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唐其红;姚海波;张容;贾辰;钱聪
目的 了解金华市城乡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现状,为后续的肥胖防治和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整群随机抽取的金华市城乡3085名中小学生,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质量指数(BMI),根据《中国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筛查BMI值分类标准》判定学生超重、肥胖.结果 3085名中小学生中,超重检出率为11.57%,肥胖检出率为4.34%;7~11岁学生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较高,11岁时达到峰值,11岁后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开始下降.男生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都显著高于女生;城市中小学生的超重率高于乡村,但乡村中小学生的肥胖率却高于城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超重和肥胖现象已经开始步入乡村.青春前期和青春期是超重和肥胖的高危时期.
作者:范瑾;童小清;田丽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自尊及心理安全感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关系,为提高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水平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采用自尊量表、心理安全感量表和社会适应性量表,对整群随机抽取的遵义市267名留守儿童和644名非留守儿童进行测评.结果 留守儿童在学习适应、自我意识、社会交往适应、家庭环境适应各能力上较非留守儿童弱(P值均< 0.05);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得分与自尊呈正相关,与心理安全感呈负相关(P值均<0.01);确定控制感、人际安全感、自尊对学习适应有回归效应,人际安全感、自尊对自我意识有回归效应,确定控制感、自尊对社会交往适应有回归效应,自尊对校内人际关系有回归效应,B值(绝对值)在0.168 ~0.431之间,解释因变量变异在20.0% ~ 45.8%之间.结论 培养留守儿童安全高自尊和心理安全感,能有效改善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性.
作者:邝宏达;徐礼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河南省中小学生超重肥胖、视力不良的发生情况,为有关部门制定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2010年河南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采用一般频数分布及x2检验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河南省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9.2%和6.5%,超重肥胖总检出率男生(19.1%)高于女生(12.4%),城市(20.9%)高于农村(1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视力不良检出率为51.8%,主要表现为近视.近视检出率女生(54.6%)高于男生(47.7%),城市(59.0%)高于农村(43.3%)(P 值均<0.05).近视的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7岁组(20.3%)低,18岁组(79.0%)高.结论 河南省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和视力不良检出率较高,需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同时加大对学生体育锻炼的监督.
作者:郭亮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改进大学生健康教育授课形式,探索新型的系统化、多元化、广泛连续性的教学模式.方法 以学校信息中心的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建立多媒体网络教学和师生互动交流平台,通过定期在线提交作业及网络集中考试,结合面授、红十字急救员培训、健康知识讲座的方法开设选修课.结果 面授、网络、互动相结合的多元授课方式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减少了师资投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前后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健康教育选修课采用网上教学与面授、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健康知识与技能,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春丽;王伟;常玲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预防初中生网络成瘾的效果,为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济南市某中学无网络成瘾初一学生共779名,随机分为研究组446名及对照组385名,研究组进行为期1a的心理干预,对照组不干预.采用中学生网络成瘾诊断量表(IADDS)、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估,共评估4次.结果 干预前与干预后比较,研究组网络成瘾总分(1.24±1.23)分降至(0.91±1.12)分,SCL-90总分由(121.12±31.40)分降至(110.56±14.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无明显改变(P值均>0.05).干预后(第2,3,4评估时点)研究组成瘾总分、SCL-90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结论 心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初中生上网成瘾,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王盟;刘炳伦;李仁军;王洪军;胡岱梅;王玮;李英存;原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虹口区小学生学习日户外活动和间歇用眼现状,为学校防治近视等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虹口区6所小学的三、四年级学生共1609名,调查学习日课间、午间、体育活动课及放学后户外活动和间歇用眼现状.结果 周一至周五课间、午间、体育活动课,周一至周四及周五放学后学生户外活动报告率分别为35.6%,9.8%,82.5%,38.6%和52.5%,课间10 min休息男生户外活动报告率明显高于女生,重点学校学生高于普通学校学生(P值均<0.05);教师课间拖堂、不允许学生到走廊玩和到教学楼外玩的报告率分别为59.8%,24.8%,75.0%,教师午间上课或让学生补做作业的报告率为48.9%,79.7%,体育活动课教师补课和上课的报告率为71.0%.在放学后的交通方式中,家长开车或自行车接的比例高,为49.9%,走路回家的占36.8%,自己骑自行车回家占2.5%.结论 虹口区小学生户外活动率较低,教师利用休息时间补课、拖堂现象严重.需加强对学校的管理及对教师和家长的健康教育宣传.
作者:亓德云;钱序;谭晖;林可;付泽建;司梅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家庭喂养方式与儿童饮食习惯对儿童肥胖的影响,为开展儿童肥胖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按经济水平好、中、差抽取重庆市渝中区、荣昌县和开县的2970名一~六年级在校学生进行身高、体重、腰围等体格检查,并对其家长或监护人进行家庭喂养方式与儿童饮食习惯问卷调查.结果 受访家长或监护人中,38.0%会强迫孩子吃某种食物,56.6%会觉得孩子吃得不够而想尽办法要求孩子“多吃一点”.41.4%的儿童喜食咸的食物,87.0%的儿童喜欢吃水果,11.9%的儿童吃饭速度快,28.8%的儿童吃饭速度慢.强迫孩子吃某种食物、想尽办法要求孩子“多吃一点”、孩子是否爱吃水果及孩子吃饭速度等为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不恰当的家庭喂养方式及儿童不良饮食习惯均可引起儿童肥胖.
