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水招;李春会;谢行
目的 了解杜克健康评价问卷(DuKE)对高中生的调查结果,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广东实验中学142名患病寄宿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高中生DUKE同卷6项健康功能评分都较高,且离散度不大;4项功能障碍中的抑郁和疼痛因子评分较高,且离散度较大.其中性别、年级、病种之间各因子的评分差异绝大部分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只有男生与高二学生的疼痛因子、高三的自尊冈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说明中学生的躯体健康状况较好,但町能伴随的抑郁、疼痛症状.结论 杜克健康评价问卷能较客观地反映高中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欧水招;李春会;谢行 刊期: 2011年第02期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但由此而带来的学习倦怠问题也变得日益严重.学习倦怠的研究作为学习心理研究的重要指标,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1-2].目前,用于测量学习倦怠的量表[3]主要是以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Maslach Bumout Inventory,MBI)为基础,一般只对其进行稍微的文字修改.
作者:李富业;王学涵;刘继文;陈佳;郑红英;顾佳怡;李静;姜信增;张慧;王培丞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究学业勤奋度埘学牛学业成绩的影响,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采用中学生学业勤奋问卷,对采用目的 取样和分层取样法选取的黄石市实验高中、阳新县英才高中的386名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学业勤奋度发展水平进行调查,运用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高中生学业勤奋度的平均等级为3.08,全问卷的总体不良率和良好率分别为28.3%,32.2%.女生顽强性明显高于男生(P<0.05),高二学生时间投入显著高于高一学生(P<0.05).目标监控、时间投入和顽强性与学业成绩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值均<0.01).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时间投入、任务承诺和顽强性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存在直接作用.结论 时间投入、任务承诺和顽强性对学牛的学业成绩存在预测作用.
作者:雷浩;田澜;刘衍玲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对学生进行重点传染病、慢性病防治知识教育,探讨其对家长相关知识和健康行为建立所起的影响.方法 在余杭区高中、初中和小学3个层次学校中各抽取1所高中、1所初中及1所小学,并在抽取的学校的同年级中随机抽取高二、初二和小学五年级各2个班,1个班为教育班,另1个班为对照班,教育班进行课堂健康教育,通过对照等方法,观察二级传播效果.结果 二级传播后,小学教育班家长的健康知识知晓率较二级传播前提高了18.32%(P<0.05),比相应对照班家长的健埭知识知晓率提高了19.05%(P<0.05);小学生教育班家长麻疹防治知识较二级传播前提高了27.71%,糖尿病防治知识较二级传播前提高了 18.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学教育班家长乙肝、糖尿病防治知识二级传播后与传播前比较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中教育班家长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二级传播后与传播前比较也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学生二级传播是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
作者:沈旭娟;张宝津;张时良 刊期: 2011年第02期
锡伯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总人口约20万.新疆察布查尔锡们自治县是中国唯一的锡们族自治县,现有锡伯族人口2万.锡们族有本民族的信仰及生活、饮食习惯.青少年体格发育变化与营养水平、经济发展和卫生医疗条件改善密切相关.
作者:毕存箭;苏煜;杨俊敏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不同归因训练模式对高一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干预效果,为提高高一学生学习自信心提供依据.方法 以学生自我归因和教师归因2种归因训练模式分别对某普通高中69名和64名高一学生进行为期5个月的归因训练,对照组不予以任何干预.结果 学生自我归因组和教师归因组的自我效能感和归因状况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干预后的自我效能感、语文自我效能感和归因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自我归因训练组学生具体学科(语文)的自我效能感较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学生学业成绩在归因训练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的归因训练模式对高一学生的归因状况和自我效能感影响不同;归因训练并不直接导致高一学生学业成绩的变化.
