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静波;蔡素平;侯艳飞
目的 了解男性孤独症患儿基本生长发育指标和头面部表型特征,为儿童孤独症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天津市区6所特殊教育学校的60名男性孤独症患儿,以天津市1所幼儿园40名4~7岁身体和心理发育均正常的男童作为对照,测量形态发育、生理功能及头面部表型指标.结果 10~12岁男性孤独症患儿平均皮褶厚度低于正常男生,13~15岁组平均体重和维尔维克指数均高于正常男生(t值分别为-3.858,2196,2.461,P值均<0.05).16~18岁组收缩压均值低于正常男生(t=-2.798,P=0.038).3~8岁孤独症男童唇高、口宽均值分别为(18.5±2.38) (38.1±3.73)mm,大于正常儿童的(16.3±2.67) (35.5±3.98)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17,2.316,P值均<0.05).结论 男性孤独症患儿体格发育较正常差,并可能存在面部表型的特异性.应加强对此特殊人群的体质测试研究.
作者:邓艳梅;苏媛媛;戴炜;韩钰;张欣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小学生遭遇身体接触性性侵犯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儿童性侵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中国六省市多阶段分层抽取的773名小学生进行匿名计算机辅助自填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内容有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身体接触性性侵犯的遭遇情况及预防性侵犯的知识等.结果 在调查的3种身体接触性性侵犯情形中,10.6%的被试至少遭遇过1种形式的性侵犯,男、女生报告的比例分别为12.3%,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1,P>0.05).20.3%的小学生接受过预防性侵犯或性骚扰的教育,来自家庭教育的比例(15.5%)高于学校(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5,P<0.01).农村小学生性侵犯发生的比例(14.2%)高于城市小学生(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09,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大年龄(OR=0.29)、预防性侵犯知识得分高(OR=0.91)是被调查小学生遭受性侵犯的保护因素;居住地为农村(OR=1.78)、不与父母同住(OR=1.86)是遭受性侵犯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我国小学生的性侵犯发生比例较高.应重视家庭和学校的预防性侵犯教育,重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者:李宪辰;左霞云;楼超华;廉启国;程艳;涂晓雯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学校因病缺课缺勤网络直报系统(SASS)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监测系统(NIDNRS)报告学校水痘聚集性事件结果的差异,为提高传染病预警能力,有效防控学校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2012年9月1日-2013年7月31日期间2个系统监测的水痘病例数据进行统计,对2个系统早期发现水痘聚集性事件的及时性、灵敏度和特异度进行回顾性评价.结果 SASS报告水痘聚集性事件13起,NIDNRS报告7起,其中两系统均有报告2起达到突发疫情标准的事件;水痘聚集性事件中首发病例报告日期和达到聚集性标准时间,SASS均早于NIDNRS,2个系统首发病例报告时间差和达到聚集性标准时间差中位数(P25~P75)分别为7.50(1 ~ 12.25)d和1.00(0.62~ 1.00)d.两系统发现聚集性事件特异性达100%.结论 SASS与NIDNRS配合使用,并在SASS基础上建立预警系统,有利于学校传染病防控的早发现、早处置、早防控.
作者:吕海英;王翠玲;蔡乾春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南昌市2010-2013年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为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13年南昌市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信息,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2010-2013年南昌市共报告聚集性疫情195起,累计报告病例586例.聚集性疫情数和病例数均集中在城区;3-6月为聚集性疫情发生高峰期,9月为小高峰;疫情发生场所以幼托机构为主(68.2%);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2010-2013年在地区和场所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9.085,20.636,P值均<0.05).采集病例标本367份,阳性率为59.13% (217/367),阳性标本中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型)为主(54.38%).2010年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l6型)和其他肠道病毒为主,2011-2013年以EV71型肠道病毒为主.结论 应继续加强城区、幼托机构手足口病发病监测,及时发现聚集性疫情,同时加强手足口病病原监测工作,了解病原变异情况.
