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振闯;杜松明;马冠生
目的 了解青海省藏区寄宿制中小学生营养状况,为制定藏区学生营养健康教育计划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13年对青海省藏区2 539名中小学生进行身高与体重测量,并评价营养状况.结果 2013年青海省藏区被调查学校中小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为37.38%,其中生长迟滞率为11.54%,中、重度消瘦率为14.66%,轻度消瘦率为11.19%,超重率为2.84%,肥胖率为1.93%.男、女生营养不良率分别为41.51%,33.56%;小学生和中学生营养不良率分别为22.49%,50.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7.11,76.72,P值均<0.01).结论 青海藏区寄宿制学校中小学生营养不良问题突出,需要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作者:赵宏;刘燕;邢永华;王树林;赵磊;赵忠智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急性酒精中毒是指短时间内一次性大量饮入酒精或含有酒精的饮品,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由兴奋转为抑制的状态[1].急性酒精中毒损害自身健康,可诱发多种严重疾病,如突发心脏病、脑血管意外、猝死等.相关研究证实,过量饮酒还会增加意外创伤、暴力、吸毒、交通事故的发生率[2].在美国,与死亡相关的可预防性因素中,酒精因素仅次于吸烟和肥胖,位列第3位;每年有近8 500人死于酒精,其中近50%死于酒精相关创伤[3].在我国,急性酒精中毒已成为各级医院急诊常见的病例.近几年,随着大学生饮酒人数的增加,因酒精中毒而引发的相关危害频繁发生,为此,笔者对东北林业大学急性酒精中毒患者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杨静慧;王云;吴迪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贫困地区学生营养状况,为我国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及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新疆建设兵团)699个“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监测县的每个县中,按照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家庭(个人)托餐等3种供餐模式,各随机整群抽取30%的小学和初中,共1 635 638名学生.按照统一标准方法测量调查学生的身高、体重.结果 调查学生除11,13岁年龄组体重外其余各年龄组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营养不良率为18.0%,男生(19.6%)高于女生(16.2%)(x2=3 089.4,P<0.01);小学生(19.3%)高于初中生(13.9%) (x2 =3 304.1,P<0.01);超重/肥胖率为9.2%,男生(10.6%)高于女生(7.7%)(x2 =4 305.1,P<0.01),小学生(9.6%)高于初中生(6.6%)(x2=2 414.7,P<0.01).结论 贫困地区学生同时存在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在对其进行营养不良改善的同时,还应注意超重肥胖的防控.
作者:胡小琪;徐海泉;李荔;张帆;潘慧;张倩;马冠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中国地区和城乡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人口的大量流动,农民工进城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现象.由于文化水平、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不高,农民工较易成为弱势群体,其随迁子女心理是否健康将对其今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极大的影响.为了解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探索适合的干预方法,笔者特于2014年1-2月开展此项调查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顾昉;章荣华;孟佳;胡海峰;李丹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辽宁省小学生、班主任及学校管理人员对突发事件认知水平与安全知识水平现状,为进一步对小学生进行安全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学生问卷、教师及学校管理人员问卷,对3 166名学生、158名班主任及学校管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 小学生对突发事件种类的全面知晓率为16.6%,不同年级小学生对突发事件种类、突发事件重视程度的认知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5.00,-4.85,P值均<0.05);小学生对踩踏、伤害、溺水、食物中毒、触电、交通事件、地震、火灾8项突发事件安全知识的知晓率为3.8%~75.4%,不同性别、年级学生对伤害事件的安全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47,5.34,P值均<0.05);班主任及学校管理人员对突发事件种类的全面知晓率为36.7%,认为突发事件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员比例为74.7%,对突发事件表示重视的人员比例为74.7%.不同城市类型的班主任及学校管理人员对突发事件安全知识知晓率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60,5.11,P值均<0.05).结论 学生、班主任及学校管理人员对突发事件认知水平及安全知识知晓情况亟待提高,学校应加强学生安全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应急能力.
