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庆市大学生自伤行为及相关因素分析

于格;谢一心;周静;王卫红

关键词:自我伤害行为, 因素分析, 统计学, 学生
摘要:目的 全面了解大学生的自伤和自杀现状,为采取有效手段预防和干预可能的自杀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杀意念自杀行为发生率调查表、生命质量问卷、冲动性人格特征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重庆市12所高校的31 81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有527人(1.7%)报告曾经有过自伤或自杀行为,女生的自伤报告率(1.92%)高于男生(1.34%)(x2=16.127,P<0.05);有自伤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生命质量低于无自伤经历的大学生,自杀意念和冲动性高于无自伤大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强迫症状、恐怖是自伤行为的保护因素,来源地为城市、抑郁、精神病性、行动冲动性和自杀意念是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P值均<0.01).结论 发生过自伤行为的大学生是一个较为脆弱的群体,在缺乏干预的情况下可能成为自杀的易感人群.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深圳市某区幼儿手足口病患病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手足口病患病的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幼儿手足口病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选取深圳市某区2013年1-9月全部经粪便检测为EV71或CoxA16阳性的103例手足口病确诊病例幼儿作为病例组,同时根据病例组选取年龄相差1岁以内、无手足口病症状和体征的幼儿作为对照组进行1:1配对,对手足口病患病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散居儿童、早产儿、低收入家庭、不能独立排便、保姆育儿、过敏性体质、家长手足口病预防知识薄弱、发病前7d与他人共用玩具、父母一方学历低于小学、饭前便后不洗或少洗手、发病前7d因其他疾病就诊11个变量为手足口病发病的危险因素(B值分别为1.24,1.23,1.39,1.17,0.93,1.43,1.40,0.87,1.13,1.41,1.69,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散居儿童、不能独立排便、过敏性体质、家长卫生防病意识薄弱、发病前7d与他人共用玩具、饭前便后不洗或少洗手、发病前7d因其他疾病就诊等7个因素可能提高发生手足口病的风险(B值分别为1.04,0.76,1.13,1.16,1.08,1.19,1.15,P值均<0.05).结论 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间接接触.通过强化幼儿及其护理人员的卫生防病知识,使易感人群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对于有效防控手足口病有重要意义.

    作者:叶晓玲;杨贵清;黄敏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不同网络直报系统早期发现水痘聚集性病例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学校因病缺课缺勤网络直报系统(SASS)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监测系统(NIDNRS)报告学校水痘聚集性事件结果的差异,为提高传染病预警能力,有效防控学校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2012年9月1日-2013年7月31日期间2个系统监测的水痘病例数据进行统计,对2个系统早期发现水痘聚集性事件的及时性、灵敏度和特异度进行回顾性评价.结果 SASS报告水痘聚集性事件13起,NIDNRS报告7起,其中两系统均有报告2起达到突发疫情标准的事件;水痘聚集性事件中首发病例报告日期和达到聚集性标准时间,SASS均早于NIDNRS,2个系统首发病例报告时间差和达到聚集性标准时间差中位数(P25~P75)分别为7.50(1 ~ 12.25)d和1.00(0.62~ 1.00)d.两系统发现聚集性事件特异性达100%.结论 SASS与NIDNRS配合使用,并在SASS基础上建立预警系统,有利于学校传染病防控的早发现、早处置、早防控.

    作者:吕海英;王翠玲;蔡乾春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革效果评价

    目的 从医学教育基础上评价分阶段、针对性、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革的有效性,为我国医学教育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与依据.方法 采取目的抽样的方法,于2013年9月从天津市某医科大学纳入临床及护理专业一~四年级各1个班,共计260名研究对象.2013年9-12月进行改革方案实施,改革前后2次发放“压力源量表(BSSI)”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共有243名研究对象完成全部资料的收集.医学院校学生改革后压力得分(81.44±23.50)低于改革前的(87.86±24.65)分,尤其在人际关系及学业方面压力减低显著(t/z值分别为11.497,9.003,P值均<0.01),并且改革后处于问题压力水平以上学生的比例(54.3%)显著低于改革前(70.8%)(P<0.01).应对方式方面,在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后学生积极应对得分(36.39±5.94)高于改革前(32.91±6.03)分,而消极应对得分改革后为(24.56±5.49)分,低于改革前的(28.14±6.3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428,21.876,P值均<0.01).结论 分阶段、针对性、网络化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能够有效改善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张燕;梁慧敏;王焕;张华;赵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青少年自伤行为发生的相关理论模型研究进展

    自伤行为(self-injury behavior,SIB)一般是指非自杀式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一种不以自杀为目的的直接地、蓄意地伤害自己躯体的行为[1],包括割伤自己、抓伤自己、打自己等多种形式[2],且大多自伤者表现为反复自伤[3].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是故意自伤行为的高发人群,且自伤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4-7].虽然青少年的自伤行为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相关的理论模型还很缺乏.本文就近年来青少年自伤行为发生的理论模型进行综述,为深入了解青少年自伤行为提供参考.

