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军
目的 分析2012年郑州市民办学校中小学生体检结果,为制定学生体质健康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河南省学生健康体检信息管理系统,对2012年郑州市民办学校学生年度健康体检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 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62.78%,营养过剩检出率为22.31%,较低体重检出率为30.46%,龋齿检出率为23.35%;心脏异常、结膜炎、沙眼及外科疾病等也在学生检出的疾病中占有一定比例,检出率分别为1.40%,0.32%,0.69%,6.20%.结论 郑州市民办学校学生视力不良、龋齿、较低体重的检出率均较高.应加强学生常见病防治力度,开展膳食营养知识健康教育工作.
作者:李然;杨俊芬;张丽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山西省大学生的膳食质量状况,为改善人群营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24h膳食回顾法,对分层抽样和单纯随机抽样方法选取的山西省4所大学261名大学生进行3d膳食调查,运用膳食平衡指数(DBI-07)法评价学生营养状况.结果 大学生平均膳食质量处于中度失衡状态,54.8%的学生存在中高度摄入不足;80.0%存在低度摄入过量.DBI分值在性别、不同每月消费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生膳食质量优于男生;每月消费水平越低越易出现摄入不足,每月消费水平越高越容易出现摄入过量.蔬菜、水果、奶类、豆类、水产类摄入严重不足,谷类和畜禽肉类摄入不足和过量并存.52.5%的学生基本能做到食物多样化.结论 山西省大学生主要膳食问题为营养素摄入不足.应对大学生进行营养知识宣传,培养健康的饮食行为,增加蔬菜、水果、奶类、豆类、水产类摄入.
作者:唐海英;陈华;杨舒迪;陶前水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昆山市小学高年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知识、态度及行为现状,为指导学校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择昆山市26所小学,各校抽取四~六年级各1个班级学生共3 405名为调查对象,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结果 学生对传染病预防、食品卫生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为72.0%和64.6%;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项防控知识知晓率、10项防控态度正确率、15项防控行为形成率均不够理想,公办校与民办校之间、男生与女生之间以及各年级之间在多个调查项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小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知信行现状不容乐观.学校应加强培训和管理,提升学生的知信行水平,提高防控效果.
作者:谢大伟;周爱萍;沙汝明;夏岚;吕冠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空气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生存物质,也是很多微生物传播疾病的主要媒介[1].空气中微生物往往吸附在悬浮颗粒物上,随风飘散,可引起呼吸道疾病、皮肤感染、过敏性疾病,以及食品和衣物霉变等.有研究表明,空气中微生物数量的多少与环境、清洁卫生状况、人员密度和活动情况、空气流通程度等因素有关[2-3].高校校园是师生集中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普遍存在空气微生物污染问题[4-5].
作者:林湧栾;李涛;陈素华;陈晓鑫;岑语燕;叶贝贝;龙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小学教师预防儿童虐待的知识和态度,为开展以学校为基础的预防儿童虐待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2年11月,对方便抽取的辽宁省某市6所小学244名小学教师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 在被调查的244名小学教师中,分别只有32.0%和38.5%认为父母因为孩子吸烟、说脏话而非常用力地打孩子是对儿童的虐待;53.3%认为用“愚蠢”、“丑陋”、“笨”等词来责骂孩子是儿童虐待;92.6%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学习预防儿童虐待课程.结论 教师预防儿童虐待知识有限,应重视学校教师预防儿童虐待知识培训,普及预防儿童虐待基本知识.
作者:罗晓玲;陈晶琦;孔艳秋;李向梅;张文静;李景壹;赵晓侠;冯亚男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大学生军训期间膳食与营养状况,为指导大学生的合理膳食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江西农业大学2012级学生50名,采用24 h膳食记录法和称重法调查军训前与军训中连续5d的膳食摄入状况.结果 军训前与军训中各类食物摄入量比较,男、女生谷类、蛋类、奶类,男生肉类和女生水果类日平均摄入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主要营养素摄入量比较,男、女生能量、碳水化合物、维生素A,以及男生钙、蛋白质和女生维生素C摄入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女生三大营养素供能比较为合理.结论 军训期间学生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均有所增加,大多数营养素的摄入量已经超过推荐量.