作者:刘堃;任金芝;翟燕雪;陈卓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咸阳市高三学生奶类相关营养知识、态度及饮奶行为情况,为进一步开展营养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对咸阳市4所高中共33个班级的1 800名高三学生进行奶类相关营养知识、态度及饮奶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全体学生奶类相关营养知识、态度及饮奶行为总分平均为(14.02±0.05)分,女生(14.75±0.06)高于男生(13.3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998,P<0.01).奶类相关营养知识正确回答率为64.4%,女生(65.6%)高于男生(6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600,P<0.01).88.6%的学生对奶类相关营养知识感兴趣,67.7%的学生愿意参加奶类相关营养知识的宣教活动,38.8%的学生愿意改变不良饮奶习惯.饮奶行为正确率为43.5%,女生(50.2%)高于男生(3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1.818,P<0.01).所调查学生奶类相关营养知识、态度及饮奶行为之间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17,0.063,0.130,P值均<0.05).结论 咸阳市高三学生对奶类相关营养知识有一定了解,但不够全面,营养态度普遍较好,饮奶行为正确率较低.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营养教育.
作者:李照青;颜虹;马莹;葛兆刚;张文君;黄歆然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流动儿童核心自我评价在社会支持与抑郁间的中介效应,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儿童抑郁量表和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对方便抽取的广州市和贵阳市798名流动儿童和172名本地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农民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的抑郁得分(12.83±6.93,12.22±6.64,11.02±6.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7,P<0.05),抑郁症状检出率(21.8%,11.25%,13.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8,P<0.05).流动儿童抑郁与社会支持、核心自我评价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0,-0.47,-0.30,-0.40,-0.55,P值均<0.01).流动儿童核心自我评价在社会支持与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8.13%.结论 流动儿童的抑郁水平和症状检出率较高,社会支持可以通过核心自我评价来影响抑郁.
作者:赵燕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中小学生对于传染病的认知和行为特点,为防止传染病在学校的传播和流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河南省许昌市城乡10所中小学校的l 913名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及行为情况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前2周内42.76%的学生曾有发热、呼吸道、消化道、眼结膜不适症状,42.57%的学生在过去l a中请过病假.对肺结核可疑症状、发热标准、洗手有助预防流行性感冒的知晓率分别为41.46%,29.69%和15.40%.吃东西前、便后的洗手率分别为82.85%,91.01%,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咳嗽或打喷嚏不掩口鼻的发生率分别为7.08%,3.45%;有57.05%的学生生病时告知教师.学生的健康知识主要来源于医生(73.56%)、家长(72.25%)和教师(68.17%),喜欢的健康教育形式主要是电视节目(61.47%)、网络(48.48%)和课堂教学(45.18%).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是否常在小吃摊购买食品、性别、母亲文化程度、吃东西前是否洗手和是否经常在校外饭馆/小摊吃午饭是因病缺课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β值分别为-0.231,-0.344,0.094,0.086,0.688,P值均<0.05).结论 应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教育,全面建立因病缺课请假、痊愈后交复课证明制度,减少或杜绝带病上课现象发生,防止传染病在学校的传播和流行.
作者:何健;张丁;杨汴生;孙经;王旭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高中生“课堂教学、自学指导、同伴教育、个别咨询”有机结合的“四位一体”学校性教育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为学校性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内江市区3所中学随机选取高一年级6个班共348名学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教学,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于授课前后对学生进行性相关问题评分,授课后调查学生对教学情况评分.结果 授课后高中生“性生理知识、自主学习性知识、处理恋爱问题、合理宣泄性欲望、与周围同学或朋友交流性问题”评分较授课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262,3.428,4.095,3.654,3.413,P值均<0.01);“对性冲动的自我控制、与父母沟通性问题、避免性侵”评分授课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12,0.955,1.213,P值均>0.05).学生“对学校推广青春期性教育的必要性”评分在授课前为(6.11±1.14)分,授课后(8.78±1.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44,P<0.01).实习教师推广性教育信心的评分在授课前为(9.17±0.69)分,授课后为(6.67±1.9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3,P<0.01).结论 在当前性教育师资缺乏及专业化不足的现状下,构建“课堂教学、自学指导、同伴教育、个别咨询”有机结合的多渠道学校性教育模式,能较好地满足中学生多样化及个体化需求.
作者:李俭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唐山市中小学生体质量指数和高血压患病率的基本情况,为开展学生乃至全民高血压的早期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唐山市所辖区县的中小学校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 746名学生,测量指标包括身高、体重、收缩压和舒张压.结果 正常体重、超重、肥胖学生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54%,7.61%,3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1.80,P<0.05);城市学生高血压患病率和超重肥胖率分别为7.77%,10.87%,农村分别为1.85%,5.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1.05,37.60,P值均<0.05);男生高血压患病率为6.41%,女生为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4.74,P<0.05),而超重肥胖率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8,P>0.05).结论 唐山市中小学生高血压患病率与体质量指数呈正相关,提示应把超重肥胖学生作为一级预防的重点人群.
