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晓玲;郭丽;陈光英;萧越峰
目的 探讨生活事件、冲动人格及应对方式影响大学生自杀意念的路径模型图,为自杀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对整群随机抽取的某医科大学928名大学生施测生活事件量表(ASLEC)、冲动人格问卷(BIS - CV)、应对方式问卷(CSQ)和自杀意念量表(SIOSS),并进行相关和复回归分析,探讨冲动人格和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和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生活事件、冲动人格及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均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1).复回归结果显示:有6条路径显著影响大学生自杀意念,应对方式对自杀意念产生直接影响;冲动人格既可以直接影响自杀意念,也可以通过应对方式间接影响自杀意念;生活事件既可以直接影响自杀意念,也可以通过冲动人格和应对方式的中介对自杀意念产生间接影响.结论 冲动人格和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对自杀意念的影响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
作者:薛朝霞;梁九清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2009 - 2010年青岛市学校因病缺课症状监测直报系统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为学校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有效的策略.方法 通过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监测数据进行比较,对学校症状监测直报系统上报各种传染病症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流感、结膜炎和腮腺炎症状监测病例数均高于传染病疫情监测病例数,水痘症状监测病例数与传染病疫情监测病例数近似,手足口病症状监测病例数低于染病疫情监测病例数.流感、结膜炎、腮腺炎、手足口病和水痘的症状监测中,疾病聚集人数达到高点时间普遍比疫情监测信息系统报告时间早1周.结论 学校因病缺课症状监测直报系统可以提前预警传染病相关症状信息,及时反映传染病疫情暴发和流行趋势.因病缺课症状监测直报系统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配合使用,可使学校传染病防控获得佳效果.
作者:魏晶;王海涛;刘小晖;王海渤;张华强;姜法春 刊期: 2012年第09期
青少年时期不仅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各种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不良饮食习惯,可导致各种急、慢性营养不良和各种营养缺乏症的发生[1].中学生营养状况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现阶段的身体健康、生长发育、学习效率及免疫能力等,而且对成年期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甚至社会生活都有较大影响[2].本研究旨在了解南阳市卧龙区中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为该区各级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开展相应的健康教育提供资料.
作者:马伟科;曾祥丽;马红昌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高校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科学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并结合文献追溯的方法,收集2001 -2012年的有关HBsAg阳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工具为SCL - 90)的研究结果,使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6篇文献进入本次研究,有效样本共计2 318例.HBsAg阳性的学生除人际交往敏感一项因子外,其余8项因子得分均高于HBsAg阴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HBsAg阳性的男生和女生比较,除焦虑和恐惧2项因子外,其余7项因子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HBsAg阳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劣于同期对照的HBsAg阴性学生;HBsAg阳性女生心理问题较男生突出.
作者:梁雅丽;姚应水;陈燕;丁书姝;宋建根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QQ群健康教育方式对大学生乙肝患者知识的影响,为有效进行乙肝健康教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抽取某高校大学一年级乙肝患者102例,按接受健康教育的不同方式分为QQ试验组、常规试验组两组,对QQ试验组采用QQ群网络健康教育方式,对常规试验组采用常规教育方式;选取同期未感染乙肝病毒的51名大一学生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不给予干预措施,3组分别采用不同的干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结果 干预后3组乙肝知晓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干预前与干预后3组在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3组间经方差分析,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SD多重比较显示,干预后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且QQ试验组的得分均值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 与常规试验组相比,大学生乙肝患者更适合采用QQ群平台的健康教育方式.
作者:牟晓玲;郭丽;陈光英;萧越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青少年罪犯抑郁障碍与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及其相关性,为更好地预防自杀和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成都市某少管所120名学员进行研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影响抑郁症状与自杀意念发生的人口学因素,通过相关分析探讨抑郁症状与自杀意念的相关性.结果 16.7%的少管所学员有自杀意念,80%的少管所学员有不同程度抑郁症状.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有家庭收入情况和受教育程度;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有家庭收入情况和母亲受教育程度.抑郁因子(抑郁、悲观、失败感、自罪感、自我失望感、消极倾向、社交退缩、犹豫不决、自我形象改变)与自杀意念有显著性正相关(P值均<0.01).结论 青少年罪犯中抑郁症状与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较高,抑郁症状与自杀意念的产生具有相关性.
