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玉;申香丹;张凯;李香玉
中小学生正处于旺盛生长发育的阶段,常因铁摄入不足或铁储存不够而导致贫血,贫血成为我国中小学生常见的疾病之一[1].研究表明,贫血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育和学习能力等产生明显的损害作用[2-3].本研究利用2010年广西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资料,并与2000年、2005年的同类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广西壮、汉族中小学生贫血的流行特点和变化趋势,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董邕晖;阮青;刘玄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生命教育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影响,为有效开展高校生命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杀态度问卷、生活目的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和生命意义问卷对某高校237名大学生进行测评,并将被试分为实验组(117例)与对照组(120例),进行前后测设计的生命教育实验.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量表得分在实验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实验后除对自杀者家属态度,寻求意义、生活感受和幸福感外,两组其余各量表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实验前后实验组被试自杀态度状况、生命意义感指数、生活目的水平都有提高(P值均<0.05);对照组前后测各量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追踪评估发现干预效果持久,对自杀行为的态度、对自杀者的态度、对安乐死的态度、生命意义以及生活目标等方面,前测和追踪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生命教育有利于学生理性审视自杀现象,提升其生命意义感,树立合理的人生目标
作者:邹兵;崔道伟;韩慧;严发萍;谢杏利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延边地区儿童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现状,分析其膳食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开展相关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在延边地区选取汪清县、安图县、延吉市的720名四年级学生进行膳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延边地区儿童营养知识、态度及膳食行为良好水平比例普遍较低,分别为10.6%,15.2%,10.4%;性别、是否经常一个人吃饭、交通工具、放学后做什么、在校休息时间行为对不同等级的膳食行为构成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是否经常一个人吃饭、放学后做什么对不同等级的营养态度构成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儿童膳食行为一般水平的有营养态度、性别、是否经常一个人吃饭;影响膳食行为良好水平的因素有营养态度、留守情况、在校休息时间行为(P值均<0.05).结论 儿童膳食行为受个人、环境等多因素影响.应采取多种方式实施教育及干预,使其达到健康膳食行为的目的.
作者:李春玉;申香丹;张凯;李香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青少年罹患流行性癔症的人群学特征,为建立青少年流行性癔症评估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等数据库检索青少年流行性癔症相关文献,通过描述性分析和Meta分析的方法评估中国青少年流行性癔症罹患率和流行病学特征,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模型,罹患率的计算采用纳入各研究罹患率组合加权法.结果 74项研究(n=35 476)被纳入Meta分析,4 927名青少年罹患流行性癔症,52项研究文献质量评估中上等.中国青少年流行性癔症总罹患率为20.5% (95%CI=0.158~ 0.257,P<0.01),青少年流行性癔症人群分布罹患率范围为4.1%~36.7%;男、女性流行性癔病的罹患率分别为10.1%(95%CI=6.4%~15.5%,P<0.01)和24.6%(95%CI=16.7%~34.8%,P<0.01).女性青少年流行性癔症罹患风险是男性青少年的2.99倍(95%CI=2.214~4.035,P<0.01).结论 中国青少年罹患流行性癔症可能与性别、民族、教育状况、触发因子和不同性别首发病例等因素有关.
作者:程庆林;谢立;徐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云南省2008-2013年学校食物中毒特点及发生规律,为探讨预防食物中毒发生的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云南省学校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采用季节趋势模型对云南省2014年学校每月食物中毒人次数进行预测.结果 2008-2013年云南省报告学校食物中毒事件数、中毒人数及死亡人数分别为93起、3 636人和2人,分别同期占总事件数、总中毒人数和总死亡人数的11.30%,25.89%和0.60%.食物中毒主要分布在乡(镇)及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致病因素以有毒动植物和微生物为主,各占总数的49.46%,32.26%.采用季节趋势模型对云南省2014年学校食物中毒趋势进行预测,学校食物中毒将继续呈上升趋势,中毒高峰为3,4,6和9月.结论 应加强乡(镇)及农村地区中小学校的食堂卫生监督管理,开展学校师生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季节趋势模型对云南省学校食物中毒的拟合效果较好,可以应用于预测.