作者:刘后根;洪艳平;刘楠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郑州市学校晨检情况和学校常见传染病发生规律,为预防学校传染病暴发和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资料来源于郑州市教育局晨检上报系统,对2009-2012年所有中小学校的晨检记录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结果 2009-2012年晨检共报告各类疾病43 397例,其中传染病占报告病例总数的99.37%,流感及流感样病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78.15%.传染病主要发生在4-6月、9月、11月,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4a总因病缺课发生率为8.81%,不同年份学生因病缺课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 000,P<0.01).结论 学校应重点做好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管理.教育部门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来加强晨检的时效性,同时加大校医培训力度,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作者:李然;贾睿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安阳市2012年手足口病病原感染情况及流行特征,为下一阶段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对安阳市手足口病例样品进行肠道病毒鉴定和分型,使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2年安阳市手足口病病例以EV71型肠道病毒感染为主(46.11%),CA16型(8.37%)和其他肠道病毒(11.48%)占有一定比例.夏季EV71型感染为显著,感染人群主要是低龄婴幼儿,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全市9个县区聚类分析发现,城镇地区以EV71型感染为主,农村地区则以非EV71和CA16的其他型肠道病毒感染为主.结论 安阳地区2012年手足口疫情较2011年呈现出EV71感染增高的趋势.应将防治EV71型感染作为遏制疫情上升的关键,并根据城镇和农村不同的疫情特点,制定和采取更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和措施.
作者:李洋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大学生个人亲密社会网络特征,为开展大学生性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对分层整群抽取的四川省3所医科院校2 757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亲密社会网络的影响因素.结果 调查对象的3位网络成员均以女性(66.3%,56.2%,52.8%)和高中同学(31.7%,34.1%,31.6%)为主.医学生亲密社会网络的影响因素包括调查对象的性别、家庭居住地、年级、月生活费、专业,网络成员的性别、年龄、关系类型,以及与网络成员认识时间、见面频率(P值均<0.05).结论 多数医学生具有亲密社会网络.可利用医学生社会网络特征,开展行之有效的性教育.
作者:杨义;叶运莉;杨艳芳;孙渤星;梁洪波;林蕴智;贾鹏丽;许宏艳;罗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师范院校大学生是未来中小学教育的中坚力量,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心身健康和学习效率,而且关系到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乃至全民素质的提高.因此,了解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90后升入大学,其心理健康是否呈现出新的特点成为关注的焦点.为了解地方师范院校90后新生心理健康特点,笔者对山西省某师范学院2010年至2012年的连续三届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罗小兰;刘天月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医学生学习倦怠及情绪智力现状并探讨两者相关性,为缓解学习倦怠提供预防对策.方法 采用“情绪智力量表(EIS)中文版”和“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随机选取某医学院校442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 医学院校大学生中除成就感低维度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外(P<0.05),学习倦怠各维度及总分女生均低于男生(P值均<0.05);女、男生情绪智力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学生学习倦怠各维度及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情绪智力各项得分年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生源地学生在学习倦怠各方面及情绪智力总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感知情绪维度与调控他人情绪维度得分均以城市学生更高(P值均<0.05).医学生学习倦怠与情绪智力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 医学院校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学习倦怠并与情绪智力存在负相关.可通过情绪智力培训预防学习倦怠发生.
作者:肖静;汪菲;葛华;李富业;连玉龙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1985-2010年郑州市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中小学生体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对1985-2010年郑州市城乡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数据资料,及2010年学生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结果 1985-2010年,郑州市中小学生的力量、耐力、速度、柔韧性等多项素质指标总体呈现下滑趋势.但2005-2010年部分指标出现了上升趋势,如立定跳远、耐力跑、体前屈等.学生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怕累、怕吃苦(26.0%),没有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21.3%),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14.9%).结论 郑州市中小学生身体素质25 a间总体呈下滑趋势,近5 a年来部分素质指标呈上升趋势.课业负担重、缺乏吃苦精神、学校缺乏体育锻炼氛围是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
作者:梁利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高校学生颈椎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为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在上海大学校医院中医科门诊就诊的颈椎病组和自愿参与调研的非颈椎病对照组学生各180名进行问卷调查,探讨高校学生颈椎病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颈椎病组中慢性劳损(包括经常连续伏案、坐姿不当、枕头不当、单肩背挎重包等)占90.6%,感受风寒湿占36.6%,抑郁等不良情绪占7.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高校应开展颈椎病健康教育,针对病因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作者:苏江涛;赵伟忠;何颖强;葛文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血清学监测是评价人群免疫力和疫苗接种需求的有效方法[1-2].为了解大学生麻疹风疹抗体水平,评价疫苗接种需求,以达到消除麻疹、控制风疹的目的,笔者于2013年3月随机采集宁夏师范学院8个班的学生进行血清检测麻疹和风疹疫苗IgG抗体,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按照单纯整群抽样方法,从宁夏师范学院抽取8个班的265名学生(排除麻疹、风疹病史)进行血样采集,同时调查麻疹、风疹类疫苗接种史.