作者:梁静;吴景文;龙慧;戚京城;樊国印;胡茂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伤害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全球每年有580万人死于伤害,约占世界总死亡人数的10%[1].在我国,伤害年发生率为16.1% ~21.9%,每年因伤害死亡人数高达(70~75)万人[2-3].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人生重要的成长阶段,有研究指出,我国青少年的伤害发生率高达50%[4],伤害已成为我国0~14岁儿童的首要死因[5].伤害不仅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学习和生活产生严重影响,由于其较高的发生率和致残率,也给国家、社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疾病和经济负担.因此,了解儿童青少年的伤害特征,对于早期发现问题、确定高危人群及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对深圳市2010-2013年间监测到的2 477例中小学生伤害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并对不同类别学生的伤害特征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谌丁艳;周丽;吴宇;罗青山;王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光照和声音对人的情绪、睡眠、记忆力等各种生理功能均有明显的调节作用[1-2].适宜的光照和声音带给人以愉悦的心情、良好的睡眠质量和较高的学习工作效率.高等教育是学生学业的一个重要阶段,高等院校的卫生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生职业技能学习和就业等.而目前对于高等院校卫生状况的关注非常有限,特别是教室的采光和噪声.为了解高等院校教室卫生状况,笔者以新乡市高等院校为调查点,调查高等院校教室采光和噪声的卫生状况.
作者:张丰泉;晁灵;赵杉;王守英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嘉兴市学生常见病监测结果及变化规律,为学生常见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市设立监测点,对嘉兴市2009-2012年160 745名学生常见病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嘉兴市中小学生常见病患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视力不良(63.55%)、龋齿(23.29%)、营养不良(18.02%)、贫血(11.00%)、肥胖(6.73%)和沙眼(2.28%).中学生营养不良(20.63%)、视力不良(73.86%)和龋齿(25.29%)患病率高于小学生(10.39%,33.42%和17.44%),小学生肥胖(10.55%)、沙眼(4.27%)和贫血(12.01%)患病率高于中学生(5.43%,1.59%和10.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 170,21 550,1 427,1 273,982,10,P值均<0.05).结论 嘉兴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问题较为突出,营养不良与肥胖问题共存,需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作者:俞慧芳;凌洁;唐娴;施秀珍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延边地区儿童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现状,分析其膳食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开展相关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在延边地区选取汪清县、安图县、延吉市的720名四年级学生进行膳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延边地区儿童营养知识、态度及膳食行为良好水平比例普遍较低,分别为10.6%,15.2%,10.4%;性别、是否经常一个人吃饭、交通工具、放学后做什么、在校休息时间行为对不同等级的膳食行为构成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是否经常一个人吃饭、放学后做什么对不同等级的营养态度构成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儿童膳食行为一般水平的有营养态度、性别、是否经常一个人吃饭;影响膳食行为良好水平的因素有营养态度、留守情况、在校休息时间行为(P值均<0.05).结论 儿童膳食行为受个人、环境等多因素影响.应采取多种方式实施教育及干预,使其达到健康膳食行为的目的.
作者:李春玉;申香丹;张凯;李香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自伤行为(self-injury behavior,SIB)一般是指非自杀式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一种不以自杀为目的的直接地、蓄意地伤害自己躯体的行为[1],包括割伤自己、抓伤自己、打自己等多种形式[2],且大多自伤者表现为反复自伤[3].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是故意自伤行为的高发人群,且自伤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4-7].虽然青少年的自伤行为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相关的理论模型还很缺乏.本文就近年来青少年自伤行为发生的理论模型进行综述,为深入了解青少年自伤行为提供参考.
作者:陈静;万宇辉;陶芳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重庆市南岸区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及发展趋势,为有效降低营养不良、防治中小学生肥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重庆市南岸区2008-2012年5a间的健康体检资料,营养不良筛查标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男、女生年龄别身高筛查生长迟滞界值点(cm)(简易版)”和“男、女生年龄别BMI筛查消瘦界值点(kg/m2)(简易版)”,肥胖筛查标准采用“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分类标准(WGOC)”.结果 南岸区2008-2012年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率呈逐年递减趋势,5 a间下降了4.22百分点,其中,生长迟滞和消瘦检出率同样呈明显逐年递减趋势,5a间分别下降了0.78和3.44百分点,而肥胖检出率明显呈逐年递增趋势,5a间增长了3.98百分点;同一年份男生营养不良率和肥胖率均高于女生,每年平均相差2.26和3.74百分点;小学生和中学生两个群体的营养不良率呈明显逐年递减趋势,5a间分别下降了4.73和3.77百分点,而肥胖率均呈现逐年上升,5a间分别增长了5.86和2.45百分点.结论 重庆市南岸区中小学生的营养不良状况5a来明显改善,肥胖已成为中小学生主要的营养问题.加强学校营养工作,增强体育锻炼,是改善学生营养状况的重要措施之一.