作者:刘志涛;赵东丽;万蓉;王晓雯;余思洋;李娟娟;张强;赵江;阮元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对数学学习困难儿童(以下简称“数困儿童”)和正常儿童数字距离效应的影响,为对数困儿童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实验范式,以判断小数(1~4)和大数(6~9)是否大于5为任务,对数困儿童和正常儿童数字加工的数字距离效应进行研究.结果 在内源性有效提示下,两组儿童的小数字距离主效应和线性拟合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内源性无效提示下,两组儿童的数字距离主效应或线性拟合主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外源性有效提示下,两组儿童大小数数字距离主效应和线性拟合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外源性无效提示下,正常儿童大小数数字距离主效应和线性拟合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数困儿童大小数数字距离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内源性和外源性注意对数困儿童和正常儿童数字距离效应产生影响,80%的提示效度下数困儿童可以有效利用提示信息.对数困儿童提取信息环节加以有效提示,可以提高其数字加工的能力.
作者:刘维韦;余晓敏;李民;朱冬梅;杨森焙;胡月;韩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广州市在校流动儿童的营养及健康状况,为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学龄流动儿童的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广州市4所外来子弟学校4 256名学生进行体格检查,了解其生长发育、营养状况、常见病等情况,并将结果与广州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流动儿童年龄别身高、体重均数都低于本地儿童;流动儿童生长迟滞(2.58%)、消瘦(13.28%)检出率高于本地儿童(1.76%和11.50%),超重(7.21%)、肥胖(3.83%)检出率低于本地儿童(9.62%和5.42%).在常见病方面,流动儿童沙眼检出率为5.31%,远高于本地儿童(0.51%);流动儿童龋齿(13.76%)、视力不良(70.32%)等常见病检出率低于本地儿童(19.04%和77.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 389.29,74.40,104.02,P值均<0.01).结论 广州市流动儿童的发育状况、营养状况均差于本地儿童.建议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流动儿童健康水平.
作者:陈静仪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广西桂林市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校开展少数民族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2 574名广西桂林高校毕业生(汉族1 851名,少数民族723名),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问卷调查.结果 桂林市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31.95%,其中偏执、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分别为12.4%,22.3%,18.6%,20.2%,15.7%;少数民族毕业生各因子问题检出率均高于汉族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中壮族毕业生各因子问题检出率又较其他少数民族毕业生低(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少数民族毕业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为兼职经历、民族、家庭居住地等,OR值分别为2.071(1.465 ~ 2.929),1.665(1.189~2.332),1.486(1.071~2.064)(P值均<0.05).结论 桂林市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加强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就业心理辅导,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作者:郭振友;韦君兰;梁秋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四川省南部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变化趋势,为有效预防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纵向研究方法,以四川省未受地震影响的经济水平、外出务工情况具有代表性的效忠县2所农村初中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应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心理弹性量表、社会支持量表以及自行设计的基本情况调查表进行3a追踪调查,采用多水平模型及其他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年级、照顾者的要求、父母关系、心理弹性及社会支持各维度(P值均<0.05).与七年级相比,八、九年级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15,0.163;与照顾者要求严格相比,要求宽松的回归系数为0.152;与父母关系良好的相比,父母关系一般和父母关系不好的回归系数为0.088,0.361;心理弹性的回归系数为-0.097;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及其他支持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64,0.137,0.173.结论 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留守”无直接关系.照顾者严格要求、父母良好的关系、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是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随着年龄增加,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均有下降趋势.
作者:刘静;杨晓妍;杨洋;周欢;卢文学;刘巧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农村学校不同经营模式食堂为学生提供的膳食营养素状况,为学校食堂的食品营养与安全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抽取河南省南阳地区农村学校食堂12所,采用称重法记录1周内连续5d学校食堂每日食物消耗种类和数量,采用营养计算软件算出各种营养素的日人均供应量,结果与中国居民营养素推荐摄入量(RNI)进行比较.结果 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食堂膳食谷类供应比例为49%61%;畜禽肉、蛋及豆类供应比例为08%;水果、鱼虾及奶类供应量为00.24%.能量供应占推荐摄入量的比例为71%97%;蛋白质供应量均在RNI的80%以上;除维生素B1外,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C、维生素A供应量普遍不足;钙、铁、锌的食堂日人均供应量均低于RNI的73%,钠供应量高于RNI(244% 360%).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和豆类及其制品的蛋白质占蛋白质总量的5% 25%.结论 不同经营模式食堂所供应膳食结构均不完全合理,两种经营模式食堂蛋白质供应量充足,但优质蛋白不足,多数维生素和钙、铁、锌等矿物质供应不足.