    作者:陈静;万宇辉;陶芳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

    目的 了解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对方式及其相互关系,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贵州省定新乡和重新镇四~九年级学生1 569名,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与“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 1 569名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占34.2%.留守小学生MHT全量表分和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分量表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小学生(t值分别为2.254,2.171,2.476,2.099,P值均<0.05);留守初中生MHT全量表分、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分量表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初中生(t值分别为2.666,2.358,3.862,2.076,P值均<0.05).留守小学生对人焦虑检出率较非留守小学生高,留守初中生学习焦虑、恐怖倾向检出率较非留守初中生高(x2值分别为6.131,6.601,6.875,P值均<0.05).留守小学生消极应对方式得分(8.23±3.64)高于非留守小学生得分(7.54±3.68)(t=2.533,P<0.0S).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消极应对方式与该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关(P<0.05).结论 该地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较非留守中小学生稍差,在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等心理问题方面留守中小学生表现较明显.消极应对方式可能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负性影响因素.

    作者:朱焱;胡瑾;余应筠;卢芸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嘉兴市中学生交通伤害相关行为调查

    目的 了解嘉兴市中学生交通伤害相关行为流行现状,为预防和控制中学生交通伤害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嘉兴市3个县(市、区)26所学校,50个班级的1 968名初一至高三学生,采用自我管理式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在过去30 d中,中学生报告机动车驾驶率为10.47%,男、女生机动车驾驶率分别为14.24%,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09,P<0.01).乘坐过小型汽车或出租车前排的中学生中,从不佩戴安全带发生率为47.36%,男、女生分别为48.36%,46.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2,P>0.05).在过去12个月骑过自行车的中学生中,报告骑自行车违章发生率为22.54%,男、女生分别为28.96%和1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25,P<0.01).结论 嘉兴市中学生存在交通违规现象,应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强化监管,减少交通伤害的发生.

    作者:李雪琴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研究进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持续地向城市转移.受人口流动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全国妇联2008年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总数约5 800万,占农村儿童总数的28.29%[1].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特殊且庞大的社会群体.

    作者:罗家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青少年近视控制研究概况

    我国目前中学生近视的发病率已高达59.4%~82.5%[1].针对近视的各种手术治疗,如近视眼激光手术、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等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上述治疗并不能阻止近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控制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发展才是近视治疗的根本.20世纪以来,对于如何降低近视眼患病率、延缓近视进展已作了大量的研究,包括光学干预、药物干预、户外活动等,但至今尚缺乏确切有效的、能够推广普及的防治方法.本文就延缓近视的主要方法进行综述,希望对近视防治的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作者:陈炜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青春期流动儿童安全感与家庭关系分析

    目的 揭示青春期流动儿童的安全感及其与家庭关系的关联,为维护儿童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按地域分布,对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广州、珠海、中山、东莞各整群抽取1所政府指定务工子弟学校,将全部在校青春期流动儿童共1 478名纳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及安全感量表调查.结果 青春期流动儿童中女生安全感各维度得分均低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父母感情尚可、父母经常在家、父母感情不佳、父母经常与孩子沟通的流动儿童安全感各维度得分均高于父母不经常在家父母较少与孩子沟通的流动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与5岁前后不与父母分离的流动儿童相比,5岁前后都与父母分离的流动儿童安全感各维度得分较低,5岁前与父母不分离、5岁后与父母分离的流动儿童安全感各维度得分也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早年与父母分离期间由不同主要照顾者照顾的流动儿童的安全感各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青春期流动儿童女生、早年与父母分离特别是5岁前分离或在分离期间主要由父母流动地照顾的流动儿童安全感水平更低.

