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高玉梅;王晓欣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地区中小学生虐待(child abuse,CA)情况和分布特点,为开展儿童虐待预防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儿童受虐筛查表(screening questionnaire of child abuse,SQCA),对广两壮族聚居县区7 702名一~九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儿童虐待筛查报告率为31.3%,其中壮族聚居县为31.2%,壮族聚居区为3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27,P=0.349);壮族聚居县儿童虐待报告率为县城(33.0%)高于乡村(29.3%)(P=0.002),壮族聚居区则为乡村(37.4%)高于城区(26.0%)(P=0.000);小学生儿童虐待报告率(37.6%)高于初中生(19.2%)(P=0.000);男生(32.8%)高于女生(29.6%)(P=0.036).结论 应通过对家长进行教育干预,减少儿童虐待的发生.
作者:李春灵;蔡秋玲;刘萍;黄智碧;覃玉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掌握广西学龄儿童中流脑抗体水平和咽部带菌情况,为探讨流脑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广西柳州市、百色市、贵港市和合浦县4地的学龄人群中分层整群抽样,抽取12所学校12个班级共367名学生;采集咽拭子和血液标本,进行咽拭子培养和血液抗体水平检测.结果 学龄人群流脑疫苗接种率为60.49%;咽喉部脑膜炎奈瑟菌带菌率为5.72%,流脑A群、C群、W135群、Y群抗体保护阳性率分别为87.67%,74.52%,36.61%,42.08%.城镇学龄人群的疫苗接种率、A/C/Y群抗体水平都显著性高于农村学龄人群.结论 广西学龄人群对A群和C群流脑有一定抵抗力,对W135和Y群流脑的免疫力相对较低且存在自然感染;农村寄宿学生为高危人群.
作者:吴兴华;林玫;权怡;方锦嵩;梁大斌;秦卫文;仇小强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中学生课外锻炼状况及影响锻炼的主要因素,促进中学生课外锻炼习惯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方法 分层选取长沙市重点及普通中学各1所,共调查学生662名,使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结果 有35.50%的中学生处于有意向规律锻炼但无行动阶段,每天课外活动总量在30 min以上者占30.00%;课外体育锻炼阶段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中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所持态度(r=0.40)、经常使用锻炼方式的多少(r=0.35)、拥有积极锻炼的伙伴数目(r=0.27)以及父母日常锻炼状况(r=0.22)等都与课外锻炼所处阶段晕显著相关(P值均<0.01).结论 中学生日常锻炼量偏少.培养锻炼技能、加强对女生锻炼的促进、引入运动兴趣小组等方式是健康锻炼促进的有益探索与尝试.
作者:曹佃省;唐语林;汤彬;姜小蕾;谢光荣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实施弹性心理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改善效果,为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约谈咨询,筛选某农业院校56名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对其进行为期6周的弹性心理训练.比较大学生训练前和训练后UPI、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简易应对方式问卷(CPS)、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的测试结果.结果 在接受弹性心理训练后,SCL-90量表除躯体化因子外,其他9个因子得分均显著降低(P<0.01或P<0.05);UPI测试总分昆著降低(P<0.01);应对方式中积极应对因子得分显著提高(P<0.01),消极应对因子得分显著降低(P<0.01);CD-RISC的3个因子得分都有显著改善(P值均<0.01).结论 弹性心理训练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效果显著.
作者:曾红;黄文庚;黎光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高职学生宽恕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用整群分层抽样法,抽取河南省某高职院校一、二、三年级学生272名,采用情景宽恕量表和宽恕倾向量表测查高职学生的宽恕水平,用症状自评量表、自我和谐量表、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和情绪量表测查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 在情景宽恕方面,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学生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男生的宽恕倾向显著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情景宽恕与各项心理健康指标有显著相关(P值均<0.05).宽恕倾向与消极情感、身心症状有显著相关(P值均<0.05).情景宽恕对身心症状、自我和谐和消极情感具有负向预测力,对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具有正向预测力.宽恕倾向对消极情感有负向预测力.结论 宽恕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
作者:王翠荣 刊期: 2010年第03期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青少年青春期问题也日益显露.调查表明,青少年婚前性行为的发生率不断升高,但他们普遍缺乏必要的生殖健康知识,因而罹患性病、艾滋病的危险较大[1-3].汉中市位于陕西南部,居于中国地理位置的中心地区,受到各方文化和观念的影响较多.近年来,当地学生的青春期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进一步探索高中性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困难,为今后在当地开展性教育提供依据,笔者于2008年10月开展了此项调查.