作者:曹型厚;张亚妮;杨颖;张专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广州市在校流动儿童的营养及健康状况,为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学龄流动儿童的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广州市4所外来子弟学校4 256名学生进行体格检查,了解其生长发育、营养状况、常见病等情况,并将结果与广州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流动儿童年龄别身高、体重均数都低于本地儿童;流动儿童生长迟滞(2.58%)、消瘦(13.28%)检出率高于本地儿童(1.76%和11.50%),超重(7.21%)、肥胖(3.83%)检出率低于本地儿童(9.62%和5.42%).在常见病方面,流动儿童沙眼检出率为5.31%,远高于本地儿童(0.51%);流动儿童龋齿(13.76%)、视力不良(70.32%)等常见病检出率低于本地儿童(19.04%和77.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 389.29,74.40,104.02,P值均<0.01).结论 广州市流动儿童的发育状况、营养状况均差于本地儿童.建议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流动儿童健康水平.
作者:陈静仪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中学生视屏时间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于2013年9-10月随机从北京市城区、近郊区、远郊区中各抽取2个区,每区随机抽取2所高中、2所初中,共对6个区24所学校1 126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被调查中学生调查前1周平均视屏时间为(1.44±1.50)h/d,视屏时间过长比例为20.5%.其中男生平均视屏时间为(1.60± 1.73) h/d,高于女性(1.37± 1.23) h/d(P<0.05),男性视屏时间过长率为23.2%,高于女生18.9%(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和父母交流少(OR=1.975)、习惯使用网络交流(OR=1.258)、在网络上更被认同(OR=1.218)、习惯上网搜索答案(DR=1.293)是视屏时间长的危险因素;自感被同学理解(OR=0.824)、父母限制视屏时间(OR=0.791)为视屏时间长的保护因素(P值均<0.05).结论 电子屏幕设备在中学生中使用较多.中学生视屏时间受到社会支持水平影响,减少视屏时间需要家庭、学校多方面共同参与.
作者:徐晓莉;廖逸星;孙昕霙;常春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南通市中小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及分布特征,为中小学校健康促进提供基础数据和政策建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和样本推断整体的方法抽取样本.共调查南通市3 795名中小学生,对其进行健康素养问卷调查,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一年级小学生、三年级小学生、五年级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健康素养总体水平分别为45.3%,22.6%,40.7%,32.6%和89.5%.高中生的健康素养水平高,三年级小学生的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低(12.4%),初中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素养水平低(35.1%).男生的健康素养总体水平低于女生,城区小学生的健康素养总体水平高于南北部县区(P值均<0.05).小学一年级、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一、高一学生的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与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素养之间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66,0.627,0.590,0.556,0.669,P值均<0.01).结论 在中小学生中普及健康素养知识和技能意义重大.发挥教育系统的良好作用,是提高学生乃至全人群健康素养的重要途径.
作者:林玲;尹仕伟;蔡波;穆海祥;张海峰;韩更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中学生性别角色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为有效引导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和人际关系问卷,对整群抽取的云南省多个地区1 220名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未分化4种性别角色类型分布在男生和女生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41.10,138.23,P值均<0.01);男性化气质量表、女性化气质量表得分与人际关系各量表得分均存在显著负相关(P值均<0.05);在人际关系总量表(F=8.53)、交谈行为(F=6.93)、交际交友(F=4.97)、待人接物(F=5.42)、异性困扰(F=8.53)等4个分量表上,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中学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双性化个体比其他性别角色类型中学生人际关系更好,未分化类型的人际关系困扰突出.
作者:周波;廖峻;余秋梅;罗承;曾蕾 刊期: 2014年第11期
我国目前中学生近视的发病率已高达59.4%~82.5%[1].针对近视的各种手术治疗,如近视眼激光手术、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等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上述治疗并不能阻止近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控制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发展才是近视治疗的根本.20世纪以来,对于如何降低近视眼患病率、延缓近视进展已作了大量的研究,包括光学干预、药物干预、户外活动等,但至今尚缺乏确切有效的、能够推广普及的防治方法.本文就延缓近视的主要方法进行综述,希望对近视防治的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作者:陈炜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儿童手足口病患病的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幼儿手足口病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选取深圳市某区2013年1-9月全部经粪便检测为EV71或CoxA16阳性的103例手足口病确诊病例幼儿作为病例组,同时根据病例组选取年龄相差1岁以内、无手足口病症状和体征的幼儿作为对照组进行1:1配对,对手足口病患病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散居儿童、早产儿、低收入家庭、不能独立排便、保姆育儿、过敏性体质、家长手足口病预防知识薄弱、发病前7d与他人共用玩具、父母一方学历低于小学、饭前便后不洗或少洗手、发病前7d因其他疾病就诊11个变量为手足口病发病的危险因素(B值分别为1.24,1.23,1.39,1.17,0.93,1.43,1.40,0.87,1.13,1.41,1.69,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散居儿童、不能独立排便、过敏性体质、家长卫生防病意识薄弱、发病前7d与他人共用玩具、饭前便后不洗或少洗手、发病前7d因其他疾病就诊等7个因素可能提高发生手足口病的风险(B值分别为1.04,0.76,1.13,1.16,1.08,1.19,1.15,P值均<0.05).结论 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间接接触.通过强化幼儿及其护理人员的卫生防病知识,使易感人群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对于有效防控手足口病有重要意义.