作者:景璐石;孟婧;蒋宪君;辜慧;冯军;徐涛;徐科;顾荣莉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6(IL -6)、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 -1)、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 -4)水平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肥胖儿童血清中的变化,为儿童NAFLD血清学标志物的发现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儿童血清IL -6、PAI -1、RBP -4水平.结果 体重正常组与肥胖组IL -6、PAI -1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体重正常组RBP -4水平显著高于肥胖组(P<0.01);NAFLD组的IL -6水平明显高于非NALFD组(P<0.01),NAFLD组的RBP -4水平显著低于非NAFLD(P<0.01);未见NAFLD组与非NAFLD组之间PAI -1水平存在差异(P>0.05).NAFLD分度与IL -6水平呈正相关(β=0.168,P=0.013),与RBP-4呈负相关(β=- 0.262,P=0.001).结论 肥胖儿童RBP-4水平低于正常体重儿童;IL -6及RBP -4与儿童NAFLD有关,可能在儿童脂肪肝的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刘芳宏;文晗;裴正存;董彬;王海俊;马军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7 ~12岁东乡族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和变化,为制订科学有效的学生体质改善计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按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手册的要求,对7 ~ 12岁东乡族汉族学生进行身体素质测试.结果 东乡族男生除9岁组外的斜身引体向上、10~12岁的50 m×8往返跑、8~9岁的握力外,其余各年龄成绩均差于汉族男生;东乡族女生除8岁组的50 m×8往返跑和握力外身体素质均差于汉族女生.男生的速度、弹跳和柔韧以及女生的速度、仰卧起坐、立定跳远和柔韧是东乡族学生身体素质低下为突出的方面.结论 东乡族儿童身体素质整体较差,应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与卫生工作,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提高身体素质.
作者:杨建文;郑慧芳;李小唐 刊期: 2012年第09期
健康素养是指个体获得、处理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以做出适当健康决策的能力[1].在健康促进领域,健康素养相对来说还是一个新概念[2].健康素养是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目标,此外还可作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成果与产出的衡量标准.为了解民族高校非医学专业藏族学生健康素养现状,为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笔者于2011年10 - 12月对西北民族大学和北方民族大学在校非医学专业藏族学生行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梁兴梅;田旭;张冬爱;李惠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重庆农村留守中学生生殖健康知识水平,为针对性地生殖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重庆农村地区4所农村中学,每个中学初一至高三各抽取2个班共2 089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985名留守中学生的生殖健康知识知晓率(23.5%)低于非留守中学生(29.1%) (x2=8.470,P=0.004);初中和高中留守中学生中女生知晓率(17.6%,34.4%)高于男生(9.4%,24.1%)(P值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OR =1.390)、低年级(OR=0.531)、父母离异或再婚(OR=0.668)、较少或未开展生殖健康教育(OR=0.693)均是留守中学生生殖健康知识低认知的危险因素.结论 重庆留守中学生生殖健康知识认知水平低于非留守中学生,女生生殖健康知识水平总体优于男生,知识结构存在性别差异,应加强对农村留守中学生的生殖健康教育,改善生殖健康状况.
作者:王洋;徐晓阳;钟朝晖;刘晨煜;闫菊;陶永梅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前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1].学校是儿童青少年聚集的场所,学生的饮食卫生安全与其健康成长密切相关[2].近年来学校食堂集体性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屡有发生,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3].为进一步提高泌阳县中小学校食堂建设和管理水平,防止学校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的发生,根据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关于印发《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导手册》的通知[4],泌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2006年开始对泌阳县46所中小学校全面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2007年后采用《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5].经过4a的努力,该项工作已于2010年底完成,笔者就其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以期探讨开展中小学校食堂等级量化管理的方法和模式,促进中小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监督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作者:郭钦杰;杨长青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工读男生的攻击行为与儿童期受虐及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为工读学生攻击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攻击性问卷、儿童虐待史问卷、父母养育方式评定量表对研究组74名工读男生和对照组108名普通中学男生进行调查.结果 研究组攻击总分与躯体攻击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研究组父亲憎恶显著低于对照组,躯体虐待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研究组父亲鼓励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工读男生言语攻击与双亲憎恶、母亲精神虐待呈显著正相关,与父亲忽视呈显著的负相关(P值均<0.05);母亲关爱与言语攻击呈正相关,母亲关爱与愤怒、母亲鼓励与愤怒和敌意、父亲鼓励与敌意和攻击总分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结论 工读男生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工读男生的儿童期受虐经历、父母养育方式对攻击行为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影响.
作者:邹枫;李昊;王金祥;高红丽;闫春平;杨世昌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丰台区中学生严重伤害发生现状及危险因素,为中学生严重伤害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丰台区11所学校共89个班级的1 979名学生为调查对象,使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2010初中版、高中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男生受严重伤害率高于女生(x2=25.070,P=0.000),各年级受严重伤害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2=1.479,P=0.915);中学生学习成绩差、有自伤行为、有自杀意念、因逞能做危险动作、误服药品、重度饮酒、醉酒是过去1 a内发生严重伤害的危险因素.结论 中学生是受严重伤害的高危人群,应针对存在的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性的干预措施以预防受严重伤害的发生,大限度保证中学生的健康.