作者:李晓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学校卫生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和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儿童、青少年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幸福生活,也关系国民的整体健康素质.加强学校卫生工作是维护广大学生身心健康、深入贯彻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卫生工作的内涵不断拓展,因此,上海市对新时期的学校卫生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改革,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向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综合评价我国大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效果,为大学生营养教育干预策略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营养”、“教育”、“大学生”,“营养”、“大学生”和“营养教育”、“学生”3种词条组合方式,分别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并以nutrition、education、Chinese college student/Chinese undergraduate随机组合的方式检索PubMed数据库来收集文献,利用Review Manager软件对经检索筛选后纳入的有关大学生营养健康教育干预的文献进行综合定量分析.结果 经过对纳入的12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营养健康教育后,大学生的营养知识得分平均提高7.61分.对文献进行分层分析发现,营养知识的测试总分高者,平均分差值更大;干预方式多样化,干预效果更好;干预时间长,营养知识得分较高.由漏斗图可见,文献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结论 开展营养教育对提高我国大学生营养相关知识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黄雄;王素青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校女生经前期综合征发病率及常见症状,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治疗与健康教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99名在校女大学生,使用“每日症状严重程度日记”连续观察2个月经周期,对PMS与正常组女生各种症状报告率进行比较.结果 女大学生经前期综合征的发病率为15.15%,常见的症状是困倦、乏力、疲倦或缺乏精力(10.29%),其次是焦虑、紧张、易怒(9.07%).排在前10位能明显感受到的症状中,心理精神症状占7个.经前期综合征组与正常组有7个心理精神症状和6个躯体症状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女大学生多见的经前期症状是心理精神症状.要加强对女大学生心理卫生的保健,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王艳红;罗琼;马洁;郭玉萍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感染脑膜或脑脊髓膜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常在冬春季节发病和流行,以儿童多见[1].2011年9月,江西省于都县一山村中学发生一起B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暴发疫情,经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疫情很快得到有效控制.以下对此起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和处理情况进行报道,为今后类似疫情的处理提供参考.1 资料来源与方法该组资料来源于201 1年江西省于都县一山村中学流脑暴发疫情所进行的调查.采取个案调查的方法调查病例,并对病例的三间分布特征、病原学检测及疫情处置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
作者:钟小荣;杨静;邓海智;陈祥发 刊期: 2013年第12期
学龄期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科学合理的膳食可为今后健康的体魄打下坚实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营养知识的普及,当前我国儿童的膳食营养状况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善[1-3].裕固族和东乡族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在居住环境、生活行为方式及饮食习惯等方面有独特之处.了解当地学龄儿童的营养状况并发现其潜在的膳食营养问题,对甘肃省实施营养干预有极大帮助[4].为此,笔者于2012年10月对甘肃省3所小学的汉族、裕固族和东乡族儿童进行膳食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艺臻;张印红;王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安徽省某镇中心小学一起甲肝暴发疫情的原因和传播途径,为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2011年4月1日至7月31日某中心小学学生和教职工中出现厌油、巩膜黄染、皮肤黄染、尿黄中的任何1项,并伴有谷丙转氨酶(ALT)2倍以上升高,且抗HAV-IgM阳性者为确诊病例.选取18例男生确诊病例,同时在有病例的班级中随机选取22例无任何临床症状且抗HAV-IgM阴性的男生为非病例组,对两组学生进行个案问卷调查.采用访谈和现场观察方法,对学校环境卫生与生活卫生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共搜索到29例甲肝病例,罹患率为4.2%,均为小学生,其中男生发病24例、女生发病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78,P<0.01).疫情持续39 d,流行曲线提示点源暴发.单因素分析显示,饮用生水是学生甲肝发病的危险因素(OR=9.00).洗手习惯对学生甲肝发病具有保护作用(OR=0.81).进一步分析显示,饮用未消毒的井水是疫情暴发的主要危险因素,不良的洗手习惯是次要因素;2个危险因素同时存在时,会增加学生甲肝发病风险(OR=70.00).结论 此次甲肝疫情暴发为学生饮用未消毒的井水所导致.学校应对学生供应开水,对水源进行改建和保护,加强健康教育知识宣传,提高学生的自我防病意识;公共卫生部门应加强学校饮水的卫生监管.
作者:缪春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