作者:娄昊;权月;梁利花;吴翠平;孙长青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嘉兴市学生常见病监测结果及变化规律,为学生常见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市设立监测点,对嘉兴市2009-2012年160 745名学生常见病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嘉兴市中小学生常见病患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视力不良(63.55%)、龋齿(23.29%)、营养不良(18.02%)、贫血(11.00%)、肥胖(6.73%)和沙眼(2.28%).中学生营养不良(20.63%)、视力不良(73.86%)和龋齿(25.29%)患病率高于小学生(10.39%,33.42%和17.44%),小学生肥胖(10.55%)、沙眼(4.27%)和贫血(12.01%)患病率高于中学生(5.43%,1.59%和10.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 170,21 550,1 427,1 273,982,10,P值均<0.05).结论 嘉兴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问题较为突出,营养不良与肥胖问题共存,需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作者:俞慧芳;凌洁;唐娴;施秀珍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昆明市中学生抑郁症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为改善不良家庭环境的教育方式及中学生的抑郁症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父母教养方式评价表(EMBU)和自编问卷,对分层整群抽取的昆明市3所中学的2 12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在2128名中学生中,筛选出抑郁症患者376例,检出率为17.7%,其中女生(19.2%)高于男生(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82,P<0.05);是否为独生子及初、高中生间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690,0.214,P值均>0.05).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及过度保护和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得分女生高于男生(t值分别为-6.119,0.865,-5.823,P值均<0.01),其余因子男生均高于女生.除父母亲偏爱被试外,有无抑郁症状组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除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偏爱被试外,中学生抑郁症状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P值均<0.05).抑郁症状与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呈负相关(P<0.01),与父母的惩罚与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呈正相关(JP值均<0.05),与母亲的过分与保护、拒绝与否认、惩罚与严厉呈正相关(P值均<0.01).结论 中学生抑郁症状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者:朱剑妮;黄莹;陈桂存;胡安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四川省某高校教职工身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有效实施高校教职工的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组织体检和问卷调查方式,收集2012-2013年四川省某综合性高校教职工的体检报告及调查数据,运用SPSS 17.0软件构建决策树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结果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 所调查的1 554名高校教职工中,健康状况异常者1 009人,占64.9%,女性健康状况异常检出率高于男性(x2=19.94,P<0.01);异常率有随年龄增加而增高趋势(x2=121.01,P<0.01).决策树模型显示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和被动吸烟是高校教职工健康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年龄、性别、BMI、吸烟、每日坐姿状态时间和专业类型是其影响因素(P值均<0.05).2个影响因素模型分类预测效果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30,P>0.05).结论 高校教职工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根据不同人群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
作者:何珊;唐艳;刘祥;潘晓平;刘元元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近年来,大学生健康问题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卫生综合发展水平.为了解入学新生的健康状况,做好高校卫生保健工作,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本文对武汉理工大学2009-2013年新生入学体检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新生中常见病的患病特点及变化趋势,为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作者:孙世民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南昌市2010-2013年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为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13年南昌市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信息,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2010-2013年南昌市共报告聚集性疫情195起,累计报告病例586例.聚集性疫情数和病例数均集中在城区;3-6月为聚集性疫情发生高峰期,9月为小高峰;疫情发生场所以幼托机构为主(68.2%);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2010-2013年在地区和场所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9.085,20.636,P值均<0.05).采集病例标本367份,阳性率为59.13% (217/367),阳性标本中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型)为主(54.38%).2010年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l6型)和其他肠道病毒为主,2011-2013年以EV71型肠道病毒为主.结论 应继续加强城区、幼托机构手足口病发病监测,及时发现聚集性疫情,同时加强手足口病病原监测工作,了解病原变异情况.
作者:梁静;吴景文;龙慧;戚京城;樊国印;胡茂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全面了解大学生的自伤和自杀现状,为采取有效手段预防和干预可能的自杀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杀意念自杀行为发生率调查表、生命质量问卷、冲动性人格特征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重庆市12所高校的31 81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有527人(1.7%)报告曾经有过自伤或自杀行为,女生的自伤报告率(1.92%)高于男生(1.34%)(x2=16.127,P<0.05);有自伤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生命质量低于无自伤经历的大学生,自杀意念和冲动性高于无自伤大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强迫症状、恐怖是自伤行为的保护因素,来源地为城市、抑郁、精神病性、行动冲动性和自杀意念是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P值均<0.01).结论 发生过自伤行为的大学生是一个较为脆弱的群体,在缺乏干预的情况下可能成为自杀的易感人群.