    作者:肖雨;金宇;郭丽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某高校2009-2013年入学新生常见病患病趋势分析

    近年来,大学生健康问题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卫生综合发展水平.为了解入学新生的健康状况,做好高校卫生保健工作,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本文对武汉理工大学2009-2013年新生入学体检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新生中常见病的患病特点及变化趋势,为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作者:孙世民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内外源性注意对数学学习困难儿童数字距离效应的影响

    目的 研究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对数学学习困难儿童(以下简称“数困儿童”)和正常儿童数字距离效应的影响,为对数困儿童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实验范式,以判断小数(1~4)和大数(6~9)是否大于5为任务,对数困儿童和正常儿童数字加工的数字距离效应进行研究.结果 在内源性有效提示下,两组儿童的小数字距离主效应和线性拟合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内源性无效提示下,两组儿童的数字距离主效应或线性拟合主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外源性有效提示下,两组儿童大小数数字距离主效应和线性拟合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外源性无效提示下,正常儿童大小数数字距离主效应和线性拟合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数困儿童大小数数字距离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内源性和外源性注意对数困儿童和正常儿童数字距离效应产生影响,80%的提示效度下数困儿童可以有效利用提示信息.对数困儿童提取信息环节加以有效提示,可以提高其数字加工的能力.

    作者:刘维韦;余晓敏;李民;朱冬梅;杨森焙;胡月;韩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大学生网络和手机依赖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

    目的 了解大学生网络依赖、手机依赖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实施针对性的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从某高校选取1 172名大二、三年级学生,选用中文网络依赖量表修订版、手机依赖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查.结果 大学生手机依赖检出率(15.4%)高于网络依赖(8.7%),且存在一定比例的2种依赖共病现象.男生、理科生的网络依赖得分更高(t值分别为3.47,-2.28,P值均<0.01),女生、文科生的手机依赖得分更高(t值分别为-3.26,2.98,P值均<0.01),大二学生网络与手机依赖得分均高于大三学生(t值分别为7.04,5.01,P值均<0.01).纯网络依赖组、纯手机依赖组及2种依赖共病组的心理健康总均分和各因子得分均高于无依赖组,且2种依赖共病组的心理健康总均分和各因子得分均高于纯网络或手机依赖组(P值均<0.05).网络依赖、手机依赖得分均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和总均分呈正相关(r网络 =0.25~0.36;r手机=0.35~0.46,P值均<0.01).抑郁、焦虑分别对网络依赖、手机依赖的预测作用大(B值分别为0.15,0.22,P值均<0.01).精神病性与强迫对网络和手机依赖均有预测作用(B值分别为0.15,0.10,0.11和0.10,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高于网络依赖,并存在2种依赖共病现象,2种依赖在性别及学科类型上的分布有明显不同.个体网络依赖、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既有所不同,又有相似之处.

    作者:黄海;侯建湘;余莉;周春燕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云南省2008-2013年学校食物中毒事件分析

    目的 了解云南省2008-2013年学校食物中毒特点及发生规律,为探讨预防食物中毒发生的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云南省学校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采用季节趋势模型对云南省2014年学校每月食物中毒人次数进行预测.结果 2008-2013年云南省报告学校食物中毒事件数、中毒人数及死亡人数分别为93起、3 636人和2人,分别同期占总事件数、总中毒人数和总死亡人数的11.30%,25.89%和0.60%.食物中毒主要分布在乡(镇)及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致病因素以有毒动植物和微生物为主,各占总数的49.46%,32.26%.采用季节趋势模型对云南省2014年学校食物中毒趋势进行预测,学校食物中毒将继续呈上升趋势,中毒高峰为3,4,6和9月.结论 应加强乡(镇)及农村地区中小学校的食堂卫生监督管理,开展学校师生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季节趋势模型对云南省学校食物中毒的拟合效果较好,可以应用于预测.

    作者:刘志涛;赵东丽;万蓉;王晓雯;余思洋;李娟娟;张强;赵江;阮元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广丰县2所学校计算机表面HBsAg污染及消毒状况

    目的 了解学校计算机台面HBsAg污染情况,为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学生身体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对广丰县城及乡镇各随机抽查1所中学共62台微机室的计算机,对键盘及鼠标用0.5%过氧乙酸涂抹或喷洒消毒前、后等进行HBsAg污染情况检测分析.结果 计算机台面受HBsAg污染情况在不同开放时间、消毒前后、不同部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鼠标受HBsAg污染情况比键盘更严重.结论 学校计算机台面HBsAg污染情况不容乐观,应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同时加强计算机台面的学校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作者:郑金良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重庆市大学生自伤行为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全面了解大学生的自伤和自杀现状,为采取有效手段预防和干预可能的自杀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杀意念自杀行为发生率调查表、生命质量问卷、冲动性人格特征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重庆市12所高校的31 81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有527人(1.7%)报告曾经有过自伤或自杀行为,女生的自伤报告率(1.92%)高于男生(1.34%)(x2=16.127,P<0.05);有自伤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生命质量低于无自伤经历的大学生,自杀意念和冲动性高于无自伤大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强迫症状、恐怖是自伤行为的保护因素,来源地为城市、抑郁、精神病性、行动冲动性和自杀意念是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P值均<0.01).结论 发生过自伤行为的大学生是一个较为脆弱的群体,在缺乏干预的情况下可能成为自杀的易感人群.