作者:石荣兴;王会;芦然;赵建忠;李洁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湘西州土家族、苗族中学生健康相关行为及特点,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参考.方法 分层随机整群抽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三县一市的土家族、苗族中学生2 094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土家族、苗族中学生有33.24%经常喝牛奶,63.56%每天吃早餐,睡眠时间能保证有6h以上的超过80%;有37.15%的学生在睡前加餐,27.84%偏食;缺乏锻炼/体力活动的学生高达66.05%;44.94%尝试吸烟,66.62%尝试饮酒;14.23%玩电子游戏成瘾;42.26%骑自行车违章,34.24%到非安全场所游泳.结论 土家族、苗族中学生各类危害健康行为普遍存在.应积极开展对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的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张天成;郑丽;谢朝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2008年3-7月温泉县呼和托海种畜场学校发生一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温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首例病例出现后15 d接到该校疫情报告,临床、流行病学专业人员前往调查防治,结果定为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部门立即采取了紧急防治措施,疫情得以控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斗琴;伊春青;李东会;唐新娥 刊期: 2012年第09期
儿童问题行为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中基础、重要的因素是儿童生活的家庭环境[1-3].家庭环境的良好状况综合体现于家庭功能执行的有效性.研究表明,儿童的学习障碍、疏离感、问题解决能力及青少年犯罪与儿童的家庭功能显著相关[4-7].家庭功能执行良好有助于降低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概率,改善家庭功能有助于减弱和矫正儿童的问题行为[6,8].家庭功能执行的有效性与家庭结构、父母的婚姻状态、经济收入有关[9],更主要的是与父母的心理特质有关.本研究选择了父母自我分化作为研究变量,希望通过揭示父母自我分化与家庭功能及儿童问题行为间的关系,为儿童问题行为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杜岸政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利用双生子人群估计学龄儿童行为指标的遗传度,为降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对在呼和浩特市募集的166对6~12岁双生子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拟合,估算学龄儿童行为指标的遗传度.结果 行为总粗分遗传度为男30.26%,女32.80%;各行为分因子遗传度分别为焦虑/抑郁(男46.79%,女74.99%)、退缩(男56.45%,女78.33%)、思维(男58.95%,女63.25%)、注意力(男79.14%,女40.11%)、社会化问题(男26.13%,女52.09%)、违规行为(男37.09%,女0.00%)、攻击性行为(男84.57%,女50.15%)、其他问题(男75.21%,女70.29%).注意力和攻击性行为的遗传度存在性别效应,男生的遗传度均明显高于女生.年龄对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遗传效应无明显影响.结论 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受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注意力和攻击性行为的遗传效应可能存在性别作用.
作者:李玉玲;季成叶;关宏岩;陆舜华;赵曼;栾天抒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生活事件是人们在家庭、工作、学习和社会支持系统中出现的各种刺激总和[1-2],根据其性质可分为正性生活事件(受欢迎的生活事件)和负性生活事件(不受欢迎的生活事件).本文通过研究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状况及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以期更有针对性地减少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的消极影响,有效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作者:邓冰;黄列玉;王加好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大学生疲劳流行现况,探讨疲劳与生活方式、情绪管理的内在关系,为进一步制定大学生疲劳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广州市某高校1 038名在校大学生,采用自编大学生生活方式问卷、个人疲劳强度问卷(CIS - 20)和Goleman情绪智力量表情绪管理分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疲劳报告率为38.5%.多因素分析显示,男生、无肌肉/关节/头痛、睡眠能缓解疲劳感、晚上开始睡觉越早、情绪管理得分越高的大学生疲劳发生率越低(P值均<0.05).医药及理工专业、低年级、每日睡眠时间越短的大学生疲劳发生率越高(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疲劳报告率高,疲劳与生活方式和情绪管理能力有关,应从这两方面干预大学生疲劳发生.
作者:罗春花;范存欣;田唤;马绍斌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研究膳食钙和奶类的摄入量与肥胖的关系,旨在为进一步研究肥胖的发病机制和干预手段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1年4-9月期间进入一项肥胖干预试验筛选阶段的119名大专院校女生为病例组,年龄18~22周岁;同时选择同性别、同年龄、同身高,体重正常的同校健康学生作为对照组,以1∶1配对.对病例组和对照组进行食物频率调查及人体测量.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法,分析不同钙和奶类摄入量对肥胖的关系;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钙和奶的摄人量同BMI和体脂百分比的相关性.结果 膳食钙的摄入是肥胖的保护性因素,中高及高摄入量水平相对于低摄入量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OR值分别为0.19和0.05,P值均<0.01);奶类的中高和高摄入量水平相对于低摄入水平的保护性作用有统计学意义(OR值分别为0.36和0.16,P值均<0.01).BMI与钙的摄入(r=-0.38)和奶的摄入(r=-0.25),体脂百分比与钙的摄入(r=-0.37)和奶的摄入(r=-0.26)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结论 膳食钙及奶类的摄入是肥胖的保护性因素,且与肥胖呈负相关.
作者:朱炜;蔡东联 刊期: 2012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