作者:王磊;王全丽;侯欣;王明旭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高校不同部门教工职业紧张与自评健康的关系,为缓解教工的职业紧张和促进其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中文版工作内容问卷,对云南省某综合大学1 337名在职教工进行职业紧张测评,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对教工的生理、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控制了相关因素后,随着工作心理要求和职业紧张的增加,教学部门教工出现不良生理、心理健康状况及行政部门教工出现不良心理健康状况的风险也增加(P<0.05或P<0.01).而随着工作自主性的增加,教学部门和行政部门教工出现不良生理、心理健康状况的风险逐渐减低(P<0.05或P<0.01).后勤部门教工的工作要求、工作自主性和职业紧张与自评健康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职业紧张与高校不同部门教工自评健康状况相关.
作者:张莉;范琳波;邓昌;王晓萍;赵虹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福州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况,为青少年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福州市区大、中学生4 000名,用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大、中学生中,过去1周每天喝碳酸饮料1次以上者有13.5%,过去1周每天吃甜食1次以卜者有23.7%,偏食率为57.9%,过去30 d进行减肥者有63.8%;过去30 d内骑车违规发生率为46.3%,过去30d内步行违规发生率为6.9%,过去1 a去过非安全场所游泳发生率为7.5%;过去1 a受欺侮发生率为11.9%,安全没保障发生率为8.6%,斗殴发生率为13.9%,孤独发生率为12.6%,学习压力重发生率为21.9%,失眠发生率为9.2%,伤心绝望发生率为11.6%,有意自我伤害发生率为11.2%,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2.0%,自杀计划发生率为7.8%,严重受伤发生率为21.4%;过去30 d目前吸烟率为8.4%,目前饮酒率为32.1%;过去1 a醉酒发生率为14.5%,7.4%的人曾使用过镇静催眠药物;网络成瘾者有51.4%,18.0%的人曾参与赌博;高中和大学学生性行为发生率为5.1%.被动性行为发生率为2.4%.不同性别及不同学习阶段学生各种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差异大都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健康危险行为在福州市青少年中较为普遍,学校应开展相关健康教育活动进行干预,以提高福州市青少年的整体健康水平.
作者:林馨;周权;刘建;张秋 刊期: 2010年第03期
随着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低龄化以及可能面临的学业艰难、就业严峻、自我期望较高等压力使研究生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也日渐凸现,但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却相对薄弱[1-2],针对性不强.如何针对研究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现状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尤显重要.本文通过量表法测查研究生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进行性别、家庭所在地、独生子女等人口统计学分析,探析上海硕士新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为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
作者:周林;严宏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编制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问卷,探讨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应对效能、求助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在研究和分析国外相关问卷和预备测试的基础上,选取河南省普通本科学院500名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同时选取40名主动到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的大学生为被试进行测试,验证求助态度问卷的信、效度.结果 自编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562~0.803.各个维度与总问卷的相关在0.670~0.794之间,问卷的内容效度较好.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4个维度模型,该模型拟合度较好.结论 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求助态度、应对效能与求助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
作者:韩菁;魏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的流行现状,为预防控制伤害提供依据.方法 按分层整群抽样原则,在北京市选取初一至高三学生共13 697人,匿名填写<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结果 北京市中学生9.3%报告经常步行违规,42.1%骑车违规;5.5%曾在非安全场所游泳,5.9%曾在非安全场所滑冰;11.5%报告曾随身携带刀棍等危险品,22.4%曾与他人打架;与跌坠等相关的伤害行为较常见,误服药物、中毒、电器、爆炸伤等相关危险行为有一定发生率.不同年龄、性别和学校类型的学生伤害发生率不同.结论 中学生是各类伤害相关危险行为高发人群.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伤害发生.
作者:陈天娇;季成叶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鲁西南欠发达地区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体质状况,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帮助.方法 随机抽取鲁西南地区3~6岁留守儿童402名,非留守儿童398名,根据<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手册>要求,进行形态指标、生理功能指标和素质指标的测定.结果 在身体形态方面,3~6岁男性非留守儿童均明显优于留守儿童;3岁女童没有明显差异,4岁、6岁女童均是非留守优于留守,5岁儿童除身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身体机能方面,除5岁非留守男童心率高于留守男童(P<0.05),其余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身体素质方面,除4~6岁女童立定跳远非留守组高于留守组外,女童其他素质指标和男童素质指标均是留守优于非留守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非留守儿童形态指标优于留守儿童.
作者:高希彬;王秋灵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预防艾滋病和促进生殖健康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艾滋病预防知识、态度、行为的教育效果,为更有效地对民族大学生进行艾滋病预防及健康监护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随机整群抽样原则,对中南民族大学一至四年级1 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艾滋病防治和生殖健康的相关行为干预,选择其中619名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干预前、后的问卷调查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后,619名少数民族学生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水平明显提高,平均知晓率由干预前的84.48%上升到97.24%,艾滋病相关态度行为的积极程度由69.85%上升到84.67%.结论 围绕艾滋病防治和健康监护展开的健康教育活动可以有效促进民族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水平的提高及正确态度、技能的形成.