    作者:于格;谢一心;周静;王卫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北京市中学生视屏时间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中学生视屏时间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于2013年9-10月随机从北京市城区、近郊区、远郊区中各抽取2个区,每区随机抽取2所高中、2所初中,共对6个区24所学校1 126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被调查中学生调查前1周平均视屏时间为(1.44±1.50)h/d,视屏时间过长比例为20.5%.其中男生平均视屏时间为(1.60± 1.73) h/d,高于女性(1.37± 1.23) h/d(P<0.05),男性视屏时间过长率为23.2%,高于女生18.9%(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和父母交流少(OR=1.975)、习惯使用网络交流(OR=1.258)、在网络上更被认同(OR=1.218)、习惯上网搜索答案(DR=1.293)是视屏时间长的危险因素;自感被同学理解(OR=0.824)、父母限制视屏时间(OR=0.791)为视屏时间长的保护因素(P值均<0.05).结论 电子屏幕设备在中学生中使用较多.中学生视屏时间受到社会支持水平影响,减少视屏时间需要家庭、学校多方面共同参与.

    作者:徐晓莉;廖逸星;孙昕霙;常春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昆明市中学生抑郁症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昆明市中学生抑郁症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为改善不良家庭环境的教育方式及中学生的抑郁症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父母教养方式评价表(EMBU)和自编问卷,对分层整群抽取的昆明市3所中学的2 12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在2128名中学生中,筛选出抑郁症患者376例,检出率为17.7%,其中女生(19.2%)高于男生(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82,P<0.05);是否为独生子及初、高中生间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690,0.214,P值均>0.05).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及过度保护和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得分女生高于男生(t值分别为-6.119,0.865,-5.823,P值均<0.01),其余因子男生均高于女生.除父母亲偏爱被试外,有无抑郁症状组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除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偏爱被试外,中学生抑郁症状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P值均<0.05).抑郁症状与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呈负相关(P<0.01),与父母的惩罚与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呈正相关(JP值均<0.05),与母亲的过分与保护、拒绝与否认、惩罚与严厉呈正相关(P值均<0.01).结论 中学生抑郁症状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者:朱剑妮;黄莹;陈桂存;胡安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大学生抑郁师源性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索高校教师教育伦理行为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为高校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滚雪球”和同伴推动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全国范围抽取890名大学生,以抑郁自评量表和自编高校教师伦理行为问卷(大学生他评版)为评估工具,将学生对高校教师教育伦理行为评估状况与其抑郁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学生报告高校教师较多的伦理问题行为是教师不能无区别、公平地对待学生(21.8%),未能充分尊重学生意愿(22.9%),较少出现的伦理问题是言语伤害(9.7%)和情绪发泄(8.7%).报告遭遇过教师不合乎伦理行为的大学生抑郁得分均高于未报告的学生(P值均<0.01).结论 高校教师不合乎教育伦理的行为与大学生抑郁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作者:赵静波;蔡素平;侯艳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广西中小学生2000-2010年贫血状况分析

    中小学生正处于旺盛生长发育的阶段,常因铁摄入不足或铁储存不够而导致贫血,贫血成为我国中小学生常见的疾病之一[1].研究表明,贫血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育和学习能力等产生明显的损害作用[2-3].本研究利用2010年广西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资料,并与2000年、2005年的同类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广西壮、汉族中小学生贫血的流行特点和变化趋势,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董邕晖;阮青;刘玄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高职学生自评体型与不良饮食相关行为分析

    目的 分析高职学生自评体型与不良饮食相关行为的关联,为干预不良饮食相关行为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安徽省3所高职学校大一至大三共4 14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青少年健康行为调查问卷”现场调查,运用自评体型和BMI标准2种方法评价研究对象超重肥胖情况.结果 高职学生按BMI分组超重/肥胖总检出率为6.3%,男生(13.1%)高于女生(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4.28,P<0.01).高职学生自我体型评价和BMI评价结果一致性的Kappa值为0.282 5(P<0.01).按性别分层后,不良饮食相关行为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按照BMI分组,超重/肥胖仅是男生控制饮食的危险因素(OR=1.61,95%CI=1.01 ~ 2.57).按照自评体型分组,偏胖/很胖是不良减肥行为、暴饮暴食、控制饮食、减肥药/茶、为吃多而自责、偷偷进食6种不良饮食相关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 自我体型评价是高职学生不良饮食相关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女生群体中尤为明显.

    作者:荣峰;陶磊;张静;朱琳;张蕾蕾;鲍慧慧;张曼;苏普玉;张志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