作者:张春华;丁贤彬;冯连贵;毛德强;吕晓燕;焦艳;施小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三亚市高校学生男男性行为(MSM)人群艾滋病感染状况及相关知识行为,为对相应人群采取有效健康教育和预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对三亚市128名高校学生男男性行为人群开展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样进行HIV、梅毒和丙肝抗体检测.结果 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为87.5%;近6个月内有过同性肛交性行为者占64.8%,近1次同性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为61.7%;存在商业性行为、吸毒行为及异性性行为;HIV感染率为1.6%,梅毒阳性率为5.5%.结论 三亚市高校学生MSM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存在知识一行为分离现象无保护高危性行为较为普遍,梅毒感染率高,艾滋病流行形势严峻.应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措施,控制艾滋病在该人群中的传播.
作者:陈莲芬;陈朱;唐贤龙;潘欣欣;陈云钰;林竹良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武汉市中小学生营养状况,为指导和改善学校营养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武汉市武昌、汉阳、汉口各抽取高中、初中和小学1所,对抽取学校全体在校学生进行身高、体重测量,用身高标准体重法对2001-2010年间在校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价.结果 武汉市中小学生10 a间中度营养不良检出率为0.77%,轻度营养不良检出率为2.34%;超重检出率为5.66%,肥胖检出率为11.85%.营养不良检出率高中生显著高于初中生和小学生(x2 值分别为113.05,117.12,P<0.05);肥胖检出率高中生显著低于初中生和小学生(x2 值分别为27.10,25.08,P<0.05);10 a间男、女生营养不良检出率均有所下降,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有所升高,且女生升高的幅度高于男生.结论 2001-2010年,武汉市中小学生营养状况明显改善,营养不良检出率降低,但营养过剩问题趋于严重.应将超重和肥胖的防治作为武汉市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
作者:李艺;李芬;李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上海市民办高职院校学生体型自我认知及不健康减肥行为现况,并分析两者的关系,为进一步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3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1275名,采用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的“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问卷——大学生”进行现场调查.结果 高职学生对体型的自我认知与实际体型情况一致性差(Kappa=0.079);高职学生对体型的自我认知同不健康减肥行为呈负相关(r=-0.87);14.8%的男生和11.1%的女生有不健康减肥行为;不健康减肥行为的发生与性别、体型的自我认知、抑郁、孤独感和家庭结构有统计学关联(P值均<0.05).结论 青少年学生对自己体型的错误认知,是导致不健康减肥行为的主要因素.
作者:唐庆蓉;叶萌;沈小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学校人员密集,极易造成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和流行[1-5].这些事件的发生不但影响学生身体健康,还会带来一系列社会和经济问题.依法保障学生身体健康是卫生行政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在宁夏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配合下,笔者于2011-2012年对宁夏学校传染病防控和饮用水卫生状况开展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确定宁夏100%的普通高等学校、50%以上的中小学校(其中农村中小学校占50%以上)为调查对象.2011年调查学校1 239所,其中高校22所,中小学校1 217所(农村学校904所,占74.28%).
作者:田亚宁;赵生银;郭宁川;黄锋;马春元;薛秀琴;张俊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大学生伤害就医情况,为干预和及时治疗伤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广州某高校2006级全体学生4 573名为研究对象,以入学4a因伤害在校医院就医门急诊记录和住院病历为依据,进行伤害调查和特征分析.结果 大学4a间共发生伤害2 913人次,伤害累计发生率为63.70%,不同性别伤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084,P<0.01).伤害原因前3位的是跌伤、碰撞伤和锐器伤.伤害类型以扭伤多,其次是擦皮伤和皮下组织伤.不同性别伤害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级大学生伤害发生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伤害地点前2位是:体育运动区域(49.33%)和学生宿舍(18.39%).在2 913人次伤害中,33人(1.13%)入院治疗,其中男25人,女8人.结论 大学生伤害发生率较高,男生是伤害重点保护人群.鉴于新型伤害不断涌现,预防医学专业人员应加强防范.
作者:冯铁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5·12汶川地震3 a后灾区教师的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相应人群的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艾森克简式人格问卷、苦恼表露指数量表及应对方式问卷,对汶川地震灾区145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96名经历过地震的灾区教师均存在中度及以上的焦虑,其中2.1%的教师存在重度焦虑;焦虑症状(状态焦虑、特质焦虑、焦虑总分)与苦恼表露指数、人格的内外倾与神经质维度及应对方式量表的自责存在显著相关(P值均<0.05),且特质焦虑、焦虑总分与应对方式的幻想、合理化存在显著相关(P值均<0.05),焦虑总分和应对方式的退避存在显著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神经质、苦恼表露指数、自责3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后对焦虑的预测力达到34.9%.结论 灾区教师需增加其对他人的苦恼表露,同时对地震这一负性生活事件应避免采用消极的应付方式(如自责、退避等),从而逐渐降低焦虑等不良心身反应.