作者:于格;谢一心;周静;王卫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海南省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大学生睡眠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对海南2 341名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2 341名大学生中有546名睡眠质量差,占调查总人数的23.3%.网络成瘾组学生睡眠质量较非成瘾组学生差(t=-12.712,P<0.01).PSQI各成分与SCL-90各因子间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有SCL-90总分、网络成瘾总分、迟睡频率、健康状况、学习负担、有无经常脖子疼痛、家庭经济条件、宿舍环境、睡前上网、有无经常手脚发麻或疼痛(P值均<0.05),根据标准回归系数的大小,作用大的因素为SCL-90总分(B=0.308),其次为迟睡频率(B=0.199)和健康状况(B=0.136).结论 海南省大学生睡眠质量不容乐观,睡眠质量影响因素有行为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应针对其影响因素采取综合措施提高大学生睡眠质量.
作者:王小丹;郭玉燕;李巧;相振宇;高允锁;陈用成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对方式及其相互关系,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贵州省定新乡和重新镇四~九年级学生1 569名,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与“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 1 569名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占34.2%.留守小学生MHT全量表分和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分量表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小学生(t值分别为2.254,2.171,2.476,2.099,P值均<0.05);留守初中生MHT全量表分、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分量表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初中生(t值分别为2.666,2.358,3.862,2.076,P值均<0.05).留守小学生对人焦虑检出率较非留守小学生高,留守初中生学习焦虑、恐怖倾向检出率较非留守初中生高(x2值分别为6.131,6.601,6.875,P值均<0.05).留守小学生消极应对方式得分(8.23±3.64)高于非留守小学生得分(7.54±3.68)(t=2.533,P<0.0S).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消极应对方式与该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关(P<0.05).结论 该地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较非留守中小学生稍差,在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等心理问题方面留守中小学生表现较明显.消极应对方式可能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负性影响因素.
作者:朱焱;胡瑾;余应筠;卢芸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2009-2012年青岛市学校及托幼机构水痘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完善水痘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9-2012年青岛市学校及托幼机构水痘报告病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9-20 11年青岛市共报告学校及托幼机构水痘病例8 977例,年均发病率为140.13/10万,各年度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41,P<0.01).发病主要集中在3-6月和11月一次年1月,占全年发病数的79.21%;市区年均发病率(338.96/10万)高于城乡结合部(205.54/10万),农村地区低(36.24/10万),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 799.11,P<0.01);5~9岁儿童发病多,占总发病数的34.80%;托幼儿童和小学生是水痘的高发人群,中学生和大学生水痘发病例数未见上升趋势.结论 应重点加强冬春季小学及托幼机构水痘防控工作,实施水痘疫苗2剂次免疫策略,提高疫苗覆盖率,同时做好学校及托幼机构水痘防病知识宣传和监测工作.
作者:林鹏;李晓帆;杨峰;肖婷婷;董海英;管境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小学生遭遇身体接触性性侵犯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儿童性侵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中国六省市多阶段分层抽取的773名小学生进行匿名计算机辅助自填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内容有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身体接触性性侵犯的遭遇情况及预防性侵犯的知识等.结果 在调查的3种身体接触性性侵犯情形中,10.6%的被试至少遭遇过1种形式的性侵犯,男、女生报告的比例分别为12.3%,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1,P>0.05).20.3%的小学生接受过预防性侵犯或性骚扰的教育,来自家庭教育的比例(15.5%)高于学校(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5,P<0.01).农村小学生性侵犯发生的比例(14.2%)高于城市小学生(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09,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大年龄(OR=0.29)、预防性侵犯知识得分高(OR=0.91)是被调查小学生遭受性侵犯的保护因素;居住地为农村(OR=1.78)、不与父母同住(OR=1.86)是遭受性侵犯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我国小学生的性侵犯发生比例较高.应重视家庭和学校的预防性侵犯教育,重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者:李宪辰;左霞云;楼超华;廉启国;程艳;涂晓雯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