作者:宋秋实;岛屿;陈思礼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浙江省政府将乙肝疫苗(HepB)查漏补种工作纳入2007年度十件为民办实事之一.根据文件要求[1],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逐级培训、工作部署,突出重点,做好调查摸底工作,于2008年12月完成了对杭州市初中生HepB大规模查漏补种活动,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黄利明;许二萍;朱冰;杨洛贤;王骏;张小平;刘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焦虑是在一定的情境激发之下,受个体认识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1-2].以不同学生群体为对象的研究表明,焦虑与个性特征、应对方式、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等因素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性[3-6].此外,焦虑或焦虑障碍还与遗传、行为抑制、消极学习经验、应激性生活事件,以及不良家庭环境等因素有关[7].适应行为是指个人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达到他的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的程度,也即个体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有效性[8].研究表明,小学生的适应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学业成就等因素有关[8-9].本研究拟探讨汉族、哈尼族小学生的焦虑、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行为的关系,以期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事实和理论依据.
作者:胡发稳;李丽菊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大学生对一些常见疾病的认知状况,为开展常见疾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对大连大学2 910名大一至大三年级学生的常见疾病认知情况进行抽样调查.结果 多数学生对于常见疾病的了解相当有限(P值均<0.05),而且疾病知识结构单一,但91.48%的被调查者表示渴望接受更多的常见疾病健康教育.结论 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临床常见疾病了解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应在大学生健康教育中加强常见疾病医学教育.
作者:陶雅军;温冬青;潘政彧;谭明子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黎阳社区家长对儿童被动吸烟的认知现状,为制定相应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参考卫生部/WHO控制儿童被动吸烟项目基线调查核心问卷设计调查问卷,对黎阳社区所有0~14岁儿童的家长进行调查.结果 71.2%的家长认为被动吸烟会对孩子健康造成严重危害,71.8%的家长教育过孩子要避免被动吸烟.认为家长在避免孩子被动吸烟方面能起主要作用的占66.4%,认同家长应承担避免孩子被动吸烟主要责任的占56.0%.提出过不让他人在孩子面前吸烟要求的家长占33.3%.与家长保护儿童免受被动吸烟能力有关的因素为家长性别、教育程度、能否忍受别人在自己面前吸烟和对被动吸烟危害儿童健康的态度.结论 黎阳社区大部分儿童家长能认识到被动吸烟对儿童健康的危害,但保护儿童免受被动吸烟的能力较差.应采取综合于预措施,增强家长承担避免儿童被动吸烟的责任感,提高其避免儿章被动吸烟的保护意识和能力.
作者:黄雨婷;陈敏;李凌;郭裕和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广东省医学类高校境外生源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现状以及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探讨医学类高校境外生心理健康情况.方法 采用一般人口学问卷、总体幸福感指数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易量表以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广东省医学类高校410名境内生源以及218名境外生源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境外生的主观幸福感总分低于境内生,港澳生与非港澳生主观幸福感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境外生主观幸福感得分在年龄、专业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境外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中的内外向呈正相关,与神经质以及掩饰质呈负相关;社会支持与境外生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境外生中港澳生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家庭支持、内外向人格以及神经质,非港澳生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掩饰质、外向、朋友支持等.结论 社会支持、内外向、掩饰质以及神经质足境外生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
作者:王贝贝;胡红霞;林爱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了懈大学生的孤独感状况,探讨大学生孤独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和身心健康关系及对策,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进行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孤独量表(UCLA)对21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孤独量表得分旱正态分布,UCLA得分平均为(42.70±8.54)分.大学生孤独感得分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独生子女孤独感高于独生子女(P<0.01);21~23岁大学生孤独感高于18~20岁大学生(P<0.01);医学专业大学生孤独感高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P<0.01);农村大学生孤独感高于城市大学生(P<0.01).大学生孤独感与母亲的情感温暖呈显著负相关,与母亲过分干涉、保护和身心健康因子中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呈正相关.结论 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孤独感并加强自我调适,学校应加强大学生人际适应性指导,家庭应注重家庭亲密度,增加沟通.
作者:张雪琴;杨丑牛;冯锦清;静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广西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长期趋势,为开展学校卫生保健工作提供指导.方法 根据广西1985,1995及2005年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的资料,分析不同年代城乡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发育水平和变化趋势.结果 1985-2005年广西学生生长发育水平明显提高,身高,体重、胸围在20 a间男女生分别增长了4.16 cm,4.33 kg,0.50 cm和3.84 cm,2.62 kg,0.14 xm,前10 a增长的幅度大于后10 a.3项指标的发育水平城市明显优于乡村,但乡村学生身高增长幅度明显大于城市学生;胸围增长呈减弱趋势,乡村男女学生的15,16,17,18及19~22岁组出现负增长(P值均<0.01).结论 广西儿童青少年的身高、体重发育呈现明显的长期增长趋势,但胸围呈减弱趋势.应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改善乡村学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及营养状况.
作者:阮青;范纯;唐振柱;郑安宁;覃志英;刘军;刘玄华;董柏青 刊期: 2010年第03期