作者:胡义秋;詹林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一起甲型H1N1流感在寄宿制学校暴发的危险因素,为制定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RT-PCR方法以及血凝抑制试验,进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及血清抗体检测;同时进行面对问卷调查并查阅校医门诊记录,运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一次疫情暴发后,学生甲型H1N1流感感染率为32.69%.X2检验表明,同班同学发热(OR=2.257,95%CI=1.664~3.060)、同宿舍室友发热(OR=2.270,95%CI=1.782~2.891)、宿舍每天开排气扇(OR=0.776,95%CI=0.617~0.976)、宿舍朝向与当时季节风向不一致(OR=1.417,95%CI=1.114~1.801)均与甲型H1N1流感感染有关.结论 加强晨检、及时发现传染源并采取单间隔离或居家隔离是控制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重要手段,加强居室通风是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
作者:陈希;李铁钢;柳洋;狄飚;袁俊;王鸣 刊期: 2011年第02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人们健康的危害日益严重.在校大学生作为一个年龄段的特定群体,不但会受社会普遍存在的不良生活方式影响,还广泛存在一些大学生特征性的不良生活方式,如沉迷于网络、盲目节食减肥等[1].为了解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具体情况及其与健康状况的关系[2],以便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水平,有必要对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状况进行专项调查.
作者:汪胜;卢晚秋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天津市教师吸烟行为和相关控烟知识,为在教师人群中进行控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抽取天津市河西,北辰、宁河3区不同类别学校教师600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教师现在吸烟率为12.2%,吸烟率为16.0%,大学、中学、小学教师吸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学教师的现在吸烟率为25.0%,高于中学和小学教师.27.4%教师有时在学生面前吸烟,8.2%教师经常在上班时间吸烟,27.2%教师在办公室吸烟.34.8%的教师教过学生拒绝吸烟的技巧.61.0%的教师否认低焦油、低尼占丁的烟对身体的危害小.52.2%的教师认为过滤嘴可以降低吸烟的危害,92.5%的教师认为应该在学校所有范围内禁止吸烟.结论 学校应开展多种教育活动和培训,提高教师烟草相关知识知晓率,帮助吸烟教师戒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控烟健康教育.
作者:王刚;顾清;袁媛媛;李学军;高皓宇;赵玺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和身体素质是反映不同人群生活条件和健康水平重要的标志[1].体质发育指标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数据[2].通过对尽可能多的生长发育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可以了解各指标在模型中的贡献率,对建立完善的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筛查指标和评价因子,评价个体的生长发育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堃;肖艳杰;席焕久 刊期: 2011年第02期
2008年5月4日,昌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辖区某学校教师电话报告:该学院陆续有学生出现发热、咽痛症状.接报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小分队人员立即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经核实,该学院自2008年5月1日以来,即有部分学生陆续出现发热、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依据<北京市学校及托幼园所聚集性集中发热处理技术规范>对本起疫情进行了调查,并采取相应防控措施.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为由腺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暴发疫情.
作者:蔡旭;王瑞琴 刊期: 2011年第02期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20多年的成长过程中,发展与问题始终相伴存在: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从2001年开始,逐渐完成了从民间推动前进向政府主导的转化,其理论研究与工作开展也都进入到快速发展期,在国际上可以堪比起步较早、理论和方法都较为成熟的欧美等国;另一方面,许多潜隐在认知、研究和操作三大领域中的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暴露出来,经常导致许多预设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无法实现.
作者:仲稳山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β3-AR基因变异及气质与儿奄单纯性肥胖的关系,为控制儿奄单纯性肥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对随机整群抽取的武汉市714名儿童的β3-AR基因型进行检测,并测量体重、身高,测查儿童气质类型.结果 肥胖儿童β3-AR不同等位基因间的气质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童肥胖组中间偏麻烦型、麻烦型和启动缓慢型与对照组中间偏平易型、平易型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童肥胖组和对照组儿童各气质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基因变异从不仅从生理角度影响儿童的肥胖,还其与儿童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强度及指向性有关,需要进一步探讨.