作者:孙云芬;郑志军;王绣娜;彭雪冰;高静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来华留学生的汉语课堂学习焦虑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提高汉语课堂教学水平和留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江苏省3所大学的来华留学大二本科生226名,采用汉语课堂焦虑量表(CLCAS)及人口学问卷调查,对影响汉语焦虑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来华留学生汉语课堂焦虑水平偏高,重度焦虑比例达27.4%,中等焦虑比例为54.9%.留学生汉语课堂焦虑在性别、专业、国别和宗教信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107.725,4.175,2.942,7.990,P值均<0.05);HSK四级成绩与汉语课堂焦虑呈正相关(r=0.754,P<0.01).性别、专业、宗教信仰和HSK四级汉语成绩对于汉语课堂焦虑总分具有较高预测力(R2=0.578,调整后R2=0.570,F=9.298,P<0.01).结论 来华留学生课堂焦虑问题不容乐观.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汉语教学技术并提供系统的社会支持和心理辅导,改善来华留学生汉语课堂焦虑水平.
作者:钟家宝;高静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为进一步保障大学生基本医疗需求,提高大学生医疗水平,缓解大学生“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2009年重庆市政府将市辖区内全部高校在校生纳入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乡医保”)试点范围,使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逐渐进入体制探讨的范围,从制度上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1].重庆市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参加城乡医保至今已实施近5 a,参保率达到80.8%.为客观掌握重庆大学生的参保情况和运行效果,及时发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政策的改进和完善,本课题组于2013年10月-2014年3月对重庆市内3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陈薇薇;刘利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学生因病休退学原因及动态变化情况,为学生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对大连市2004-2013年10 a期间学生因病休退学情况进行监测.结果 学生总因病休退学率为0.960‰.因“传染疾病”“精神疾病”“心血管病”“其他疾病”休退学的分别占24.70%,13.16%,8.59%,53.56%.不同学习阶段学生因病休退学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 298.41,P<0.00),以中学生为高(1.463‰);因心血管病和传染疾病休退学率均以中学生高;精神疾病休退学率随学习阶段的升高而升高,普通高校高(x2值分别为290.17,163.28,333.59,P值均<0.01).城乡之间休退学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93,P<O.00),心血管病城市高于农村,传染疾病、精神疾病均为农村高于城市.结论 大连市学校应将传染疾病作为防控重点,尤其是农村中学,心血管病是城市学生防控重点,精神疾病是普通高校的防控重点.
作者:徐小冬;黄丹;宋晓昀;李晓枫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法治建设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法治进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的法律体系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本质是以人为本,反映人民的共同意志,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但是法治建设仍然任重道远.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和发展期,法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由此结合当前关系到我国民族素质的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提出从国家法治建设内涵,探讨对原有《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进行修改,启动新的《学校卫生法》或《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法》立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的建议,以期引起国家教育卫生和相关立法部门的重视和关注,对保护学生体质和健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所裨益.
作者:杨建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青少年睡眠障碍不但会影响体格发育,而且与多种心理行为异常相关联[1-2].本文对青少年睡眠障碍的主观、客观评价方法予以简要综述,并对体动记录仪与多导睡眠图、睡眠日记方法进行比较,旨在为青少年睡眠障碍的评价提供理论参考.
作者:胡国云;苏普玉;郝加虎;陶芳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学生食用早餐频率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为学生营养改善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50个“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重点监测县,按照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家庭(个人)托餐3种供餐模式随机抽取2所小学和初中,抽取的学校每年级随机抽取1~2个班,共34 808名中小学生.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学生食用早餐频率,同时收集2011—2012学年学生下半学期语文、数学和英语期末考试成绩.结果 建模分析显示,与食用早餐频率≥5次/周的学生相比,不吃早餐学生的语文、数学和英语平均成绩分别低(1.9±0.4),(1.8±0.5)和(1.9±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9,-3.8和-3.7,P值均<0.05);食用早餐1~4次/周学生的语文、数学和英语平均成绩分别低(0.9±0.2),(1.0±0.3),(0.8±0.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3,-3.8和-2.6,P值均<0.01).结论 不吃早餐将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对女生及初中生的影响更大.