作者:叶晓玲;杨贵清;黄敏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流行现状,为制定北京市中小学生伤害预防控制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多级抽取北京市16个区县104所中小学校的17 086名学生,对其在2011年9月1日至2012年8月31日期间发生的伤害病例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 2011-2012学年中小学校学生伤害发生率为12.87%,其中男生为15.64%,女生为10.19%;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为8.24%,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为13.11%,初中生为17.28%,高中生为13.32%.在各种伤害类型中,跌落伤发生率高,为7.36%.伤害病例中发生地点前3位的依次是学校、家中、马路/道路;发生时进行的活动前3位的是行走(28.01%)、体育活动(23.49%)、休闲娱乐(20.78%);受伤部位前3位的是手部/脚部、下肢、头面部.平均每次伤害造成5.03 d休息,1.76 d缺课.结论 伤害已经成为影响北京市学生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伤害病例发生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场所和环节,应开展全方位的学生伤害防控工作.
作者:符筠;段佳丽;律颖;刘峥;赵海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延边贫困地区小学生学校适应现状及其对健康状况的影响,为改善贫困地区小学生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小学生学校适应评估量表及自编的健康标准评分表,对延边地区两个贫困县的1 979名一至六年级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延边贫困地区小学生学校适应总得分为(12.46±2.00)分,其中学业评估得分为(1.26士0.61)分,学校总体认同得分为(1.78±0.49)分,课堂行为均得分为(1.59±0.34)分,人际关系得分为(1.27±0.53)分.不同性别、年级、民族、居住情况、年龄、交通工具的小学生间学校适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164,14.202,6.424,9.175,2.716,7.824,P值均<0.05).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居住情况及人际关系是小学生健康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共可以解释健康状况总变异的15.9%.结论 贫困地区小学生学校适应情况尚好.应加强对贫困地区小学生的健康教育,以提高其健康意识.
作者:魏保建;李春玉;韩功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高职学生自评体型与不良饮食相关行为的关联,为干预不良饮食相关行为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安徽省3所高职学校大一至大三共4 14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青少年健康行为调查问卷”现场调查,运用自评体型和BMI标准2种方法评价研究对象超重肥胖情况.结果 高职学生按BMI分组超重/肥胖总检出率为6.3%,男生(13.1%)高于女生(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4.28,P<0.01).高职学生自我体型评价和BMI评价结果一致性的Kappa值为0.282 5(P<0.01).按性别分层后,不良饮食相关行为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按照BMI分组,超重/肥胖仅是男生控制饮食的危险因素(OR=1.61,95%CI=1.01 ~ 2.57).按照自评体型分组,偏胖/很胖是不良减肥行为、暴饮暴食、控制饮食、减肥药/茶、为吃多而自责、偷偷进食6种不良饮食相关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 自我体型评价是高职学生不良饮食相关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女生群体中尤为明显.
作者:荣峰;陶磊;张静;朱琳;张蕾蕾;鲍慧慧;张曼;苏普玉;张志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生命教育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影响,为有效开展高校生命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杀态度问卷、生活目的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和生命意义问卷对某高校237名大学生进行测评,并将被试分为实验组(117例)与对照组(120例),进行前后测设计的生命教育实验.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量表得分在实验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实验后除对自杀者家属态度,寻求意义、生活感受和幸福感外,两组其余各量表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实验前后实验组被试自杀态度状况、生命意义感指数、生活目的水平都有提高(P值均<0.05);对照组前后测各量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追踪评估发现干预效果持久,对自杀行为的态度、对自杀者的态度、对安乐死的态度、生命意义以及生活目标等方面,前测和追踪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生命教育有利于学生理性审视自杀现象,提升其生命意义感,树立合理的人生目标
作者:邹兵;崔道伟;韩慧;严发萍;谢杏利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