1~4)和大数(6~9)是否大于5为任务,对数困儿童和正常儿童数字加工的数字距离效应进行研究.结果 在内源性有效提示下,两组儿童的小数字距离主效应和线性拟合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内源性无效提示下,两组儿童的数字距离主效应或线性拟合主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外源性有效提示下,两组儿童大小数数字距离主效应和线性拟合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外源性无效提示下,正常儿童大小数数字距离主效应和线性拟合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数困儿童大小数数字距离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内源性和外源性注意对数困儿童和正常儿童数字距离效应产生影响,80%的提示效度下数困儿童可以有效利用提示信息.对数困儿童提取信息环节加以有效提示,可以提高其数字加工的能力.
作者:刘维韦;余晓敏;李民;朱冬梅;杨森焙;胡月;韩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索高校教师教育伦理行为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为高校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滚雪球”和同伴推动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全国范围抽取890名大学生,以抑郁自评量表和自编高校教师伦理行为问卷(大学生他评版)为评估工具,将学生对高校教师教育伦理行为评估状况与其抑郁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学生报告高校教师较多的伦理问题行为是教师不能无区别、公平地对待学生(21.8%),未能充分尊重学生意愿(22.9%),较少出现的伦理问题是言语伤害(9.7%)和情绪发泄(8.7%).报告遭遇过教师不合乎伦理行为的大学生抑郁得分均高于未报告的学生(P值均<0.01).结论 高校教师不合乎教育伦理的行为与大学生抑郁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作者:赵静波;蔡素平;侯艳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学校是以儿童青少年为主要群体的聚集场所,做好学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保障学生身体健康十分重要.农村学校相对地域偏远、经济条件差,学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薄弱[1].为及时掌握农村学校环境卫生状况,笔者于2012年结合国家重大公共卫生监测项目的实施,开展了农村学校环境卫生监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纪忠义;柴绍安;李景洲;王周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四川省某高校教职工身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有效实施高校教职工的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组织体检和问卷调查方式,收集2012-2013年四川省某综合性高校教职工的体检报告及调查数据,运用SPSS 17.0软件构建决策树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结果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 所调查的1 554名高校教职工中,健康状况异常者1 009人,占64.9%,女性健康状况异常检出率高于男性(x2=19.94,P<0.01);异常率有随年龄增加而增高趋势(x2=121.01,P<0.01).决策树模型显示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和被动吸烟是高校教职工健康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年龄、性别、BMI、吸烟、每日坐姿状态时间和专业类型是其影响因素(P值均<0.05).2个影响因素模型分类预测效果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30,P>0.05).结论 高校教职工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根据不同人群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
作者:何珊;唐艳;刘祥;潘晓平;刘元元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