作者:徐海泉;胡小琪;张倩;李荔;张帆;潘慧;马冠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广州市青少年对自我体重的认知情况以及不健康减肥行为现状,为制定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对广州市71所学校12 7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广州市青少年偏瘦、超重及肥胖发生率分别为16.12%,5.66%和3.56%,男生超重及肥胖(8.20%,5.69%)发生率明显要i高于女生(3.43%,1.68%),初中生(6.43%,4.12%)高于高中或职中生(5.31%,3.59%)、大学生(4.10%,0.49%),城市(6.34%,3.97%)高于农村(4.00%,2.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11.62,4.13,53.29,P值均<0.05).自认为有点重或很重的青少年中真正超重或肥胖的比例为21.03%,正常体重的青少年中认为自己有点重或很重的比例女生(47.18%)高于男生(18.08%),高中或职中生(37.90%)高于初中生(30.30%)、大学生(34.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 040.71,4.56,P值均<0.05).1.04%的广州市青少年存在不健康减肥行为,高中或职中生(1.30%)高于初中生(0.70%)和大学生(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0,P=0.01).结论 广州市青少年肥胖率相对较低,较大部分青少年偏大估计自己体重,部分青少年存在不健康减肥行为.
作者:刘伟;刘伟佳;郭重山;林蓉;熊莉华;林琳;陈思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对中小学生视力发展的影响,为青少年近视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沈阳市苏家屯区城乡中学、小学各1所,整群抽取中学七~八年级、小学一~五年级的所有在校生为干预组(1 735人纳入研究),再选取地理位置临近、课业负担相当的城乡中学、小学各1所为对照组(1 316人纳入研究).干预组采取学习日上下午各增加1个30 min室外活动的干预措施,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措施.采用自编的“用眼行为调查问卷”收集学生视力相关影响因素信息;使用标准对数视力表分别在研究前、干预后6个月和干预后12个月进行5 m远视力检查.结果 基线时和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4.88±0.20,4.85±0.23)和对照组(4.88±0.22,4.84±0.25)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14,1.83,P值均>0.05);干预12个月后,干预组平均视力(4.85±0.24)明显优于对照组(4.81±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0,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学生视力下降速度低于对照组,学生年龄越大、父母一方或双方近视及开灯睡觉是学生视力下降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可以减缓中小学生视力下降速度.通过开展大课间增加学生户外活动时间预防近视,是一项可行的、简单有效的干预措施.
作者:金菊香;伍晓艳;万宇辉;刘红丽;张杰铮;姜旋;华文娟;高国朋;方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大学生运动性猝死三级预防策略,为预防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发生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选择某高校2009 ~ 2013级大学新生25 512名为研究对象,开展新生运动保健教育和救护知识培训;对新生和运动员进行以心脑血管病为主的运动性猝死高危人群筛查,建立疾病档案并实施健康安全管理;严格运动健康准入制度,做好运动现场医疗监督等的大学生运动性猝死三级预防措施.结果 2009 ~2013级新生检出运动性猝死高危人群总数254例,检出率分别为0.7%,0.5%,0.9%,1.1%,1.8%,从2010年开始逐年升高.其中心脏病与甲亢占70.5%,高血压病占20.5%,自发性气胸占3.1%.心脏病分类以先天性心脏病、频发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二尖瓣脱垂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23.1%,30.6%,12.2%.通过实施大学生运动性猝死三级预防措施,近5a该校无学生运动性猝死.结论 大学生运动性猝死三级预防策略操作性较强,有助于保障大学生运动时生命安全,并对学校和社会实施健身运动具有指导作用.
作者:陈光英;陈丽娟;刘红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家庭因素对中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影响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为开展中学生健康安全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青少年家庭养育方式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辽宁省2 792名中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调查,运用SPSS 17.0和Amos 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构建.结果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学生年龄、年级、家长应急知识水平、家教方式及学生心理韧性对学生应急知识有预测作用(P值均<0.05).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家长应急知识对学生应急知识有直接效应(λ1=0.16,P<0.05),家长应急知识通过学生心理韧性对学生应急知识有间接效应(λ2=0.01,P<0.05);家教方式对学生应急知识有直接效应(λ3=0.28,P<0.05),家教方式通过学生心理韧性对学生应急知识有间接效应(λ4=0.12,P<0.05).家长应急知识与家教方式的共变路径系数为0.07(P=0.01).结论 家庭因素对学生应急能力有一定的影响,家长应运用适宜的家教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韧性.
作者:翟燕雪;刘堃;陈卓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