作者:彭安娜;杨少萍;张斌;张丹;陈忠;胡唏江;覃凌智;杨艳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肥东县某农村地区中学生自杀意念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中学生自杀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择肥东县某农村地区的2所中学,对初一至高三年级分别随机抽取12个班级.采用家庭环境量表、师生关系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和自尊量表等进行同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总体自杀意念报告率为20.7%.女生为25.3%,男生为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541,P=0.000);初中生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7.8%,高中生为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618,JP=0.000);父母婚姻状况对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034,P=0.00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高中年级、家庭环境得分低、自尊得分低和消极应对方式是自杀意念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师生关系得分高和积极应对方式是自杀意念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 中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较高.应联合学校和家庭,根据其主要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作者:邵福泉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农村校外青少年与在校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为农村学校心理健康干预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河南省2个县13~18岁430名农村校外青少年和198名在校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结果 农村校外青少年和在校青少年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4.2%和29.3%,轻度不良反应检出率分别为33.5%和47.0%,中度及以上不良反应检出率分别为5.1%和12.1%;校外青少年SCL-90总分(124.55±33.84)低于在校青少年(142.42±41.59);2组青少年各因子分排序前4位的因子均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抑郁;女性各因子分和总分均高于男性(P值均<0.05).结论 相对于在校青少年,校外青少年心理状况较好;农村青少年不良反应症状主要表现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抑郁;男性心理状况好于女性.
作者:吴翠平;娄晓民;梁利花;戈文洋;季士治;游新 刊期: 2011年第02期
蛔虫感染是常见的肠道线虫感染,儿童感染率高于成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我国蛔虫等肠道线虫感染呈下降趋势.2001-2004年全国寄生虫病抽样调查显示,我国人群蛔虫感染率为12.72%[1].为了解抚州市城区小学生蛔虫感染现状,为进一步防治蛔虫感染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09年9-12月对市区内3所小学进行调查,现报道如下.
作者:邓仕标;何云岩;王敏;邓玲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3~6岁裕固族儿童膳食营养及营养状况,为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营养指导和干预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140名3~6岁裕固族儿童,通过24 h回顾法结合记账法进行膳食调查,并测量身高、体重,采用Z评分法进行营养状况评价.结果 除维生素 A、维生素C摄入量较低外,其他能量及多种营养素的摄入量与中国其他民族儿童比较接近;体格发育状况也比较乐观,基本达到2005年中国9个城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结果及WHO的标准;调查对象存在消瘦和超重现象,未出现生长迟缓及肥胖.结论 裕固族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基本接近中国其他民族儿童及WHO标准.建议增加该群体新鲜蔬菜、水果、肉类等食物的摄取,结合营养教育,加强平衡膳食理念的宣传,以进一步改善营养状况.
作者:张晓琼;王军;周雪;王玉;刘兴荣;龚地萍;李金娟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留守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发展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为进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小学生社会创造性倾向问卷、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和积极消极情绪量表,对重庆地区418名留守儿童和340名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留守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水平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同伴影响力对整体满意度、积极情绪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交往能力对积极情绪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消极情绪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 留守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发展水平较低,社会创造性倾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作者:胡馨月;陈旭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运用脑电超慢涨落技术(ET)检测网络成瘾(IAD)患者脑内S谱系的变化,探讨IAD患者脑电超慢涨落S谱系参考值的范围及神经递质的变化,为临床应用ET检测和诊断IAD提供参考.方法 在成都市选取90例网络成瘾大学生患者作为IAD组,另取66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运用ET分析、提取代表脑内神经递质变化的S谱系,对比观察IAD患者大脑S谱系变化.结果 不同性别IAD患者间S1-S7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IAD患者S11值显著高于女性(P<0.05);各年龄段男、女lAD患者S11值的参考范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AD患者S谱系的参考范围,S2、S4系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S5、S11系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脑电超慢涨落S谱系可以反映IAD患者脑内神经递质的变化,可以应用于IAD的检测与诊断.
作者:朱天民;杜宇鹏;李辉;郑重;金荣疆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不同类型流动儿童的学校归属感和影响因素,为提高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学校归属感量表(PSSM)、安全感量表,对分层选取的1 30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显著高于民办学校,同伴中大多数为流动儿童的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显著高于同伴中大多是城市儿童的,就读于公办学校并有相似同伴组成的流动儿童具有较高的学校归属感;安全感在流动儿童类型和学校归属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 不同学校类型及同伴类型的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不同,安全感是影响不同类型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的可能因素.
作者:聂润秋;徐玲 刊期: 201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