作者:于少萍;游永恒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探索家庭环境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开展有效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S-CV)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北京市某高校1 950名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 SCL-90总分、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得分上,女生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硕士生与博士生SCL-90总均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硕士生在恐怖因子得分上高于博士生(P<0.01).筛查结果显示,存在心理问题者193人,占总人数的9.90%.心理问题组和心理健康组在除独立性之外的9个家庭环境因子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家庭环境中的亲密性、矛盾性、娱乐性、情感表达、文化性、成功性、组织性对硕士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预测作用,共解释变异的22.7%;家庭环境中的娱乐性和矛盾性对博士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预测作用,共解释变异的18.3%.结论 家庭环境因素对硕士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预测作用;女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作者:李旭珊;朱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监测易县学龄儿童不同时期尿碘水平,观察不同干预措施的干预效果,为碘缺乏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1993-2012年间,每年在易县按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各随机抽取1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1所小学,每所小学随机抽取8 ~10岁儿童尿样20人份以上,采用尿碘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尿碘含量.结果 随着补碘干预及碘盐干预基础上综合干预措施的实施,易县学龄儿童尿碘水平逐渐提高,并达到国家碘缺乏病消除标准,山区和平原儿童尿碘水平差异性逐渐消失.不同年龄、性别、民族儿童尿碘水平分布在各阶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以碘盐干预为基础的综合干预措施可改善和提高学龄儿童碘营养水平,是防治碘缺乏病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应注意高碘摄入风险.
作者:张进国;张保宗;胡超安;王彦辉;孙晓丽;付兰娥;唐术玲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索证是指餐饮业经营者在采购食品时,查验产品是否符合相关卫生法规或标准要求,查验供货产品合格证明并索取购物凭证的行为[1].索证是把好餐饮消费环节食品卫生质量的第一道关口[2],通过索证可以解决不合格食品的溯源问题,增强食品来源的合法性,对保证食品质量有着重要意义[3].为了解杭州市托幼机构食堂食品采购索证现状和相关影响因素,笔者于2012年10月至11月对随机抽取的335家托幼机构食堂展开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应笑;顾月明;高士根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绍兴市学龄前儿童体格发育现状,为制定相应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以幼儿园为单位,调查17 640名学龄前儿童身高、体重.结果 各年龄组儿童的身高、体重均值均超过2006年WHO标准和2009年卫生部发布的《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各年龄组男童身高和体重均高于女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肥胖总检出率为4.92%,男童(5.72%)高于女童(4.04%);营养不良总检出率为1.11%,男童(0.92%)低于女童(1.31%);不同年龄组肥胖检出率和营养不良患病率均为3岁组低,6岁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绍兴市学龄前儿童体格发育水平良好,营养不良处在较低水平,肥胖检出率较高.应重点加强对肥胖儿童的早期干预.
作者:余红;陈晓霞;程洪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青少年网络游戏的参与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青少年的网游行为提供干预建议.方法 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及自编网络游戏参与特点问卷,对随机抽取的江西省赣州市1 080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的网游动机、态度、程度及类型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中出于解压动机(2.13±0.53)、较少接触网游(2.08±0.50)、认为网游无益(2.04±0.52)及好玩休闲类网游(1.96±0.53)的青少年,其心理健康水平好;出于好奇刺激动机(2.35±0.48)、经常接触网游(2.84±0.62)、认为网游有益(2.34±0.53)及常玩对战类网游(2.27±0.54)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差.结论 要端正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的认识,并监控其网络游戏行为.
作者:刘敏岚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大学生网络使用心理动机类型及特征,建立大学生网络使用心理动机模型及编制量表.方法 结合已有文献和深度访谈编制问卷,对整群抽取的青岛大学51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对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提取信息获取、人际沟通、情感获取、娱乐消遣性动机4个公因子,解释方差变异的70.122%;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913;模型与观察资料拟合良好,x2/df =4.13 <5,RSMEA=0.078<0.08;男、女生人际沟通、情感获取、娱乐消遣性动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信息获取、人际沟通性动机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独生和非独生大学生在信息获取、情感获取、娱乐消遣性动机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网络使用心理动机分为信息获取、人际沟通、情感获取、娱乐消遣性动机4个类型.编制的量表可作为大学生网络使用心理动机的测量工具.
作者:林永峰;顾理平;高文斌;王利刚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青海藏族大学生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的效果,为民族地区有效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青海省在读藏族大学生进行为期3个月的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前(404人)、后(403人)分别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的变化.结果 健康教育后藏族大学生对艾滋病流行及危害认识均超过84%,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均有所提高(P值均<0.01),对艾滋病感染者歧视态度明显下降(P值均<0.01),对婚前性行为认可率有所下降(P<0.01),支持安全性行为者提高了39.5个百分点(P<0.01).结论 青海藏族大学生艾滋病及相关知识了解较少.多途径艾滋病健康教育宣传方式可明显提高藏族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应在其他民族地区积极推广.
作者:王朝才;梁军;马永成;樊明;刘燕 刊期: 2013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